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帝国崛起-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前方军报。敌人已经全线撤退,放弃辎重。退守绵竹了。”

“什么?”刘诞也吃了一惊。一直是敌人步步紧逼。都打到涪县了,居然又退走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是郑啸威名吓跑的?那不可能,定然有阴谋。

“传令前军,时刻小心戒备。一有情况,火速报来。”

“是。”

终于能过两天安稳日子了,不管有没有阴谋,至少自己不用象以前的日子一样提心吊胆了,刘诞又看了一眼高顺的大营摇摇头走了…………

牛鞴。刘备也在纳闷。怎么后面会打的这么顺利。前面在巴郡可是苦战得胜,可忽然之间。刘璋大军全散了,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一口气就杀到牛鞴,在有两日路程就到成都,奇怪啊,奇怪啊。

“大哥,怎么命令大军停下了?这马上就到成都了,一口气杀过去不是更好。”

“翼德,不得鲁莽。这一路太顺利了,想想我们在巴郡的苦战,难道这益州就只有巴郡地兵能打仗,其他的兵都是豆腐捏的?”

说完刘备深深叹了一口气,这麾下尽是猛将,才智之士太少了。不算自己的兄弟关羽,张飞,新近投靠的魏延,黄忠,王威,皆是猛将。可智谋之士只有伊籍一人,庞德公不应自己征辟,蒯良,蒯越一直中立,让刘备无可奈何,还是根基不厚啊。

想起把自己打残废的郑啸,刘备就是一阵怒火滔天。凭什么?凭什么郑啸一个毛头小子麾下文武众多,人才足备。自己努力多年却不及人家一年时间。

还是因为自己根基浅啊,不过别急。等我在巴蜀击败了你,也让天下人都知道,你郑啸不是我的对手,这巴蜀是我的。

郑啸在长安正在处理公文,却连续打了几个喷嚏,摇摇头没有在意继续处理公文。可见刘备怨念之强烈…………

刘备也是遗憾,若是这庞德公应了自己征辟多好。自己这次锐意进取,出征巴蜀,就是庞德公的指点。虽然庞德公说的千难万难,可我刘备经历地危难还少吗?

这荆州之中,名士甚多,我回去用心查访,就不信找不到几个人才了。

“机伯,你看这事情会是怎么回事?”刘备见伊籍来了,直接就问了起来。

“其实也很简单。都督,探子来报,高顺大军已抵梓潼,正在向绵竹进发,这刘璋必然收缩兵力。退守成都。”伊籍投效后,刘备被刘琦封为荆州都督。而伊籍也只是称呼刘备官职,还没有明称主公。

“这么快,这高顺军有多少人马?”

“大约六万。已经和刘诞会合了。”

“哎呀,还是为他们抢了先。他们有刘诞在手,若刘诞一旦请我们退军,那不是失去大义之名了。”

“都督不必害怕,这刘诞的使者已经来过了。他也害怕郑啸军来了便不走了,需要依仗您。怎么会让您退军呢。”

“刘诞这小子,倒是会算计。可惜啊,虽然同为汉室宗亲,可他的做法太幼稚了。这小子,也是被逼到绝路上了。”

“其实我们地敌人,不是刘诞,不是刘璋。而是高顺,其人不可轻视啊”

“高顺军补给比我们难的多,兵力也比我们少的多。有什么好怕的,拖也拖死他们。”张飞却不服气了。

“都督。高顺此人,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在郑啸军中威望甚高。必然不是无能之辈,我们不可轻视啊。”

“的确,不过郑啸麾下兵强,强就强在铁骑。这蜀中之地,骑兵展开不便,高顺军中似乎没有多少骑兵。就步军而言,我军必胜。”

“话虽如此,可都督也要小心。郑啸麾下。一直是骑兵掩盖了步兵的锋芒,可这步兵也不是好对付的。我们还是以对峙状态,拖到高顺军军粮无法补给为好。但是有个麻烦……”

“什么麻烦?”

“刘诞,刘诞可应了郑啸说会为其大军提供粮草补给。刘诞虽然处于劣势,但是益州经过多年积累,要刘诞供应这六万大军地粮草却不会有什么问题。这就成了关键。”

“恩。如何才能让刘诞切断高顺大军的粮草供应呢?在挑动双方打一仗,我们不就可以渔翁得利了。”

看着刘备自言自语地样子,伊籍有点无奈了:“都督,这个不是这么简单的。就算刘诞切断了给高顺大军的补给,两家也不会打起来。刘诞现在是要依靠高顺大军的。同时,郑啸此人虽然年轻鲁莽,但不是白痴,他征战多年。怎么会不知道粮道地重要性。”

“恩。机伯说地有道理,我太着急了。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是好?”

“都督,我们现在的敌人是郑啸。既然如此,为何不联合刘璋进击高顺。”

“甚合我心。”刘备也笑了,不错,刘璋的力量强过刘诞太多了,正好联合。自己虽然是答应了刘诞在巴蜀,可刘诞,刘璋都是刘焉的儿子,帮谁不是一样,只要胜利了,这巴蜀人不会反弹的。

刘备派出使者,找刘璋进行联合。此时,高顺地大军也抵达了绵竹。这个时候贾诩却找高顺,要求高顺停住大军,高顺对贾诩的才智是非常佩服的,也就命令大军驻扎。

“军师为何要我停军?”

“将军,探子来报,刘备五万大军停驻牛鞴,关羽四万人马停驻犍为。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恩。”高顺示意贾诩继续说下去。

“刘备和我们打地是一个主意。这巴蜀只有一快肥肉,猛虎却来了两只。刘璋军退到绵竹,很有可能一接战就退回成都。这估计是想让我军和刘备军争个你死我活。”

高顺低头沉思了一下:“该如何办?”

“我军入巴蜀,是为了夺取巴蜀。不易损失太大,否则震不住巴蜀,等于白来。我料那刘备现在必然找刘璋联合,以压倒我军。我们可以先停驻绵竹,休整军队,而后派出部分兵马进军成都,大军在后,给予刘备军致命一击。”

“难,很难。”

“我知道将军顾虑,我也是有了万全地准备的。将军可将我军精锐战士与刘诞麾下地军队互换,假意不知刘备计策,和刘备军对阵。刘备所患唯有我军,刘诞麾下军队皆不在他眼中,必然会重我军而轻刘诞军,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看着高顺怀疑的眼神,贾诩也微微一笑:“我给将军引荐一人,将军一见。便知我为何行此计了。”

贾诩出去,片刻便带了一人回来。这人鼻偃齿露,身材矮小,的确是让人一见难忘啊…………

“将军,这位是张松张永年,是刘璋心腹谋士,现在已经归降我军了。”

“刘璋可降?”高顺问到。

“拜见骠骑将军。”张松一开口也让高顺惊异,这家伙,身材短小。但是嗓门可不小,说话抑扬顿挫,有点意思。

“将军放心,只要击败刘备军队。我定然劝说我主归降。”

“为何投我方而非刘备?”

“呵呵,方今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十分天下,大将军已得其五。刘璋暗弱,在其麾下我难展大志,可在大将军麾下就不一样了,必然能让我得偿所愿。”“这么肯定?”

“当然。大将军用人唯才是举,张松佩服,更愿效力。”

“很好。”

高顺挥手让贾诩送张松出账。他也看出来了,贾诩早已说服了张松归降,既然能通过贾诩地眼睛,必然没有问题。

“此人,此战无用。”贾诩一回来,高顺就来了一句。

“的确,可只要战胜刘备,有此人出面。益州之地,不用我们大费周折了。”

高顺也点点头,的确,只要刘璋归降,那么这益州也就到手了。毕竟刘璋已经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方,他一投降。益州文武自然也就投降了。

“将军。此次作战。我军有一支奇兵,还请将军用之。是吴懿麾下军队,吴懿已经投效我主,刘璋麾下大军,听吴懿命令者十中有八。”

听到这里,高顺已经在没有犹豫了。这贾诩,太厉害了,阴谋玩的是出神入化啊。一路之上。畅行无阻。尽皆归降。高顺却清楚,这些地方的守将都是被贾诩派人说服投降的。若不是因为刘备横插一脚。怕是这贾文和一张利嘴就能解决整个巴蜀………………

刘备使者一到,见了刘璋,陈述利害。吴懿已经得到贾诩地吩咐,依计行事,自然也赞同联刘备抗高顺。吴懿一出声,自然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刘璋本想坐山观虎斗,而后投降,可惜现在却偏离了预定目标。可没有办法了,这个是最好地结果。刘备在怎么说是自家人,都是汉室宗亲,就算益州给了他也比给郑啸这个外人强。

于是两军秘密联合在一起,刘备的兵马到了成都。发出信使,告诉二公子刘诞。他地军队已经到达成都,请二公子速来会合。

刘诞不知是计,见刘备已到,还以为刘备是帮自己的,急忙催促他自己的军队进攻绵竹,好杀向成都,成就自己。

高顺只派了三千人参加攻城,基本都是摇旗呐喊,进攻也只是做做样子。高顺知道,这绵竹的守军自己会撤走的………………

果然不出所料,刘诞疾攻三日,便击溃了绵竹守军,拿下了绵竹。刘诞是兴奋的挥军就进击,高顺大军也跟着前进。

现在刘诞一扫过去地晦气,高歌猛进。离成都只有一日路程了,自己马上就可以击败刘璋了。而后自己就是益州地主人了。

“公子,杨怀求见。”

“进来吧。”

“见过公子。”

“杨怀,这么晚了你还不休息,明日命令全军加速,赶往成都“公子,成都好打。但是打下成都后,不知您作何打算?这高顺军和刘备军都不像要退走的样子啊。”

“是啊。我也发愁这个问题。先前只想能保住性命。现在情势逆转了,烦恼也多了啊。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公子,我们可以这样,先不攻成都。”

“不攻?为何?”接过杨怀递上地一杯茶水,刘诞喝了几口,好奇地问到。

“我们应该先联合高顺将军攻击刘备军。”

“为何?”

“刚才我接到密探回报,刘备已经和三公子联合,图谋您呢。”

“此话当真?”

“如此大事,我岂敢胡说。密探是老君主以前布置下的,他们心向二公子,才出来通风报信的。”

“叫他进来。”

杨怀出去领人,刘诞一看,自己也认识,果然是自己父亲的密探头目:“李廓,果然是你。还好,刘备这贼子联合老三要害我可是真的?”

“二公子,此事千真万确,刘备使者已经和三公子达成协议。所幸被我们发觉,事关重大,我亲自出来报信了。”

“好,好。不枉我父亲栽培你们一场。来人,赏金百两。李廓,你可立了大功了。”“为公子效力,不敢居功。”

刘诞挥退了密探,才和杨怀说起来:“刘备贼子,枉我以叔父之礼待之。居然伙同老三来害我,欺人太甚啊。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公子,我们可以将这个消息也传给高顺将军。刘备素来和郑啸大将军有仇,我们联合高顺将军剿了刘备,对于高顺来说也是大功一件,他不会不答应。而后,高顺军和刘备三公子的援军两败俱伤,这个时候就是您说了算。”

“就依你的计策行事。我授你全权,这个事情由你负责。”

接过刘诞递来的兵符,杨怀心中也是害怕。这贾诩,太厉害了,似乎什么都知道一样,完全在他意料之中,这个人…………是妖怪变的吗?

“杨怀,记得,小心行事,切……不……可…………”说着说着刘诞就晕了过去。

杨怀急忙扶住刘诞,看着刚才递给刘诞的茶水,心中感慨,这药力还真不小啊。口中却叫:“军医,快叫军医来,公子病倒了。”

刘诞病倒,军医来一查。却不是病倒,是累地睡过去了,这下只好让刘诞休息了。

在刘诞病倒的同时,杨怀凭借兵符,控制了所有人马。在和高顺的精锐士兵换了衣甲后,两军开始向成都前进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战旗不倒

高顺在命令自己的精锐和刘诞军队掉包的同时,也留下了八千精锐。

没有这些人在,一旦作战,以刘备的眼力,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而这八千人,就要替代全军六万人承受刘备军最强劲的攻击了。

这可是考验他们的时候了。高顺把自己的亲卫营,陷阵营都派上了,加上步三十三营,步二十营两营人马共八千人。这些人是战场上自己的家底了,只有靠他们吸引刘备军的攻击,才能让自己的安排的两路人马出击,击溃刘备大军。

“高将军,让我们铁壁营上吧,防守是我们的强项。”高顺一做安排,张绣跳了出来,一路上的沉寂可把他憋的不行,就等大战了。

“不必多言。”

张绣见高顺心意已决,也无奈的退下了,高顺的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贾诩笑呵呵的说到:“张将军不必在意,只要你们及时击溃刘备大军,高将军这里是万无一失的。”

虽然贾诩是这么说的,但是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刘备大军的主攻方向必然是现在的高顺军。而高顺军中除了这八千精锐的自己人,别的都是穿着本军衣甲的刘诞军,且不说这些军队战力如何,但从士气,武器等方面就没办法比。

但是高顺军令已下,没有人能反对,只有紧张的筹备,迎接这一场大战。

“刘诞军”队伍中,一个士兵问旁边的人:“狗子哥,你说为啥我们穿这么破的衣甲?咱们自己的衣甲多好啊。”

“闭嘴,军令一下。别说是换身衣裳,就是跳海。你也的跳。”

“啊,这么严重啊。”

狗子伸手就一巴掌,打在这个年轻人的后脑勺上:“你个死脑筋。真不知道你是怎么通过选拔地,要是让校尉听到你这句话,一准把你踢回护军去。”

这年轻人四下一张望,见没人注意才说:“狗子哥,我求你,别告诉别人,我好不容易才被选拔上来。不能回去啊。”

“废话,要是我想让你回去,刚才就和校尉们报告了。你小子。都是牛家村的,老子不护着你谁护着你,机灵点。记住了,千万别偏离了大队。”

“恩,知道了。一人掉队,一部皆斩。部领大人盯的可死了。”

“知道就好,要是走不动了。就告诉我。我帮你。”

“狗子哥,你放心,就这速度,就是连续走上几天我也不会累的。”

狗子拍了拍这个孩子的肩膀。这孩子,还是不错的啊。

高顺大军在缓缓开上战场,郑啸这边也在华夏学宫之中听着大辩证。台上的两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台下之人,时而喝彩,时而沉思;

相当的有气氛,郑啸今日是明着来的。他地忽然来临。也让会场里有了小小的骚动,不过很快就继续到辩证当中。这可是个展现才华的好机会啊。

两个时辰地辩证,这两位却是未分胜负,相约明日继续。郑啸此时却走到台上,压下了所有声音。

“今日能来到这里的,有饱学之士,有求学士子,可谓济济一堂。做学问,大家都是一样的。虽然先父有大儒之名,但郑啸无能,却得了个厮杀汉的称号。”

台下人一副想笑而不敢笑的表情,知情地人心中也翻天了,那是什么厮杀汉,外间都说你郑啸是杀人魔王呢。却不想这杀人魔王却一点也不可怕,还是很平易近人的吗。

“现在我秉承先父的遗志,在开百家之风。是想让学术更为自由,让百家皆能争鸣。先父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上地每事每物皆可以做学问。

百家之风,先秦之时盛名者有十,道,儒,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兵。其余无数,难以统计。就说这十家,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对于民生之谈却是各有好处。现在除儒家之外,各家均以呈没落之势,然百家真无用乎?”

随着郑啸的问题,许多人陷入了思考。百家无用?显然不是,这不过儒家在皇帝的心目中超越了其他流派,为了天下的安宁,皇帝采取了儒家,压制了其余。

“以往地百家争鸣,是因为先秦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各地君主,皆有争心。而百家皆侧重治国之策,希望能在一国之内实施报复,大方异彩。

然现今,时事不同。故百家需要变革,学术需要变革。百家不应该侧重治国之策,应该侧重如何造福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正理。然国策,我郑啸,不会独尊一家,只要合适,皆会采用。

各家有各家的长处,换个位置,不一定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比如纵横家,可以纵横天下,说服无数人。可将纵横家放到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你们能做的比农家好吗?反之亦然。

再说儒家,以仁,礼教化世人,但是说到打仗,又能胜过兵家吗?反之,兵家对于教化世人,能胜过儒家吗?”

听着郑啸的言论,大家开始晕了。这郑啸,也太大胆了吧,这一下不是把百家都得罪了,你怎么这么有信心让百家都听你的,为你贡献力量啊。

郑啸却在台上继续:“世易时移,这世上没有万古不变的学问。若抱残守缺,将一个言论作为金科玉律,历经千年万年而不发展,不革新,总归是要淘汰地。

故我开百家,是想让百家顺应时事,进行变革。而不是说要尊那家,罢那家。这些都是学术,不是政治,我希望列为,都是做学问地人。不是朝堂上的官僚。或许以后大家免不了会做官,但是我也希望,各位即便是做官,也需要秉承造福百姓四字。”

这下所有人都开始喝彩了,不管是那个学术流派,不管是那一家。都是以百姓为本地,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郑啸抬手压下声音:“或许不少儒士对我动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国策有怨恨。可你们回头想想,你们怕什么?怕我动摇你们的统治地位?可这天下地统治者只有皇帝。只有天子。

陈主簿说的好啊唯己有才,任他天下汹汹。若自己的有足够的才华,难道还怕不能施展?别的不敢说。我郑啸,开设这学宫,就是要选拔天下英才,共济天下百姓,造福社稷。

先父从小就教育我。善待百姓。而各流派莫不以人为本,所以,我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能使自家学术更好的造福百姓,造福社稷。著书立传,名留青史。也算不枉此生。”

学者们期望什么?不就是学术能发扬广大,能名留青史嘛。现在郑啸给了他们这个机会,虽然有竞争,但是学者谁没点傲气,比起对学术的执着,这些人首当其冲。

看着台下这些疯狂的学者,那充满希望的眼神。郑啸心中很高兴。连陈琳也对郑啸挥手示意。干得不错。

这些学者都是有智慧地人,或者说是清高的人。若是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