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杨玄感西进长安时,韦福嗣终于暴露了意志不坚定的本性,半路开了溜,逃回了东都,但显然,投降是没用的,参加杨玄感队伍的事情被揭发后,他有幸加入到这一支北上送死大队。
这证明李密为人实在不错,虽然他曾经劝杨玄感杀掉韦福嗣,但在韦福嗣也成为囚犯之后,他却逃跑不忘兄弟。
韦福嗣没有动。在他的意识里,他跟李密们是有区别的:“你们走吧,我没有罪,天子见到我也不过责备我一下而已。”
李密盯着韦福嗣,在那张脸上,他已经看到了死亡,本想开口说点什么,但他最终发现,人要寻死,拦是拦不住的。
李密转身离开,消失在夜色中。
顺便说一下,韦福嗣来到高阳之后,被乱箭射死,与他一同送命的,还有杨玄感之弟杨积善。
宽恕,从来都不是杨广的性格。这一点,韦福嗣不懂,杨玄感不懂,李密大概是懂的。
李密又踏上了逃亡的道路,事实证明,他实在愧对单名一个密字。
李密又被抓了。
想来,李密已经成了隋朝头号通缉犯,各地都有他的图名,导致李密无所遁形。
这一次,李密享受单独押送的待遇,没有狱友可以帮忙,自然也没有金钱可以收买看守。
据记载,押送人员要将李密送到他的老上司宇文述那里,宇文述是不会跟李密讲交情的,等待他的只有项上一刀。
走到路上,李密突然报告腿上有伤。我们都知道,这是在玩花样,但李密的运气实在很好,押送他的两位公人竟然接受了这个说法。
事实上,这两位公人确实不错,他们没有为难李密,既没有给李密泡水烫脚,也没有请他穿新麻鞋,更没有把李密骗到野猪林,一棍结果了。一路上,两位公人充分照顾李密的腿伤,将李密的枷锁取了下来,一天只走二十里,照这个速度,要送到宇文述那里,只怕宇文述都没命来斩李密,交代一下,此时,是大业十一年正月(公元615年),宇文述病死在第二年。
实心眼的公人碰到多心眼的李密,注定是要吃亏的。
行到一个水涧,李密跛着脚沿着岸边前进,突然一蹶足,以一个漂亮的猛虎扑食式摔进了水里。
水花溅开,一会儿,水又归复平静,只见李密直挺挺躺在水里,一动不动。
这把两位老实的公人吓坏了,要把李密淹死了算谁的,于是,两位纷纷跑到岸边,伸出长枪,捅一捅水里的李密。
猛然间,李密跳将起来,顺势抓住了枪头,拼命一拉,就这样,两位公人不幸就被缴了械。
李密回枪,刺向了两位公人。
出手那一刻,李密有些犹豫,对方并没有为难自己,自己何苦取人性命?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自己要活命,就要逃跑,现在不杀他们,他们也会因走失囚犯之罪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必因我而死。如此,不如亲手杀了他们,也好让他们混个烈士,家里领点抚恤金。
李密狠下心来,连施二枪,捅倒两位,然后爬上岸,复又逃得无影无踪。
这说明,李密绝不是一个心软的人,他有向所有人挥刃的勇气,有舍弃一切的残酷,这样的人往往是历史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很遗憾,历史从来不是道德家的修罗场。曹操、德川家康们的经历已经诠解这一切。
李密,接着逃亡吧,遁入丛林中,隐身在夜色里,只是天下之大,哪里才是你的容身之所?
很快,李密也想明白了,天下之大,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只有找反政府武装了。
这样的反政府武装并不难找,在村头随便找个王小二问问,都能打听出一大堆。
隋末的造反形势之简报
此时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演义中常说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烟尘。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这些义军各据一方,少则数万,多的十余万,各有名号,如知世郎、阿舅贼、东海公、摸羊公、乞见敌、嫌头方、彻眷顽、不惜死、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贼、忽律贼等,充分体现了起义军跟隋朝死磕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被官军缉捕会战死,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跟别的山头火拼会死,攻不下城池,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起义的大军中。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眼前是无尽的徭役,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是为,官逼民反。
具体到隋末,我们需要介绍三位皇帝。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封禅),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连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占着帝位不干事。
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
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此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第三年,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在东都长安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
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亲自北巡,陪同人员如下:后宫佳丽成群,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万,马十万匹。视察结束后,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并在回来的途中,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修晋阳宫。
第五年一开春,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检查长城修建情况。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届成功的誓师大联欢。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用工情况紧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号召广大妇女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
第六年,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认,帝国之盛,极于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克之!
第八年,积极开展军备,广招兵,深积粮,准备对高句丽用兵。
第九年,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实数一百多万,算民工要超二百万)进攻高句丽。
第十年,再征高句丽,如果不是杨玄感突然造反,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
第十一年,三征高句丽。
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政绩卓著。但熟悉历史的大概也猜出来了,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而后面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杨广。
汉代文景两朝统治期间,国泰民安,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末一样的暴政,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等著名暴君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
这说明,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
借用教科书的话,杨广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修长城运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来,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杨广称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可见杨广实在生猛,除了把农民逼上梁山外,硬把地主都逼得要跳墙。
历练
李密第一个投靠的是盘踞在平原郡的一支队伍,队伍头目叫郝孝德,是造反界的老前辈,手下有数万兵马,算得上实力派人士。
李密是带着满腔热情上山的,但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入伙有时候比考公务员还难,林冲拿着柴庄主的介绍信都差点被赶下山,何况李密这样外观不具观赏性,手中又没有资源的人。
果然,上山后,郝孝德听说是杨玄感的谋主,还特地抽空接见了一下,见面后,郝孝德完全失去了信心,聊了没两句,就一句庙小容不得大龙,将李密打发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下山后的李密又找上了第二家,此时的他,并没有料到社会上有个定理:此处留爷的,处处都抢爷,此处不留爷,处处不留爷。
李密投奔的第二家是盘踞在长白山的王薄,此人自称“知世郎”,意思是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论资历,这位王薄算是隋末众多反王中的先驱,在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就组织第一个反政府武装。为了发动群众,他还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大家与其到辽东送死,不如上山闹革命。
凭着这首煽动的歌曲,王薄拉起了队伍,占据了山头,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而王薄也没有辜负他知世郎的名号,此人确实眼光独到,老奸巨猾,明白自己的小山头是养不了李密的。
据后面的事情来看,王薄连梁山上的王伦都不如,连红包都没封一个就将李密打发了。
从长白山下来,李密彻底陷入了困境,他想做一个良民,但杨广不给他机会,他想当土匪,可没有山寨愿意收留他,混到这一步,真可谓山穷水尽。
更要命的是身上的钱也没有了。
李密原以为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到单位(山寨单位),但没想到,对这样的高层次造反人才,各地山寨竟然都不欢迎。
而且这些山寨头目大多小市民出身,小气得很,连应聘人员的差旅费都不报销,李密跑了大半年,很快把不多的盘缠花了个精光。
对于普通行走江湖的人来说,没钱并不是问题,时迁可以去偷鸡,史进可以客串一下路匪,要么就投靠一个大地主打打秋风。但李密出身贵族,就算逃亡也保持着贵族的尊严。没有吃的也不愿意偷老乡的走地鸡,更不愿干乞食的活。当然,李密似乎也欠缺一些野外生存的能力。
小说里将李密描述成箭术过人,但从史书来看,这多半也是虚构的,因为李密并不擅长打猎这样的贵族活动,流浪在野外,连一只野兔子都无法打来充饥。
一开始没吃的时候,李密勒了勒腰带,但显然,把肚皮勒得再紧也无法控制胃口的张开,最后,李密选择了吃树皮。
树皮是第一次进入李密的食谱,不消说,味蕾跟胃都拒绝这样的进贡,好多次,李密都要将树皮吐出来,最终,还是强忍着吞了下去。
不吃,就死,吃,就活。李密的世界突然变得简单而残酷。
除了吃之外,住也成了大问题,为了躲避隋兵的追捕,他选择了昼伏夜出,白天要么躲在山沟里,要么找一座破庙。到了夜晚,借着月色奔向自己也无法确定的前方。
这是狼狈不堪的李密,但这也是洗尽铅华的李密。
这时的李密才真正明白世间的苦难,懂得了那些拒绝他入伙的人曾经承受过的一切。没有经历这一切,李密永远都无法融入他们当中去。
介绍信是靠不住的,投名状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有相同的苦难才能真正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继续走吧,上天已经劳君筋骨,饿君体肤,但历练并没有结束。
老天爷的药似乎下得过猛,在去除李密身上傲气的同时,将李密的志气也洗得一干二净。此时李密的躯体像一个空壳,等待着一股全新的力量注入体内。
经过一段窘迫的日子,李密流浪到淮阳郡,在一个小村子里潜伏下来,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办了一个私塾。
在这里,他不再叫李密,他有一个化名刘智远,这是正确的,毕竟每天捧着四书五经教一帮学童实在有损八柱国之后的威名,还是改刘姓恶心刘邦刘备他们去吧。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潜伏效果不错,没有人发现这个新来的私塾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他的脑袋是可以拿去换钱的。悬赏的金额挺高,隋朝政府是认真的。
但乱世无法隐藏一位枭雄。我们可以隐去我们的姓名,可以藏匿我们的身形,但我们怎么遮挡我们的内心?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怎么面对内心的拷问?
据我所知,当你的行动跟意愿一致的时候,内心就像张开的大帆,为你收集前进的力量,而当你的行动跟意愿背道而驰时,内心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破你的身体,让血肉跟白骨暴露在阳光之下。
李老师就装不下去了,在一个公开课上,他精神恍恍惚惚,突然搞了一首诗出来。本人现摘录如下: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在这首诗里,李密提到了樊哙、萧何,这两人出身低微,一个是在菜市场上班的(屠狗),一个是低级公务员(狱警),可风云际会,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将良臣。
可我呢,我有萧何之才,项羽之勇,韩信之技,刘邦之术,诸葛之谋,还是名门之后,却为什么残喘于村舍?
想到这里,眼角已经滚下两行浊泪。
《水浒传》中宋江也写过一首“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诗,之后就被抓了起来。那件事情告诉我们,没事不要随便借诗抒情,尤其抒的还是反动情绪。
李密不好好之乎者也,反而写反动诗的事情很快传开来了,县里的捕快闻风而至,好在李密消息灵通,在他们找上门之前溜走了。
李密再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此时的他已隐约感觉到内心那头躁动不安的野兽,可他依然不愿意唤醒,他知道,唤醒之后将再无机会脱身,不是雄霸天下,就是为其吞噬。
在审视清楚自己的内心前,李密投靠了一位亲戚,这不能算是一个好主意。
李密投靠的是他的妹夫丘君明。得知大舅子来投靠,丘君明吃了一惊,上面早就在这里布控了,多待一会儿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丘君明将李密带到一个叫王秀才的家里。
史书特别在这位王秀才前面冠以“大侠”二字。事实证明,此人确有大侠风范,明知李密是逃犯,却大胆收留了他,不但包吃包住,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情景。
这一年,李密已经三十四岁,据史料所载,这大概是他的第一个妻子。也是最后一个。
新的家庭,新的生活,新的羁绊。这样的生活对李密来说,很温暖,很美好。这样的幸福让他内心那头本已蠢蠢欲动的野兽渐渐平复下来。
这样的一生,就算不青史留名,不轰轰烈烈,也是能让人坦然接受的一生吧。
翻看史书,常不经意有这样的困惑,像秦末之项羽刘邦,汉末之曹操刘备,这些人是自己选择投身乱世,还是乱世选择了他们?
也许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李密注定是被乱世选择的那个人。
一切美好的憧憬在一个下午被打破,那一天,李密出去办了点事,回家后就发现一片狼藉,显然,隋兵来过了。
王秀才被抓走了,新婚的妻子被抓走了,妹夫丘君明也被抓走了。
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看了看空空的家,这曾经给他安稳与幸福的家,李密转身离去,越走越快,然后开始跑起来,越跑越快。泪水湿了脚下的路,泪水却让前路清晰起来。
他一直在逃避隋兵的追捕,但从这里开始,他将直面隋兵的挑战。
力量有很多源泉,它可能来自欲望,来自耻辱心,但最强的力量一定来自自己所珍惜的人。
失去亲人的愤怒渐渐填充满李密的内心,这愤怒终于将深藏李密内心的那头怒兽唤醒。
如果与隋朝为敌是命运给我的安排,那我就做一名合格的反抗者,让它认真听我的怒吼。
海明威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李密所受的,正是这样的历练。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最伟大的推销员
李密没有项羽那样的神力,没有刘邦那样的人脉,也没有刘备那样的际遇,更没有曹操那样的根基,但他相信,自己有一件足以实现目标的特长。
自己腹有奇计,谋夺天下的奇计。
有了这样的奇计,兵马会有的,地盘会有的。因为谋略才是造反事业的核心资产。
从那时起,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黑瘦干练的人往来于河朔大地,此人不走大道,昼伏夜出,去的地方还是高危地区。
往来于各个山头,李密热情地向各位义军领袖推销他的奇计。文人
当年吕不韦与父亲探讨商业之道,得出“立一国之主利润可达无数倍”的结论,吕不韦亦成为天下第一商人。现在的李密推销的是夺天下的奇计,可谓天下第一推销员。
某一天,李密会认真给某位将军(自封)详细分析天下大计,然后告诉他只要如此如此,就一定能做大做强,称霸山东。又过某些天,他会面对另一个老大,十分热情地告诉对方,将军兵多将广,如果能够审时度势,一定能干出更大的事业来。又过些时候,他又十分惋惜地对另一位老大说道,以你现在的实力,不去整合河朔的力量就太可惜了。
这说明,李密应聘了很多家造反企业,同时说明,李密一个也没应聘上。
很多人听得心潮澎湃,但一顿酒喝下来,就纷纷表示,兄弟说得太远了点,这么大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这个情况让李密有点意料不到,他没想到夺天之计在各大造反企业里竟然没有市场。
其实这是正常的,不是每一个农民起义者都有高远的理想,绝大多数人是走投无路才造的反,能够有个地方栖身,活下来就已经满足,真要去夺天下,这真叫要了亲的命。
很快,李密就被各山头列为不受欢迎的人。有时,李密连山门都进不去,进去了,也就一顿酒饭打发了。没有人相信真的可以挑战大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