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思恐极,这话是没错的,朝中的官员一下子出了一身冷汗,而包拯立刻调转枪头,开始炮轰这一政策的卑劣,称之为:盗百姓之财,行战争之实,激百姓好战之心,国虽大已不可为!赵祯无奈之下当场“赏了他”三十廷杖,理由也是很简单:大殿之中,前言不搭后语……
国债券这种东西赵祯完全没有胆量去发行,没办法,在百姓和官员看来,大宋乃是天朝上国,天底下最牛逼的王朝,怎么能向普通百姓借钱呢?!这样一来岂不是说大宋朝不行了?
这个时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国威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赵祯不知是该夸赞这种强烈的爱国心以及傲骨,还是该嗤之以鼻,显然自己的想法在别人的眼中并不一样。
包拯的奏疏已经呈了上来,他非常谨慎的以实际土地面积和预算收益来收买国债券地契,单单是这份谨慎便让赵祯不得佩服,要知道包拯完全不知道多发债券的后果,现在看来显然他也有所顾忌。
但即便是如此,赵祯自己都被这些庞大的金额吓了一大跳,整整一千万贯,这样的数额着实有些吓人,难怪包拯的脸色惨白惨白的。
一千万贯,以大宋财政关税作为保障,这包希仁到底怕个啥?赵祯想想也明白了,大宋第一次实行以国家为借贷的手段,而且数额如此之大,也难怪包拯吃惊了,他定然是害怕开了这种口子之后难以收紧。
但赵祯相信,只要在不久的将来,那些土地中能出产大量的农作物便会化解包拯现在的所有担忧,虽然在宫中的御花园种植过土豆和地瓜,但结果并没有公之于众,王语嫣更是把这两样东西当作是大宋的祥瑞细心照料着,一点风声都没有向外透露。
想到这里赵祯不禁笑了笑,当王语嫣和杨采薇,薇拉三人看到一大串土豆从地里被拔出来的时候,惊讶的合不拢嘴,显然这样惊人的产量把她们吓到了,如此高产且味道好的农物自然被她们视作祥瑞了。
看了看日头,现在差不多也该用午膳了,自己可是答应让她们以及孩子们见识一下这些美味该如何制作,身为一国之君下厨这件事可不能让外臣知晓。别说是帝王,即便是一般的读书人都不会下厨,毕竟君子远庖厨在古代可谓是信条一样的存在。
菜刀在赵祯手中飞快的闪烁着,不一会就把土豆切成丝,连辣椒都切好了,当所有的配菜都准备好,赵祯便开始了炒菜,而三才却站在一旁瑟瑟发抖。
显然今天这一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大宋的皇帝居然会亲自下厨,要是传了出去……瞧见王语嫣冷厉的眼神,三才想都不敢想。
又酸又辣的土豆丝,成为桌上最为下饭的菜品,没一会便见底了,辣椒也是下饭的东西,有了它便可代替味道苦涩的茱萸成为全新的调味料,同时被烤的金黄的地瓜也被端了上来,又软又甜,还带有特殊香气的金黄地瓜成为了孩子们与女人的最爱,只不过这东西吃多了会产生一些气体……
当然西红柿与鸡蛋的搭配也是让人欲罢不能,酸酸甜甜的西红柿炒蛋成为了灵儿的最爱,汤汁与米饭混合起来,最是让人抵挡不住,赵祯第一次在用膳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放开了所谓皇帝的矜持与身份。
酒足饭饱后,王语嫣缓缓开口道:“陛下,这顿饭吃的果然非同一般,若是能以这些菜品作为百姓们平日里的吃食,不光节省粮食,而且口味也很好!”
赵祯笑着摇了摇头:“他们最关键的地方还不在这里,土豆与地瓜都能成为救荒食物,他们产量大,耐寒耐旱,即便是遇到灾年,也应该能有可观的收获,土豆用水煮熟便可使用,地瓜也是如此,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还能很快的填饱肚子。”
王语嫣笑道:“那臣妾要恭喜陛下了,我大宋由此祥瑞,定能普惠万民,也难怪陛下会让西北之地种植此物,到时间土豆和地瓜怕是会堆积如山了,而那些百姓也会赚的盆满钵满。”
还是王语嫣能看懂自己的心啊!的确与其让朝廷可以推广这些农作物,还不如让百姓们看到他的利益与好处,到时间还怕没人种植吗?
这次朝廷卖地契乃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不光让西北的荒地得到开发,也把军费的问题解决了,甚至还能推广土豆,地瓜,番茄等等这一类的农作物种植。获利的也不光只有百姓和朝廷,还有大宋和整个华夏。
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
大宋看似对西夏已经放缓了进攻,但这只不过是在西夏的南面而已,青塘联军与大宋的西路军从未放松过对西夏的进攻,西夏的西面已经完全沦陷。
从玉门关开始沙洲,瓜洲,肃州相继被大宋收入囊中。而显然青塘联军对这些土地并不是很在意,他们有自己需要的东西……被掳走的百姓和财物。
在与大宋联手之前,青塘联军便把要求说的很清楚,他们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那些被西夏人掳走的百姓和钱财,这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赵祯悻悻然的同意。
大宋的人口完全足够,不需要去掠夺外邦子民收归王化,而至于那些财富,本就是西域人的,大宋没必要吃相难看的收入囊中。
大宋如此爽快的答应青塘联军的条件,这让他们非常欣喜与敬佩,大宋皇帝果然是个仁义之君……其实赵祯看不上这些东西,他在意的是为何大军还没拿下最重要的山丹军马场!
西路军已经推进到了凉州的西凉府,而青塘联军也是拿下了肃州,两军对宣化府甘肃军司已经形成合围之势,孤立无援的宣化府已经成为囊中之物,为何还要拖延?从赵祯得到的请报上来看,大军居然是因为军需不足所造成的。2yt
也是如此,大宋出兵再次西征,一切都进行的太顺利了,西夏的几个戍边军司被大宋一击即溃,很少有一战之力或是血战到底的,西寿保泰军司,静塞军司,嘉宁军司尽数被南路军击溃,根本就没有驰援甘肃军司的能力。
而同样的,大宋的南路军也负担了重要的驻守任务,巩固大宋的所获得的胜利果实,于是也不能援助西路军,于是便出现这个尴尬的局面,但久困之下的甘肃军司已经没有突围的能力了,这是西夏仅存与外的战力。
但此时的西夏已经开始了最重要的权利交接,不满一岁的李谅祚坐在母亲没藏氏的怀中登基称帝,没藏氏自然也成为西夏最高贵的太后,而没藏讹庞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西夏的大权尽数落入这对兄妹的手中。
此时的没藏讹庞正忙着如何处置宁令哥以及那位怀着李元昊血脉的没移氏,显然把这对“奸夫”拴在一起是最好的,而且这两人的事情整个兴庆府都知晓,于是没藏讹庞污蔑没移氏肚子中的骨肉其实是她和宁令哥的,并且找到了所谓的“证人”证明两人私会苟且,做出一系列的铁证出来让整个兴庆府的人都相信他们之间有事情。
在这个时候,所谓的证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流言蜚语帮没藏讹庞省下了大麻烦,没移氏在宫中不堪受辱,自尽而亡,宁令哥大怒,逃出监狱欲杀没藏讹庞,但结果自然是被没藏讹庞诛杀,巧合的是放走宁令哥的狱卒刚刚惨死狱中……
如此一来所有的障碍都被扫除,李元昊临死前的最后一指成为事实所在,于是权利过度的很平稳,没藏讹庞本就大权在握,是李元昊拉拢的对象,手中掌握着西夏最精锐的力量,谁人可以抗衡?
李谅祚登基那天,没藏讹庞便以皇帝的名义昭告天下,宣布新皇登基的同时,也向世人昭告,为了体恤万民之疾苦,为了宋夏两国的和睦,西夏将会与大宋议和。
但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显然此时的西夏已经是穷途末路,在大宋面前它已经撑不了多久,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议和,而是求和,服软了!
消息一出,西夏便派出使节向狄青所在的西平府出使,请求他暂罢刀柄,并欲图前往北京城面见赵祯,这个时候就该夏竦出手了,他是监军,也是文臣,更是大宋的参知政事,自然有权与来使交谈。
夏竦的目的很简单,想尽一切办法拖住使者,不让他成功上路,夏竦要先一步传书北京城,向赵祯汇报这一情况,往日里战争都是西夏人拉开的序幕,但今日不同往昔,打不打下去是大宋说的算了。
飞鸽传书的速度要比金牌急脚递快上许多,如今大宋的形势一片大好,大军驻扎在西平府,已经开始屯田种地,并且有大量的百姓来到那些被大宋拿下的州府开荒种地,只要熬过今年,待明年开始的时候,大军的补给便完全不用担心,并且朝廷的军费也已经按时送到,为何不再打下去?
眼前的一切对大宋一片大好啊!若是战争还要继续,议和也就成了镜花水月,根本就没有必要和可能,在放这使者前往北京城又有何意义?
夏竦是不希望战争就这样停止的,而军中的将士们也是如此,毕竟他们出来征战如此之久,若是能灭国西夏,待大军还朝的时候,封妻荫子也不是不可能,岂能中道折返……
西夏的使臣在大宋军中显然也感受到这一气氛,他虽然知道这是夏竦故意在拖延时间,但却毫无办法,现在的情形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着急也没有用。
“夏监军,此时来我大宋得势,以万乘携雷霆而至,大军战意高涨,万万不可止步不前啊!”
夏竦瞧见狄青皱眉的样子笑道:“汉臣莫要担心,老夫已经飞鸽传书至京师,陛下自有圣断,况如今陛下锐气尚在,自不会命我等班师回朝。我等只需在此安心王事便可!”
夏竦的话让狄青稍稍松了一口气,显然夏竦也不愿意班师回朝,那他定然在奏疏中说明了,相比自己夏竦对朝局的掌握和对陛下的谏言要高明许多。
果不其然,夏竦看了看使臣的所在开口道:“汉臣,这是咱们大宋灭夏的最好时机,稍纵即逝,平日里你可要抓紧练兵,不可懈怠,说不准什么时候咱们就要挥师北进攻取兴庆府,到时间可不能有万一啊!”
狄青笑道:“夏监军放心,我大军战意高涨,军备齐具,有砲石之利,又有将士万众一心,破城攻寨势在必得……”
“报!!”
斥候的突然汇报声把狄青的话打断,夏竦抬眼望去却见一身着白甲披着白色披风的斥候走进白虎节堂,一看便是踏白军中的精锐,这身打扮据说趴在雪地里,即使敌人从边上走过也很难看出端疑。
第八百四十二章来自北方的狼()
但这踏白军身着甲,持利刃冲进白虎节堂,若是没有要事,定然要治罪的,看来出了了不得的事情,果然那踏白军开口,夏竦狄青两人皆惊。
“启禀狄帅,夏监军,辽朝异动,天德军挥兵西南,击溃西夏黑山威福军司,夺取后套,兀刺海城也落入辽朝之手,大有继续南下之意!”
夏竦大惊:“什么?怎会如此?”随即勃然大怒,须发皆张的叫道:“辽人安敢如此!简直趁火打劫!欺我大宋无力分兵也?!”
而此时的狄青却要冷静的多,冷笑着开口道:“果然如此,本帅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早就觉得辽朝安静的过分,我大宋行灭夏之举,辽人岂能看着我大宋一家独大?又瞧见我大宋把后套之地安稳的收入囊中?如此一来一旦我大宋拿下西夏,西套之地也就成了我大宋的西套,辽朝便再也没有机会。”
夏竦听了狄青的话在白虎节堂中缓缓渡步道:“这么说来狄帅是早就知晓辽人会有所异动的?”
“非狄青有此先见之明,而是陛下早在密旨中便交代过了,我大宋伐夏,辽人定然按耐不住,届时许小心应对,莫要让辽人乘机与西夏联手反攻我大宋。现在看来却不是如此,辽朝没有魄力与我大宋在正面抗衡,而是想在我大宋灭夏的时候从中分一杯羹。陛下说的果然没错,辽人如狼,西夏如犬……”
“咳咳……”夏竦干咳一声打断了狄青的话:“这话只能是陛下说,汉臣你失言了!”
那踏白军的军士很自然的过滤掉这句话,装作没有听见的模样,而狄青则是学着夏竦的样子干咳几声一笔带过:“咳咳……你速去准备人手密切监视辽人之态,有任何异动速来中军汇报!”
“末将得令!”
待那踏白军的军士离开后,夏竦才开口道:“辽人突然发兵,拿了后套之地,这是陛下早就预见的?那陛下是否有示下的应对之策?”
狄青微微摇头道:“没有,陛下的猜测和辽人稍有出入,狄青和陛下都曾猜测,我大宋灭夏辽人必然会有所动作,但陛下认为辽人会联合西夏共敌我大宋,以此保全辽朝和西夏的安稳,陛下曾经说过,三角是最为稳定的结构,宋辽夏如今便是三角局面,若是辽朝眼睁睁的看着我大宋灭夏,那下一个灭国的便会是辽朝。”
“那为何辽朝出兵直接占据了后套之地,而不是帮助西夏与我大宋对抗?”
夏竦的疑问让狄青苦笑连连:“陛下说过若是辽朝出兵瓜分西夏,便是辽朝母子短见,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失去一个重要的援手,自去灭亡之道!但辽朝的太后绝不会这么做。”
夏竦张了张嘴,随即看向四周小声道:“你的意思是陛下猜错了……老夫速去飞鸽传书陛下,辽朝异动,恐战局有变,请陛下圣断!”
狄青长叹一声:“也只能这样了,咱们应当按兵不动,看西夏如何应对辽朝。”说完便瞧了一眼墙上的舆图,拿起一枚小旗子在本属于西夏的后套上插好:“此时的西夏已经被撕咬的七零八落了,若是辽人拿下了顺化渡,整个后套便尽在手中!”
在战术上狄青有办法,但在战略上只能听从皇帝的调遣,他没办法出兵向辽人进攻,也不能出兵,他现在的任务是坚守西平府,等待朝廷传来的旨意,一旦他轻举妄动,很可能连好不容易拿下的西平府都保不住。
没办法,现在的大军已经被身后迁徙而来的百姓所拖住,大宋采用稳扎稳打,步步蚕食的策略,虽然这样的策略很好,很稳,却把大军限制在了西平府,一旦他们离开,党项人很可能会挥兵南下进行报复。
现在显然辽人吃亏或是退兵,只有一个危险的办法,但狄青不敢说出来,一旦说出来,京中的官员怕是能把自己家的大门都给拆了……
狼是契丹人的崇拜,也是他们的图腾,这种动物最为擅长的便是把握时机,在猎物最虚弱的时候发动致命的攻击,并且狼是团结的动物,一旦成群结队,即便是老虎也不是他的对手。
白雪皑皑的河套平原上,契丹人的骑士正在奋力冲刺,而他们的目标便是那些企图反抗的部族和党项战士,对于西夏他们心中的却是比大宋更加仇恨,曾经卑躬屈膝的党项人背叛了大辽,并且不断的企图从大辽的身上撕咬。
李元昊就如一只恶狗,不断的纠缠大辽,使得大辽防不胜防,往日里的先不说,即便是陛下刚刚登基那会,狡猾的党项人便想占据前套之地,亏得圣后睿智,率兵击退西夏的进攻,现在也是该让党项人尝尝大辽的厉害了!
自从宋朝拿下燕云之后便与大辽没有侵犯,宋辽两国也算是安定无事,通商互市,遣使贺旦也算是安定祥和,这让大辽开始恢复往日的国力与雄风,更因为宋夏之间的战争,使得辽朝得到了大发展。
如今蓄力已久的大辽终于再次向世人证明它的强大,朝中文臣武将云集,又有圣后垂帘听政,陛下也是雄心壮志,此次便是陛下一力主导的出征,而结果也是让人欣慰,看来陛下已经可以亲政了,虽然与圣后有所争执,可这次出兵果然是应了陛下的话,大军顺利拿下后套之地。
谁也不能否定陛下的亲政能力,若是能挥兵南下,早宋人一步拿下兴庆府该有多好?几乎每个契丹将士都是这么想的,但皇帝的旨意却命他们不得寸进一步,只能夺取后套。
此时的契丹人就如狼群一般不断的杀戮着党项人和任何敢反抗辽朝统治的人,后套平原上响起惨叫,悲伤的党项人唱起送葬之歌,血染大地,河水被染红成血水,依然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
这支来自北方的狼努力的撕咬着眼前的猎物,凶猛的它也有胆小的一面,不愿大宋进行抗衡。萧挞里知晓儿子的想法,这也是历代大辽皇帝都有的特性,欺软怕硬,避免与大宋冲突,尽量从西夏的身上获得最大的利益。
当然欺软怕硬,这是也是狼的特性之一……这也将成为毁灭它的重要因素,难道你永远就不会遇到强者?到时又该怎么办?
第八百四十三章没藏讹庞的激将法()
随着前套之地被辽人占据,西夏陷入恐慌之中,北有辽朝,南有大宋,如今的西夏面临的正事前狼后虎的局面,辽朝对西夏来说依然是不可撼动的存在,而大宋的强盛也不是它所能匹敌的,西域的青塘联军更是懈怠者巨大的仇恨而来,四面楚歌便是西夏的现状。
西夏的国内更是政权交替,不满一岁的皇帝登基,年轻的没藏氏垂帘听政,大权落入了相国没藏讹庞的手中,贺兰山下的民族已经走到了尽头,给人以绝望之感。
党项人已经开始迷茫,这位相国能否带领他们走出现在的困境?草原民族向来是以强者为尊,古老的智慧让他们明智的选择不再争夺权力,而是开始了一致对外的解决问题,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也是长久经历斗争的结果。
西夏开始团结起来,朝政异常的顺利,这个时候再互相推诿扯皮,再各自为各自的利益而明争暗斗,那整个西夏就完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西夏这艘大船完了,所有人都将完蛋,甚至连党项民族都将不复存在。
而没藏讹庞恰好抓住了党项人的这一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部属,有了皇帝的名义,有了没藏氏的支持,他在西夏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藏讹庞不是个追逐权利的愚夫,相反就是因为有大理想,大抱负才会如此拼命的追求权利。
现在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那他要做的便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没藏氏对于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