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点子王-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一轮血红的夕阳,没入到了西边的山岭之下,八先陵村中,亮起了一盏盏灯,乾坤圈才出言道:“赵海,可以回去了。”

    告别陪伴了他们一天的李四,龙行轰隆隆地发动开了摩托车,顺着山坡中间的神道,冲下八先陵,绕过八先陵村,沿着新修的山间公路,朝祝家洼驶去。

    穿过一条小山涧,公路蜿蜒盘旋着,朝上而去。路有些陡峭,龙行加大了摩托车的油门,摩托车吃力地吼叫着,渐渐驶上山岭的顶部。

    放眼四顾,只见夜空晴朗,山野辽阔,十几公里外,靠山间公路最近的一个小山村,透来几点迷蒙的灯光。

    “砰——砰——砰!”三声枪响,震耳欲聋!

    摩托车在山坡路上猛然趔趄起来,左晃右摆,摇摇欲倒!只听龙行叫道:“小师叔,有人伏击我们!摩托车前轮给打爆了!”

    龙行的话声刚落下,摩托车就在原地打了个旋儿,嘎地刹住了。

    放倒了摩托车,龙行翻转身,抱住赵海,爬起身来,就要朝路边的沟里跳。

    赵海抓住龙行的两只手,和他紧紧地贴在一起道:“趴下,不要动!看看是什么人伏击我们!”

    龙行道:“小师叔,你别抓着我的手啊!你让我掏出枪来,咱们好躲在路边的沟里,反击他们啊!”

    “听我的,别拔枪!趴下等他们过来!”赵海死死地攥住龙行的手,和他抱在一起,躺在摩托车旁。

    在嘱咐龙行的同时,赵海询问乾坤圈:“乾坤兄,你费心看看,从哪里打来的枪?!”

    乾坤圈骂道:“卧槽!几个不长眼的小蝼蚁,胆敢打扰劳资!难道他们不知道劳资正在抓紧时间炼化灵气吗?”

    赵海想笑,相处的日子久了,乾坤圈说话的腔调,越来越像他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名人的烦恼
    赵向前吆喝了一番,拍完了赵海的马屁后,贼兮兮地问赵海:“二哥,你说周老师是什么时候看上了我呢?上她第一节课的时候,她不是还说我贼眉鼠眼、不是个好学生吗?”

    赵海笑骂道:“小四,你犯花痴了吗?周老师看上了你?你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

    “二哥,你别打击我!周老师如果看不好我,她能给我写评论吗?”赵向前挤眉弄眼地道。

    “嗯?小四,你别搞错了!周老师那是给《致橡树》写评论,不是给你写评论!”赵海纠正赵向前的说法。

    赵向前哼道:“周老师又不知道那首诗是你给我的,她评论它,和评论我,有什么两样呢?”

    “当然不一样了!你好比母鸡,《致橡树》好比你下的蛋,周老师爱吃鸡蛋,可她不一定就爱吃母**?”赵海想到了前世那位异国前辈打的比喻。

    赵向前道:“二哥你别妒忌我!那天周老师指着我,叫我赵海同学旁边的那位小同学时,我还认为她不认识我呢!现在才知道,她像是对待马岩那样,装作不认识我啊!”

    “哈哈哈!小四,你说的有道理!周老师肯定是知道你这个校园小霸王的!”赵海让赵向前给逗笑了。

    赵向前得意地道:“不对不对!她肯定是先知道了我的诗名,才认识了我!其他人知不知道我,我不在乎。我能在大美女眼中成为文学名人,那就值得庆贺啦!”

    “成为文学名人有什么好啊?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在骂我呀?!”赵海笑道。

    赵向前一愣。随即。就和张康、于宁一起,呵呵呵笑了起来。

    ——

    关于《伤痕》这篇小说孰是孰非的大辩论达到了**之时,一个重大新闻,在华国传播开来!

    那是一天的早晨,八点整,全国各地各处的广播喇叭,突然播放起华国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新闻节目——

    华国公有会中央部召开重要会议,会议中。华国公有会中央部对教育大革命做了全面总结,进行了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

    紧接着这条重要消息播放的,就是华国公有会中央部此次会议的决议公告。

    在这篇数万字的决议中,华国公有会中央部将历时十八年的教育大革命定性为一场浩劫,称它给公有会和华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华国公有会中央部在这篇划时代的、十分重要的决议中宣布,华国公有会要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医治创伤,开创一个公有社会的新时代。

    当天的《华国日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华国公有会中央部的决议公告,并且。还同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

    《华国日报》主编胡雪署名的这篇评论员文章,赞颂了华国公有会的英明伟大,高度评价了华国公有会勇于开创新时代的精神。

    在评论华国公有会是如何高瞻远瞩、顺应民心时,胡雪竟然提到了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进行的那场关于《伤痕》的大辩论!

    华国人都知道,《华国日报》的社论文章,历来代表华国公有会最高领导层的思想,在这样一篇重要的社论中,提到一篇小说,可见这篇小说的影响有多大!

    华国公有会中央部的决议公告和胡雪的社论文章一经发表,关于《伤痕》的大辩论,便立即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第二天,全国所有的报纸和电台,都转载、转播了华国公有会的决议公告和《华国日报》的社论,而批判和反对《伤痕》者,则全都销声匿迹了!

    华京大学218宿舍里,张康和孙小胖两人忙成了一团。从包括华京市在内的全国各地高校寄到夏荷文学社的信,像雪花似的,飘飘而来。

    这些信,基本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申请书。那些本市学校或者异地学校的文学爱好者,纷纷要求加入夏荷文学社,并在信中递交了自己的简历。

    第二部分,是求助信,请求夏荷文学社的同学帮忙修改作品、推荐作品。那些随信寄来的小说、散文、诗歌、甚至新闻报道等等稿子,堆满了张康的书桌。

    在那些求助信中,点名请赵海、张康、于宁、赵向前四人指点习作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对第一部分寄信人,孙小胖负责审查、登记、造册,将他们吸收为夏荷文学社的成员。

    按照华国大学校园社团法规定,大学生有权报名参加本校或者其它院校的相关社团,各校园社团,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符合条件的同学提出的申请。

    夏荷文学社在有了周沫等学校教师那样的特殊成员后,又开始出现其它学校的成员了。

    对第二部分寄信人,刚开始的时候,张康还读读他们的稿子,然后提一提意见,再写一封回信。

    可是,这一类信件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赵海每天收到的那些同类信件。

    张康找赵海、于宁和赵向前等人帮忙看稿子,他们都推脱说没时间看。无奈之下,张康也只好狠下心,把它们扔到一边去了。

    在这些日子里,赵海也没闲着,甚至连上课的时间,都给耽误了。

    先是华国日报社来了一位女记者,要采访赵海。赵海当时还有些得意,毕竟是第一次有人要给他做专访,新鲜、好奇、虚荣、成名的快感,等等,等等,使他难以免俗。

    此时又不比在澳户。那时候,是假扮米国隐秘富豪家族的公子,怕人识破真面目,面对媒体记者,只好化妆,搞成了那么一副丑陋相。

    现在。翩翩一英俊少年。他巴不得和前世那样。有视频可上,来一个全方位曝光,震一震那些不长眼的敌人们,使得他们再也不敢打自己的坏主意。

    赵海没想到,给了他第一次专访殊荣的女记者,竟然是一位熟人!

    她就是去年冬天,跟着胡雪,和钱平阳等省、县、公社领导人一起到三家村去采访的那个女记者。

    女记者名叫柳娜。年轻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去年那天赵海打吴仁、斗钱平阳的保镖刘德秋、面对李梅的大匣子枪面不改色等表现,给柳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采访赵海,说起上次见面,柳娜显得很兴奋。

    柳娜说,第一次见到赵海,就觉着他性格率真,纯洁可爱。又说,那天,赵海坚持了原则,不畏权势。尽显出了少年英雄本色

    在采访之前,这个柳娜。显然对赵海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柳娜知道他曾经是一位考试交白卷的落后学生,知道他似乎先知先觉,提早半年,开始复习功课,结果,参加华国十八年来的第一次高考,便一举夺取了东山省的状元头衔。

    柳娜还知道去年大年三十晚上,华国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宣传过赵海,因为他帮助本地公安机关,摧毁了一个流…氓犯罪团伙,而称他为少年英雄。

    赵海入学第一天和赵向前发生的冲突,和马岩斗气、成立夏荷文学社,和军训教官打架,当越狱犯的人质,开发八先陵风景区,甚至华京国际饭店的那件事,柳娜都知道。

    采访期间,柳娜又是给赵海拍照,又是和赵海谈论《班主任》和《伤痕》这两个小说,她哇哇啦啦地说啊说啊,完全是一副赵海铁杆粉丝的模样。

    柳娜的采访,从上午八点半开始,一直搞到十一点多。当张康和孙小胖、赵向前下课回到宿舍时,她才意犹未尽地和赵海告别了。

    毋庸置疑,赵海两世为人的第一次被专访,让他充分体验了一番名人的荣光和快乐。

    华国日报社开了头,紧接着,住在华京市的一些报纸、电台的记者,也陆陆续续地来到华京大学,对赵海进行采访。

    当一些外省市的记者蜂拥到华京大学时,赵海基本就没时间再上课了。

    赵海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些采访,还感到欢喜,渐渐地,他就厌倦了。

    回答着千篇一律的问题,讲述着滚瓜烂熟的个人经历,无数次地畅谈华国大势,不断地指点文学江山,这一切,重复来重复去,就让人乏味了。

    并且,随后的这些记者们,没有一个像柳娜那样,熟知赵海,崇拜赵海,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华京,都是受领导指派,要来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或者是各大小报刊、电台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对赵海的采访,或者是他们把这次外派当成了旅游福利,所以,他们派出的记者,个个都是有资格的中老年,无一是年轻者。

    面貌可憎谈不上,看着没有美感,却是千真万确的。

    当某个星期天的上午,赵海刚刚吃完早饭,一个北原省的中年记者堵在了218宿舍门口时,赵海恼了。

    当时,龙行正按照以往每个星期天的习惯,骑着摩托车,来到华京大学华文系招待所楼下,等待着赵海。

    赵海要去八先陵!乾坤圈已经炼化完了上一个星期天去吸纳的土灵气,它需要再去八先陵吸纳一番!

    赵海推开挡在门口的那位中年记者,一边下楼,一边回答了他紧追不舍下提出的几个问题,然后,赵海跳上了龙行的摩托车,摆了摆手,说了声再见,就扬长而去了。

    第二天上午,赵海就通过学校宣传处对外宣布,为了学业,他今后谢绝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采访。

    华京大学的领导们虽然希望通过媒体宣传赵海,给校方带来荣光,可体谅到赵海穷于应付、焦头烂额的苦楚,便通知保卫处,将所有采访赵海的媒体记者拒之门外。

    赵海终于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轨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九章 开山鼻祖
    华国有大大小小两千多家报刊和电台,它们几乎都转载和转播了《伤痕》这个短篇小说。

    肯定《伤痕》的人和否定《伤痕》的人,赞誉赵海的人和批判赵海的人,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辩论。

    文学界的,艺术界的,教育界的,其它各行各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无数人参入了这场华国有史以来十分罕见的大辩论。

    关于教育大革命,关于阶级,关于亲情,关于仇恨,关于人性,关于过去,关于新时期,关于文学,关于小说作法,关于作家无数的关于,纷纷冒了出来。

    伴随着这场铺天盖地大辩论而来的,就是《伤痕》的作者赵海和小说的女主人公王晓华,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黄土文学》第九期的出版发行,将这场关于《伤痕》的大辩论推向了极致!

    在这一期刊物上,《黄土文学》编辑部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页码,开辟了一个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品专栏。

    专栏首先对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了简单的介绍,说它是由著名小说《班主任》和《伤痕》的作者赵海,在今年八月,于华京大学内,倡导成立的一个校园文学社团。

    在这个排在第九期《黄土文学》开篇位置的专栏里,编辑集中发表了张康的小说《枫》、于宁的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

    在这三篇作品的后面,还分别附了张康、于宁和赵向前的个人简介——

    张康,男。三十二岁。华京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十余篇小说和散文。

    于宁,女,二十一岁,天渡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三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骨干成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属作者小说处…女作。

    赵向前,男,十四岁,华京市人。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国儿童》、《华京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被誉为儿童诗人。

    和张康、于宁的小说及赵向前的诗歌同在专栏里发表的还有两篇小说评论和一篇诗歌评论。

    两篇小说评论的作者,赫然是在华国文坛素有南崔北宋之名的崔翔和宋之佳!这两位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评论家,分别评论了《枫》和《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那篇诗歌评论的作者,虽然在文坛籍籍无名,可她的父兄、尤其是她的父亲,却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为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写评论的作者,是华京大学华文系教华国现代文学的老师周沫!

    周沫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周沫,二十五岁,华京市人。华国前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周尔康之女,华京大学华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讲师,夏荷文学社成员。

    崔翔评论了张康的《枫》,宋之佳评论了于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这两位华国最知名的文学评论家,除去在评论中盛赞了这两篇小说外,还不约而同地指出,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意义的表达上,与《班主任》和《伤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大评论家指出,华国文学新星赵海,在接连发表了《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著名小说后,已经开创出了华国文学的一个新流派。

    而张康和于宁的两篇佳作,显然就属于这个新流派。崔翔和宋之佳为这个由赵海开创的文学流派定名为“伤痕文学”。

    至此,赵海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伤痕文学的开山鼻祖!

    针对崔翔和宋之佳在第九期《黄土文学》上高度评价《班主任》和《伤痕》、称它们为华国新时期文学的破冰之作,也有许多文坛大家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以华国文坛泰斗王启瑞为首的一群老作家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纷纷指出,这两篇小说,貌似关怀人性,实属反对王总会长亲自发动的教育大革命。

    王启瑞还大义凛然地指出,抛开该两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幼稚不讲,单单看其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就足以证明它们是毒草,而不是人民的食粮。

    除去那些以王启瑞为代表的老作家一齐在《华国日报》、《华国文学报》等国家级报刊上朝赵海发难外,马岩领头的十几位华国新生代知名青年作家,也加入了讨伐赵海的队伍。

    马岩在《华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批判文章,题目起得很吓人——《赵海,你的黑手要伸向谁?!》

    初看这篇文章的标题,谁也想不到它会是一篇小说评论文章,还认为它是在教育大革命中非常流行的那种大字报之类的东西呢!

    而实际上,马岩在文章中,确实也没有把评论《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作为重点。在这篇标题骇人的文章中,他向赵海发动了无所顾忌的人身攻击。

    马岩在文章中反复指出,就他所知,赵海是一个十分狂妄的无知少年。赵海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教育大革命充满了仇恨,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否定教育大革命。

    而《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就是赵海借以攻击教育大革命、攻击伟大的公有会的工具。

    马岩号召华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看清赵海的反会、反国家、反文学的丑恶嘴脸,挫败他利用文学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阴谋诡计。

    此时的华国,教育大革命刚刚结束两年多一点,所以像马岩写的这类明显属于人身攻击和陷害的文章,依然可以在报刊上堂而皇之地发表。

    在这场大辩论中支持赵海、支持崔翔和宋之佳的人,有许多看了王启瑞和马岩等人的文章后,不免替赵海担心起来。

    大家怕王启瑞和马岩他们写的那些文章,会被公有会的高级领导人看到,那一顶顶大帽子,会引起公有会最高层的重视,从而真的把赵海的两篇小说当成了反会反人民的毒草。

    有人在宋之佳的眼前,面带忧色地问他,这场大辩论,会不会把赵海打入十八层地狱,会不会连累着宋之佳和崔翔晚节不保。

    宋之佳笑了一笑,说:“只要《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