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不演义-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一天,正好是常何在玄武门值班,负责检查入宫人员。

有这样的卧底把守玄武门,还需要担心什么?

走吧,进宫去参加那场名为对质,实为批斗秦王的大会去。

临湖殿,真正的杀场!

带领数个亲信,李建成跟李元吉骑马来到玄武门外。门外是大兴宫禁军的驻兵之处,在整个宫城防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门时,李建成望向了正在值班的常何,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这说明,这一天,风平浪静,天下太平。

进了门,李建成们走向了会议地点:临湖殿。

长期以来,唐初的这一场宫廷政变被称之为玄武门之变,事实上,这是李世民积极干涉史书编写的成果。这场政变最准确的名字应该叫临湖殿之变。

因为秦王府的伏兵不在玄武门,政变的主战场同样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

李世民在临湖殿等他的大哥已经好一会儿了。

来到临湖殿前,李建成如被人当头一棒打在天灵盖上,再浑身一个激灵,反应过来之后,立刻掉转马头,夹马就跑。

李世民还是比较有幽默感的,看到大哥来了招呼不打一声就走,还策马上前,边走边招手,呼唤大哥四弟不要走,快回来开会。

开会?开玩笑吧,这个样子是开会吗?

在临湖殿前,不是长袖宽袍的李世民,而是全副武装的李世民,全副武装的李世民也不至吓得李建成招呼也不打就跑,他们兄弟经常携刀带剑出入宫中。让李建成吓得魂飞魄散的是临湖殿前有百余名全副武装的秦府将士。

李世民领来了包括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张公谨等在内的所有秦府精兵强将。

这么多秦府兵马出现在临湖殿,意味着很多东西。

第一,李建成被常何背叛了。

这位常何是名优秀的双面间谍,他投入东宫正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今天,这枚潜伏的棋子终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个,玄武门的驻军将领也被李世民收买了,唐朝皇宫城门的守军跟检查出入是分开的,常何只管检查,守卫玄武门的是云麾将军敬君弘。

第三个,最重要的一点,秦王府的兵马操刀持戈站在临湖殿外,那临湖殿内的李渊只怕就不会是准备开家长会那么轻松了。

大惊之下,李建成来不及想这么多,因为他依然跑向了玄武门。他也没有机会来想了,刚跑起来,一支四羽大箭破空而至,将他射落马下。

秦王大箭,例无虚发。

跟李建成掉头就跑的懦弱相比,李元吉还是比较勇猛的,一看不妙,马上取下弓箭,可曾经驰骋沙场的齐王也不禁惊慌失措,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连拉了数次,弓弦都没拉起来。

在李建成倒地毙命之后,李元吉放弃了拉弓的打算,也转身跑起来。没过一会儿,李元吉同样翻下马来,这一次射中他的却不是李世民,而是尉迟敬德率领的伏兵。

在射杀李建成后,尉迟敬德率领的七十名骑兵也加入战场。史书上用了继至这个词。这是一个奇怪的描述,作为李世民的第一号金牌保镖,他应该寸步不离地待在李世民的身边,怎么现在才继至?如果是继至,那在这之前,尉迟敬德干什么去了?

如果心里有这个疑问,那应该再提醒一下自己,李世民的对手绝不仅仅是两个兄弟。

被射下马后,李元吉从地上爬了起来,撒开腿就跑。看来,不是每个人的箭都有李世民那一箭毙命的杀伤力。

李元吉跑往了树林,这说明小伙子还是比较聪明的,知道在大道上,两条腿是跑不过四条腿的。

跑着跑着,李元吉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折了回来,朝地上一个身影扑了过去。去而复还是因为他发现一个天赐良机,李世民落马了!

李世民打马紧随李元吉冲进了树林,不巧被树枝挂住,掉了下来,竟然还爬不起来。

李建成慌不择路,李元吉吓得连弓都拉不满,而李世民何尝不是血压骤升,动作失常。毕竟弑兄诛弟这种事,大家都没经验。

而箭伤带来的伤痛,喷薄而出的鲜血终于唤醒了李元吉的勇气。

李元吉扑到李世民的身上,一把夺过李世民的大弓,准备用弓弦勒死这位二哥。

李元吉的双眼已经血红,愤怒让他的面孔变得狰狞。

一定要勒死他!

充斥李元吉大脑的只有这么一个简单血腥的念头,直到他听到一声雷鸣般的暴喝。

要是一般人喝住手,是没有效果的,动了杀心的李元吉已经接近于一头猛兽,可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他恰恰是李元吉的克星。

李元吉熟悉这个声音,这个声音的主人正是当日三夺他马槊的人,这个人,是让他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的尉迟敬德。

患有尉迟恐惧症的李元吉仓皇从李世民身上爬将起来,撒开两腿,跑向了武德殿,那是他以前居住的地方。

李元吉没有回到武德殿,他倒在了尉迟敬德的箭下。倒下的那一刻,他大概想:

长安城内,能杀我的果然只有尉迟敬德一个啊。

最后的反击

在李世民的计划里,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杀后,玄武门一路的战斗就该结束了,可事实的发展并非如此。

李世民漏算了东宫将领的忠诚。

率兵前来参战的是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

擒贼先擒王被列为至理名言是有道理的。群龙无首之下,多是一盘散沙,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结局。而冯立已经料到了东宫的败局,可他依然要追求过程中的问心无愧。

听到李建成死亡的消息,冯立仰天长叹: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

就算改变不了结局,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只有这样,我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

冯立率领着两千东宫齐府精兵奔向玄武门,事后看来,他向这些精兵隐瞒了太子的死讯。

来到玄武门时,冯立发现已经进不去了,大门被关上了,而且还是刚刚关上的,关闭大门的人是张公谨。史书上关于这一段的记载十分奇怪,这一句是: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

这就不对了,论多力,我们程咬金虽然不一定真耍大斧,但力气绝对不输别人,论拼命,秦叔宝的血都流过一桶多,论声波功,尉迟敬德刚刚连齐王李元吉都收拾住了,论领导力,李世民就是总指挥。怎么就剩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了?

李世民、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他们去哪里了?

如果有这个疑惑,那应该再一次提醒一下,李世民的对手并不是只有李建成李元吉。

这些刚还大杀四方的人突然从史书中消失,是因为他们进了史书黑洞,这个黑洞是李世民亲自制造的,他制造出这个黑洞,是为了让一些事情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些事情正是很多年后,李世民坐立不安,非要找房玄龄看史书的原因。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李世民,曾经发生的事实,就算史官不记,也总有人会记住的。

现在是时候来看看,有人是怎么记的。

这个记录有些怪力乱神,具体来说,这是一个鬼故事。

话说李世民一夜突然掉进地府,在阴司里碰到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喊冤,而阎王就派了一个判官来审案。

按杀人罪,李世民是有可能长住地府。可李世民发现,审自己的这个判官竟然是自己大唐政府的官员。原来,因为天下冤情泛滥,地府积压案件过多,地府公务员明显不够用,阎王于是从阳间招聘了一些人充当临时判官。审李世民的就是来客串的,此人叫崔子玉,在阳间是滏阳县尉,也在阎王这里搞了兼职,上夜班当判官专审案。

是自己人就好办事了,很快李世民跟这位崔判官达成了一个协议,崔判官将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定性为大义灭亲,送李世民回到了阳间,而崔县尉也就成了崔御史。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重点是崔县尉升官心切,自己搞了一句问话将李陛下问得如杵中心,不敢回答。

问话是: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于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

翻译过来是,大唐天子,且问你,在武德九年那一年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抬起头来答话!

这个故事叫《唐太宗入冥记》,据考证是武则天时期的人写的,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还不是个人的臆想,而是取材于民间的一个传说。

现在大家知道了,李世民跟他的秦府干将们突然消失于玄武门外,极有可能是办另一件大事去了,那件事就是囚慈父于后宫!

真正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不是射杀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控制李渊。

在李世民消失的这段时间,“多力”的张公谨正在苦苦对抗东宫车骑将军冯立率领的两千精锐。

这是整个玄武门之变最危险的时刻,一旦让东宫士兵进入门内,必定影响最后的结局,要知道虽然李建成已经死了,但李渊还在。

关键时刻,总掌宿卫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开始召集玄武门的屯营兵。

玄武门在大大小小的城门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里可以说是唐朝宫廷政变的圣地,前后一共发生了四起政变。之所以成为造反热点,这是因为守卫宫廷的主力禁军就驻扎在玄武门外。

史书上没有明记敬君弘是否是李世民布下的棋子,但从其热心参与政变的行动来看,他大概不光是为了凑热闹。

敬君弘断然拒绝了左右劝其围观的善意提醒,也没有等自己的营兵集结完毕,就操起家伙大喊着冲到了最前面。

很快,敬君弘就发现自己太冲动了,苦攻城门不下的东宫士兵正有力无处使,突然发现有个大将冲到了他们中间,嗓门还特别大。于是,他们马上掉转刀头朝向了这位半路杀出来的云麾将军。

乱刀之下,敬君弘倒地身亡。而东宫的将士也明白过来了,攻城门很难,但要砍翻城门之外的人很容易。

于是,东宫人掉转了枪头,开始大声招呼攻打秦王府去。

据记载,现在的秦王府除了烧火做饭的丫头们,也就是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些不能动刀动枪的学士了。眼见老窝要被端掉,玄武门外突然挑出了两颗人头。

在消失良久之后,尉迟敬德又重新出现在玄武门上,而且一出现就扭转了战局,他拿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

谁都知道击败一支军队莫过于击败他们的支柱,而东宫齐府的支柱自然是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头颅是绝佳的退兵利器,奇怪的是到现在才搬出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两位的脑袋被调到另一个地方走穴演出去了。

看来,人虽然死了,头还是很忙的。

两位头颅一出,立刻发挥作用,东宫齐府士兵一哄而散,而冯立告诉他的亲信:

“杀了敬君弘,总算多少报答了太子的恩惠,现在我们可以解兵了。”

离开玄武门,冯立逃向了山野,顺便提一句,冯立后来成为了唐朝名臣,这说明,内心有坚持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玄武门外的劲敌已经瓦解,整个兵变只剩下最后一步,却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艰难的原因不是需要浴血拼杀,而是面对最后的亲情。

父亲,你我的结局该如何书写,写书的笔握在我的手里,但同样,也握在你的手里。

大家都猜得到,接下来该请李渊让位了,一般来说,这是嘴皮活,找个能说会道的给李渊摆摆事实就可以了,秦王府有不烂之舌的人很多,比如长孙无忌就是一位。

可李世民却转向了尉迟敬德,用无比冷酷的声音发出了他的指令:

“你去!”

于是,身着铁甲,手握长矛的尉迟敬德径直走向了临湖殿,这位仁兄的身上可能还沾有鲜血。

李渊本来准备今天在临湖殿开家庭会,为了彻底解决这件事情,他还召来了朝中的重臣,可显然,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囚徒,因为手拿兵器的尉迟敬德直接走到了他的面前。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两天李世民怎么让尉迟敬德去请房玄龄的,长孙无忌办不到的事,有时候就需要尉迟敬德去办。因为尉迟敬德具有跟今天的核讹诈同样的作用。

看到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李渊马上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很快,他听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讯,他望向了裴寂。

裴寂没有说话。

李渊又望向了其他大臣,他听到了自己唯一的出路。

“现在立秦王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付于他,就没有事情了。”

好,好,你要的全给你。

在殿外的李世民松了一口气,李渊的最终让步终于让他避免背上弑父的名声。

这一天的血已经流得够多,李世民再也不愿意手上再沾上父亲的血。

他步向了殿内,禁不住扑在李渊的身上,号啕大哭起来。

这一天,没有胜利者。

李渊亲笔令李世民处置诸军的敕令传遍了长安宫城,玄武门之变终于画上了句号。

零星的战斗结束,一切都将恢复平静,有人开始打扫玄武门前的血迹,用不了多久,这些血迹就会被洗刷一空,但有些东西是扫不掉的。血腥已经渗进唐朝皇室的骨髓。

三天以后,李世民终于成为了太子。两个月后的八月九日,李渊退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

沙场的浴血奋战,秦王府的彻夜密谋,玄武门的冷血杀戮,无论怎样,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背负着道德的镣铐前行吧,去证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去让唐朝成为耀眼千古的盛世,去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后世帝王景仰的目标。

这是你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未完的结局

最后交代一下李渊的退休生活吧。太上皇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虽然李渊曾经憧憬过太上皇的生活。

还是当皇帝那年,裴寂表示天下已定,自己要告老还乡。李渊流着泪挽留这位老朋友,表示你不要走,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到时候,你当宗臣,我当太上皇,岂不逍遥。

看来,李渊对太上皇的生活没有太多研究啊,虽然数十年前,北齐出过一个极品太上皇,当时的北齐后主高纬嫌当皇帝还要上班开会太麻烦,干脆自己的帝位让给儿子,自己一心一意扑在吃喝玩乐事业上。

事实将告诉李渊,自己主动提早退休跟被迫下岗还是有区别的。

贞观二年九月碰上了旱灾,很久没有下雨,在古代人眼里,老天爷下不下雨跟空气中水分子的含量没有什么关系,跟帝王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关系。

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表示他听说太上皇内以及掖庭的宫女很多,这些人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衣物,而且还在宫里堆积阴气,所以造成了干旱。

这就见鬼了,人家宫女有没有用处,李渊自己知道,关你什么事,再说要是妇女同胞们聚集能够导致干旱,那还要大禹干什么。

这个莫名其妙的上书竟然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扬,并马上大力精简宫女,前后清退了三千余人。

望着越来越空荡的皇宫,李渊第一次感觉到了寂寞孤独冷。

宫女一个个离开了宫殿,李渊晚年也就这点爱好了,而没过多久,他连最知心的朋友也留不住了。在清退宫女之后,李世民将目标对准了他早就想对付的人。

在这一年的秋天,李世民到京城南边的圜丘祭天,回来的时候,李世民朝长孙无忌跟裴寂招了招手,让两人上自己的车一起回去。

长孙无忌没有客气,呼哧呼哧爬上了李世民的大车,而裴寂想了一下,表示自己不好跟帝王同车。

李世民笑了,然后,说了一句话:“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

意思就是裴公你有佐助帝王创业的功劳,无忌也曾经替我出过大力,现在有资格同我乘车的,除了你还有谁。

裴寂老老实实爬上车,不用迈腿,可以节省体力,可裴寂却出了一身冷汗。

李世民刚才轻描淡写地就掀了裴寂的老底,那句话换过来翻译其实是这样的。

裴寂,你虽然有佐命的功劳,可你是那位太上皇的人,而长孙无忌才是我的人。

不是自己人,那就等着挨批吧。

第二年的第一个月,李世民就出手了,裴寂被免去职务,勒令遣送回老家。其原因是有一个和尚妖言惑众,而裴寂听过他的演讲。

裴寂今年六十了,他已经位极人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住性命回到老家已经是烧高香了,但裴寂向李世民求情,希望留在长安城。

裴寂要留在长安城,不是迷恋长安的繁华,而是他知道,在长安的大兴宫里,他的老朋友李渊正孤独地生活着,没有大臣去拜见他,没有亲朋去探望他,自己再离开长安,李渊就更孤独了。

李世民断然拒绝了裴寂的请求,他大概猜测到了裴寂的心思,恼羞成怒之下,他也不说人家是有佐命之勋了。

“以你的功劳,你怎么坐得这个位子?你不过是靠恩泽才当上了第一大臣,武德年间,贿赂公行,纪纲紊乱,这全都是你造成的,我看你是开国元老才没有追究,现在让你回老家已经是开恩!”

李世民的脸涨得绛紫,一口气说完这些,他猛然发现,自己说着说着,竟然说到了自己的父亲身上。

武德年间是他父亲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说那时候贿赂公行,纪纲紊乱,这不是指责裴寂,这是指责李渊。

积压在内心的委屈与愤怒在这一刻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

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自己还是没办法原谅父亲啊,要不是父亲执意不立我为太子,我怎么会在玄武门外弑兄诛弟,在历史上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劣迹。

裴寂被勒令马上离开长安,在回到老家没多久,裴寂又莫名其妙牵扯上了一宗案件,被判流放静州。

静州在今天的广西梧州,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裴寂也比较倒霉,刚到梧州,连当地方言都没来得及学会,当地就爆发了山羌族叛乱。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山羌族对流放来的前司空大人很感兴趣,准备推选他为头目。

裴寂大吃一惊,连忙组织家丁打败叛军。这一主动表白的行为获得了李世民的原谅,李世民甚至召他入朝。

又可以见到老朋友了,裴寂兴奋地打包行李,准备回长安。大概是过于兴奋吧,竟然病逝了。

李渊最亲近的朋友不在了。

裴寂离开长安城后,另一个人则需要重新回到他本来的位置。

李世民下旨恢复刘文静的官爵,这一年,离刘文静冤死之日已经过去了十年。这是一个迟来的平反。

李渊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没有了宫女,没有了朋友,最后,他连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

当日李世民是在东宫登的基,当了皇帝后,也一直在东宫办公,而李渊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