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晋大土豪-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之相反的是,他身边的几个将士们却全都哆嗦了起来,这些人显然都参加过去年的江陵城保卫战;他们都亲眼看见过,黎民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到底有着如何恐怖的战斗力!

    “陌刀队,真的是陌刀队!”

    “天那,那是武兴侯帐下最精锐的陌刀队。”

    “陌刀队?听说他们以两百之众,就能杀得桓南郡的几万大军。。。。。。”

    即便是从来没听说过“陌刀队”这个词语的人,自从听了身边的小伙伴们情不自禁的颤抖后,也都迅速脑补出了,陌刀队的杀人如麻以及无坚不摧的恐怖来。

    陌刀队实在太可怕了,简直是触之必死!

    想要冲散他们突围,这和自杀有什么区别呢?

    看着缓缓逼近的陌刀队,一千三百多荆州将士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这种情形,就像他们小时候听老人说起“狼来了”,或是诸如此类的恐怖故事一样。

    就在荆州的军营变得鸦雀无声之时,甘绦却命令他们停了下来,并令他们齐声高呼道,“放下武器,投降不死!”

    随着甘绦带来的二百陌刀队员、六百步卒以及五百辅兵的同时高呼,王镇恶带出来的将士们停下了脚步,并喊出了同样的号令。

    两个声音已是声震于野,又加之群山传来的阵阵回音,其威势与千军万马狂奔何异?

0330《岳阳楼记》() 
荆州军这次攻打天门郡的经历是极为坎坷的,他们的确是在石门城的处女战中兵不血刃,可自从进入根据地之后,他们的心中便一直七上八下的。

    在身着雪亮铠甲、手持着长刀的二百陌刀营将士的威慑下,在成百上千的火把的照耀下,荆州军将士对胜利的渴望之心,终于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了。

    当第一个荆州将士,失魂落魄地扔掉手中的长枪之后,剩下的那些人便如被碰倒的多米诺骨牌一般,也都纷纷扔下了手中的武器。

    交出手中的武器,简直就是军人的耻辱,可许多人的心此时却是陡然一松。

    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避免与陌刀营将士一战了。

    他们纷纷扔下手中的武器,并向陌刀营将士站立的放下跪了下去,有的人甚至默默地流下了莫名的泪水;各种武器落地的“叮叮当当”之声,还有跪地的将士发出的呜咽,让这个战场显得更加寂静而诡异。

    相对于失败者的委屈和不甘,已经胜利会师的甘绦和王镇恶却是满怀欣喜的,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激动人心的受降时刻了。

    相比于将敌人变成尸体,显然是将他们变成俘虏更为有用,这也是春秋时期各国征战只以“征服”为目的,而不实施“三光”政策的真正原因。

    有了这一千多俘虏,原本还急缺劳动力的根据地,瞬间就得到了最为有效的补充;原本还在第一线参加各种劳动的民兵,不得不由工蚁的角色转变成兵蚁了。

    将投降的俘虏安排下去时,时间已经到了次日的早晨。

    甘绦已经向王镇恶传达了范二的关于守住天门的命令,随后他们理所当然地赶往了石门城,跟着他们走的当然还有数百辆牛车,以及投石车、床弩等作战工具,罗企生以及几个荆州军中的高级将领也被押到了石门。

    就在甘绦和王镇恶联合起来,将罗企生的部众一举击败时,荆州方面的援军也动了。

    这次带队前往天门的领军,却是荆州第一大将殷道护,其下又有桓玄之兄桓伟及殷仲堪的主簿傅弘之等人。

    去年的这个时候,桓玄以增援洛阳的名义起兵攻打荆州,曾经写了一封秘信通知了桓伟,准备让他做内应策应自己的计划。

    桓伟却没有桓玄的魄力和野心,他接到信后便就惊慌失措了起来,最后竟然将信直接交给了殷仲堪;后者得到这个消息,便第一时间将桓伟抓了起来,并以此威胁桓玄,令他罢兵。

    桓玄得知自己的兄长成了人质之后,却对殷仲堪的来信不屑一顾,“殷荆州没有决断能力,常常患得患失,不但常常做最坏的打算,还总是计较儿女的安危,他这种人是做不出激烈的行为的。放心好了,我的兄长不会有任何麻烦。”

    吃透了殷仲堪性格的桓玄,并没有将兄长的小命当成威胁,仍然按照计划进攻荆州。

    一如桓玄所料,殷仲堪果然没有将桓伟撕票,直到范二将桓玄逼死,这才将他无罪释放出来。

    小弟被人所杀,桓伟肯定是要报仇的,于是仇人的仇人也就成了朋友。

    桓伟沉沦了小半年之后,便再次求到了殷仲堪门上,后者为了让那些从桓玄手上抓来的俘虏彻底归心,也不得不利用桓氏在荆州的声望,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收下了桓伟。

    殷氏和桓氏,算是再一次狼狈为奸了。

    至于如今的荆州主簿傅弘之,也同样出身于名门。

    傅弘之的傅氏出自灵州,东汉时灵州郡境受到虏寇侵扰,傅氏失去乡土,寄寓在冯翊郡,冯翊郡设置泥阳、富平二县,而灵州在废除后不再设立,所以傅氏也算是泥阳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又设立灵州县,傅氏又回属灵州。

    傅弘之的高祖傅祗是西晋司徒,后来封为灵州公,因不愿以灵州县为封地,所以傅祗这一支又归属泥阳。傅弘之的曾祖父傅畅,曾任秘书丞,沦没于胡地,成为后赵臣民。

    傅弘之的祖父傅洪,在晋穆帝永和年间因后赵石氏内乱,得以回到东晋。

    去年的这个时候,傅弘之跟着他的父亲傅韶呆在襄阳,傅韶正是雍州刺史杨铨期的主簿;杨铨期被冯该杀死后,傅韶、傅弘之父子潜逃在外。

    直到冯该离开襄阳时,他们才再次回到了城中,让他们尴尬的是,原本打算赶回寻阳的冯该再次返回了襄阳。

    好在殷中堪在此时做出了夺取襄阳的态势,冯该为了应付殷遹的大军,倒是没有在意他们父子的举动。。。。。。

    既然殷遹的大军将要到来,傅弘之便积极奔走,与南阳太守庾仄的侄子庾彬趁机起兵,配合着荆州军打了冯该一个措手不及。。。。。。

    傅弘之由此进入殷仲堪眼中,被他征辟为主簿,而他的父亲傅韶,如今则成了袁崧的主簿。——他们父子两人各投阵营,也是这个时代的各大家族为了保存自己,而做出的将鸡蛋分在几个篮子里的流行举措了。

    不过,傅弘之虽出身名门,但傅家现在的声望与杨铨期的杨家是差不多的,毕竟傅弘之的祖父曾经做过石勒的大将军右司马。

    殷仲堪虽对傅弘之的能力看在眼里,但对他的出身却是不屑一顾的,这大概也是自诩为名士的先生大人们的偏见了。

    殷道护率领大军沿江而下,当然不是因为殷仲堪得知了甘绦增援天门的消息,但范二进军巴陵却是因为得知了殷道护军的动向。

    就在殷道护的船队离开荆州码头的第二天中午,范二便接到了江陵方面的急信,随后连夜率领九千大军,沿江而上。

    江陵到巴陵的水路大概有三百里,荆州军只需要十余多个时辰就能走完这段水路,并由此进入洞庭湖了。

    事实上,范二带领大军逆流而上时,荆州军离巴陵仅仅只有几十里地了;而范二的大军到达巴陵时,荆州军早已穿过了半个洞庭湖。

    范二对如今的局势是胸有成竹的,他只是分出了一半的水军和步卒,由甘纯带队尾随着荆州军赶往天门。

    他则带领剩下的一千五百水军和三千步卒坐镇巴陵,既是对进入洞庭的荆州军形成关门打狗的姿势,又是防止荆州军的再次增援。

    对范二有利的是,他的水军比荆州水军更加成熟,他们的战船也更加高大和先进,即便他们只有二十余艘船,也并不惧怕与荆州军打水战。

    至于劣势,那就是荆州军在数量上远远多于黎民军,他们的总人数至少有三万人!

    当然,与江州军必须派重兵镇守湖口和寻阳一样,殷仲堪此时也不敢让大军倾巢而出,因为江陵城只有四百里的襄阳城,正是由范二的岳父袁崧镇守的。

    袁崧此时虽没有明确表示,会与范二一起对荆州用兵,可有句话叫“兵不厌诈”不是?

    万一袁崧率领雍州大军打来江陵呢?

    范二没有殷中堪那么多想法,他将甘纯率领的船队送走之后,便带着卢循和冉小贱等人登上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其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高二尺有余,楼高将近六丈。在建筑风格上,岳阳楼是纯本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在建筑高度上,岳阳楼当然无法与吴郡的通玄塔或是武昌的黄鹤楼相比,即便是豫章的第二楼也有比她高出两尺,而华丽程度更是远远超出于它。

    岳阳楼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它的历史。

    事实上,此时的岳阳楼并不叫岳阳楼,而叫巴陵城楼,其前身则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所建的阅军楼。

    与北固楼一样,建造岳阳楼的初衷同样是以用于军事为目的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的南朝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做出“清氛霁岳阳”之句才行。

    而岳阳楼之所以叫岳阳楼,还得等到三百年后的李白做出岳阳楼才行,而那时候的巴陵城已经改成了岳阳城。

    作为重生者,范二当然不能拘泥于几个历史名人画出的某些条框。

    不管这个楼以前曾经和现在的名头如何,范二可以肯定的是,从此以后它得改为岳阳楼了!

    将巴陵城楼改为“岳阳楼”,正是范二侵略荆州的标志,而他也为此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岳阳楼记。

    新的岳阳楼记的头几句,当然不再是范文正公所写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

    但诸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名句,总还是要有的。。。。。。

    夕阳西下,岳阳楼的倒影越来越长,此时暑气未尽、清风徐来。

    拿着望远镜站在城楼高处的范二,面对着八百里洞庭,抑扬顿挫地将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朗诵了下来。

    立于他身旁的卢循和冉小贱,皆沉醉于其中。

0331妍皮不裹痴骨() 
范二将岳阳楼记窃为己有,固然有用后世的伟大作品,涤荡这个时代的名士们躁动的心思之意。他最想做的当然还是稳定军心,就如当年的谢安在淝水之战时,一边心潮澎湃一边面如平湖地与人下围棋一样。

    可就在此时,雍州刺史袁崧竟然带领大军,离开了襄阳。

    与殷仲堪所料不一样的是,袁崧这次倾雍州的兵力,并不是帮助女婿来江陵打殷仲堪,而是给南阳的庾仄解围去了!

    早在两天之前,殷仲堪便已接到了朝廷的任命。

    他之所以与范二在差不多的时间内接到任命书,这也是朝廷故意玩出的小花样了,这自然是因为司马元显不愿意看到,袁崧的本心会被范二所左右。

    袁崧自然不是笨蛋,他从朝廷的任命中已经看出了司马元显的本意,——不就是想拿我当人质,迫使安彦就范吗?

    袁崧此时并没有与范二一起造朝廷反的意愿,他当然也不希望范二这个女婿因为自己所累,所以就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南阳属于雍州治下,如今被秦国侵略了,袁崧当然有去救援的义务。

    至于朝廷的任命,完全可以说如今并没有接到嘛。。。。。。。

    对袁崧的计划,李祥并没有反对的立场,因为领兵的将领在主帅做出“出击”的命令之后就已没有退缩的可能了。

    抛去立场,李祥心中还是觉得此次出兵是以卵击石的,可他也早就知道袁崧早有“效法先轸”之志,所以也就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至于从吴郡跟到襄阳的主簿陈遗,则在袁崧抛出计划之后一直持的是反对意见,因为雍州的兵力实在是太微弱了,他总觉得,能战的只有袁崧从吴郡带来的八百将士。

    傅弘之的父亲傅韶则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他已经旁敲侧击地赞扬了袁崧的“高义”,这也足以表明他是支持这个决定的。

    放在傅韶的立场,他也的确没有理由反对,因为南阳郡守庾仄正是他的老友,他们在几个月前曾联合起来带兵驱逐冯该。

    再一个就是,傅韶之子傅弘之如今在殷仲堪的帐下混生活,——如果袁崧带兵去南阳解围,也就不可能对江陵构成威胁了,——傅韶不一定希望雍州被殷仲堪轻易拿下,但他至少是不希望和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

    当然傅韶和傅弘之都是幕僚型人才,尽管他们同样有着高于一般士卒的单兵作战能力,但处于战场第一线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可能性,还是不会存在的。

    在袁崧的坚持,以及都尉李祥和参军傅韶的无声支持下,袁崧率领大军向三百里外的南阳进发了。。。。。。

    袁崧的决议离去,当然瞒不过殷仲堪早就布下的眼线。

    两天后,得到袁崧离开襄阳及范二进驻巴陵消息的殷仲堪,终于决定兵分两路,开始对襄阳和江州进行攻击。

    第一路大军,正是殷仲堪的弟弟殷遹率领的五千步卒,他们此次的作战目的就是夺取襄阳。

    第二路大军,则是由殷仲堪亲自率领的一万五千名水陆混合兵种,这些人当然是来收复巴陵的。

    范二所领的黎民军和殷仲堪所领的荆州主力,很快就要碰撞在一起;甘纯所领的四千五百黎民军和殷道护所领的五千荆州军,也将要遭遇;袁崧所领的三千雍州军与南阳城外的五千后秦军,亦是一触即发。。。。。。。

    此时此刻,在洛阳东方一千五百里之外的广固城,后燕之主慕容德却擒获了,敢于跟他叫板的泰山人王始。

    王始在泰山聚集人马,自称太平皇帝,又称他父亲为太上皇、哥哥为征东将军,弟弟为征西将军。慕容镇讨伐并擒获了他,并准备在广固城中将其斩首。

    在即将行刑时,有人问王始的父亲和兄弟在什么地方,王始回答说,“太上皇帝流亡在外,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被乱军杀害,惟有朕一人,孤独没有了依赖。”

    王始之妻子生气地说,“就是因为你这张嘴,才到了这一地步,为什么又胡说八道!”王始不屑地回应道,“皇后!自古以来难道有永不破败的家,永不灭亡的国吗!”

    行刑的人用刀威逼他,要他自己撤除帝号,他却两眼仰视、振振有词,“驾崩就驾崩,永远不改帝号。”

    慕容德听到刑场传回的消息,气极而笑。

    在此之前,慕容德当然收到了高句丽的使者送来的求救信,但他并不将高句丽的生死放在心上,毕竟高句丽离南燕国实在是太遥远了。

    如今南燕国理所当然的敌人,非东晋和北魏莫属;但北魏现在忙于对付后燕和后秦,东晋则刚是对付完孙恩之乱,又陷入了江州的危机之中。

    这样的局势,如果南燕之主是慕容垂或是拓跋珪的话,他们的选择一定是趁机南侵东晋国土。

    慕容德却似乎早就消磨了斗志,如今更愿意偷安苟活,毕竟他现在连继承皇位的后代都没有!

    此时此刻,南燕国都城广固城内,皇宫中的延贤堂里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君臣宴。

    慕容德已经喝得面红耳赤,他半开玩笑地对群臣问,“朕虽德行寡薄,但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堂上接受诸君的朝见,在上位却不傲慢,为职责而不敢怠慢。朕可与古代的哪位君主相比呢?”

    青州刺史鞠仲当即拍了马屁,“陛下是中兴之主,是夏朝的少康、汉朝的光武是同一类型的皇帝。”

    慕容德大喜,当即命侍臣赏赐鞠仲一千匹帛,鞠仲觉得赏赐太多,假意推让。

    慕容德却笑道,“你懂得嘲笑我,我就不懂嘲笑你吗!你的回答夸大而不符合实际,所以我也用假话来奖赏你。奖赏并没有错加到你头上,哪里值得推辞呢!”

    韩范连忙进言,“自古明君无戏言,忠臣无乱答。今天的谈论上下相欺,可以说是君臣都不对。”

    慕容德非常高兴,赏赐韩范五十匹绢。

    说起继承人的问题时,慕容德想起自己的母亲和兄长慕容纳还留在长安,遂派平原人杜弘去长安,探问他们是否还活着。

    杜弘请求道,“我到长安后若找不到太后,便会西去张掖,尽力完成任务,不死不休。只是的我老父杜雄已年过六十,还没有得到过荣华富贵,恳请陛下给予本县的俸禄,用以表达我乌鸦反哺那样的孝心。”

    中书令张华进言道,“杜弘还未动身就请求禄利,求取利益之心太重,而且要挟君王,请陛下将其治罪。”

    慕容德却摇摇头,“我正在散我所看轻的钱财,招我所看重的效死之士,何况为了我的母亲,能舍不得钱财吗!况且杜弘为君主迎接亲人,为父亲求取禄利,虽然从表面看来是求取私利,内心却是忠孝。”

    慕容德遂任命杜雄为平原令,而杜弘则前往长安。

    早在前秦时代,太和五年,前秦苻坚攻破邺城,前燕灭亡。

    苻坚任命慕容德为张掖太守,任命慕容纳为广武太守,后者在几年之后就辞去了官职,并在张掖定居下来。

    淝水之战前,慕容德随军南征,只留下一把金刀就离开了。

    当慕容垂在山东起兵建立后燕时,前秦张掖太守苻昌将慕容纳和慕容德的诸子全部抓捕并诛杀。慕容纳之母公孙氏因年老得以免死,慕容纳之妻段氏也因为怀孕而没有被处决,被囚禁在郡狱里。

    管理监狱的掾吏呼延平原来是慕容德手下的小吏,曾经犯了死罪,慕容德赦免了他。

    到此时,呼延平带着公孙氏和段氏逃到羌人之地,段氏生下了慕容超。

    公孙氏临终之前,将当年慕容德留下的金刀传给了慕容超,并对他说道,“若是天下太平,你能够向东回到故土,就将这把刀还给你的叔叔慕容德。”

    呼延平又带着慕容超母子,投奔了后凉国主吕光。

    吕光是氐族的贵族,因为他在淝水之战后据有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