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官家的暴怒,寇准身后的官员已经开始战战兢兢,但寇准依然道:“老臣年老体弱请辞相位也是在情理之中,其他跟随老臣的也都是身体有疾,或是家中……”
赵祯挥手打断他的话:“很好,今天你们请辞明日朕便会收了你们所有的基业,你们不按规则来,朕也没必要遵守,当然朕会拿出证据,也会让你们不光彩的事情暴露在阳光之下百姓之前!”
赵祯知道寇准说的都是借口,什么身体有疾,你早干什么去了,一次请辞这么多的官员简直是史无前例骇人听闻,尤其是在科举刚刚结束后这个举国庆贺的节骨眼。
百姓们会怎么看?剩下的官员会怎么看?甚至广大的学子怎么看?
这那是什么请辞,这就是以辞官要挟的谏!
第二百四十八章寇准的背叛()
跟随在寇准之后的世家官员们慢慢的心生怯意,他们没想到官家的态度居然如此坚决,这是大宋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辞官谏,即使太祖太宗时期也没经历过,但年轻的官家居然能顶得住这样的压力,着实让他们想不到。
此时的王随却紧跟寇准,抬头昂首道:“官家也看到了,朝堂我等是真的全无立足之地,官家变法在即,我等作为朝臣当然要坚持祖宗之法,以辞官谏乃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赵祯点了点头,王随的话没错,保守的世家官员和自己即将实施的变法几乎是没有调和的可能,他们要为自己的利益坚持,而自己要为大宋的将来考虑,要么妥协要么反抗。
赵祯是官家,是大宋的皇帝,皇帝不能妥协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世家官员只有反抗,利用辞官来谏了。
“很好!你们的意思朕明白了,可你们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朕不明白!你们明知道朕是不会妥协的,可你们还要以辞官威胁朕,又有什么意义呢?”
赵祯的话一下子让官员们卡壳,是啊!谁都知道官家的性子是不会妥协的,即使谏又有什么用?
王随和寇准对视一眼,两人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点头道:“这只是和官家交易的筹码,如果官家要变法我等也支持官家,但请官家保留下我等世家的现有土地……”
赵祯惊讶的张了张嘴:“你们是吃错药了还是怎么的?这么多人辞官谏就是为了家中已经兼并了的土地?”
很显然赵祯的惊讶在世家官员们的意料之外,在他们看来官家会义正言辞的拒绝,甚至会破口大骂,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惊讶的表情。
寇准试探着说道:“土地对世家来说是最后的依靠,如果失去便相当于没了退路,连东山再起的资本都没了。”
他的话没错,古人之所以对土地那么看重,是因为要靠地里的粮食吃饭,有了多余的粮食才能换成钱,去买其他的东西。
即使在赵祯的小试牛刀之下工厂已经开始兴起,可土地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基本是以靠天、靠地吃饭生活的。
而且土地也是权利的象征,此时的大宋是土地私有制,也就是说拥有多少土地,就拥有多少地方的统治权,古人对于土地是“寸土不让”的。
有些世家豪族的土地甚至有一个县的面积,当地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们,甚至需要他们支持才能管理好当地百姓和收税等事物。
毫不夸张的说,世家豪族在地方就是土皇帝,反正天高皇帝远,即使朝廷的手再长也够不到他们的头。
赵祯稍稍一想就清楚了他们的想法,笑眯眯的说道:“地朕是绝不会动你们手中的土地,这些地都是你们自己的,私有的,朕不光不会动,还要保护你们的土地!”
哗跪在地的群臣愕然,他们没想到官家居然这么爽快的就答应了,这让他们之前做的准备如一拳打进棉花里使不力气,还有不少人露出惭愧的神色,慢慢的有人低着头的站起离开,从三三两两变成成群结队。
在官家目光灼灼之下,寇准和王随也不好阻拦。
三才在一旁嗤之以鼻的看着这场闹剧,这些混账居然敢为难起官家来了,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官家捏死你们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即使蚂蚁抱团又怎么样?
还不过是蚂蚁罢了!
三才站在偏殿的门口,把每个参与谏的人都记下,万一官家要秋后算账,自己也好有个准备不是?
王随是不相信官家会那么好心,他之前从王曾那里探知官家对土地兼并的厌恶和必须打击的形态,但眼前的官家却风格一变的要保护起自己的土地来了,这让从政多年的王随提起了十二分的小心。
赵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底气,后世的粮食基地湖广平原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得到开发,甚至连洞庭湖附近的荆湖南路都算荒芜的岭南之地,可想而知此时的大宋还有多少的土地可以利用。
赵祯打击世家土地兼并的最好办法不是大搞开发,而是让粮食和土地变得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等到商业繁荣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宋的国内市场慢慢饱和,生产出过多商品的工厂就会自觉的给产能过剩的工厂找出路,什么地方好呢?
当然是人差钱多的国外……
要想出国最好的办法不是走西域,因为通往那里的通道被党项人垄断了,那只有走海路,走海路必然要促进远洋贸易和造船工艺的发展,大航海的序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拉开,只要能沿着海岸线穿过千岛群岛一直往北就能看见连接新世界的桥梁白令海峡!
到达美洲的船队会带回土豆,红薯,花生,西红柿,洋葱等等产量大的惊人而且好养活的农作物,到时间土地的产出将会打破人口天花板的限制,大宋的农业已经到了能为新物种驯化和脱毒的程度。
土地不够?南面的土地遍地都是懒惰的人,土地肥沃却不懂得耕种,甚至还有着翻脸不认人习惯,那场自卫反击战让赵祯看透了越人的无耻,肥沃的土地就该留给善良勤劳的华夏人去种植!
到了那个时候,关中的粮食还值钱吗?粮食都不值钱了土地又算什么?
农人可以到城市中打工养活自己,现在的开封府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东京城外的工厂已经是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只要王唯一等人回来,自己就会在朝堂宣布,政府组织的厢军大开发,到时间两湖盆地就会变成引诱百姓的大粮仓,这样就促使更多的人向南方的湖广平原移动,如果土地不够……那就打南面越人的注意,总是会有办法的!
赵祯慢慢的站起走向寇准和王随:“两位相公快起来吧,说实话你们的土地朕看不!朕现在告诉你们朕不会收回你们的土地,但是你们两带头谏却要遭受处罚,否则朕的面子怎么办?”
王随已经抖似筛糠,原先他以为官家会在文官的压制下就范,但是谁曾想官家居然出其不意的化解了威胁,把整个谏队伍拆得七零八落,最后只有自己和寇准留了下来。
赵祯笑眯眯的扶起寇准道:“此次劳烦寇相公了!你年事已高请辞也是应该,朕要是不准实在是过意不去,家中要是有才学精湛的后辈子弟就推荐来,毕竟寇相的功绩有目共睹的!”
寇准苦笑着看了看眼前的赵祯
,又瞥了一眼地怒视着自己的王随:“老臣谢陛下隆恩!”
王随绝望的闭眼睛,原来这一切都是官家和寇老西安排好的!
只有自己还被蒙在鼓里!
惨然一笑,王随忍不住道:“官家真是好手段,居然能翻手云,覆手雨!老臣佩服!”
赵祯冷笑道:“你先别急着佩服,朕饶你一命,但却不会绕过三槐王氏,自此之后三槐王氏子弟你王随一脉不得入仕!”
王随脸色一变,这是在断绝他三槐王氏中他王随一脉的前途啊!这也意味着他王随一脉将要走向没落和衰败,旧居官场的他知道,要想牢牢的控制住自己手中的土地就必须有人在朝堂中立足,家中的田产没了庇护就相当于入了狼群的羔羊。
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灭()
状元跨马游街的终点站便是琼林苑,此时的百姓已经把御苑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相对于官员来说,外面的百姓才是最期待的人。
为了皇家的威仪和名声,人群中的宿老都被请入苑中参与这场盛会,显然他们是早就知晓的,个个穿着儒生长衫带着方巾,整理仪容后慢慢步入苑中。
见人来的差不多了,在赵祯的示意下三才扯着嗓子喊了一身:“陛下开琼林盛宴,众进士入席!”
整个琼林苑在儒雅的拜谢声中进入了宴会的序幕……寒暄。
赵祯作为大宋的皇帝此时当然要勉励几句,并且拉家常似得的和诸多学子聊天,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在他的身被完美的体现,作为一个帝国的君王,必须要有菩萨心肠和金刚手段。
刚刚被赵祯训斥过的官员发现此时的官家和刚刚在偏殿之内看见的完全不是一个人,对学子的和蔼可亲与对自己的声色厉俱形成鲜明对比。
赵祯不屑于拉拢世家的朝臣他们在知道自己不会对世家的土地出手后才变得即不自在,这不是发自真心的,赵祯要的是真心实意想为朝廷办事的官员,想要的是像丁谓一样有抱负,有理想,有手段的能臣。
丁谓坐在席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与那些世家官员并不说话,反而和后辈末学在一起了得很开心,不时说一些有趣的官场故智,让新科进士们很是感叹,提携后背这是每个官场老油条都会干得事情,丁谓也不例外。
而寇准则是略微有些羡慕的看着这一切,他和丁谓斗了很久,自先帝时期就争斗不断,但是现在人家被官家重用,而自己却要辞官罢相,寇准看了看首意气风发的官家,这一切都是因为忤逆这个年轻的皇帝所致。
回想起前一天的晚,寇准到现在还在吃惊官家的消息灵通,居然知道世家将会发起最后的反击,早早的就把自己唤到宫中。
虽然他一句话也没说却比破口大骂更让人战战兢兢,那是一种皇帝独有的威严,仿佛看穿了一切,就等着自己在他的面前交代忏悔。
本以为自己不会被说服的寇准最后还是被说服了,官家给的利益实在太大,不仅保存了家中的产业,还给了寇家子弟入仕的希望,当晚的威胁犹在耳边:“朕的选择有很多,除了寇家还有三槐王家,还有真定韩家……给你寇家这次机会希望你能好好把握不要辜负了朕!”
是啊!官家的选择真的有很多,对府世家的手段也是各种各样,而世家根本就没有选择,只能以可笑的最后尊严,辞官!
表示自己的反抗……
可官家的釜底抽薪用的是真的好,没了韩亿的韩家已经算是没落了,而王随失去了其他文官的支持也跟着没了筹码,自己则是早早就叛变官家的,说到底最可怜的人还是王随。
寇准抬起苍老的额头,满是皱纹的眉头下一双浑浊的老眼看着王随,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世家豪门领军人,就这样完蛋了,如此的突如其来使得很多文官不相信,三槐王氏的威名也不是一天两天积攒下来的,居然如此迅速的衰败,只因为得罪了官家。
原本还觉得世家庞大无比,肯定能在官家面前有些胜算的寇准,此时才发现世家其实只有在朝中站住了脚才能保存家业,否则再过庞大的世家也经受不住官家的摧毁。
尤其是现在这样被分化后的世家更没了对抗的本钱,想通过士大夫阶层限制皇帝的权利,这简直是在痴人说梦。
叠床架屋的官制已经把文臣的权利分散太多,而且朝堂中不光有世家子弟的文官,也有普普通通人家出来的官员,这无异于把文官的整体力量削弱了,毕竟那些普通人家出来的官员不会对世家唯命是从。
这场世家和皇帝之间的较量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了结果,太祖高瞻远瞩的看到了文官的弊端并亲手挖开了世家坟墓的第一锹土,之后便是太宗和真宗的完美继承继承,直到官家最后的封顶。
此时世家在朝堂的力量已经没有原先那么强大,这时候发动反击其实是最恰当的。
看着笑眯眯的和进士们说话的官家,寇准微微的闭眼睛,此时世家只有把全部交给官家才能苟活下去,要想传承就要努力的为大宋出力,而不是打好自己的小算盘。
望了望觥筹交错,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寇准微微一叹:“诶,终究还是官家赢了……”
虽然没有到最后的时刻,可寇准依然看到了结局。
王随已经失魂落魄的跌坐在他的位置,也不知他参知政事的位置还能做多久,其他世家官员的目光躲躲闪闪就是不敢正是他,毕竟现在最要紧的是和三槐王氏撇清关系,保住自家后辈子弟入仕的权利才是最重要的。
当鸟儿遇到虫子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友谊的真假,当面对利益的时候才能判断盟友的真假,这些世家官员在面对赵祯的威胁后果断的抛弃了王随,使得他成为背黑锅的替罪羊。
赵祯并没有把三槐王氏一脉赶尽杀绝,而是留了一条后路,三槐王氏还有一枝脉在临川,现在的当家人便是韶州知州王益,这人虽然不是很出名,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儿子,临川先生王安石!
这是继范仲淹之后历史的又一位伟改革者,也是变法的先驱,先不说过程和结果如何,就看他打破祖宗之法的决心也是极好的。
不过现在的王安石才是个未满十岁的孩子,指望他还不如指望自己,好歹给三槐堂留了个后路也算是给王语嫣一个面子,毕竟这王随算的是王语嫣的族叔,否则赵祯早就先杀之而后快了。
酒宴进入**,兴奋的进士们频频举杯,赵祯也是与官员们亲切的交流,这算的是对世家官员的收买和威胁,刚刚的大棒子已经敲碎了他们看似坚强的外表,此时在拉拢事半功倍。
世家的官员终于还是屈服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损失什么,赵祯只是要求他们不在组成团体固守城建,当年辽人压境,要不是寇准这位世家的老大发话,这些世家文臣是绝不会同意并拼命维持朝堂稳定的。
现在的寇准已经没了当年亲自劝说真宗的勇气,老了老了还是胆小了,也更加顾及后辈子弟。
其实这一切都是赵祯的陷阱,只要文官中的世家官员不再抱团,那时间长了便会自动开始竞争,更有丁谓这个例子在前谁看不出来?
自从他成为官家的心腹后,官衔和差遣蹭蹭的往升,现在不光是
三司使的计相,还是参知政事的副相,这让多少官员眼红?
世家的归心预示着大宋国内的政治力量得到了统一,赵祯改革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些,埋藏在他心中的计划也将要开启。
“在座的无论是进士,还是官员都是我大宋的人才,也是维系朝堂正常的栋梁,自今日起,所有的臣公,无论文物俸禄相同,待遇相同,文官有的武将也会有!此科进士有的,武举进士也会有!三日后的武举诸位与朕一起拭目以待吧!”
赵祯站在首的高位对着琼林宴所有的与会嘉宾高声喊道,一时间全场哗然,文官想反对但是无能为力,刚刚给官家敲打过实在不知如何反驳,武将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
新鲜出炉的进士们更是拍手称快,因为在省试的时候就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出了官家的想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就是现在大宋最需要也是官家最迫切的吗?
官员们知道官家的方向,而进士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一番。
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
赵祯漫步在御道之,此时的东京城变得井井有条的多了,虽然街边依然有小贩在叫卖,却都是在开封府划归出来的区域,即使在御道的两旁也是屡见不鲜。
看着不远处的凉粉小摊,赵祯狡黠一笑的走了过去,当年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每日朝都会光顾这个小摊,小摊的主人依然是那个叫花娘的女子,只是此时的花娘却是梳着妇人的低髻,再也不能叫她小娘子了。
赵祯现在也不是当年随意的太子,而是大宋的万民之主,官家。
他的一举一动都让四周的百姓关注,刚刚在琼林宴吃的那点东西早就消化了,喝的酒也是度数极低的宫中御酒,否则和那么多的官员学子觥筹交错,赵祯早就躺下了。
三才嫌弃的用身的手绢仔细的擦拭着板凳,生怕凳子有不干净的东西似得,在他看来官家就不该把仪仗扔在远处,以至于现在连个锦凳也没有。
一边擦凳子一边挑三拣四,惹得花娘向这边看了好几次,还好赵祯的身体和面貌这几年变化的比较大,否则早就被花娘认出来了。
见三才嫌弃的模样,赵祯气不打一处来,挥手把他撵到一旁:“朕还是太子的时候只要朝便会来这里吃喝,朕都不嫌弃你嫌弃什么?滚远点!”
“奴婢还不是为了伺候官家,您倒是埋怨起奴婢的不是了……”
三才幽怨的模样让赵祯受不了,还是彭七识相,伸手拍了下三才的肩膀,直接把他拍到座位才在一旁坐下道:“你又没陪官家过朝,哪知道官家的喜好?学着点便是,那呢么多话!”
彭七说完转头对赵祯谄笑道:“公子还是老样子?”
赵祯点头还是彭七机灵,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老样子!”
“花娘!给俺老彭来三碗凉粉,多加浇头!”
彭七粗犷的声音立刻引起了花娘的注意,麻利的端来三碗豌豆凉粉放在桌道:“奴家道是谁来了,原来是彭大哥!您慢用奴家还有好的糖蒜这就给你拿来!”
“嘿!这倒好,花娘的手艺定然是不差的,也不知那个好命人娶了你!哈哈……”
在彭七的调笑中花娘不好意思的红着脸行礼,赵祯眼巴巴的看着彭七和花娘开玩笑,此时的花娘已经认不出自己来了,只是敬畏的把手叉在胸前道了声万福便离开。
赵祯奇怪的看着三才道:“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三才也是同样的奇怪道:“没有啊!官家刚刚换了常服,和平常人家的衙内没甚的区别。”
彭七也是看不出赵祯身有什么不同,而且护卫都隐藏在四周,绝不可能被花娘看出马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