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恃的,是不长的)。   
  其在道曰: 
  (居道的人也就是依道而行的人说。在:居): 
  余食赘行, 
  (过多吃食物,只能添加累赘之形体。余: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僵字右边,但右上边似是中间夹个扁日), 
  物或恶之, 
  (物也不应该喜欢这样,何况人), 
  故有欲者弗居。 
  (因此,有欲望的人不在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有欲望者不在道。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1这一章,老子要求禁欲,要求无为。 
  自吹,自视,自伐,自矜,这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能依道而行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依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者不在道”。这和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是一样道理。 
  2不得,是修行手段。 
  后来的哪一家的正道修行,都离不开“禁欲”。如“持戒”,就是修炼禁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而“施舍”,说穿了,也是在去掉欲望。让人行善积德,等等,都是在去人的贪欲。 
  当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层次后,贪欲自然消失,如同冰融雪化。到这样地步,才晓得,通过修行,真的能够达到“无欲望”境界,也才知道“无欲无知”,是实有其事的。 
  老子主张无为,禁欲,不争,目的则是回归大道。至于有的人宁可不回归大道,也要纵欲,老子只能闭口了。   
  二,通行本问题: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帛书本“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了达到骈文效果,加进“跨者不行”一句,这样就一一对应了。把炊改成企,是不解炊怎么能不立,不知道炊与吹通造成的。改成企字后,修改者才加进跨字那一句话,也是为了对称。把章字改成彰,不解章也有明义。显见,通行本改动的是帛书本;而不是帛书本改动通行本。 
  把视字改成是,把自见句子提到自视前面,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其在道曰”,修改者在道后加个也字,和前后文联系,实际不必。 
  3 帛书本“故有欲者弗居”,修改者以为解释不通,把欲字换成道字,把“弗居”直接换成“不处”,这就通了。实际上原文也是通的。                    
67(通行本第二十二章):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经文——译文〗 
  曲则金, 
  (有曲则有硬。曲:〈說文〉象器受物之形), 
  枉则定, 
  (有乱则有定), 
  洼则盈, 
  (有洼则有盈), 
  敝则新, 
  (有坏则有新。敝:〈玉篇〉坏也), 
  少则得, 
  (有少则有得), 
  多则惑。 
  (有多则有穷。惑: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因此,圣人“执一”也就是执“无为”而治天下。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注〉“治也”。〈韻會〉治也)。   
  不自视故明, 
  (不自己看自己,才可看明自己), 
  不自见故章, 
  (不执著己之见,才可彰显其见。章:通彰。明,显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疏」章,明也),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称其功,才有功。伐:自称其功), 
  弗矜故能长, 
  (不自恃,才可长), 
  夫唯不争, 
  (只有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才不能与其相争,也就是无不争)。 
  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 
  (古时候所说的屈曲才坚硬,真是几语啊。几语:人所依凭之语。胃:通谓。才:通哉)! 
  诚金,归之。 
  (不争,守屈,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道)。   
  【笔记】 
  一,本章合心: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得也。 
  1在人们都追求有之一边时,老子告戒人们守中之虚无。在矛盾双方,选择无为,选择不争。 
  2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还是教导我们,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这“一”是无,是修行的极高层次,但还不是道本身。万法归一,就是万事万物归于平等无别,也就是空。执一就是执无,就是无为。这样做,才符合大道。 
  可见,老子依旧是宣扬不得之德。   
  二,信是道源功德母。 
  “诚金”归之。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金。没有诚心,对道不能生信,也就是信不足乃至不信,是离道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所以,老子在此提出“诚要如金”,警醒后人。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讲,佛祖讲,耶稣也讲。圣人都讲修道要实信道。 
  弟子问耶稣,怎样才能得道。耶稣回答说:信。只要信,对山说,移到海里吧,那山就会移到海里。 
  哪个能实信呢?聪明人很难信实,总是问为什么,其疑难去,也便难得道。这如同过山涧上的独木桥,当你对一个盲人说,“这是道,能过去”。盲人信实,便能够过去。当你对一个眼睛好的人说,“这是道,能过去”,他会被自己所见吓得不肯过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三,通行本问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 帛书本“曲则金”,通行本把金改成全,实际不必。“枉则定”,后人不解枉有乱义,改成直。 
  2 帛书本“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声字改成圣字,等于注解;执字改成抱字,形象一些;牧字改成式字,去掉以字,修改者自以为通了。实际来说,原文也通。原文是说“因此,圣人把执一也就是无为当作天下之治”。 
  3 帛书本“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注意,第二十二章帛书“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一对照,就能发现,明字和章字位置不同了。因此,后人才整理修改成通行本模样,把上一章和这一章统一起来了。实际来说,无须统一的,解释得通就可以的。 
  4 帛书本“弗矜故能长”,后人修改成“不自矜故长”,是为四个“不自”完美排列而动的手脚。帛书本“故莫能与之争”,通行本加进天下二字,没有必要。 
  5 帛书本“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后人在曲全中间加进则字,照应了上文;用“岂虚言哉”,替代“几语才”,通俗易懂。帛书本“诚金,归之”,后人修改成“诚全而归之”,不解金字。                    
68(通行本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经文——译文〗 
  希言自然。 
  (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然:燃)。 
  飘风不冬朝, 
  (不能终朝飘风。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暴雨不冬日, 
  (不能终日骤雨), 
  孰为此? 
  (是谁使它们不终朝不终日呢。当然是天地)? 
  天地而弗能久有, 
  (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 
  况于人乎? 
  (何况人呢)?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因此,有为,而不离道的,与道相同。这是悟道者。从事:指有为); 
  德者,同于德; 
  (有为,而不离德的,与德相同。德,指不得之德。这是修道者); 
  失者,同于失。 
  (有为,而失道失德的,与失相同。这是不道,不道要早已。失:指失道。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失道失道矣”)。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如此同于德者,也得到了道。德:通得);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如此同于失者,也失去了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老子提出“生活道”。不得,才符合道。 
  1长久有为,是不可能的。 
  希言自然: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这句话的含义是: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我是道的本体,燃是道的表象。生有不离燃,见燃之有;归无不离燃,见燃之无。无和有同时产生于道,二者相反相成,正因为这样,天地万物才“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天地才不能长久占据个有字。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人想长久“有为”更是不可能的了。   
  2修行两条道路。 
  一条是出世修行,就是选择“无为”,竭尽全力避开有为,可以成就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隐隐于野者。 
  另一条就是在世修行,不避红尘,在“有为”中行“无为”之道。“为而不为,争而不争”,这一样可以成就道果,这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者,也就是生活道。   
  3老子在本章肯定了生活道。 
  后世修行,都是遵循这样两条道路的。而不离世间修行,为普通百姓,解脱生死,打开了通路。后世宗教,出世修行的,老子是他们祖师爷;入世修行的,老子也是他们的祖宗。无论哪一家修道,谁不是从无为入手?修行到层次,哪个不是为而不为?老子,最棒。   
  二,三种不同的人生。 
  1同于道,圣人的人生。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这是悟道者的人生。与道同体,也即玄同。有为中自然做到无为。有与无,浑然一体,道统其中。   
  2失道后,有两种人生。 
  〈〉同于德,无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德者,同于德”,这是修道者的人生。失道后,退居于德。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有为中,能做到“不得”,依然可以回归大道。这就是老子主张的德。 
  〈〉同于失,有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失者,同于失”,这是失道者的人生。有为者,做不到不得,彻底失道。失道的人生,从根本上看,与“失”相同。得不到永恒。   
  三,通行本问题: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帛书本“不冬朝不冬日”字,通行本把冬字改成终字。实际上,冬也是与终通用的。 
  2帛书本“孰为此”?通行本多加个者字,之后又多加天地二字作答,能看出修改者理顺原文的用心。帛书本“天地而弗能久有”,修改成“天地尚不能久”,去掉了最重要的有字,是大错。在帛书“况于人乎”之前加一而字,没有必要。 
  3帛书本“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把而字改写成于字,意义大变了。 
  4帛书本“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后人看不懂,错以为丢失“同于道者”一句话,才动手加上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句话。并遵照上文的顺序,把这句话加在同样位置。并按自己的理解,把原文改头换面,修改成通行本的模样。从修行角度看,这句话是不应添加进来的。因为,同于道者,无需“道亦乐得之”。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5通行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书本没有这句话。读起来,也是天外飞来之感。                    
69(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经文——译文〗 
  有物昆成, 
  (何谓道?道者,有物成在其后。昆:〈爾雅…釋言〉昆,後也。〈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传〉昆,后也。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后人改成混字,大错,让人误解混沌产生一切,混沌就是道), 
  先天地生。 
  (天地出生之先)。 
  蕭呵缪呵, 
  (万物死啊,生啊,不断经历着萧条绸缪。缪:本义:绸缪,缠绕), 
  独立而不改。 
  (道却是独立的,是不改不变的。改: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是左丝字边,右像是真又不是真)。 
  可以为天地母。 
  (发用生出天地,当然可以为天地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可以名说,写上个字叫做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我强说它大)。 
  大曰筮。 
  (这大,又可以说成筮。因为天下人通过筮的测算,去求神问卜,体会大求大,因此,可以说成筮大)。 
  筮曰远。 
  (筮也可说成远。因为筮,求神问卜,把“我”置于大之外,“我”离大离道越来越远), 
  远曰反。 
  (远也可以说成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道大固然,但在辨证关系中,天也可以叫大,地也可以叫大,王也可以叫大。注意这个顺序,道最大,统天地人三才)。 
  国中有四大, 
  (国中有这四大), 
  而王居一焉。 
  (王就是其中之一大,也是最小之大)。 
  人法地, 
  (人依法于地), 
  地法天, 
  (地依法于天), 
  天法道, 
  (天依法于道), 
  道法自然。 
  (道依法于“自燃”。换句话说,道就是自,自己为法,别无可法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对道及其地位作用的描。实际,还是通过这些说教,告诫人们行不得之德,归还大道。 
  1道,可以为天地母。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这道,“有物”成在其后,因为有是万物母,由无所生,无由道所生,所以,有物生成在道后。因此,这道,天地生之先就已经存在。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通行本把昆字改成混字,是极大错误。这是修行不到层次者把混沌当成是道,把有物当成是道,才会有这样的改动。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混沌不是道,有物更不是道,都是道的表象而已。 
  由此可见,道可以为天地母。 
  2道,蕭呵缪呵,独立而不改。 
  大道运行,生万物之蕭,生万物之缪,而道本体,却永恒,独立而不改。 
  3道,无名。强名之,越名越远。 
  吾强为之名曰大。道发挥作用时,能体会道大,所以,把道说成“大”。注意,曰,就是在“名”道,这时,已经离道。老子在通行本第十七章中说“下知有之”,体会道大,说成大,也即名其为大,就是下知了。 
  大曰筮:对这大,人们通过筮又敬又求,这时,大又被说成筮。 
  筮曰远:本来道是“我”是“自”,当人们通过筮去敬道求道时,显见,我被排除道外,离道远了。 
  远曰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这实际是反道,是失道,是错误。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4道,最大。 
  大道产生了天,产生了地,产生了人。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自己为法,别无可法;而天地人,实际都是以道为法。   
  二,道法自然。 
  1不要把这里的“自然”,理解成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这样理解的话,老子修行层次便一扫而光了。 
  2“道”,乃是道之体;“法”乃道之用。道法什么?取“自然”二字,以示大道只能法道“自”之体所生发的道“自”之用,也就是法自己,自己以自己为法,别无其他可“法”。道是体,然是用,如此而已。 
  3如果把自然理解成“大自然”的话,前后就矛盾了。因为天地人,也是他们所说的“大自然”之组成部分。道法自然,逻辑上就混乱了。 
  4有人说,自然是自然而然。 
  自一定是体,然一定是用,“自”一定不是大自然不是物,这时才可以说自然是自然而然。反之,把道理解成大自然,或说物质,或说物,还是和3一样的矛盾。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成立。 
  5实际上,老子“自”,指“自己”也即“我”,或说“心”,这是道之体;然,就是燃,也即“生灭”,此乃道之用。   
  三,通行本问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帛书本“有物昆成”,通行本把昆改写成能混,这是胡改了。因为这句话是说“有物”成在道之后。后人不解昆字含义,以为混沌是道,昆恰好与混通,才改写成混字。 
  2 帛书本“萧呵缪呵”,说的就是万物红尘缠绕人心,后人不解,依照他自己的理解,改成“寂兮寥兮”,和混字就统一口径了,也就是把混当成道了。帛书本“独立而不改”,可后人为了文字优美,加进一句“周行而不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道用,不是道本身。这样一来,道用和道就混淆了。 
  3 帛书本“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通行本把未字改成不字,加进强字,去掉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