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克港赴北极永久海冰区考察。13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直升机在北纬74
度53分,西经160度32分找到了一块大约1平方公里的多年浮冰,经考察适合建立冰
站。18日15时42分,26名队员(包括记者)携带建站设备和科考仪器乘坐小艇前往
距离雪龙船1公里多的浮冰, 当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5度,4~〃级的寒风刺痛了队
员们的脸颊。小艇迎风斩浪到达浮冰边缘,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从小艇上往浮冰
上搬卸建站物资和设备以及科考仪器,利用人拉雪橇、肩扛,把大大小小几十件考
察物资运到了冰上。海冰组和测绘组分别支起了帐篷,开始联合冰站工作。这是本
次科考雪龙号到达的最北端,标志着北极科考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

    在这块浮冰上,科考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全方位和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大
气组在冰上进行7天的大气边界层、 辐射平衡等项目观测;冰雪组利用冰雷达测冰
的厚度和考察冰的物理过程,并钻取冰芯和采集表层冰雪样品;海冰组的科研人员
对海冰生物群落结构和海冰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进行测量研究;大洋组对冰边缘海
水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洋流进行了测量和观察;测绘组在冰站又一次进行了绝对
重力的测量。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
了贡献。

    ⒉利用直升机协助远距离冰上作业。

    为更多地获取北极科考资料,科考队还利用雪龙船搭载的直升机作后勤保障,
以冰站为基点向正北、东北、西北飞1~2个纬度,最远点达到北纬77度18分。飞行
8架次,飞行18小时11分,26人次乘飞机至冰上考察,运送2吨多物资和样品,取得
了14组冰样和14组表层雪样。


    ㈢ 第五阶段任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
计划任务,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于8月24日正式返航。

    在雪龙船返航的航渡中,临时党委要求全体队员继续发扬成绩,克服疲劳麻痹
思想和松劲情绪,认真做好第五阶段各项工作:

    ⒈在返航途中做好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总结工作,要自下而上,分班组,认
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
精神。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极地考察工作。

    ⒉确保航行安全,做好途中补测海洋断面站位和靠泊美国罗姆港的各项工作。
雪龙船计划于27日7点抵达罗姆港, 按原定计划送两位港、台科学家及其贵重仪器
离船。利用靠港停泊间隙进行船只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同时,将分批安排队
员、船员登陆,进行短暂的休整。28日20点从罗姆港启航。返航途中,充分利用航
渡时机,在白令海按现场计划安排三个大洋站位补充作业(同位素测初级生产力和
新生产力项目)。进一步提高白令海大洋综合调查的科学价值。

    ⒊在日本海深水区按规定进行调查绞车的保养。完成这项任务后,继续返航,
预计在北京时间9月9日15点到达吴淞口锚地,9月10日19点靠上海新华码头。


    0824-2(BJ0825)苍茫间,暮色下,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动,越来越小


    8月24日(北京时间8月25日),经过56天的努力拼搏,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队离开北冰洋多年海冰区,胜利返航。

    下午的时候,全体考察队员来到联合冰站所在的冰面上,进行了告别仪式。鲜
艳的五星红旗在系留飞艇的带动下,徐徐升起在北冰洋的上空,雄壮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在无垠的冰海间回荡。“考察北极、造福人类;考察北极、保护地球,”
全体队员齐声高呼,“北冰洋,再见!”

    大家在在帐篷前留影,在国旗下留影,在队旗前留影,在“单位旗”前留影。
20名记者合个影, 8名女队员合个影,大气组合留个影,冰雪组合影时,每个人都
做熊状,表示他们一起在冰上遇见过北极熊。

    在此之前,考察队组织部分队员在海冰间的水面游泳,8名队员先后跳入水中。
“北冰洋,投入你的怀抱,表达我们对你的依恋。”

    开始撤离了,陈立奇忽然发现,冰面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十几个烟头。不用他
多说,大家就自觉地捡了起来。

    离开冰面时, 一名队员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了冰站的最高点。下午5点,雪龙
船汽笛长鸣三声,正式动车返航。苍茫间,暮色下,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动,越
来越小……

    载有科考队的雪龙船己航行近1万海里, 两进北极圈,三进海冰区,先后在白
令海、楚科奇海、北冰洋浮冰区和多年海冰区进行海、冰、气、生物相互作用的综
合观测研究,获得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深入开展北极考察研究提供了
科学依据,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应有的贡献。

    本次考察活动中,海峡两岸科学家第一次联手,在北冰洋测得了绝对重力值;
中国大气界强强合作,首次测得了国内的北冰洋臭氧和气候第一手资料;中日韩三
国极地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并肩,对北冰洋海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大洋
组从头忙到尾,几大卡车的瓶瓶罐罐,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海水。

    在连续7天的冰站上, 大气组队员的脸被紫外线晒红又变黑;在大浪滔天的白
令海, 大洋组队员的衣服干了又湿。124名考察队员中,有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
科学院、农业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武汉测绘大学等单位
的科技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66名,来自各主要新闻单位的20名记者,雪龙号上38
名船员。实践证明,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是一支训练有素、遵守纪律、服从大
局、能打硬仗的队伍,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考察任务。


    0824…3(BJ0825)保重,北冰洋


    离开冰站前一刻,我仰天躺在冰面上,在片刻的宁静中,我从心底里说一声:
保重,北冰洋。

    保重,温和而善良的北极熊,在你游泳的时候,在你忙于捕食的时候,我们的
雪龙船曾惊扰过你们。但在匆忙的奔逃之际,你也看见了,船头齐刷刷架起的“大
炮”并没有喷射出致命的子弹,他们不过是记录下来你可爱的身影。即使在你和考
察队员冰面对面相视的时候,你从人类眼晴里看见的是惊慌之后的好奇,有一支枪
握在一个人的手里,你也看见了,枪曰始终没有指向你。

    保重,笨拙的海象,从你们游移的眼神里,大家分明读出了恐慌。是为保护幼
子,你们几个才没有跳到水中吧。可你们也看到了,小艇围着你们趴的那块冰转了
好几圈,没有人动你们一下。他们曾出言不逊,说你们臭气熏天,离几百米就能闻
到味儿,可你们不知道,他们几个人回到大船上的那股得意劲儿!把你们的倩影一
遍一遍放给我们看。在我们最后离开的时候,你们派出了几十个代表为我们送行。

    保重,灵巧的海豹。你曾装成北极熊的样子来吓唬我们,你曾经和我在图克港
捉过迷藏。

    保重,北冰洋上的浮冰。看着你在我们周围缓缓地漂动,静静地融化。有时你
身披尘土,有时你冰清玉洁,有时你如平原一样一马平川,有时却似黄土高坡起伏
不平。你是北冰洋最有代表性的风景,你是影响北极以至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

    保重,北冰洋上空的云。从地上看你时,你变幻出斑斓的五彩,流动出流水般
的姿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姿。从飞机上看你时,你却又如厚厚的棉絮,为海水
和浮冰保温。

    保重,北冰洋的海流,悄悄地你和我们开过玩笑,我们刚找好的冰站转眼不见,
明明停在那儿的大船一睁眼沓无踪影。但我们知道,是不断地运动,和其他大洋保
持着不停地交换,影响着我们周围的气候。

    保重,北冰洋的大雾。你把整个大洋纳入你的怀抱,冰、水、云、天合为一体。

    保重,北冰洋的小雨。整个夏天,虽然你就露过一次面,但我分明感觉到了你
的温润。 科学家说当时存在逆温层,300米以上的天空温暖如春。你是不是报信的
使者,告诉我们北冰洋春天的讯息?保重,北冰洋的小雪。有人说你像大头针,也
有人说你像细米粒。但你及时带来冬天要到来的提示,也为科学家带来了北极空气
中所含物质的最新信息。

    保重,北冰洋的大风。在小艇上,你吹走我们身上的温暖,也吹破了我们施放
的气球。但我们不生气,从你匆匆的身影中,我们知道你在为调节全球大气做出自
己的努力。

    保重,北冰洋的太阳。拍照片时,我们最喜欢你明丽的面容。浮冰为你展现出
最迷人的晶莹剔透,白云为你点缀最洁白的丝巾,大风因你而变得温顺,北极熊和
海象喜欢在你的照射下打盹。因为有了你,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可爱。

    保重,北冰洋。孙覆海、张岳庚、王海青、刘弘、齐焕清、王滨生、李亮、李
乐诗, 我们的8名队员在冰水中游动时,他们代表我们所有的人,以最热烈的方式
——投入你的怀抱——表达了对你的依恋。我们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在这里的日日
夜夜:记者写作时不会忘记你给我们的如泉思绪、拍照时不会忘记你给我们的良辰
美景,科学家不会忘记你给他们提供的丰富样品与数据,船员不会忘记你给雪龙船
增加了丰富的阅历,飞行员不会忘记你给他们自由翱翔的感觉。

    保重,北冰洋。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带走的只有海水和冰块,以及扔
在雪地上又捡起来的烟头。

 
第七章 关于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区及总体时间安排 (载自人民日报网络版  科考行程)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为: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
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沿西经170度至北纬82度) -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
上海。

    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雪龙船将先完成在楚科
奇海开阔水域的海洋、大气综合调查(16个站位)。到达楚科奇海冰缘后,雪龙船
沿西经170度向北破冰。海冰冰站联合观测作业(8个站位),在雪龙船破冰所能到
达的最北端以南站位以雪龙船为依托实施,以北站位用直升机支持实施。完成楚科
奇海、加拿大海盆冰上工作后,返回白令海进行海洋、大气综合调查(31个站位)。

    此次考察计划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上海-北冰洋往返走航时间16天。楚
科奇海测区预计调查作业和站间走航时间7天。 联合冰站作业10天。冰区破冰往返
航行12天。在完成楚科奇海考察后返回白令海,白令海测区预计调查作业和站间走
航时间12天。 8月9日停靠美国阿拉斯加罗姆港补给3天。9月1日返回上海。整个考
察计划60天。

    注: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队的行程、考察计划、时间等在实际考察过程中有所调
整。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


    执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
艘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该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
14997吨, 满载排水量达21O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速18节,续航能力达
18000海里。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建造完工。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
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用E
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型。

    1993年6月, 雪龙号驶回我国南极考察的科研与后勤保障基地上海。国家海洋
局组织力量,对该船进行了改装。在驾驶室里安装了两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
动避碰雷达,它可在对面来船或出现冰山时,及时测出对方的航向、速度等,并且
提示如何正确回避。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及时接收极区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
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船用航空技
术设备,可供两架KA-32型直升飞机停放,着陆平台布置在尾楼甲板的中心线位置
上,直升飞机可日夜起飞、着陆、停放。船上配备的航行雷达站,能对起飞的飞机
进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
手术室、化验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为乘船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
生活与工作环境。经过改装,全船可载人数由过去设计的55人增至78人。

    1994年11月20日,整装一新的雪龙号船满载着祖国人民的厚望,从上海港启程,
首航南极中山站。 当年12月6日,进入南大洋海冰区,雪龙号开始沿最佳航线破冰
前进。 此时虽然已近南极盛夏,可是普里兹湾的陆缘冰不少地方仍厚达1。5米,上
面还积有1米厚的雪。 万吨巨轮尽管开足马力前进,可船头一碰软若棉花的积雪,
冲撞力顿时被化解分散了。有时奋战一天,船只能拱进700-800米。面对如此艰难
局面,船上指挥人员决定等待18日的大潮汛对海冰形成影响后再破冰。并用直升飞
机,将部分物资与科考队员运上11海里外的中山站,先期开展科考活动。

    大潮汛到来之后,坚冰依然没有一点儿松动。雪龙号再次向自己的破冰极限挑
战,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向冰层展开反复冲击。与此同时,派出人员下船探测最
佳行进路线。12月21日,雪龙号终于进入连续破冰状态。以后几天,由于越来越靠
近陆基,冰层越来越薄,高昂的船首如同巨大的钢犁,不断掀开冰层,持续向中山
站挺进。 12月25日,在距站区2公里外的两座冰山中间停船卸油。此时,全船时刻
处于机动状态, 以防冰崩毁船。经过全船人员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将330吨
油料输往中山站。

    次年1月20日, 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且填补了我国航海破冰空白的雪龙号
船,驶离普里兹湾回国,3月6日返抵上海。

    1995年11月至次年4月,雪龙号再次远征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此次开始之前,
国家又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对该船进行了整修改装。新建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
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他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
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 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
设施。 经过改造,船上客舱又有增加,可乘载人员由78人增至130人。此后,雪龙
号又曾圆满完成3次南极考察任务。

    今年7月1日起,雪龙号科学考察再次执行我国首次远航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
次考察期间,船上搭乘两架我国自行生产的直升飞机,以便运送考察队员前往北极
冰盖开展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研究课题


    ㈠ 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诸多岛
屿和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
地球总面积的1/25。其中陆地和岛屿面积占800万平方公里,全部归属于8个环北极
国家。但北冰洋仍属国际公共海域。此外,北冰洋中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
行政主权尽管属于挪威政府。但由于中国政府于1925年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
的“斯瓦尔巴德条约”,因此至今中国人仍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并在遵守挪威法
律的前提下在那里进行正常的科学和生产等活动。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位置。 1990年,8个环北极国家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1996年
又成立了政府间的北极理事会(AC),几乎所有北半球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北极研究
活动。我国于1996年加入了(IASC)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在中华民族日益强
盛,迈向21世纪的今天,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已经与我国的经济建设、
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未来国
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科学家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北极地
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我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
和平利用与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

    此外,北极地区是许多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应该
积极参与北极科学研究工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和北极认识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北极研究,不仅对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
意义,而且对我国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现实意义也是很明显的。例如:
⑴北极的气候系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大气气候,左右着我国主要经济地区的季节
交替与旱涝风霜。⑵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的远洋捕鱼船己逾千艘, 年鱼获总量约50万吨,其中1/4来自北冰洋及白
令海临近海域。北极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的
国土整治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㈡ 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现状

    北极系统是整体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大洋环
流和气候变异,因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之一。在近年“全球变化”的研究
浪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