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郝梅道:“同学们,你们的提议很好。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给屈小明同学的捐款就由团支部书记赵凯和班长温晓云负责接收和登记,大家说,好不好?”
“好!”同学们齐声呼喊。说着话,大家一窝蜂的就要捐款。
郝梅见状,大声道:“同学们,大家安静一下,不要乱,大家一个一个捐。”郝梅说完,自己先拿出200元交到团支部书记赵凯手上。
大家一看班主任都捐了,把郝梅的话一下子抛到脑后,一窝蜂地拥到赵凯和温晓云跟前,10元、20元、50元、100元………一张张带着同学们深深友谊的钱汇集到赵凯和温晓云手中,他们一边收钱一边登记,比任何时候都忙。
郝梅看着乱成一团的教室,破例的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脸上挂满了笑容。
同学们一共给屈小明捐款3256元,加上班主任郝梅的200元,一共3456元。够屈小明一年的生活费用了。
郝梅非常高兴,没想到一下子能捐这么多钱。她拿着赵凯递给她的含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意的钱,十分激动。
郝梅道:“同学们,大家一共给屈小明同学捐助了3456元钱,够屈小明同学一年的生活费用了。但是,大家想一想,离毕业还有两年多,现在屈小明有了一年的生活费用,但还有一年多怎么办啊?”
“到时候我们再捐啊。”郝梅话还没说完,立即就有人接口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郝梅道,“我知道大家都愿意给屈小明同学帮助,大家的心意我明白。但这样我心里也过意不去,毕竟大家捐的都是自己省下来的钱。我提议,我们组织一下,号召全校师生一起给屈小明同学捐款,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好不好?”
“好!”大家热烈响应。
经过郝梅和大家一致商议,由团支部书记赵凯和其他3名学生负责将屈小明同学的遭遇到各班宣传,争取全体同学的捐助。班长温晓云和其他10名同学在校园里设4个捐款点,接受全校师生的捐助。
在大家都在商议的时候,刘城悄悄的走到汪立民的座位上,神秘的拍了一下汪立民的肩膀。
汪立民吓了一大跳,扭头一看是刘城,忙问:
“你小子想干嘛?”
刘城到:“老汪,你看小明这么不幸,只有咱们三个是一个类型的出身,咱俩去他家看看他怎么样?”
“好哇!”汪立民就像遇到知音一样,使劲在刘城肩膀擂了一拳,“你小子和我想一块儿了。”
两人不由得相视而笑。
大家商议一毕,刘城和汪立民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两人脸上有些不自然的笑着看着郝梅,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郝梅立时发现两人的异样,有些奇怪的问到:
“你俩有事吗?”
“这个……我们……我们想请假去看看屈小明。”刘城和汪立民此时不知怎么结巴起来。
郝梅看着两人,露出赞许的微笑:
“好,我准假,你们去吧,一定要把全班同学的心意都给屈小明同学带到,就说大家都在等着他一起上课,好吗?你们一路所需费用全部由班费出。”
刘城和汪立民感激的看着郝梅,脸都激动得有些红了:
“谢谢你,郝老师。”
刘城和汪立民踏上了去屈小明家的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章 春暖花开(2)
在此后的一周里,校园里不断的飘起韦唯那首经典的《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没有心的沙漠
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共在全校师生中为屈小明募捐了8000多元,屈小明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全部得到解决。同时,通过郝梅的力争,学校决定免去屈小明在校期间的一切学杂费。
屈小明的家在离H市150公里的清风县,离清风县45公里的风清镇,离风清镇25公里的八面坡村,离八面坡村村委会9公里的海拔1200多米的药王山。
刘城和汪立民先是坐火车到清风县,然后坐汽车到风清镇。来到风清镇时已是下午4点,两人早已饥肠辘辘,找了个面馆吃了个大碗牛肉面,顺便问清了去八面坡村的路。风清镇到八面坡村只有一条简易村道,没有客运车辆。两人只好步行。不过两人运气不错,走了一段路,发现了一辆去八面坡村的拖拉机,两人喜出望外,拦下拖拉机说明来意。拖拉机师傅也是八面坡村的人,而且是一位善人,并且认识屈小明,一听两位是来做好事的,便将两人拉到八面坡村村委会。过了八面坡村村委会,简易村道也到了尽头。拖拉机师傅给刘城和汪立民指明了去屈小明家的路,并详细描述了屈小明家的特征,两人便向屈小明家走去。
八面坡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海拔又高,加上春寒料峭,感觉十分荒凉。沿途有很多村民用石头盖房子。石头一律为青黑色,砌墙的石块一般打制成方形。这些石块砌的十分齐整,棱棱相对,线线平行。房顶也用石块盖,确切点说,是石板。这些石板大都是天然生成,一般未经人工雕磨,手工并不十分精细,却灵巧,石板与石板之间只有极小的一条窄缝。房顶只有一个坡面,整个房屋不过三四米高。这些房屋矗立在山上,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石砌的堡垒。
八面坡村真是名副其实,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平地,土地的坡面足有四五十度的倾角。不是黄土地,是灰土地,地皮上覆盖着羽翼般的沙石片,密密麻麻,呈现出一片灰暗的颜色,地里好像没有生命的气息,只一个感觉——贫瘠。山地全垒成梯田状,大的不超过四五百平方米,小的不足一百平方米。梯田零零星星的散布在山坡上,破坏了山的齐整,宛如给山坡打上了补丁一般,留下了道道斑痕。
刘城和汪立民一路无话,心情沉重,两人不知道屈小明家里到底是什么样子。下午7点,两人翻过一座山,又翻过一座山,终于看到屈小明的家了。由于拖拉机师傅描述的仔细,屈小明的家又是单家独户,所以并不难认。两个人心里都有些激动。屈小明的家是三间土坯瓦房,看上去十分破旧。门口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双眼浑浊,是屈小明的奶奶。
刘城走上前问道:“老奶奶,这是屈小明的家吗?”
老人抬起头,睁大昏花的双眼盯着刘城看了半天,沙哑的说道:
“这是小明子的家,你们是谁呀?”
刘城说:“我们是屈小明的同学,我们是来看他的。”
正说话间,屈小明从外面回来了,肩上抗着一捆柴。他一见刘城和汪立民,顿时愣住了,站在那里竟然说不出话来。
刘城和汪立民也看到了屈小明。短短的一个月,屈小明瘦了,憔悴了,精神萎靡了。刘城和汪立民感到一阵难受。三个好朋友就这样相互看着。无声胜有声,三人眼里都含着泪水。
良久,刘城说:“小明,我们来看你了,我们代表全班同学来看你了。”
屈小明肩上的柴“吧嗒”掉在地上,他忽然蹲在地上,“呜呜”的哭了起来。刘城和汪立民也蹲了下来,两人拉着屈小明的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屈小明的母亲从屋里出来了。屈小明的母亲实际上只有四十多岁,但看上去却像快六十岁的老人。瘦削的脸上颧骨高高耸起。额头上刻满了岁月的风刀霜剑。整个人饱经生活的磨难和沧桑,看上去弱不禁风。
她问:“明儿,是谁来了?你怎么在地上哭呢?快招呼客人进屋坐吧。”
屈小明停止悲声,说:
“妈,这是我的两个同学,他们是来看我的。”
“伯母好!”刘城和汪立民向屈小明的母亲打招呼。
“哎呀——稀客呀!快进屋坐吧,小明,快招呼你的同学进屋啊。”屈小明的母亲连连招呼。
这一晚,屈小明的母亲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块肉招呼两位客人。
这一晚,三个好朋友睡到一张床上,说了一晚上的话,直到第二天天快亮时才睡着。刘城和汪立民详细告诉了屈小明班上同学为他捐款以及在全校为他募捐的事。并让他放心,只要全班同学在,就不会让他退学。屈小明感动得几次落泪,他觉得自己的遭遇虽然不幸,但自己有了学校这个大家庭,就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三个好朋友一起踏上了返校的路。
微风吹过,山上的桃花开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欺 骗(1)
由于书稿质量问题,范珠一直闷闷不乐。虽有刘城那篇小说压阵,但独木难撑,《追梦》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内容上失败了,版式设计一定要抓上去。这是范珠的原则。哪怕“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也在所不惜。她几次找到团委书记吴德明,要求老吴亲自出马,老吴不是这忙就是那忙,就是不肯亲自出马。
“你的能力挺强的嘛,我相信你,找方静她们商量商量,这印书的事儿就交给你了。”
给范珠一顶高帽子后,便让其全权代理。范珠没有独立编书的经验,无奈,只得和方静等人一起查找文学社上一届留下的遗物,希望能查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让范珠翻出一份上期《追梦》印刷的合同。这下如获至宝,众人喜出望外,仔细看那合同,上面写明了封面纸型号、内文纸型号、页码、单价、印数、预付款、交货日期、违约责任等内容。众人反复读了几遍,对合同内容烂熟于心,方才作罢。
有了这份合同做参考,范珠等人心里多少有了点底,便让人联系印刷厂。恰巧有个社员名叫李星,毛遂自荐说联系印刷厂的事可以交给他办,因为他有个姨父的前妻的侄女是一家印刷厂的业务经理。那印刷厂是市医院所属的。众人便同意了。
这天,李星找到范珠,说与厂方已联系好了,明天双方可以面谈一下,如果行,就把印刷合同签了。范珠很满意,决定第二天亲自到印刷厂去实地考察一番。
第二天,方静、范珠、纪雷、刘城一行四人在李星的引导下,前往市医院印刷厂实地考察。时间是前一天就约好了的。经理陈琪早已在医院门口等候。几人下了车,陈琪便快步迎上,与众人一一握手寒暄,然后,陈琪领众人到厂里去。经过九拐十八弯,终于在医院背后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印刷厂。那厂小得可怜,只有三间厂房,一间办公室,一个车间,一间库房,一律平房。印刷厂前后左右皆是高楼,坐落在那里显得既可怜又孤单。厂里有五个工人。
办公室是唯一一间上得了桌面的房子,但里面的设施比《追梦》编辑部也强不了多少,并排放着两张长方形桌子,四个条形木凳。唯一能显出一点现代文明气息的便是桌子上的那部红色电话。
陈琪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人,长得也漂亮。众人落座,陈琪边擦桌子边道:
“我们厂是去年才建成的,厂子小,利润薄,但我们始终坚持‘诚信’为本的办厂方针,争取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做不到最好,但力求更好……你们坐一下,我去给你们倒水喝。”陈琪说完,出了办公室。
陈琪一出去,范珠就忍不住了,她十分怀疑这个小厂的业务能力。
“怎么样啊?”她问方静。
方静心里也没底,见问,忙道:
“要说……应该没多大问题吧?”
“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厂里的设备或者是找一些他们刚印的书刊来看看,方能知道深浅。”纪雷提议。
“我也认为这样比较妥当。”刘城附和道。
方静和范珠认为二人言之有理,一齐点头道:
“行,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四人刚商量毕,陈琪就进来了,提了一壶水,一袋茶叶,拿了几个塑料杯,给众人倒满水,陈琪有些歉意地笑笑,道:
“厂里条件差,诸位将就一下。”
方静说:“没关系。”
几个人同时欠身,以表谢意。
方静见客套话已说得差不多了,便道:
“陈经理,咱们还是谈谈正事吧,你是否可以带我们参观一下贵厂?”
陈琪一笑,道:“参观我看就不必了,厂子小,就这几间房子,里边都是些机器设备,没什么可看的,保证能印出你们想要的书就是。这样吧,我给你们取几本刚刚印好的书看看,如何?”
方静说:“这样最好。”
陈琪便到里面库房取了三本书出来。众人接过一看,一本是本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一本是市房管局《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暂行条例》,一本是市林业局编印的《蚕桑养殖技术》。
范珠只留意那本作文选。拿过一看,淡黄色的封面,插图是两个系着红领巾、手拉着手的小学生,两个小学生各自又拿着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范珠将那本书前前后后翻了几遍,兀自点头不止。
陈琪问范珠:“感觉怎么样?”
范珠说:“还行吧。”略微停顿一下,又道:“我们要的是大本16开的。”说着,取出一本上一期《追梦》递给陈琪。
陈琪将书拿在手里抖了抖,迅速地翻了一遍,道:
“没问题,我保证印出的书比这质量好。稿子带来了吗?”
范珠从袋子里将书稿拿出,说:“全在这里。”
陈琪说:“有多少篇?”
范珠说:“八十五篇。”
陈琪说:“要印多少个页码?”
范珠说:“内文六十页左右。”
陈琪从抽屉里取出一个计算器,算了一阵,问:
“内文排版、封面设计、纸张型号都跟第上期一样吗?”
范珠道:“不一样,封面要重新设计,用正规彩版,内文排版方式可以差不多,但纸张要再好一点。”
陈琪说:“没问题,你们自己选纸张型号吧。”
陈琪把众人领进库房。库房里一半堆的是书籍,一半是纸张,飘着浓浓的油墨香味。
范珠等人不谙印刷之道,对何种纸张是何种型号一窍不通。这儿摸摸,那儿瞧瞧,凭感觉选了封面纸和内文纸。
回到办公室,陈琪又计算一回。计算完毕,问道:
“你们上一期印刷单价是多少?”
方静道:“上期单价两块多一本。不知这期单价是多少?”
陈琪一笑,道:“四块五一本。”
方静道:“太贵了,不能少点?”
陈琪道:“能少,量大从优,但不知你们要印多少本。”
方静道:“一千本左右。”
“一千本……太少了。”陈琪再次用计算器计算了一回,道:“只能降到四块。”
方静道:“不能再少点?”
陈琪笑了笑,道:“真的不能再少了。”。
方静道:“我们上一期单价才两块七一本,这次虽然要求高点,但也绝不能超过三块。”。
陈琪道:“如果你们这次印书的封面不变,内文纸张不变,别说两块七,两块五我也能印,但是,你们知道光做一个彩色封面得多少钱吗?起码得一千五百块。你们印量太少,成本又高,如果你们价钱实在出得太低的话,我就没法印了。”
“这……”方静一时没了主意。四块钱一本的印价她绝不敢同意。吴德明说过,每册印价不得超过三块。
局面一时冷落下来,范珠也不敢做决定,只好出个折衷的主意,道:
“陈经理,我看这样吧,书我们是要印的,要求不变,单价三块,这是我们的原则,你考虑考虑,如果能印,明天中午到我们校编辑室面谈。如果成,咱们就把合同签了,好不好?”
陈琪见状,只好点头答应,道:
“行,就这么办吧。”
几人回到学校,找吴德明汇报。一方面是汇报,主要还是想听听吴德明的意见,最好是吴德明亲自出马,可老吴一听完汇报,便道:
“好哇!你们做得挺好的,就按你们的原则办就行了。方静,如果明天签合同的话,你签了就是。”
众人甚觉泄气,悻悻地离开吴德明的办公室。
第二天一早,天空就下起了雨。起初是小雨,细如牛毛的那种,不久就下起了大雨,那雨以倾吞山河之势迅速笼罩了整个世界。没有雷鸣,没有闪电,没有风声,整个世界处在一片祥和的雨声、雨意、雨雾之中。一位勇敢的涉雨者,踢着足球在足球场上疯狂地奔跑,雨水湿透了他的全身,迷蒙了他的双眼,长长的头发肆意紧贴在他的前额和脸上。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勇敢的涉雨者,在与雨与自然做着搏斗。
中午,雨小了些,又变成细如牛毛的那种。
十二点,陈琪准时到了市一中,方静等人多少有些意外,以为以他们的条件陈琪是不会来的。
编辑室里。
方静笑着问陈琪:“陈经理,昨天考虑好了吗?”
陈琪微微一笑,道:“昨天你们走后,我又仔细地算了算,因为是头次打交道,常言道生意不成仁义在,我们是既要生意成,又要仁义在。所以,我打算亏本给你们印了,三块三一本,你看如何?”
方静斩钉截铁地道:“不行,三块钱一本,一分钱都不能加了。”忽又觉得这话说得太死、太硬,对方没有回旋的余地,面子上过不去,又道:
“陈经理,其实你也该为我们想想,印刷虽是学校给钱,但我们却要保证销售。我们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价格太高的话,销量恐怕就不能保证。所以,我们的价格必须控制在三块以内,这点,还得请你体谅。”
方静这番话可谓合情合理,陈琪听了,叹了口气,道:
“好吧!三块就三块,就算我帮了你们一个忙,还是那句话,生意要成,仁义也在。”
其实,这三块钱的印价,陈琪早就考虑好了的,只赚不赔。刚才的讨价还价,只不过是佯装做个样子,否则,又怎么能这么快答应。而且,她还有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