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哒哒哒”
很快,熊骑营和熊骑营的骑兵,就消失在北方的原野。
其他三个营的骑兵,都没有动。他们都严阵以待,默默的等待着皇太极可能发起的回马枪。足足一个时辰以后,于影幽才策马回来报告:“大人,皇太极远去了,暂时没有杀回马枪的迹象。”
张准这才点点头,冷峻的说道:“救人”
三个骑兵营立刻出动,向皇太极抛弃的人口和物资扑过去。
这次救人的工程量就大了,差不多二十万的人质,还有大量的物资,占据了方圆二三十里的区域。光是用匕首将二十万人的绳索都割断,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此外,还要给这些人质提供必要的清水和食物,维持现场的秩序,甄别里面可能存在的鞑子奸细,搜索整个战场等,几乎将所有的虎贲军骑兵都忙坏了。
因为鞑子连续受到虎贲军骑兵的袭击,大部分的鞑子,都疲惫不堪,同时心里也非常的憋屈,他们没办法向虎贲军发泄怒火,就只有将怒火发泄到这些人质的身上。相当数量的人质被打死打伤,还有相当数量的女人质被**。所有的人质,都严重的缺乏食物和清水,他们被割断绳索以后,大部分人都只能是坐在地上喘气。
其中,最艰难的就是灭火工作。所有的马车,都被点燃了,熊熊燃烧的大火,不断的冲天而起,一股股的黑烟,笼罩了灰蒙蒙的天空。皇太极最后的疯狂,没有大肆杀人,却是烧掉了全部的粮食等物资。看来,这位大金国的国主,在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给张准制造一点麻烦。这个年头,兵荒马乱的,大家都知道破坏,不懂得生产,粮食是非常致命的武器。
周围没有足够的水源,战士们的军衣又很单薄,无法用来扑灭火焰,周围又没有树林,连找一些树枝都没有找到,甚至,连铁锹的数量都不够,挖泥土灭火都没有可能。各种不利的条件,导致灭火工作非常的迟缓。尽管所有的人质,都被动员起来参与灭火。当大火最终扑灭的时候,各种物资,至少已经被烧掉了三成以上。
王时德大致的清点一下,发现皇太极他们,还是带走了部分的金银财货的。不过,留下来的更多,暂时无法估计价值,估计至少有几百万两的。一般的金银珠宝,都不会那么轻易烧坏的,虎贲军要做的,就是从灰烬里面找出来。很显然,这样的工作,完全是水磨工夫,是很耗费时间的。
“他娘的皇太极以后我们进了沈阳,也一把火烧掉他的狗窝”
冯伟等人都狠狠的骂起来。
“不能烧。”
张准皱眉说道。
“啊?”
周围的军官,都是微微一愣。
“那些建筑都是我们汉人自己修建起来的,烧掉了,就等于是毁掉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张准严肃的说道。
“哦”
周围的军官才反应过来。
也是,鞑子除了破坏,根本不懂得建设,沈阳、辽阳、抚顺、宁远等地,都是汉人的城镇,鞑子只不过是强行占领了而已。虎贲军要是烧掉这些城镇,岂不是自己毁掉自己的家园?
然而,现场的情况,的确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恼火。皇太极撤退就撤退好了,撤退之前,还要放一把火,这是典型的破罐子破摔。可惜虎贲军骑兵目前的能力还不够强,还无法一口吃掉皇太极的前锋营,否则,他们非追上去和对方厮杀一轮不可。
“大人,难民都送回涿州吗?”
孟侠前来请示。
“不送到天津卫”
张准摇摇头,冷峻的说道。
这么多的难民,要是送到涿州,涿州肯定是接纳不下的,粮食压力会很大。涿州的粮食储备,本来就不多,从外地输入也困难。涿州的外围,全部都是朝廷控制的城镇,西北面、西面、西南面分别是朝廷的宣大军团、湖广军和秦军,压力还是很大的。
只有送到天津卫,然后从天津卫送到大沽口,然后在大沽口上船,前往山东的各个区域,才是最稳妥的策略。比如说送到登州府什么的。现在的登州府,的确是比较需要劳动力的。这接近二十万的人质,几乎都是壮劳力,送到登州府去,最合适不过了。
“明白”
孟侠答应着去了。
“大人,我们要追击吗?”
于影幽愤愤的说道。
“不。”
张准摇摇头,缓缓的说道。
皇太极既然抛下了所有的人口和物资,轻装北撤,虎贲军在这个时候追上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鞑子一旦下定决心跑路,逃命的速度肯定很快的,虎贲军就算追上去,也无法有效的杀死对方。因为虎贲铳目前还是不适合在高速移动的战马上射击的。
现在,在北直隶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张准需要掌握骑兵的主力,预防不测。和皇太极的战斗,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相反的,倒是鞑子一走,朝廷的军队,可能又要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崇祯皇帝肯放过自己就怪了。
“于影幽,注意朝廷的军队”
张准谨慎的吩咐。
“明白”
于影幽答应着去了。
“大人,急报”
片刻之后,陆伊典送来一份紧急情报。
“草”
张准接过情报,看了一眼,就低声的咒骂起来。
“大人?”
王时德疑惑的问道。
张准随手将情报递给他。
“该死的朝廷”
王时德看过情报以后,也低声的诅咒起来。
这封情报的内容,正是朝廷三天前的决议。朝廷下诏,要高起潜率领辽东军团,撤离锦州和山海关,要张准率领虎贲军,立刻进驻锦州和山海关。这边鞑子刚走,那边朝廷的诏令,就到了张准这里,可想而知朝廷到底是什么目的。
朝廷最首要的目的,显然是要将虎贲军支开。要是虎贲军还在北直隶,下一步的动作,肯定是控制整个北直隶,然后包围京师,消灭朝廷。为了将张准的注意力引开,朝廷才会有这样的诏令。
次要的目的,当然是要集中兵力,消灭陕西的流寇了。洪承畴的秦军,杨嗣昌的湖广军,高起潜、吴阿衡的辽东军,加上王坤、史可法的宣大军团,明国的全部部队,都可以扑向陕西流寇。在消灭了陕西流寇以后,朝廷肯定会转身过来,消灭张准。
“大人,我们要接受这样的诏令吗?”
王时德有点迟疑的问道。
“必须接受。”
张准不假思索的回答。
“啊?”
王时德有些搞不懂,为什么朝廷的这份诏书,虎贲军必须接受?
咋一看,虎贲军接收这样的诏令,没有丝毫的好处啊一旦虎贲军进驻锦州和山海关,必然要在两地部署相当的兵力。特别是锦州,乃是对抗鞑子的前线,至少要部署两个营的兵力,另外还要部署红衣大炮和其他火炮,以防止鞑子卷土重来。
现在,虎贲军在山东各地,在北直隶各地,兵力使用,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是,从财政的角度来说,虎贲军应该不会继续扩军的。张准的下一个目标,乃是让部队高速机动化,也就是配备大量的战马,让步兵都变成骑兵使用。
“大人,刑部尚书汪乔年就在大沽口,他是来宣读诏令的。”
说话间,又有人急匆匆的赶来,正是杨千强的手下。
朝廷要派人来向张准当面宣读诏令,一般的宦官和大臣都不敢前来,生怕张准一怒之下,杀了他们。在他们看来,将锦州和山海关这个包袱扔给张准,必然会引来张准的狂怒。汪乔年于是自告奋勇前来。北直隶战事频繁,汪乔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张准,于是就到了大沽口。
“我去一趟大沽口。”
张准沉吟片刻,面色冷峻的说道。
说到做到,张准一行人,立刻策马,向大沽口赶来。两地相距不远,道路也是相当的平坦,因此,张准的赶路速度相当快。当天夜里,张准就来到了大沽口。杨千强等人急忙出来迎接。张准点点头,直接来找汪乔年。
汪乔年见到张准,急忙行礼,恭敬的说道:“都督大人……”
张准追截了当的说道:“朝廷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汪乔年直言不讳的说道:“牵制你的兵力,拱卫京师,集中军队去打高李张,然后回头打你。”
张准凝视汪乔年半晌,才缓缓的说道。“请坐。”
别人将朝廷的心思,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他就算生气,也没有用。从乔允升那里,张准知道,这个汪乔年,对于虎贲军,也是有一点倾向的。只是,他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
汪乔年坐下来以后,委婉的说道:“当然,都督大人要是有难处,不妨提出来,或许,朝廷是可以考虑的……”
张准冷冷的说道:“难道要将锦州和山海关让给鞑子吗?”
必须承认,朝廷这一招,的确是抓到了张准的软肋。张准是要造反没错,是要推翻朝廷没错,但是,在推翻朝廷之前,还有个更大的敌人要解决,那就是鞑子。凡是可以让鞑子得到好处的行为,张准都不会允许其发生。
比如说,让鞑子占领锦州和山海关,就是张准不能接受的。换言之,对于朝廷的这个诏令,张准肯定是会接受的,而且,动作还相当的快。因为,虎贲军的动作,要是不快的话,锦州和山海关,就有可能被鞑子夺走了。
沉吟片刻,张准说道:“高起潜什么时候走?”
汪乔年说道:“应该是下个月。”
张准点点头,“好我派人和高起潜接触在,准时交接。”
汪乔年有点疑惑的问道:“都督大人,你真的准备接受诏令?”
张准冷冷的说道:“为什么不呢?”
汪乔年欲言又止。
张准冷冷的说道:“好像我这样的忠臣,那可是不多了。”
汪乔年内心里悄悄的说道,你要是忠臣,那天底下的忠臣,数量岂不是太多了?不过,张准居然如此爽脆的接受朝廷的诏令,汪乔年的确是有些意外的。他有点想不通,张准怎么就一点推托都没有呢?难道说,张准真的杀鞑子杀上瘾了,不杀皇太极,决不罢休?
事实上,张准冷静下来以后,对这份诏令,并不是很抗拒。接管山海关和锦州,没什么大不了的。杀鞑子是迟早的事,控制了锦州一线,更有利于杀鞑子。虎贲军在这两个地方,最多只要部署三四个营的兵力,就足可以让鞑子望而却步。
再说,接管锦州和山海关,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这里和蒙古大草原接壤,刚好可以和蒙古人交换战马。当初,刘航思维跳跃的提出,要打通一条和蒙古大草原连接的通道,以获取大量的战马。现在,朝廷就等于是主动的将这条通道,送到张准的手里。
另外,从军事战略来说,控制锦州和山海关,也是大有好处。PLA是什么时候完全占据主动权的?就是在占领了锦州之后。锦州丢了,东北剿总完蛋,跟着其他战场的**,也跟着完蛋了。
虎贲军控制了锦州,就等于是隔断了朝廷和鞑子的联系。这样一来,就算鞑子和朝廷,想要眉来眼去,都不可能了。等虎贲军平定了辽东,控制了东北,然后挥军南下,收拾国内的一群明军,易于反掌。十万装备虎贲铳的骑兵,加上均田令这样的大杀器,谁能阻挡?
张准几乎想到了接管锦州和山海关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组织兵力,进攻宁远。宁远是鞑子在辽河西岸的最主要的据点,也是辽东最主要的要塞之一,虎贲军只要控制了宁远,皇太极就算安全的回到沈阳,只怕晚上同样是要睡不着觉的。
告辞的时候,汪乔年忽然低声问道:“都督大人,听说,黄道周在你这里?”
张准凝视汪乔年半晌,不动声色的说道:“你是知道的,何必明知故问?”
汪乔年慢慢的说道:“下官只是想确定一下。”
张准点点头,缓缓的说道:“黄道周在,倪鸿宝也在。”
汪乔年似乎有些感触,想要说些什么,最后却没有说出来,只是说道:“下官告退。”
张准点点头,将他送出门外。
因为杨廷麟的关系,黄道周和倪鸿宝都遭受了无妄之灾,被崇祯撵出了京城。老奸巨猾的高弘图当然不会放过两人,立刻派人和两人接触。黄道周和倪鸿宝两人,平生所读乃是圣贤书,按理说应该忠贞不二,事实上,两人没有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高弘图的请求。
原因很简单,张准的手下,名人已经不少,他们投靠过来,已经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了。说到底,他俩都是芝麻绿豆官而已,还不如张慎言之前的海州知州有权力呢。反正虎贲军大都督府名义上也是属于朝廷的,谁也不能公开说张准是造反。换句话来说,他们投靠张准,也不能公开说是投靠反贼。
两人投靠过来以后,张准倒也不吝啬职位,直接让两人在政务部公干。两人得到重用,还是有几分干劲的。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年少家贫,做官以后,还算清廉,因此,自身并没有什么田产,对《均田令》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相反的,两人都比较拥护《均田令》,因为,按照均田令的规定,他们的家人和族人,都可以获得田地,从而改变贫困的生活。
“大人,吴三桂又来了。”
张准正要回去客厅,刘芒忽然神色古怪的前来报告。
【今天是父亲节,作为一个父亲,面对这样的月票,有点惭愧啊求月票作为心灵安慰……求订阅,求打赏,求催更……求给女儿的奶粉钱……】
正文 第775章 高起潜的鸿门宴? 【求月票!】
第775章高起潜的鸿门宴?【求月票!】
(0775)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吴三桂?”
“他……又来了?”
张准神色同样有些古怪。(顶点小说手打小说)
这个吴三桂,又鬼鬼祟祟的跑来做什么?难道因为自己的穿越,改变了吴三桂的命运,他居然成了专职跑腿的?高公公这样用人,难道吴三桂就不感觉郁闷?
“请。”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
“下官拜见都督大人”
很快,吴三桂就出现在张准的面前。
这次,他是穿着正一品的武官服的,身材魁梧,昂首挺胸,倒也显得精神抖擞,一表人才。要是不知道底细的人,怎么看,都不会觉得他像是汉奸。好吧,这个时候的吴三桂,的确还不是汉奸,不要乱扣帽子。
张准似笑非笑的说道:“吴总兵,又是什么风,将你吹来了?”
吴三桂恭敬的说道:“下官是奉高公公之命,就一些重要事情,专门来向都督大人请示的。”
张准点点头,不动声色的说道:“坐下来说话。”
吴三桂整理一下自己的官服,规规矩矩的坐下来,规规矩矩的再次拱手为礼,然后才肃然说道:“都督大人,下官奉高公公之命……”
他这次来,的确是正事。
最重要的正事,当然就是张准和高起潜交接移防的大体步骤了。
大军移防,是非常讲究的,双方一定要协调好。否则,是要出乱子的。一不小心,在两军交接的时候,如果被敌人袭击,后果会很严重。尤其是这种大面积的调防,更是必须小心谨慎。
张准和高起潜作为两军的最高负责人,在一些大的程序上必须达成协议,然后下面的人才好根据大的协议细化具体的步骤。高起潜要和张准打交道,商量大体上的程序,最好的联络人,自然是吴三桂了,这就是吴三桂再次出现的主要原因。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高公公是什么意思?”
吴三桂慎重的说道:“还请都督大人派兵先行进驻锦州附近的松山堡,然后进驻锦州,我军则先撤退至塔山堡,然后撤入关内。”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没有问题。”
辽东二十万大军撤退,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说是六月底开拔,其实,开拔的肯定是先头部队。要全部开拔完毕,没有半年的时间,不可能。换言之,这交接的工作,至少要持续半年的时间。
整个辽东前线,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锦州。锦州是直接和鞑子接壤的,虎贲军接防前线,首先要接管的,当然是锦州了。虎贲军占领松山堡,和锦州只有很短的距离,随时都可以进入锦州。只要虎贲军顺利的接管了锦州,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皇太极新败,相信其他的鞑子没有心思在这个时候前来捣乱。至于北面的蒙古人,他们自己内部,也有一大摊的事情,是不可能南下锦州的。事实上,如果得知虎贲军进驻锦州,蒙古人应该感觉到紧张才是,哪里有胆量前来打虎贲军的主意?
吴三桂说,辽东军团,总共有十五万人,加上各自的亲属家眷,差不多有三四十万人,要全部从辽东撤走,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高起潜要提前和张准打声招呼,绝对不是他拖拉着不想尽快的撤退,而是人员太多,物资太多,他实在是没办法,还请张准体谅。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我能体谅,还请高公公放心。”
吴三桂松了一口气,继续说,辽东军团撤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有部分的辽东官兵,不愿意离开辽东。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田产,都在辽东,要是朝廷撤走了,张准却来了,他们的田产,被张准分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初,袁崇焕建立辽东骑兵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