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鼎1617-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德化看看崇祯脸上微微露出的笑意,连忙从高脚银果盘之中取过一枚漳州府出产的芦柑,用指甲划破,轻轻掰开,递到崇祯面前。

    “皇爷,此物甘甜多汁水,最是清凉去火不过。请皇爷品尝一二。”

    “几家报上吵得沸反盈天的,李爱卿如今在做什么?”往嘴里放了一瓣芦柑,崇祯很是惬意的问王德化李守汉的近况。

    按照以往人们的印象,如果哪个官员成为舆论的中心,被天下读书人指责,只怕早就上表请罪,然后辞官不做,回家啃老米饭去了。严重些的,更是只有自尽一条道路。

    便是崇祯皇帝的宠臣,被誉为盐梅上将的杨嗣昌,就因为李自成破了洛阳,杀了福王,张献忠破了襄阳,杀了襄王,而在那些只会挑剔别人毛病过失的嘴炮专家攻击之下,含恨自尽。这群专家们浑然忘记了杨嗣昌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打得奄奄一息的功劳了。却只管指责他的过失。(不厚道的作者想象,如果让那位秦淮河上的风流名士,东林魁首师徒二人指挥左良玉等人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话,会不会不等到1644年,崇祯就得去找他哥哥哭诉去?)

    “回皇爷的话,宁远伯如今还是在宁远城中,组织调度人马。对于京城之舆论,似乎关注不大。”

    王德化很是仔细的组织着自己的词汇,唯恐一句话说得不好,给自己和李守汉带来大麻烦。

    崇祯鼻子里哼了一声,“这位李爱卿,倒是稳坐钓鱼台的!”说完,继续翻阅报上的文字。

    隆盛行系统报纸上的一篇文字,吸引了崇祯的注意力。

    “大明今年仍是灾荒处处,便是江南的湖州府,一样蝗灾大作,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

    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杭嘉湖苏松太,向称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却也有如此之景象?”

    先是打了一个扣子,之后文章便开始条分缕析的为读者分析。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如今,素来号称海内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带,却是经常闹饥荒。或是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这个奇怪的现象。也是困扰崇祯多年。但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民谣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输出地区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区。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了。

    所以这个米价,便是对江南百姓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几年中,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江南一带,商业越是繁华,市面越显萧条,显得极为怪异。

    “唉!大伴,山东的粮价如何?这几日京师的粮价又如何?各处打事件的番子可有奏报?”

    “回皇爷,京师内糙米价格近几日来都是二三两一石。山东各地境况不一,大抵是运河两岸粮价便宜些,稍远些的州府便贵些。登莱各府因为临近海边,粮食转运容易,价钱更低廉些。”

    “山东、登莱等处的粮价几何?”

    “通扯下来,山东各处的粳米,大概二两银子一石,登莱各府大约是一两五钱到八钱一石。”

    为了不令崇祯过于震怒,王德化很是小心的偷换了一个概念,将京师的糙米价格与山东、登莱二处的粳米价格相比。

    不过,这点小手段还是不能瞒过崇祯。

    “为何京师粮价这几日又猛涨?是不是有奸商囤积,准备在春荒时大捞一把?”

    “皇爷,不是有奸人囤积居奇。请皇爷看看外面的天气!”

    推开窗户,外面纷纷扬扬的飘落着雪花,宫苑之内,供洒扫的太监们手执扫把不停的将积雪扫到一旁,令甬路露出来。

    “这场雪下了好几日,从宣大、蓟门、辽东各处奏本上,各地都有降雪。道路难行,自然粮食转运困难。天津巡抚的奏本上说,泥沽封冻,海船难以靠岸,更不要说像往常那样,海船直入南北运河。不得已,用小船接驳转运,自然消耗辰光。”

    “也好!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落下,各地的旱情便可缓解,只需熬过开春,到了夏粮收获之时,便是天下太平初肇了!”

    崇祯倒是很乐观,迎着清冷的空气深深的呼吸了两下,憧憬着自己做一个中兴之主的美好前景。

    但是,当真能够如他所愿吗?此时节在宁远和辽阳城外的李守汉和吴三桂、施郎等人,望着漫天飞扬不止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眼中一片冰冷。

    大雪连续下了七八天,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几处港口道路泥泞湿滑难行不说,更有大片冰凌在海港出现,让那些木质海船不敢靠近。

    海冰还不是最要命的。

    南粤军中大量装备使用的天然橡胶轮胎,平日里是转运物资人员的一大助力,任凭你如何坑洼崎岖的道路都可以行走。但是,天然橡胶在遇到低温寒冷天气时的弊端,此时也是显露无遗。

    原本包裹在铁制车轮外面的橡胶轮胎,纷纷被冻得坚硬,碎裂。沉重的车轮碾压在泥泞的雪天道路上,行走速度可想而知。

    “是不是应该暂时收缩一下防线,让部队停止进攻。等待雪停止之后再说?”

    看着一天天减少的军中储备物资数字。还有从京城之中王承恩、李国祯等人命人送来的密信,都在无声的提示着守汉。不仅仅是辽东前线的物资供应出现了困难。便是京城里,粮食也日渐紧缺。

    只是,此时若是停止进攻,只怕朝中那群乌鸦们立刻便如同妇人被人日得美了一般,大呼小叫起来,不停的指责守汉,什么贻误战机畏缩不前,养寇自重等等诛心之说都会如雪片便飞来。虽然说不怕这些人。但是一团苍蝇整天在你耳边飞舞,还能够做点啥?

    “看来,只能等长伯和尊候那边的消息传来,再行决定是否停止进攻了!”

    如今已经打到了辽阳附近的吴三桂与施郎,成了守汉决定下一步战略的风向标。

    但是,他满心希望的,通过袭击辽东,迫使黄太吉主力回援,从而达到调动清军的那个目的,眼前却是无法实现了。

    黄太吉倒是真撑得住气。面对着从盛京不断送来的告急文书,只管一个态度。觉得守不住便撤,只要人在。朕不怪罪你们!

    倒也不是他识破了守汉的行动,而是实在不敢撤出军队去回援辽阳!

    漫天大雪是公平的。

    严寒天气不但给守汉的军队带来了冻伤、冻病等大批的非战斗减员,同时也给黄太吉的军队制造了大麻烦。

    守汉的军队主力、核心虽然是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士兵为主,最北方的也不过是福建、两广一带,穿草鞋短裤便可过一年的士兵面对着冰天雪地自然是困难重重。但是也别忘记,相比较来说,虽然建奴士兵算得上是本乡本土内线作战,对于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要比守汉手下的南方士兵强得多,但是。他们却没有守汉那可怕的物资保障基础!

    守汉营中冻伤一片,黄太吉部下当中。被风雪严寒缺少食物弄得战斗力严重打折扣的士兵也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说部队调动是不是会给明军以可乘之机。便是调动顺利,这些为饥寒所困扰的兵马千里回援,能够有多大的效果,也是一个未知数,甚至有可能是白白的送肉上门!

    “范先生,你拟一道旨意,给留守盛京的礼亲王。告诉他,只要盛京不丢,便是辽阳丢了,朕也不会怪罪他。不过,让他给辽阳的陈板大下一个命令,守不住辽阳的话,就赶快撤回到盛京与礼亲王一道守城!他那些工匠可是朕和大清的宝贝!切切不可有丝毫损失!”

    说完这番话,黄太吉觉得自己仿佛整个人都被抽空了一般,眼前一阵头晕目眩。肥胖的身体晃动了两下,几乎要栽倒在地。跪在一旁的豪格,急忙抢步上前将他扶住。

    范文程也是趋行几步来到近前,“主子,如何不令睿亲王抽调人马回师盛京去守御东京?”

    透过门窗往外面望去,营地里旗帜、车辆、器械,无一不是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连同在大帐外值更的噶布什贤兵,眉毛、胡子上都说一层积雪和寒霜。甲胄兵器上落满了雪花,握着兵器的手,几乎和刀柄冻在了一处。不时的有军官们低声的吆喝几声,让这些值更的兵士们活动一下手脚,免得冻坏了。

    大帐外时如此,黄太吉的这间临时居所内又何尝强到哪里去?刚刚研磨好的一砚台墨汁,不多一会已经凝结在了墨海里。便是范文程用惯了的狼毫,笔尖也是冻得坚硬。

    对于范文程的建议,黄太吉根本就懒得回答。

    不说多尔衮撤走了塔山、松山一带的军队会不会让困守锦州的祖大寿等人破围而出,就算是多尔衮不会借着这机会和他讨价还价暗中掰掰手腕子。退一万步讲,即使多尔衮毫不犹豫的率领两白旗主力精锐顶风冒雪回师增援,黄太吉也是断然不会明多尔衮回去!他宁可自己带着两黄旗和儿子豪格的正蓝旗回去救援,将被包围的洪承畴这块肥肉交给多尔衮去一口吞下去!

    “多尔衮这奴才,倘若被他进了盛京,朕又该谁不着了!”

    到那时,前面是强悍的明军,背后又是进了盛京,控制了大局的多尔衮。到那时,只怕黄太吉的境遇比现在的大雪天还要寒冷许多!

    “饶余贝勒可有消息?”

    猛然间,黄太吉想起了自己的七哥。这个被他派去袭扰明军腹地的家伙,已经中断了音讯有些时日了。不知道他境况如何?倘或是他能够在李守汉的心腹间来上一刀,会不会也能够让大清兵的压力好一些?

    “前几日,奴才从明军的战报上看到说,明国京营在清河境内与饶余贝勒大战一场,斩杀了饶余贝勒,俘获他的龙纛、盔甲等物。不过,奴才却是不太相信。明军谎报战功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若是当真饶余贝勒有失,崇祯小儿还不大肆庆祝一番?”

    黄太吉嗯了一声,算是认可了范文程的说法,不过,也绝了依靠阿巴泰在守汉后背捅上一刀的念头。(未完待续)

    ps:开始下大雪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自然现象来临了!
正文 第五百七十九章 新政靠自愿,我们绝对不强迫!
    阿巴泰和王可成了丧家犬。

    长沟镇之后,大片原本为闻香教暗中控制的地区迅速被漕帮控制,罗虎等人的软地、硬地理论在山东得到了充分贯彻。

    原本私下里同闻香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为了保全身家的乡绅宗族,如今为了更大的利益,迅速的变化了队伍,从朋友变成了送命的刽子手。

    从济宁、泰安、临清,德州,龙虎营和京营、廖冬至的混成旅,如同一群不眠不休的铁人一般对阿巴泰和王可进行围追堵截,死缠烂打!

    于是乎,阿巴泰面对着的是这样一幕:

    原本是所谓的软地的地区,那些之前还是虔诚的闻香教教徒,得知了推行新政,大家身上的租税、利钱便是少了至少七成,立刻破门出教!王可是谁?不知道!只知道宁远伯他老人家说了对于剿灭贼寇有功之人,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做了事,哪怕只是通风报信,也是有奖赏!这样一来,原本俯首帖耳的信徒,立刻从王可的眼线变成了朝廷的耳目。

    这恰好应了罗虎的话,第一步,瞎其眼,清除王可的教众和眼线!

    没有了眼线,没有了通风报信的。阿巴泰便只能是凭借着武力向前硬撞。可是,李守汉对大明各地的军队和各种地方武装民众早已都下了赏格,对于阿巴泰所部,不管是生擒斩首、缴获骡马兵器、提供情报,都可以得到南粤军的奖赏!除了物质利益之外,更有一项令人眼馋不已的奖励,便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军功,发给告身文书,之前不管你是什么社会角色。从读书不成科举落第的老童生,到乡间游侠儿,甚至是依靠抢掠为生的马贼土匪。有了这个文书,便是朝廷体制的至少七八品的官员。

    要知道鲁西北鲁西南一直到直隶京畿境内的宗族势力也算比较强的。各种村寨啊堡坞啊什么的也是一样不少哦!这些地方武装、乡勇团练,甚至是马贼杆子,与阿巴泰的清军正面对敌是不太可能,但是,打闷棍、砸黑砖,偷营摸哨却是他们的强项。除此之外,更是可以坚守不出,至多守住两天。后面紧追不舍的龙虎营大队骑兵就赶到了!

    对于这样的运动战,或者说是流窜作战,在明末如果闯营、曹营、西营等农民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那么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排到他们名次前面去。

    长沟镇之后,罗虎和王龙可算是发了大财!不但给开封的义军送去了大批粮草物资,更是利用缴获的数千骡马将全数人马变成了马队。

    这样一来,这一龙一虎,更是如鱼得水,在一望无垠的鲁西大平原上纵横驰骋!

    每每追上辽贼的队伍,只管远远的包抄过去。先是原本的马队冲到近前用马铳进行集火射击。密集的弹丸对于行军途中的大队人马来说,杀伤力和威吓力都是巨大的。之后,便是新近升级的马队开始对辽贼的队伍进行冲击分割包抄了。用马刀和长矛教会那些教匪和新包衣们如何做人。如何认得老祖宗!

    不但背后有强大的骑兵机动队伍尾随追击、平行追击,饶余贝勒和王教主还要担心前面突然杀出的堵击队伍。

    北撤的队伍刚刚经过泰安,迎面被撞上了从济南城南下伏击的李华宇所部东番兵!在鹿玛红亲自挥刀督战之下,那些出身台湾山林之中,比辽东鞑子更加蛮勇凶悍的东番兵,冒着雪花挥舞着刀枪,将教匪队伍与辽贼彻底切割开来,让后面昼夜兼程赶来的第二镇部队和龙虎营、京营人马尽数全歼。

    二万多教匪,被驱赶到胶东押上海船。到南中各地充当苦力去了。“遇赦不赦”,是李华宇给他们的待遇。

    左一刀右一斧子的。阿巴泰原本号称数万的人马,迅速的分崩离析。重新回到了千余人的规模。这其中,真正的建奴已经不超过二百人,更多的是他的包衣奴才数百人,另外有王可的亲信死党数十人。

    昔日的饿狼如今却是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老鼠,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山东的各种武装力量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当日被阿巴泰打得狼狈逃窜的刘泽清、刘良佐气势汹汹的带着残余人马重新杀了回来,扬言要报仇雪耻立功。各地的宗族武装乡勇,甚至是马贼土匪,也是纷纷的瞄准了阿巴泰这一千多人。

    此时不打落水狗,不为自己和子孙后人谋取那巨大的功名富贵,那才是傻子!

    在这乱糟糟的人马背后,李华宇悄悄的实现着父帅的战略目的。

    闯营和曹营在前,一旦发现有那豪绅大户对于一体当差纳粮、减租减息的新政不满的,立刻便开始收集他的相关罪名,看看能否将崇祯的三杀政策用在他的头上。实在不行,便有意识的将阿巴泰往那些大户所在城镇驱赶,若是阿巴泰能够攻进大户们的坞堡吗,自然是最好的了。

    跟着便是神机营和三千营杀到,对于这样通敌有据、御敌不利的人,执行皇上的旨意。

    拣那最有油水,也是附近一干乡绅主心骨的为首之人坞堡攻破,照着事先约定,龙虎营和京营亲切友好的进行分赃之后,将各种粮食衣物分给左近的佃户、贫寒之人。跟着便是推广宁远伯的新政。

    “老子的衙门只有站着进来的,没有站着出去的!咱们推行的,乃是宁远伯爷奉了圣上旨意在山东各地进行的新政,哪个敢不当差纳粮,谁敢反对减租减息,就是目无君父,是大不敬。”

    在被各地官绅暗地里咬牙切齿咒骂的京营将士,在各地的贫苦百姓心目中倒是声望大增,这群纨绔子弟面对着鹑衣百结的贫苦百姓,成群结队的抱着他们发放的粮食衣物跪在行军队列两侧满脸热泪的高呼皇帝陛下万万岁,京营青天大老爷的时候,厚厚的脸皮也是难得的**了一次。

    在京营的身后。第二镇的兵马沿着通往京畿、辽东的官道大踏步的进军。留在山东的南粤军,只剩下廖冬至为首的第四混成旅和两个警备旅。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剿贼作战。而是护卫。

    在各地方的豪绅势力被“通贼”之后,所遗留出来的县以下权力真空。迅速的被南粤军组织人手进行占领。

    从日照等处田庄、隆盛行的商号,甚至是从上海商贸区抽调的人手,悄悄的趁着各地因为防御奴贼教匪过境而集家并村,宗族势力暂时被削弱的机会,迅速的进入了各地乡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