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兄!”

    “齐王殿下!”

    杨暕将门合上,摆了摆手,言道“都什么ri子了,还叫什么齐王。”

    拂衣笑了笑言道“是,二郎君,换到米了吗?”

    杨暕叹了口气,言道“外面兵荒马乱的,哪里有那么好换米,和阗国进贡的这上好的昆山玉,也不过才当了二十斗米。”

    “才二十斗米!”拂衣睁开了眼睛。

    杨暕见对方这态度,当下恼了言道“怎么不满意,你去换啊,一个贱仆敢如此与我说话。”

    拂衣听了慌忙噗通跪下。

    “二兄!”正在病榻之上的杨娥皇陡然坐起,言道,“二兄,我说了多少次,今ri落难,没有王公子弟,拂衣从今以后就是我们的家人,你再敢这么说,我们从此分道扬镳。”

    眼见一贯好脾气的杨娥皇动怒,杨暕也有几分畏惧,当下言道“好了,好了,是我言语了重了点,孤赔礼道歉行了吧。”

    “奴婢不敢。”拂衣连忙上前给杨娥皇盖好被子。

    杨暕言道“你们不知道,宇文化及这逆贼,在彭城四处从民间搜罗粮草,似准备进攻东都。”

    听宇文化及的名字,杨娥皇目光中露出一丝恨se,她自小生于皇室,养尊处优,自不会有人会得罪她,她也不会有人去恨。以往义军作乱,杨娥皇认为他们逼不得已,却并非真心反对大隋,故而也是带了宽容之意。

    但宇文化及杀了天子,掳走她的母后,将大隋宗室屠杀殆尽,杨娥皇从未感到自己会这般恨一个人。

    拂衣看见杨娥皇的神情,言道“东都城池高厚,李密尚且攻不下,宇文化及那逆贼,定然也铩羽而归。”

    杨暕听了这话后,反是更怒,言道“不说尚好,一说更怒,方才我听集市上的人,说了一耳朵,真是气死我了,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独孤机那般佞臣,竟然拥立杨侗为天子,于东都称帝,改元为皇泰。他们难道不知我尚在吗?大隋的帝位何尝轮到他了。”

    听了杨暕之言,杨娥皇心底不由气苦,大隋都到了这份上了,自己这位兄长,还在争谁来当大隋天子,而不是报仇之事。

    杨娥皇不由心底暗叹,父皇母后,你教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越王杨侗于东都称帝,改元皇泰之事,亦传到了幽州。

    李重九手中拿到的,正是东都向天下公告的檄文。

    檄文上言。

    我大隋之有天下,于兹三十八载。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一华戎。……至如宇文化及,世传庸品。其父述,往属时来,早沾厚遇,赐以婚媾,置之公辅,位尊九命,禄重万钟,礼极人臣,荣冠世表。…………但本xing凶狠,恣其贪秽,或交结恶党,或侵掠货财,事重刑篇,状盈狱简。…………化及枭獍为心,禽兽不若,纵毒兴祸,倾覆行宫。诸王兄弟,一时残酷,痛暴行路,世不忍言。有穷之在夏时,犬戎之于周代,衅辱之极,亦未是过。

    这檄文上两层大义,一说天子虽在江都遇害,但隋德未衰,这天下者,乃是高祖时打下的天下,东都者,乃是世祖(注一)建立的东都。大隋没有灭亡。

    第二层意思是,我杨侗乃是圣德太子之子,继承大隋的基业,名正言顺,乃是正朔,而弑君宇文化及拥立乃是傀儡,对方是叛逆,号召天下共讨之。

    李重九看着这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的檄文,脸se轻松。

    但一旁魏征,温彦博他们则并非如此。

    魏征上前言道“上谷公,之前我们为故天子发丧,故而幽州士族,官吏对上谷公,皆是十分敬佩,士民归心,而眼下越王登大宝之位,我们幽州是应该承认,还是不承认呢?”

    这就是一个手掌,两面的问题。

    正朔不是那么好奉的,为故天子发丧,说明心底对大隋还是亲近的。

    而眼下杨侗在东都即位,继续以大隋的旗帜号令天下,其身份乃是名正言顺,比之当年刘秀的身份,还要正宗。这点必然还是会令心向大隋的旧吏,遗老遗少们,重新燃起希望来。

    现在若李重九对这檄文,置之不理,或者不起而响应,那么必然会令那些刚刚对李重九有所改观士族,官吏,大生失望,甚至会有虚伪之感。

    故而魏征担心是如此,温彦博亦是言道“魏郡守所虑甚有道理,不知上谷公如何应对此檄文呢?”

    李重九笑着言道“对于此檄文,我们暂时拖一拖,可能不必有所动作,恐怕荥阳的魏公会先一步派人送信而来,教我们如此示下。”

    听了李重九之言,魏征,温彦博不由疑惑。

    不过此议也是没错,眼下李重九声言支持李密夺取天下,自是要与他保持进退一致,之前李重九私自替杨广发丧,听单雄信说已引得李密微微不快了。

    果真不数ri,李密的使者来幽州刺史府,告诉他们一个天下人都不可能相信的消息。

    李密居然向皇泰主杨侗,北面称臣了。

    闻之此消息,顿时幽州上下群臣皆有一种不知所措之感,昨ri还是宿敌,正在交战之两人,今ri就和好了。

    魏征当时正在书房批改公文,听说此事,二话不说,立即派人御车赶到刺史府上。

    魏征见李重九正在批改公文,言道“原来上谷公早就预料了魏公会向东都称臣,只是我不解,难道魏公真的舍得?还是说客,乃是苏秦张仪复生?”

    李重九搁笔笑着言道“玄成,你在魏公麾下多年,难道还不了解魏公的xing格吗?称臣不过权宜之计,宇文化及在东,王世充在西,瓦岗军不可能两个拳头打人,故而先向皇泰主称臣,再全力对付宇文化及,以我预料不差,过几ri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骁果军必有一番血战。”

    魏征闻言明白过来,长叹言道“可是瓦岗军围攻东都半年,士卒伤亡惨重,今朝说放弃就放弃,那些亡命于城下的士卒不久白白死了吗?其余士卒怎么会不怨怼。”

    李重九言道“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魏公当初执意要攻东都之时,就应该早就预料到此了,眼下一切就只有看他自身造化了。”

    李重九心道,对于李密,自己也算仁至义尽,若是瓦岗军仍不能避免走上历史上的老路,他就要借助单雄信,王君廓的力量,扭转于此,绝不能瓦岗军的名臣良将如历史上那般投靠李唐。

    注一杨侗追封隋炀帝庙号为世祖


第三百四十二章 选拔精锐



    涿郡演武场。

    艳阳高照,树叶不摆,天气格外的闷热。

    演武场内三通鼓响后,一排扎着头巾,戴着皮制护胸的郡兵弓手一并举步上前,站在一条白线之后。

    这一排郡兵的脸上各个神色凝重,双目中紧紧的盯着距离七十步后的用草扎成的箭垛。

    又是一通鼓响,郡兵弓手各自从革囊抽出箭来,用扳指扣住弓弦上矢。众人皆是一深一浅缓缓调匀呼吸,不少人额上的汗水已是一道道从脸上滑过,但却无人敢伸手去擦拭。

    再度鼓响后,郡兵弓手开始用箭连射,只听咻咻的箭羽破空之声,箭垛上纷纷扎满了箭镞。

    “中了!中了!”有人则是大喜。

    “差一点。”有人则是脸色一僵。

    但无论如何,每人的神情都是极度关切的。

    六矢过后,鼓声再响,众弓手皆是将弓放下,这时他们方才敢伸手擦汗。

    之后一旁官吏,左右一个人,手里拿着文书笔墨上前,一一到箭垛之前,记录各人射箭的成绩。

    而弓手们则是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不过尽管这时人人脸色凝重,没有丝毫轻松的意思。

    在远处一旁的凉棚内,尉迟恭,徐武正穿着一身铠甲,与卢承庆一并喝着酪浆消暑,同时亦等待这弓手的成绩。

    不多时,统计官即上前,言道“禀告两位将军,卢郡丞。郡兵甲字团三十名弓手,成绩已出。”

    “念!”徐武将酪浆搁在一旁。身子一直。

    “诺,考核用弓一石五斗,距七十步,六矢中三者,为上矢,六矢中两者,为中矢,六矢中一者为下矢。一矢不中者罢黜。三十人中上矢者一共两人,中矢者六人,下矢者十人,一矢不中者十二人。”

    “嗯。”徐武将名册拿来看了一遍,签上自己名字,又交给尉迟恭。

    尉迟恭扫了一眼,亦签上自己名字。向卢承庆点了点头。卢承庆看完后言道“中矢者十八人,拔入府军,一矢不中者,择日再试。”

    “诺!”

    “换第二批!”

    随即鼓声再度响起,得知自己入选府军的士卒,不由是狂喜。而落选之人,不免垂头丧气,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还有第二次机会。

    在演武场外,上千名未试的郡兵聚集着。亦正各自攀谈。

    “贺老刀,你说这开一石五斗的弓。未免太难了吧,你说说看,说说看。”

    “谁叫你自个平日懒得打熬气力,整日就知惦记者窑子里的姑娘,你二哥说没错,早晚有一日,你死在姑娘肚皮上。”

    “都这时候,贺哥,你还说这风凉话,有什么诀窍,快教教兄弟我。”

    “没啥子,诀窍,不过是心手二字罢了。”

    “周三六,你说我昨日听我那弟兄说了,这一石五斗的弓,实在太难了,当年天子为了征辽东,在涿郡募骁果军,亦不过要开的一石二斗,能射两百步即可,这一石五斗,如何能射。”

    “那你可就错了,听说了吗?咱们尉迟将军,那日在演武场,拉断了三张三石强弓,最后开得六石强弓,猛人啊。”

    “哎,这我咋不知道,人家尉迟将军乃是天上武曲星下凡,也是我们凡人可以比得。我以往在郡兵时,开得不过是一石弓,眼下这一石半的,实在是难啊。”

    “你就碰碰运气吧。”

    “徐哥,听说这一次分上矢,中矢,下矢三等,以徐哥你的箭术,拿个上矢不过是唾手可得的得。”

    “嘿嘿,平日是如此不错,但也要试过才知道,话先不能说满了。”

    “徐哥,你还是这般,如按校尉与我们说了,考核得上矢者,入府军即为上卒,每月可给家里领米二斗,中矢者为中卒,每月领米一斗五,下卒嘛,就只有一斗了。况且听说得上卒的,将来可优先拔为队副,队正,徐哥,以后你可得罩着我啊。”

    “哈哈,一世人两兄弟,说什么客气话。有我徐某一口饭,就有兄弟你的。”

    而于此同时,在涿郡另一个演武场内,则是近千弩手,在进行考核。

    考核大致于弓手相当,也是六矢中三者为上弩,次中弩递推,弩手的标准,则是必须臂开三石强弩,射一百步以外中者方可。

    幽州刺史府内。

    温彦博,魏征,卢承庆,尉迟恭,徐武等人一并前来,向李重九禀报这次府军筛选之事。

    李重九看完众人各自奉上的报告后,还是相当满意,这一次府军选拔,由原郡兵内部自行选拔,而郡府方面派人监督,双管齐下,不过三日就将幽州郡兵考核全部完成,效率还是很高的。

    李重九言道“涿郡一万郡兵,有三千余人不第,这些人你们如何安排的?”

    尉迟恭抱拳言道“启禀郡守,不第的三千余人,我们准备择日再考核一次,就算入选府军的士卒,我们也会再考核一次,以两次成绩之中,择优者录取。”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如此甚好。但是两次皆不第者呢?若是如此,我军上下不是只以弓弩两道考核士卒了吗?而错过其他良才。”

    尉迟恭言道“骑兵另外筛选之法,容卑职再行报之。”

    李重九心中对这等选兵之法,还是觉得颇有不完美之处。他将选兵之事,交给尉迟恭,徐武二人去办,是想让他们先试做出成绩。而他们用弓弩二道考核士卒,确实也是无可厚非,毕竟郡兵一贯是以强弓硬弩作战的。

    但如此令李重九不由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宋军。宋朝的军队,就是以弓弩筛选士卒。

    宋军的作战理念就是,番长于马,汉长于弩,制骑以弩。

    宋军选拔也以弓弩为主,弓兵分三等,开九斗(宋斤与隋斤不等)弓为一等,八斗二等,七斗三等,弩兵一等为二石七斗,二等为二石四斗,三等为二石一斗。比如大宋中禁军中上四军的天武军,官兵开弓必须为九斗,开弩必须二石七斗。

    如此风气之下,因此宋军至上而下,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弓弩娴熟,而刀枪稍练。这一点不仅仅是宋军,明末的明军,以及清末的清军都是如此。

    李重九言道“吾军虽强于弓弩,但必须同时习以步战,作战使得士卒人人敢于争先,刀枪亦不可轻忽。若人人重于弓弩,却无人敢上阵血肉死战,长此以往必成弱军。”

    尉迟恭,徐武闻李重九之言,皆是上前请罪,言自己确有不周之处。

    一旁魏征言道“尉迟将军虽有思虑不足之处,但此考核,也不过是汰弱留强之法。至于刀枪棍棒,难有人考核,未免有所弊病。”

    李重九知这也是实情,刀枪棍棒有所长,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容易为人舞弊,不似弓弩,六矢中三中一,都是众人可见的,权衡的。没办法这就是制度的弊病。

    不过李重九仍是言道“府兵乃是我幽州之精锐,既要本着宁缺毋滥,也不能缺漏任何良才,凡是长于陌刀,刀枪者,凡事身有所长者,你们经过认可后,报知于我,我可将之拔为府军。”

    听李重九这么说,尉迟恭,徐武当下都是领命而退。

    最后经过这一番筛选,李重九从三万五千余郡兵番兵,以及高,罗二人降军之中,挑选两万五千人加入府军。

    府军之中,自然是待遇优厚。

    上卒每月可有两石之米,换在若没有青壮男子的家庭,这米粮足以让一家三四口,衣食温饱。至于中卒,一石五斗,也算可以渡日,不过至少家里人吃饱肚子还是可以的。至于下卒一石,就是十分勉强了,家里人必须另外找些生计。

    此制度现在虽听起来,不甚理想,但比之当时大隋府兵,已是天上地下。要知道幽州府军待遇相当于半雇佣军。而当时隋朝府军,只是享有免役的优厚,除了战斗获胜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

    这也是为何到了唐时,府兵军户渐渐破产,导致府兵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

    至于其余,尽数汰为乡军,而高句丽,契丹降卒一万余人皆是编入乡军,另外又从地方募集了一定乡兵,乡兵亦抵达两万五千之数。

    乡兵的优厚,就是给与两人名额的,两年税赋减半,应征两年。李重九对于乡兵则是采取义务兵制,规定幽州内男子成丁之后,皆必须入乡兵轮替。

    乡兵不同于郡兵,于各县就近入籍,于各地作地屯垦,乡兵每五日中选一日练兵,每一个月中可有五日回家省亲。并且乡兵不归幽州刺史府统辖,而是归于六郡都尉,副都尉掌管。

    至于府军,李重九命令王马汉为翊卫大将军,万胜军,突骑团,以及三千汉军骑兵,一共九千兵卒一律编为翊卫军屯扎于御夷镇。

    薛万彻,薛万述分别为鹰扬郎将。

    尉迟恭为武卫军大将军,率领一万武卫军,坐镇于涿郡蓟县。

    昙宗为骁卫军虎贲郎将,率三千骁卫军,驻扎于上谷郡易县。

    乌古乃为骁卫军虎贲郎将,率三千骁卫军,驻扎于安乐郡密云县。

    府军分为翊卫,武卫,骁卫三军,虽是驻扎四地,但是彼此距离都不远,必要时,可以随即增援边境各郡战事


第三百四十三章 瞒天过海



    涿郡平静的一ri。

    辰时三刻,东边的晨曦已照在了屋顶的瓦片之上。

    就在坊间鼓声准时响起,司徒丘从家里水缸中,舀了一瓢水漱口后,挎起长弓,从门后取下腰刀准时出门。

    在坊里的闾门前,正拥挤满了要出门赶集,或者是上工的苍头百姓。守门士卒持抢侯立,而坊官坐在塾门内打着呵欠。

    又是平常的一天,司徒丘看后大步走向闾门。

    拥挤在门前的百姓,待见了司徒丘后,皆是点头哈腰言道“陈弓手,早,去衙门应卯呢?”

    “陈弓手,早。”

    司徒丘笑着点了点头。

    “陈弓手,我和你打听个事,魏郡守说今年免赋,可是真的?”

    发问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娘,司徒丘想了下言道“是,不过只是免了今年丁税,不过你家的炊饼铺,还是要收钱的。”

    对方听了大喜言道“看来是真的呀,我家大牛今年二十,二牛刚十六了,若免了丁税,不就是可以省了两份子钱。”

    看着这位大娘高兴的样子,司徒丘亦是笑了笑,他自小生在蓟县,家道贫寒,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对坊里的乡里乡亲很有感情。

    不久坊门开了,百姓们不再攀谈,各自背上自己的工具,出门走去。

    司徒丘在街上行走者,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葛衣,头扎麻布的乡兵。扛着长枪巡城。司徒丘腰间挂着弓手的腰牌,故而可以持械。畅通无阻的行走。

    穿过两坊之地,司徒丘到达了县衙。任何一城县衙都是心腹之地,但蓟县县衙,因为与涿郡郡守府,幽州刺史府两府同城,故而只是在城西占了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毫不起眼。

    司徒丘应了卯,听闻上司陈捕快说了,县令今ri带着县丞,主薄等一瓢县衙官员。去城南视察秋收去了,故而不在县衙。司徒丘点了点头,劝课农桑关系到县令政绩,自必须重视。

    陈捕快这么说了,自己早是一副懒散的模样,县官不在,自然县衙内兄弟们就可以随意一点,又领了一ri俸禄。

    司徒丘心道看来涿郡还是一如以往平静,如此就好了。

    当下司徒丘寻了个借口。向陈捕快告辞,熟门熟路地来到街边酒馆。司徒丘来到酒馆前,突然见酒馆的酒幌子,突然反了一面挂着。目光一凛,当下快步进入酒馆。

    这个点酒馆还未开张,小儿在抹着桌子。掌柜则是随意看着账目。

    “诶,客官。”

    司徒丘进门对掌柜言道“要三碗高粱酒。送到楼上来。”

    “好咧,三碗高粱酒。”

    司徒丘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