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之遂之, 
  (使其长大,长成。注意一个“长”字。遂:成也), 
  亭之毒之, 
  (安定万物,治理万物。亭:〈說文〉民所安定也。〈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毒:〈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注」毒,亦训治。毒之:治理万物), 
  养之复之。 
  (这样养而又养,往来循环不绝)。   
  生而弗有也, 
  (生却无有其生,也即无生), 
  为而弗寺也, 
  (为而却不执着其为。寺:〈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长而勿宰也, 
  (长却不自居长), 
  此之谓玄德。 
  (这就叫做玄德)。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就是玄之德。 
  玄德:“不得”而已。是大道作用,就是自之燃:生而弗有,为而弗侍,长而弗宰。关于玄德,可参见第十章,参见第二章。 
  生,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生,却能无有,也就是见其有,却明知其无;如此“生而弗有”就是玄德。 
  为,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为,却能使其无嗣,也就是做其事,不随其而转;如此“为而弗寺”就是玄德。 
  长,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长,却不主宰,也就是自知主,却无有分别。如此“长而勿宰”就是玄德。 
  生,为,长,都是大道作用;说穿了,无为而已。 
  无为不是目的,仅仅是回归道的手段。   
  二,万物尊道贵德。 
  这不是谁的赏赐,而是道“自燃”的结果。道生万物,所以万物尊道;道以无为之德养万物,所以万物贵德。   
  三,通行本问题: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帛书本“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通行本去掉而字,变成很美的骈文。把刑字改成形,自然把器要改成势的。意义和原本不同了。 
  第五十一章:此之谓玄德。 
  2帛书本“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通行本加进莫不二字,起强调作用。 
  3帛书本“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通行本去掉也字,句子变得完美了。爵字改成命字,好理解。恒字改成常字,是避汉皇帝讳。 
  4帛书本“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通行本在句子前加进故字,改变了句子含义。在畜之前加进德字,是照应前文。把遂字改成育字,胡改。把复字改成覆字,也是错改。 
  5帛书本“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通行本把弗和勿字统一改成不字,去掉也字,达到了骈文效果。把寺改成恃,含义相近,恃好理解一些。此之二字改成是字,含义一样。                    
15(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经文——译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自有之始,生出万物,“有”为天下母。注意,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说有为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子。 
  (既然得天下之母,也就知天下如何了。既: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本字酷似杭字,左边不是木而是禾木。亓:其古体字)。 
  复守亓母,没身不殆。 
  (返回大道需守其母。其母是有。而最初之有是无,有个“无”。所以,复守亓母就是守无,也就是无为。如此修行到高度,就可以没身,没身就没有过患了)。 
  塞亓闷, 
  (隔断其烦恼,也就是隔断红尘烦恼。闷:甲本左三点水,右酷似移字。之所以不取通行本兑字,是因为帛书甲本第五十六章有“塞其闷,闭亓门”,本章甲本后文也是“启亓闷”), 
  闭其门, 
  (关闭其门户,在身为关闭五官), 
  终身不堇; 
  (终身并不少得。堇:少); 
  启亓闷, 
  (开启其烦恼), 
  济亓事, 
  (有为去多多做事), 
  终身不棘。 
  (终身所得也并不多。棘:〈说文〉棘,小枣丛生者)。   
  见小曰明, 
  (能见小或说无见,叫做明。这就是无知无见,也即知常,其心自明), 
  守柔曰强。 
  (能守柔弱叫做强)。 
  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道身央, 
  (利用可见之有,复归无见之明,不道之身尽了,达到无身了。央:尽也。〈汉武帝?李夫人賦〉惜蕃華之未央), 
  是胃袭常。 
  (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永恒长久。袭:受。〈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袭天祿,子孫受之。胃:同谓)。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守无,守不得,才能长久。依旧论说“不得”之德。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通行本第一章中,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又说 “道可以为天地母”。这并不矛盾。有演生出天地万物,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同由玄生,所以玄可以视为无和有之母,老子才说“道可以为天地母”。 
  有是天下母。这有不是普通有,而是无,有个“无”。也就是最初之有。参见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玄牝”。知道母是最初之有——无,那么,子孙根基也就是无了。回归大道就要守其母,也就是守最初之有,也就是守无,守无为。守无,就没有身,没身,就没有过患。 
  守无,无为,或说不得,是老子教导我们修行的根本方法。这也是后世任何修行法门想达到顶峰的唯一手段。   
  二,守不得,终身并不少得;而争得,终身并不多得。 
  老子告诉我们,塞其闷,闭其门,也就是说脱离烦恼,不执著六尘声色,无为的修行自己,终身并不少得; 
  而启其闷,济其事,不修行自己,有为而争,终身并不多得。 
  注意,不多得不少得的是身,都是一身。从小处说是一肉身;从大处说,天下一身。一样多少,平等无别。 
  而能见小守弱,在老子看来,那是明,是强;相对来说,见大逞强的,就是暗是弱。   
  三,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光,这里指有。明,指见小,也即无知无见之知;后文有“知常曰明”,也是此意。说穿了,心能达到无知无见无欲,就是“明”了,也就是“无瑕疵”了。通过利用有,逐步达到无,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用其光,复归其明”;也即老子所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真的复归其明,毋道之身必然就是无了。修行到这个高度,就达到无身境界。老子说“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这就是所谓的袭常了。   
  四,通行本问题: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亓字,都修改成其字,通俗易懂。 
  2帛书本“复守亓母,没身不殆”。通行本在前面加进一句“既知其子”。应该是从帛书乙本修改而来。帛书乙本这句话是“既知亓母”,通行本改把亓字改成其,把母字改成子。这样,前后意义可贯通。 
  3帛书本“塞亓闷”, “启亓闷”,通行本把闷字改成兑字,“终身不堇”,通行本把堇字改成勤字,“终身不棘”,通行本把棘字改成救字,都是错改。 
  4帛书本“毋道身央,是胃袭常”,通行本修改成“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6(通行本第五十三章):使我秆,有知也。 
  〖经文——译文〗 
  使我秆,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使我枯死的,是有知啊。行于大道,最畏惧的就是有知。参见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秆:字取帛书帛书甲本。〈左傳·昭二十七年〉或取一秉秆焉。「裕А垢眩瑯傄病偂凑滞ā的究菀病K河胨ǎ  
  大道甚夷; 
  (大道是安乐于平淡,不为人知。甚:〈說文〉尤安乐也。夷:平易)。 
  民甚好解: 
  (百姓安乐于对道的“好解”,也即安乐于善于运用道。好:〈正韻〉美也,善也。解:肢解分割,这里比喻运用道。好解:善于运用道,也即善于用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朝甚除, 
  (生活安乐于自己的低下。朝:〈说文解字注笺〉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这里代指生活。除:〈说文〉殿阶也。按,阶级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 
  田甚芜, 
  (田地安乐于荒芜。芜: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上似雨头下似乎是秋字), 
  仓甚虚。 
  (仓廪安乐于空虚)。   
  服文采, 
  (穿着华丽), 
  带利剑, 
  (佩带利剑), 
  厌食货, 
  (吃喝日用,足而生厌。厌:〈集韵〉足也,字取通行本,本句字数根据甲本。货:〈书…洪范〉八政,二曰货。「传」货,实用物), 
  财有余, 
  (财物多多) 
  是胃盗夸。 
  (这就是自私奢侈。胃:同谓。盗:〈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夸:〈说文〉奢也,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左近似香字但上出头类似米,右近似复字)。 
  盗夸非道也。 
  (自私奢侈,不是道啊)!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安乐于“不得”之德,不要奢侈自私。 
  1大道安乐于平淡,不被人知。 
  百姓求知。有知,知者求益,生生不息,自然会最终枯死。也即老子所说“使我秆,有知也”。因此,老子才说“行于大道,最畏惧的,就是知”。 
  老子知道,“行道者日隥”,和“为学者日益”,二者正好方向相反。所以,老子才呼吁“弃知绝学”。 
  实际来说,大道只能醒悟,不能去知的。醒悟,是智而无别,是大明。这好比做梦。“醒悟”梦也即大明,和梦中“知”什么也即分别什么,是不一样的。知的越多,越是缠陷在梦中,越难以醒悟。 
  注意,道之“自”不可知,也不可说;而道之“然”,也即道之作用,及归还大道之法,是可知可说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反之,老子写作一部《道德经》,就是自相矛盾了。 
  2百姓安乐于“行道”,也即安乐于“不得”,才能悟道。 
  最好的解道,不是知,而是善于行道。那就是做到: 
  百姓安乐于低下的地位,就是“朝甚除”。不争其上。 
  百姓安乐于荒芜的田地,就是“田甚芜”。不争其肥。 
  百姓安乐于空虚的仓廪,就是“仓甚虚”。不争其多。 
  总之,就是无为不争,安贫守弱。这样做就能够醒悟。 
  3反之,服文采,带利剑,饮食货财多多有余,这是得,是盗夸,也就是叛道追求奢侈。奢侈,不是道。   
  二,通行本问题: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1帛书本“使我秆,有知也”,乙本把秆字改成介字,意义改变。通行本改成“使我介然有知”。“唯他是畏”,把他字改成施,是错改。 
  2帛书本“民甚好解”,通行本改成“而人好径”,是错改。 
  3“厌食货,财有余”,通行本多加个饮字,财货二字位置颠倒。一定是抄写时把货财错抄写成财货,修改者读后觉得文字不通畅,才加进个饮字。 
  4帛书本“是胃盗夸。盗夸非道也”。通行本把胃字改成为,含义一样。“盗夸非道也”,改成“非道也哉”。                    
17(通行本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经文——译文〗 
  善建者不拔, 
  (善于建立者,不会被拔除。圣人因为建无,所以不拔), 
  善抱者不脱。 
  (善于抱握者,不会被滑脱。圣人因为抱一也即抱无,所以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通过祭祀可以看到,善于建无抱无的圣人子孙,是不绝的。因为祭祀神,神无形体,敬畏的实际是“无”,是“心”。这就是说,无为,是不绝的。祭: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酷似禹字):   
  修之身,亓德乃真;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身,就能达到无身;无身的境界,就证明身不可得,也就证明“不得”身是真的。注意,这是承接“善建者不拔”而言,行“不得”,就是善建者。本句是说善建其身。修:建。亓:其古体字。德:这里的德,指上德之“不得”); 
  修之家,亓德有余;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家,就能达到无家;无家的境界,就证明家不可得。其不得之德,比起一身,自然有余了); 
  修之乡,亓德乃长;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乡,就能达到无乡;无乡,就证明乡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长及到乡里); 
  修之国,亓德乃丰;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国,就能达到无国;无国,就证得国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丰及国家。丰: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禩。国:字取乙本,前后文对照,应该是邦字。但国字,一方面有出处;另一方面和邦字含义一样,所以取国字); 
  修之天下,亓德乃普。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天下,就能达到无天下;无天下,就证得天下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就普及天下)。 
  以身观身, 
  (以身之有,观身之无。注意,这是承接“善抱者不脱”而言。通行本第十章有“戴营魄抱一”,这说的就是“观”。观:是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子说,回归大道,“吾以观复”。“观”,本心,通过对特定“有”的观,也即“戴营魄”,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彻见“无”相,也即达到“抱一”。本句是说,通过观身,达到老子说的“无身”), 
  以家观家, 
  (以家之有,观家之无), 
  以乡观乡, 
  (以乡之有,观乡之无), 
  以邦观邦, 
  (以邦之有,观邦之无), 
  以天下观天下, 
  (以天下之有,观天下之无);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 
  (我通过什么知道天下之有无是这样的呢?注意:通过修行可以证实,任何有,最后总要归无。兹:〈尔雅…釋詁〉此也。然:燃的本字,含“有无”二义。如自然,乃是自有自无)? 
  以此。 
  (通过上述的“行”和“观”,知道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行”无为,“心”观无。 
  行无为,通过观,去修行,能达到无身,无家,最后达到无天下。说的依旧是不得之德。 
  到这个层次,就知道一切都归于无,不可得。 
  所以,道德经开篇提出“不得”才是上德,是正确的。   
  1守无,才不拔不脱。 
  人之所建不能拔除,有这样的建吗?那就是圣人所建的“无”不能拔除;人之所抱不能滑脱,有这样的抱吗?那就是圣人所抱的“一”不能滑脱。无,一,朴,都是大道的表象,所以,真正不拔不脱的是道。实际来说,任何建有都必然拔除;想抱住任何东西,都必然滑脱。世间都是无常,没有什么可以常在。常在永恒的,只有大道。   
  2圣人的子孙,由他们的祭祀,能看出大道不绝于世。 
  因为他们表面是祭祀,实际敬畏的是“无”。子孙后代,如此以“无”去行一切,去观一切,道就不绝于世。   
  3行无为。 
  生活中,以无为去“修其身,修其家,修其乡,修其国,修其天下”,这无为之德从一身逐渐普及天下。这就是善建无为之行者。通过这样无为之行,渐渐可以回归大道。   
  4心观无。 
  修行中,观,是手段。 
  观,通过有,观其无,回归虚无。观,是修行方法,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对特定对象,静静去“观”,当达到一定深度时,就会从“有”得见“无”,就如后世《心经》所说,修行到深度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老子说的“戴营魄抱一”,说的就是“观”。老子说,回归大道,“吾以观复”。“观”,乃是本心通过对特定“有”的观,也即“戴营魄”,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彻见“无”相,也即达到“抱一”。可见,老子的观,是修行手段。 
  老子在本章把修和观写在一起,明显是令众生知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主张自己的生活道,道生活。生活不离修行,修行不离生活;无为不离观,观不离无为。   
  二,真的可以无身无天下吗? 
  无身,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骗人的,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或把无身当作大公无私的代名词,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修行达到高度,确实是无身的。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真实,不是骗人的。后世,诸多修行法门,如各大宗教,达到无身,不是难事。所以,老子才说:“修之身,亓德乃真”,这是告诉我们,真能修之身的话,就能证明“不得身”是真实不虚的。 
  进而以家为身,进而以乡里为身,进而以国为身,进而以天下为身,“一切都是虚无”,这也不是胡说八道的。修行一旦达到玄同境界,老子说:“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总之,修行达到到玄同高度,而不是说到玄同,利害贵贱有无高低上下等等,都是“不可得”的。有一点可得,便不是玄同。此身大到虚无,便可以敲开玄牝这个归还大道门了。   
  三,通行本问题: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