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直到八年前,没奕干终于率领六千部众,以前秦骠骑将军的名义投降了后秦,姚兴任命其为车骑将军,封高平公。
刘勃勃逃到高平之后,没几年就长成了身形高大,相貌英俊的美男子,并且善辩聪慧,很有风度,没奕干因此将女儿许给了他。
没奕干对刘勃勃这个女婿显然非常满意的,刘勃勃作为使者,经常来往于后秦国主与没奕于之间。
后秦国主姚兴看刘勃勃身高八尺、英俊健美,且每问必对答如流,对军事的见解也十分精辟;于是给了他少数人马,并提拔他做没奕于的副手。
姚兴的弟弟姚邕对姚兴说,“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陛下对他宠遇太过分,臣下对此有些疑惑。”
姚兴不以为然地问,“勃勃有匡时救世的才能,我正要用他的才艺,和他一起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
姚邕极力规谏,认为不能这么做,并认为由刘勃勃的性情就能看出他不是好人。
姚兴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他的性情脾气?”
姚邕答道,“勃勃傲慢地奉事主上,残忍地治理军队,贪婪暴虐不讲亲情,对于去留看得很轻;如果亲宠他超过分寸,最终会成为边境上的祸害。”
姚兴听了闷闷不乐,但到底也没有收回他的成命。
刘勃勃在后秦国逐渐获得了声望,很快就成了后秦官场的小红人,这当然瞒不过北魏国主拓跋珪的耳目。
又因为接到过杨铨期请求救援洛阳的书信,所以拓跋珪终于还是点起了大军,以围魏救赵的姿态杀向了后秦。
这意味着,姚崇和杨佛嵩攻向南阳的战斗,是没有任何后援的。
0334风筝战术()
姚崇占领洛阳已是去年秋天的事了,但他对南阳展开骚扰却始于两个月前,当时袁崧到襄阳走马上任也就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在袁崧到襄阳就职雍州刺史前,这个职务已经空缺了七八个月的时间。
在此之前,襄阳城一直被控制在殷仲堪手中,而雍州已被后秦侵去了大半的领土。
不管怎么说,袁崧并没有从前任手中交接到军队,所以他到达襄阳之后需要搭建自己的幕府,以及招募士卒。
在姚崇进攻南阳时,袁崧可用的士卒不过一千之众,他不可能凭这点人前往救援,但他显然知道南阳和襄阳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
尽管南阳太守庾仄是殷仲堪的人,可他要是顶不住后秦军的压力,下一个要遭殃的怕就是襄阳了。
救援南阳一直在袁崧的计划之内,但让他走出这一步的根本原因,却是前些天接到的朝廷送来的委任状。
先去外面镀一层金,随后便回到朝中担任要职,这显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可袁崧却做不到,在自己所辖之地被敌人侵略的情况下,接受任何形式的加官进爵。
袁崧知道朝廷让范二来接任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更重要的是,时令很快就进入秋收季节了,若是无法在一个月之内将后秦军赶走的话,南阳在未来一年中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有了这种种考虑,袁崧便在接到委任状的第二天做出了选择,随后将近两个月训练出来的将士召集了起来,从中选择了三千人杀向南阳,留在襄阳的仅有八百人而已。
袁崧怀着满腔热血杀奔南阳,可将士们却各有心思。
毕竟许多被招募上来的人,都只是为了混口饱饭,他们对打仗什么的自然是本能地抵触的,永远赶不上打仗才好呢!
又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他们一天下来也就能走六七十里,所以直到袁崧离开襄阳的第三四天下午,他们离南阳郡还整整有五十里远。
此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天气,袁崧为了保存士卒们的士气和体力,只得让李祥传令他们就地休息。
这样的命令当然已经是不第一次了,但将士们还是忍不住低声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钻入了路边的树荫之下,纷纷躺倒下来。。。。。。
就在此时,一骑快马却由南边奔了过来,马上的骑士一直到了队尾才勒住了马。
对于由身后跑来的一匹马,襄阳的将士当然不用有什么警惕之心,一些由吴郡而来的士卒也很快认出,马上的骑士身着的正是黎民军的装扮。
这个骑士正是周如海派来传信的,他在信中希望袁崧放慢脚程,以便等待他们的到来。
顾恺之和周如海是两天前到达襄阳的,那时候袁崧已经离开襄阳整整一天了,他们也由此产生了分歧。
顾恺之认为,他们应该以袁崧的安全为出发点,立即带领由夏口带来的一千五百余将士,对袁崧进行增援。
周如海则认为,他们此次的目的是来接收襄阳城,对于袁崧整出的幺蛾子应该慎重对待,但他当时也同时想到了范二临别时说的话,——壮大队伍!
按照周如海对范二的理解,他肯定是希望自己在帮助顾恺之守襄阳的过程中,对后秦军有所斩获的。
可他令顾恺之和自己一起出镇襄阳,又何尝不是因为襄阳城的战略意义?
襄阳城不容有失!
可袁崧也不容有失啊!
经过讨价还价,他们和被袁崧留在襄阳的陈遗,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
将从夏口带来的一千五百余士卒一分为二,留下一千步卒驻守襄阳,从明天开始关闭城门戒严;剩下的五百骑兵,以及范二原本打算放在袁崧身边跟去京城的五十侦察兵,则由周如海带去去增援袁崧。
袁崧接到周如海的信后,心中顿时五味杂陈起来。
周如海能够带领五百骑兵赶来,显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反倒是自己此前做出为南阳解围的决定有多么不靠谱。
若是殷仲堪趁机夺取襄阳的话,自己又怎么对得起安彦呢?
随着信使的到来,殷仲堪对将士们的速度再次放低了要求,毕竟他们需要一边走一边等。
让袁崧稍感意外的是,就在当天午夜,周如海便带领着五百骑士和五十名侦察兵,与他胜利会师了。
就从周如海的口中,袁崧也得知了,殷仲堪和范二在半个月前于天门郡爆发了战争的消息。
从这样的消息中,他与傅韶、李祥等人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便做出了天门郡很可能会引来双方的第二次战斗。
因为自己的离开,襄阳城也将很快会成为,殷仲堪和范二展开争夺战的第二个战场。
从襄阳到江陵的路程,显然要比从襄阳到夏口的路程更近,这也意味着殷仲堪更早知道自己的离开,这是否意味着殷仲堪的胜算更大?
自己是否需要立即回援襄阳?
已经赶了四天路的将士们,此刻显然不具备紧急回援襄阳的体力,这尤其让袁崧感觉悲哀。
都是当兵的人,为什么人家安彦的队伍就能做到这一点呢?
当初范二和袁皙儿,可是带着四百多陌刀队将士,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从吴郡城赶往海盐的,这其中可是整整二百里地啊!到了海盐后,他们一天之内就将米贼击败数次,随后又在第二天,开始拖着两万米贼从海盐到了沪渎。。。。。。
袁崧一想到黎民军一天三顿的伙食,以及他们的训练任务时,就忍不住摇了摇头。
人比人,真是气死人啊。
在李祥的强烈要求下,袁崧当然也想过照搬黎民军的那一套训练方案,可朝廷能够提供的伙食根本没法和人家黎民军比啊!
朝廷发下的军饷,只有每人每天两顿饭,袁崧总不至于倒贴钱养兵吧?
用粮食来增加将士们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个办法若只是短期的话,袁崧倒是不介意拿出一点私产的。。。。。。
可要是让士卒们习惯了每天三顿饭,这不是要吃穷自己的节奏吗?
袁崧可没有魄力做到这一点!
就在袁崧和周如海胜利会师时,范二已经离开了巴陵,但他在离开巴陵前让信使给王镇恶送去了一个锦囊。
在锦囊中,范二要求王镇恶与甘绦在战胜殷道护之后,船上荆州军的衣服去夺取江陵城。
之所以安排这样的战术,自是因为他已得到了,殷仲堪分兵两路赶往巴陵和襄阳的消息,这意味着江陵城现在并没有多少守军。
当然,要保证范二写在锦囊中的计划能够得以实施,必须要有两个前提。
第一,王镇恶与甘绦需要,在接下来的与殷道护的战斗中以巨大的优势胜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并不足以保证有足够的兵力突袭江陵。
因为凭借天门城,以及甘纯所领的四千五百人的缘故,范二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保证殷仲堪所帅的主力大军尽可能远离江陵,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在得到江陵城被突袭时第一时间回援。
为了拖住殷仲堪的船队,先一步进入洞庭湖,然后在八百里洞庭湖中与殷仲堪遛弯,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却有一个漏洞,——若是殷仲堪失去信心的话,他很可能带领大军,直接碾压白莲乡根据地!
在王镇恶和甘绦已经带人前往偷袭江陵的情况下,范二对殷仲堪在天门登陆,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殷仲堪引到长江下游去,让他离开江陵越远越好!
按照殷中堪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性子,他在只有一万五千人的情况下,显然也不敢一路将范二赶往寻阳。
那么,到夏口之后,沿着沔水(汉水)逆流前往襄阳也就成了唯一选择。
将计划制定出来之后,范二便开始命令所有将士登船,等到殷仲堪的船队沿江而下,离巴陵只有十里时,才号令船队往下游出发。。。。。。
当范二的船队进驻巴陵时,殷仲堪已经得到了罗企生在天门郡全军覆没的消息。
当他得到这样的消息时,心中的震惊是无以复加的,他甚至有点后悔将殷道护派往天门增援的计划。
令殷仲堪有些安慰的是,殷道护远远比罗企生更有作战经验,而他这次所领的将士,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要比当初派给罗企生的将士更优秀。
殷仲堪并不认为殷道护此次会步罗企生的后尘,再次铩羽而归,除非范安彦倾巢而出。。。。。。
可他这个想法才刚有一些苗头,便听到了范二进驻巴陵的消息!
这个消息同样令他大吃一惊。
如果范二尾随殷道护,后者将会陷入无限的被动中,而这也正是殷仲堪仓促中做出,率领主力大军沿江而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路上,殷仲堪不断收到范二的船队,依然在巴陵驻扎的消息。
他那为殷道护的安危担忧的心,总算渐渐松了下来。
直到听说范二的船队望风披靡时,殷仲堪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范安彦还知道跑啊?我看他能跑到哪儿去!传令下去,加速追击!”
0335陷阱()
黎民军使用的战船虽比荆州的船大一些,但到底也不是海船,所以在双方都使用风力和人力的情况下,其速度是没什么差别的。
真要是斤斤计较的话,黎民军士卒的体力显然比荆州兵的体力要好。
一来是黎民军的伙食更好,每天吃三顿饭的人显然比每天吃两顿饭的人精神状态更佳;二来则是因为荆州兵已经在船上呆了两天了,他们虽是顺流而下,但到底也浪费了一些体力,而黎民军可以说是生力军。
在两个船队相距十里的情况下,荆州军想要在短时间内追上黎民军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后者故意放水。。。。。。
双方的船队顺江而下,只用了半天就过了赤壁,而太阳也渐渐下山了。
此时,殷道护的船队已经穿过了洞庭湖,早就进入了天门的地界,他们沿澧水逆流而上,离石门的路程已经连二十里都不到了。
早在几天前便已从江陵派出的斥候,早已经等待在江边,他们给殷道护传回了天门郡的最新消息。
将这些消息汇总之后,殷道护顿感压力山大,他怎么都不敢相信罗企生带领的两千六百士卒,竟在十天之内就让人给玩没了!
天门郡难道真是卧虎藏龙?
接下来的一战,应该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吧?
即便如此,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这一场仗不但要打,而且要主动寻找战机!
桓伟将殷道护分享出来的消息看了一遍之后,终于忍不住问道,“这。陌刀。。。。。。。真有传说的那么神?他们不就是二百人而已吗?只要咱们能够堵着他们出不了城,或者是让他们出得来进不去。。。。。。”
殷道护并没有因为他出身比自己高年纪比自己大,就将他的意见放在心上,反倒是转向傅弘之问,“仲度,你认为这一仗该怎么打?我曾经与江州军中的冉小贱、甘绦等人打过交道,这些人岁数比我还小,但他们无论是文才还是武功。。。。。。”
傅弘之想不到一路上信心满满的殷道护,竟然因为听说陌刀队就自愧不如起来,他也因此感觉到了一丝不妙。
主帅都没有信心赢取这场胜利,这仗。。。。。。。还有得打码?
傅弘之的年龄与殷道护也差不多,他今年也才刚满二十二岁罢了,他手持一柄麈尾,笑着摇摇头道,“我也听说过范安彦的几次经典战役,这个陌刀队的确有以一敌百只能,但若是将其分而歼之,那又如何!他们只有二百陌刀队而已,难道能分守几个城门?”
“你的意思是?”殷道护眼前一亮。
“我发现陌刀队从来就是以二百为单位出现的,所以可以断定他们拆分出来的可能性不大,这么一来,咱们或许可以以田忌赛马的方式来安排战斗。”傅弘之断然说道。
殷道护不置可否地点点头,沉吟了一会,终于做出了决定,“仲度和幼道,你们各帅两千人选择任意一个城门进攻,务必要攻入石门!我会带领剩下的一千人和那些辅兵,第一时间对石门的北门发起进攻,你们以为如何?”
“将军,你。。。。。。”傅弘之和桓伟对望了一眼,转向殷道护后欲言又止。
殷道护这孩子真的很有魄力啊,他没有像其他主帅那样将自己留在最后的大本营,而是将自己当成了炮灰,同时也当成了田忌赛马中的劣马!
面对如此有牺牲精神的主帅,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殷道护当然不会这么单纯,就凭他对江州那帮人的了解,难道他们会任凭自己的算计?他们在发现自己所领的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时,难道不会及时调整兵力吗?
看着傅弘之和桓伟在感动中接下命令之后,殷道护遂又将登陆的时间约定在今晚的月亮升起之前,而他们需要在在此之前先行离船。。。。。。
就在殷道护等人商议今晚的作战计划时,天色已经渐渐黑了下来,而在离他们三十里外的船队,终于开始加速前进。
毫无疑问,追随在他们身后的自是甘纯率领的一千水军和三千步卒,这一次他甚至连辅兵都没带一个。
甘纯在六月十八日傍晚时分进入洞庭湖,这与中午时进入洞庭湖的殷道护船队,也就相距两个多时辰而已;因为洞庭湖湖面太宽的缘故,范二并没有做出让甘纯和殷道护打水战的计划,所以甘纯所能做的便是一路尾随了。。。。。
之所以能够做到尾随而不被发现,只是因为甘纯比殷道护多了一样东西,——望远镜。
看到殷道护的船队进入澧水之后,甘纯也就不担心自己被敌人发现了,况且此时连月亮升起至少还有三个时辰,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全速前进的命令。。。。。。
一个时辰之后,黎民军的船队开始进入澧水,他们与殷道护的船队还有二十里。
两个时辰之后,黎民军的船队与殷道护的船队相隔十里。
两个半时辰之后,黎民军的船队与殷道护的船队相隔五里。
殷道护此时并没有发现甘纯所领的船队的接近,但他却预感到了一丝不妙,因为按照他之前做出的战术安排,桓伟和傅弘之所领的队伍很快就要靠岸下船了,可他却已有整整一个时辰没看到斥候了!
这根本就不正常!
就算身后没什么重要情报也就算了,难道前方也没有情报?
就在殷道护心情忐忑而左顾右盼时,一个急促的脚步声终于打破了这份宁静,进来的士卒行了一个军礼,便禀报道,“报告将军,前方几十丈外出现了一个船队!”
“一个船队?!”殷道护悚然一惊,他现在甚至都有将所有斥候集体处决的愤怒。
“好像是几十艘被铁索连在一起的船,这些船顺流而下,将整个江面都封住了。。。。。。”
“这。。。。。。”殷道护显然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灵异的事,他豁的站了起来,沉声对傅弘之和桓伟道,“随某出去看看!”
傅弘之和桓伟也都觉得诧异,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缘故,要不然他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和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在几个人走出船舱时,岸边终于有了一丝异动,首先是一个火把亮了起来,而后是几个,几十上百个,成百上千个。。。。。。
0336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在澧水南岸高调出现的,正是甘绦和沈田子从夏口带来的一千五百人,这些人包括二百陌刀队、八百步卒以及五百辅兵。
他们埋伏于此,显然也要给逆流而上的荆州军一个下马威。
他们将火把点亮之后,又理所当然地点亮了手中的箭矢,而后在甘绦的号令下,一齐将火箭射向江中的几十艘船上。
这些船包括此前罗企生从武陵郡带来的十余艘客船,还有几十艘是王镇恶近日在石门征集所得,这些船只有一个共同点,——一点就燃。
想要做到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只要提前将干草堆于其上,再添加硫磺、灯油等助燃物即可。
当成百上千的火箭射出之后,原本看起来是黑黝黝一团的横亘在江面上的船队,突然就化成了一条火龙。
更可怕的是,这条火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往下游逼近。
殷道护实在料不到,敌人竟以这样的出场方式来迎接自己。
若他只是乘一艘小船出来旅游的,那他显然不用担心沿江而下的大火,他只需稍稍后撤以避免引火烧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