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空军”终于盼到了上阵的时刻。

    结束白令海的作业,每个人脸上都兴高采烈的。

    夜餐时遇见大洋组的张武昌,他说睡过头了,脑袋有点发木。其实我也一样,
昨天夜里1点睡到今大上午11点, 吃完中午饭睡到开晚饭,晚饭后6点多又睡到8点
多。晚上估摸着北京时间9点多了,就往家里打了个电话。昨天给家里打了3遍,都
没通。分机就是不好使,月租费、通话费一分钱都不少收。

    记得原来给家里打电话,都是电脑值班,自动拨分机号。自从参加科考队用卫
星电话后,拨完分机号还是总机接,转完分机就没声了。第三遍时我想报一下自己
的名字,请接线员耐心帮我接一下,谁知她根本没听完,就又转过去了,还是没声
音。

    电话用的是船上短波,打的人还不少,排起了队。正好,接线员和中山站在通
话。小龚说,中山站每人都有电话,费用也不高,每分钟一个多澳元(用的是澳星)。
为什么船上的电话要5美元/分钟, 这么贵?旁边的高郭平说,我们应该用自己的
卫星,发了这么多通讯卫星,费用肯定更低。

    从前两天感冒起,我的胃口彻底坏了。

    前天到诊疗室打针时,顺便称了下体重:52公斤。记得出发前是58公斤,竟一
下子少了10多斤。队长陈立奇说了好几遍:瘦了一圈了!曲绍厚、邹捍几个人也都
这么说。秦为稼主动找了一些松果体素,让我吃了试试。

    我对这些东西向来不屑一顾。船上只发给40岁以上的队员,每人两瓶,我也没
在意。现在吃不好、睡不好,权且试一把。取两片含在舌下,没感觉特别困,还是
上床躺下,翻一本1989年的《家庭》杂志。刚上船就扔在房间一角,估计是以前船
员的,十几本,发黄的封面和纸,早想扔了,没想到如今派上了用场。

    过了一会儿, 睡意袭来。第二天是被同屋的小聂叫起来的,已经是晚上5点,
该吃晚饭了。我睡了整12个小时。

    晚饭时,对着饭菜一口都不想吃。正巧大厨来巡视,我问,能不能做点辣的?
大厨说,雪龙号有自己的传统,从来不吃辣。其实是船员大部分乃上海人,没有吃
辣的习惯而已。大厨说,你们的胃都被撑“垮”了,哪有什么胃口?明天起我给你
连烧三天粥,看你有没有胃口?其实真烧粥求之不得,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喝粥,一
到夏天,有时候连喝三大碗稠粥,其他饭菜全免了。

    感冒时正赶上风浪大,船晃得厉害,我吃了几次先锋四号,可能两种因素交替
作用, 胃难受得很,再不敢吃。去找船医,他建议打针,连打5针庆大霉素,现在
还没好,我干脆不打了。

    想想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一天三顿吃同一个大锅烧的同一种风味的饭?家里自
己做饭总要变变花样,酸辣咸甜,自不待言,而且还可以到食堂吃吃、小饭馆坐坐,
川菜、湘菜和广东菜,时不时变个花样。

    可我们在船上,菜谱虽花样繁多,但都是大锅煮出来的,且绝不放辣椒,同一
个风味。已经厌食的,肯定不只我一个人,从夜餐时吃面条的人数可以看出来。煮
一锅挂面,放一点剩菜底,大家一抢而光。于春光说,这一个月我把一辈子面条都
吃光了。他以前从来不喜欢吃面条。我其实也一样。

    后来煮速冻饺子,喜欢吃饺子的人也这么多!一大盆一抢而空。后来又换了汤
圆,反应空前热烈,“95%以上的人都被动员起来了”,大家都吃上夜餐了。大厨
怕不够吃,先煮一锅面,等不及的就先吃点面。过半个小时汤圆才端上来,尽管如
此,一晚上还是吃了50包(两箱)汤圆,每包300克。

    今天早饭时,工新民拿着半包饼干。一杯牛奶说:早饭千篇一律,我看着就不
想吃。其实我们还要靠岸,本可以补给些新鲜蔬菜,但队长说:“我来前别人就告
诉我、万不要在沿途补给任何东西,贵得很!”

    为了节约而牺牲健康,不怪队长,还怪咱们实力差,穷。以前当体育记者出国
采访时,不也为了省几个伙食费自己背着方便面吗?

    船上队员里,最多的是福建和青岛人,好像都不怎么喜欢吃辣的。如果队长是
个湖南或四川人就好了。


    0802(BJ0803)二进北极圈,楚科奇海是否依旧


    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一觉醒来,已是下午1点,船早已进了北极圈。

    今天早上,进入北极圈之前,我们的船就遇到了大片的浮冰,令考察队大吃一
惊。 走了5海里之后,冰不见了。一直走到北纬69度,还没见到冰。大家松了一口
气,估计可能是漂过来的“散冰游勇”。上次来时,北纬68度开始进入浮冰区,估
计这次进到北纬73度没有问题。

    驾驶台要随时在海图上标注船的位置和航向。我们二进北极圈,雪龙号则是第
三次经过白令海峡。望着二次密密麻麻的标注,袁绍宏船长有点发愁了;再回来时,
海图上恐怕没地方做标注了。这些看起来和普通地图没什么两样的海图,每张差不
多1000美元,由英国一家公司“垄断”。人常说,艺不在多,一门绝活就能吃遍天
下,看来此言不虚。

    下午开会,讲乘直升机的安全注意事项。明天将到达作业点,每天都安排了飞
行作业。 会上宣布全队员有3个卖机票的:秦为稼负责科考人员的登机安排,吴金
友负责记者的随机采访,船长负责如探路等的船上用机。所有想坐飞机的,都必须
先到上述3人处登记“买票” 。“空军司令”胡传功负责“安检”,没“买票”以
及不穿数生衣等行为都将被拒绝登机。

    在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中,我们第一次获得了楚科奇海的数据。那时,它正
处于融冰期,冬日的厚冰刚刚消退。如今,我们己到达的楚科奇海,冰雪刚刚融尽。
从北纬66度起,每隔半个纬度,考察队都将做一次海水的温盐深测定和水样提取。
这一次“卷上重来”,楚科奇海是否依旧?

    国家海洋局二所研究员赵进平对两次考察数据初步分析后发现,物理数据中不
仅包含明确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信息,而且显著地记录着融冰过程和融冰后海
洋的强烈变化。

    从海水温度看, 冰区的表层水温一般为零下1℃。而在海冰刚刚消退的海区,
表层海水由于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能, 水温急剧增加,最多可达8℃,这些刚刚升温
的海水又涌回冰边缘区,去融化更多的海冰。

    从海水盐度来看,进入触冰期海水表层盐度极低,形成上层水很轻、下层水很
重的局面。

    从海洋生物角度看,融冰后的海水生产力很高,浮游生物品种不多但繁殖量很
大。

    从化学和环境角度看,楚科奇海受到各种污染。俄罗斯多年来在北冰洋倾倒核
废料,使楚科奇海的鱼类几乎不能食用。由于样品需要回去分析,我们现在还不知
道其它环境要素情况。

    赵进平研究员提出,我们重复观测楚科奇海,不光观测到上述现象,而且尝试
从机理上给出有价值的分析,这会大大丰富在楚科海奇的考察成果。7月中、8月初
各做一次观测, 到8月末回来的路上再做一次,就能完整地考察楚科奇海融冰期的
环境变化,拿出在国际上有显示度的成果。


    0803(BJ0804)重进冰区,体会北冰洋的寒冷


    8月3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72度42分,重新进入浮冰区。

    天气多云有雾,气温在2℃左右。下午2点,雪龙号将长30多米的长城艇放下水,
小艇载着十几名科学家到离船10公里处进行第一次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综合考察。之
所以远离大船,是为了尽量避开非自然因素的干扰。这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第一次正式进行海冰气综合考察。

    雪龙号目前的位置己超过上次到达的最北端。10个小时的考察结束后,雪龙号
将继续北行。明天起,计划动用直升机载着部分科学家到固定冰上进行考察。

    雪龙号结束白令海考察后,穿越白令海峡,于昨天上午到达北纬66度30分,进
行了第一个站位的作业。上午11点15分进入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此后,考察
队沿西经170度一直向北,每半个纬度做一站,今天下午3点进行了位于北纬71度30
分的第11个站位的作业。这些作业对进一步了解楚科奇海在冰雪消融情况下的海洋
和生物状况意义重大。

    我没机会跟着小艇采访,就在大船上找线索。

    在船的左舷,我看见“林妹妹”在补网。金黄色的太阳照在她红色的外衣和白
色的拖网上,在漫无边际的冰原上,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林妹妹”是大家对林
景宏半开玩笑的称呼。这称呼中没有半点调侃,却满含敬重。

    林景宏今年45岁,作为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员,她己“飞波走涛”20
年。从太平洋、台湾海峡,到今天的白令海、北冰洋,她己记不清出海的次数了。
“我是最不爱晕船的一个”,所以课题组十几个人,派她来提取样品。取样的工作
最累。每次停船作业,都能看到她和其他男队员一起忙碌的情形,网上来后,她得
用水清洗一同拖上来的浮游生物。

    她也是船上女性中唯一在第一线干“体力活”的人。在各站间隙,别的队员抓
紧休息时,她趴在电脑上给儿子写信。船上发邮件太贵,她不给丈夫写也得跟孩子
说几句。孩子今年上高三了,她说,回去得给他好好做几顿饭。她操作电脑不熟练,
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字字含着一个母亲的爱。

    船以16节的速度在楚科奇海疾行,寒风吹得几百斤重的采水器左右摆动,林景
宏拿着针线在甲板上补她的宝贝一一垂直拖网。网用过多次后,上面有一些细细的
小洞。她笑着说:“在家经常千针线活的手,一个月就不听使唤了。”出海一个月
了,尽和铅锤、拖网、绞车打交道,手已经不习惯幅度太小的动作。

    今天,进入北冰洋的“腹地”。寒冷的感觉我无缘体验,只好借《北京青年报》
记者袁力的口,用尽自己的想象去体会。

    袁力体会寒冷的机会,是在长城艇上,与几位科技工作者一同“作业”。袁力
临时加入上艇记者名单, 我们没意见,科学家们有意见:明明说好了只准4个记者
上艇,为什么又多上了一个?搞得老吴两头受气,临上船突然对袁力说:“科学家
们都不同意你去,你一个女的,占了驾驶室人家也不好意思说。你还是别去了!”
袁力的眼泪差点都出来了:“我己写了稿传回报社了,一个整版的《焦点》,就等
今天这一段!求求您了,您把我当成一个包袱扔在船上行吗?我保证不会进驾驶台!”

    科学家们心里没底,不知道连续10个小时在小艇上观测会冷成什么样子。小艇
驾驶台有暖气,科学家们冷了可以进去暖和暖和,如果袁力之类的记者们都占住了
地方,就不好办了,因此他们极力反对记者上艇。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有点看
不下去,替袁力求情说:“老吴,已经定了的事情就不要临时改变了。”

    船上保暖的衣物严重不足,人心惶惶的。本来,出发前通知大家不用自带御寒
衣物,科考队将统一发放。如果听信此言,所有的人就只能呆在有暖气的船舱里,
哪里已不要去了。因为实际上,到了船上,从上到下连一丝棉、一片羽绒都没有发。
最厚的一件名为防寒服上衣的,是一个羽绒面料带一个布里罢了。一些有经验的老
队员自己带了羽绒服。

    四川电视台两位不下艇的记者,分别借给了袁力一件羽绒服和一条棉裤。再戴
上帽子和口罩。“到了船上才知道我准备的仍不够充分,首先是棉靴的底子还不够
厚,不到半小时,脚践出现痛感,接着是脚始不听使唤。再接着是发现手套太薄,
一段时间后,手对焦距都很困难。开始还有信心,后来只能追求个大概齐,同行说
我的这组照片给近视眼看恐怕都很难过关。”

    看到袁力直打摆子,船员们给她套上了一件保温救生衣,“虽然样子有些像唐
老鸭,并被同船队员当了好一会儿道具,但它确实救了我,”袁力说,“太冷了就
不想动,”可呆时间长了就犯困,千叮咛万嘱咐我还是靠着栏杆睡着了,醒来后满
脸雾气。”科技人员轮流在驾驶室里暖各,袁力始终坚守自己的诺言:不进驾驶室
取暖。

    “到了第5个小时,解思梅闷好了一锅力便面,这是有生以来来最香的一顿饭,
从口暖到心,然后拓展到四肢、五脏直到指尖都得到了享受。”袁力吃方便面的感
受,让我眼圈发热。她回来后写出的第一句是:今天,我终于摸到了北冰洋的“雪”,
它比我想象的要“暖”。


    0804-1(BJ0805)极区考察,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极地考察,真正应验了那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8月4日,考察队继续向北行驶,晚些时候将到达北纬73度半附近。

    本来计划今天继续放小艇作业, 然后直升机分4个驾次接送6个小组到4个点上
去,进行冰上采样和数据采集工作。

    午饭后,大型直九飞机第一次拉出机库,先进行了北冰洋上的第一次试飞,井
练习在船上起降。之后,队长、船长等一行数人登上飞机,进行了一个半个时的冰
情侦察。

    雪龙号停在北纬73度2分,西经165度的位置,浮冰占据六成左右的水面。飞机
一直向北飞了一个纬度,发现冰虽然密度加大,冰块面积也变大,但仍看不到连续
固定的冰面。在北纬74度5分的地方,飞机选择了一个大约200平方米的冰块落了下
来,发现上面有约二三十厘米厚的雪,融化的冰面形成一个个方圆十多平方米的融
池。 冰很坚固, 飞机落上去纹丝不动。极地所孙波等人用汽油钻在冰上打了一个
1。9米深的洞,没有到底。

    天气晴朗,蓝大白云和浮冰交相辉映,能见度也非常好。飞机飞行高度保持在
500米。 秦为稼说,冰的总体分布呈带状,一条疏、一条密。冰密的地方可以看到
雾气腾腾的现象,说明海冰气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剧烈,对于我们的观测非常有利。

    返回的途中,选择了两个大冰块,从200米高空望下去,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
另一个比这个大3倍。雪龙号前往冰块,计划航行3个小时左右,但只走了一半就不
动了。一打听是在修船。己记不清这是出发以来第几次修船了。汽车一路老抛锚谁
也受不了,也许船不像汽车。时间不等人,只好把直升机从库中拉出来,先把人送
到冰面。

    晚饭后,十几名科技和保障人员以及物资被分成四批,乘直九到达距离雪龙号
20多海里的大面积浮冰上,他们将在那里连续工作24小时。

    物资准备得很充分,吃的喝的、帐篷、睡袋、发电机、各种测量仪器。防北极
熊的手段有两个, 前手是4个扎好的“小拖把”,沾上柴油可以当火把,据说北极
熊怕火。后手是一名队员带了一支全自动步枪,他的工作是“放风”。

    我们的船修好后继续前行,计划到达他们作业的大浮冰附近。

    冰上作业正式展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防寒衣物不足。船上准备了十几
件厚厚的连体防寒服,保暖效果不错,但随着作业的全面展开,只能满足少部分人
的需要。昨天一些队员,其中大部分是记者,下小艇在寒风中坚持六七个小时,有
人不得已穿上了保温救上衣。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考察队基本不考虑给记者随队员上冰采访的机会。北极考
察进入激动人心的阶段,记者反而只能呆在船上没事干。


    0804(BJ0805)电视台与重点大学


    电视台与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共同点,一个字:牛。

    北大的“牛”,不用多说,中国人妇孺皆知。电视台的“牛”,远的不说,只
说此次科考即可见一斑。

    科考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五六个冰上项目同时展开。来了13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12家在船上东游西窜,见人就打听:冰上怎么样了?恨不能长个千里眼、顺风耳。

    中央电视台不同。人家的记者早扛着摄像机,乘第一班直升机去了。科考景象
从头到尾,尽收镜中。飞机上本来还有空位,我们和管“机票”的吴金友商量能不
能跟上一两个代表。吴金友冰为行,得省点油。我们跟直升机的地勤专门打听过,
直升机的耗油量只跟飞行高度有密切关系,多个人少个人一样。

    昨天第一次放小艇作业,4个记者首先确定中央电视台2人。其他几家中央大报
记者苦苦争取,最后一个都没去成。

    其实电视台跟着去,也不是享福去了,否则大家谁也不来。既然大老远跟着来
了,该受的罪都受了,再观察一下冰上的作业,体验一下科技人员的艰苦,镜中有
情、笔下生花,对搞新闻的来说,再苦也值。

    对北大的“牛”,有人说:进北大的学生本来就是千里挑一,最差的也比我们
最好的好,“牛”也算正常。对电视台的“牛”,不服气的更多一些。特别是广播
电台的老人,经常听他们说:“我们毕业时,都是分不出去的才去电视台。广播电
台受处分的,都打发到电视台。我们同学某某当初……你再看他现在……没想到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感叹之余,透着一股不服气:我们单位,北大毕业生
也不比中央电视台少啊(一般人都不说自己,比如我就不是北大毕业的)!

    北大的“牛”积百年滥觞、历无数名师。电视台的“牛”却是短短数年间,似
乎给人一种暴发的感觉。北大不用做宣传,每年各省高考前若千名蜂拥而至。中央
电视台不用说话,大事小事毕恭毕敬邀请,耐心细致等驾。常有会开到一半,忽然
主持人面带微笑,脸微红状对与会者说:“对不起,咱们还得重头开一遍,电视台
的来了!”

    研究他们“牛”起来的原因,是学问人的事。我来琢磨,很可能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