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溪笔谈-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中,张邓公还乡,过南阳。范文正公亦虚室以待之,盖以其 
国爵也。遂守为故事。 
      国朝仪制,亲王玉带不佩鱼。元丰中,上特制玉鱼袋,赐 
扬王、荆王施于玉带之上。 
      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 
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馆职故也。后来检讨给职钱,并 
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 
      旧制,侍从官学士以上方腰金。元丰初,授陈子雍以馆职, 
使高丽,还除集贤殿修撰,赐金带。馆职腰金出特恩。非故事 
也。 
      今之门奖称“牒件状如前,谨牒 ”,此唐人都堂见宰相之 
礼。唐人都堂见宰相,或参辞谢事先具事因,申取处分。有非 
一事,故称“件状如前 ”。宰相状后判“引 ”,方许见。后人 
渐施于执政私弟。小说记施于私第,自李德裕始。近世诌敬者, 
无高下一例用之,谓之大状。余曾见白乐天诗稿,乃是新除寿 
州刺史李忘其名。门状,其前序住京因宜,及改易差遣数十言, 
其末乃言“谨祗候辞,某官 ”。至如稽首之礼,唯施于人君。 
大夫家臣不稽首,避人君也。今则虽交游皆稽首。此皆生于谄 
事上官者,始为流传,至今不可復革。 
      辨证 
      今人多谓廊屋为庑。按《广雅》 :“堂下曰庑。”盖堂下 
屋檐所覆处,故曰“立于庑下 ”。凡屋基皆谓之堂,廊檐之下 
亦得谓之庑,但庑非廊耳。至如今人谓两廊为东西序,亦非也, 

…  73…

梦溪笔谈                                                             ·170· 

序乃堂上东西壁,在室之外者。序之外谓之荣,荣,屋翼也, 
今之两徘徊,又谓之两厦。四洋屋则谓之东西溜,今谓之“金 
厢道”者是也。 
      梓榆,南人谓之“朴 ”,齐鲁间人谓之“驳马 ”。驳马即 
梓榆也。南人谓之朴,朴亦言驳也,但声之讹耳 。《诗》“隰 
有六驳”是也。陆玑《毛诗疏》 :“檀木皮似系迷,又似驳马。 
人云‘斫檀不谛得系迷,系迷尚可得驳马’ 。”盖三木相似也。 
今梓榆皮甚似檀,以其班驳似马之驳者。今解《诗》用《尔雅》 
之说,以为“兽锯牙,食虎豹 ”,恐非也。兽,动物,岂常止 
于隰者?又与苞栎、苞棣、树檖非类,直是当时梓榆耳。 
      自古言楚襄王楚与神女遇,以《楚辞》考之;似未然。《高 
唐赋序》云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 
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 
故立庙号为朝云 。”其曰“先王尝游高唐”,则梦神女者怀王 
也,非襄王也。又《神女赋序》曰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 
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王异之, 
明日以白玉。玉曰 :‘其梦若何?’对曰:‘晡夕之后,精神 
恍惚,若有所熹;见一妇人;状甚奇异。’玉曰:‘状如何也?’ 
王曰 :‘茂矣,美矣,诸好备矣 ;盛矣,丽矣,难测究矣; 
環姿玮态,不可胜赞 。’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 
 “以文考之,所云“茂矣 ”至“不可胜赞”云云,皆王之言 
也。宋玉称叹之可也,不当却云 :“王曰:‘若此盛矣,试为 
寡人赋之 。’”又曰:“明日以白玉。”人君与其臣语,不当 
称白。又其赋曰 :“他人莫睹,玉览其状,望余帷而延视兮, 
若流波之将澜 。”若宋玉代王赋之若玉之自言者,则不当自云 
 “他人莫睹,玉览其状。”即称“玉览其状”,即是宋玉之言 
也,又不知称余者谁也。以此考之,则“其夜王寝,梦与神女 

…  74…

梦溪笔谈                                                              ·171· 

遇”者 ,“王”字乃“玉”字耳 。“明日以白玉”者,以白王 
也。“王”与“玉”字误书之耳。前日梦神女者,怀王也;其 
夜梦神女者,宋玉也,襄王无预焉,从来枉受其名耳。 
       《唐书》载武宗宠王才人,尝欲以为皇后。帝寝疾,才人 
侍左右,熟视曰 :“吾气奄奄,顾与汝辞,奈何?”对曰: 
 “陛下万歳后,妾得一殉 。”及大渐,审帝已崩,即自经于幄 
下。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按李卫公《文武两朝献替记》 
云 :“自上临御,王妃有专房之宠,以娇妒忤旨,日夕而殒。 
群情无不惊惧;以谓上成功之后,喜怒不测。”与《唐书》所载 
全别。《献替记》乃德裕手自记录,不当差谬。其书王妃之死, 
固已不同。据《献替记》所言,则王氏为妃久矣,亦非宣宗即 
位乃始追赠。按《张祐集 》有《孟才人叹》一篇,其序曰: 
 “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 
 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 
缢 。’上悯然。復曰:‘妾尝艺歌,愿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 
上以其恳,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 》,气亟立殒。上令医候 
之,曰 :‘脉尚温,而肠已绝。’”详此,则《唐书》所载者, 
又疑其孟才人也。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 ”。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 
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余因读《李后主人 
集》有《北苑诗》及《文苑纪 》,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 
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 
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 ”。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 
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丁晋公为《北苑茶录 》云: 
 “北苑,地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 
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 
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  75…

梦溪笔谈                                                             ·172· 

      唐以来,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语,而不考其意。凡说武人, 
多云“衣短后衣 ”,不知短后衣作何形制?短后衣出《庄子· 
说剑篇 》,盖古之士人衣皆曳后,故时有衣短后之衣者。近世 
士庶人衣皆短后,岂復更有短后之衣!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 
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贷殖则崇势利 
而羞贫赋,此其蔽也 。”余按后汉王允曰:“武帝不杀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班固所论,乃所谓谤也,此正是迁之微 
意。凡《史记》次序、论论,皆有所指,不徒为之。班固乃讥 
迁“是非颇谬于圣贤 ”,论甚不款。 
      人语言中有“不”字可否世间事,未尝离口也,而字书中 
须读作“否”音也。若谓古今言音不同,如云“不可 ”,岂可 
谓之“否可 ”;“不然”岂可谓之“否然”;古人曰“否,不 
然也 ”,岂可曰“否,否然也 。”古人言音,决非如此,止是 
字书谬误耳。若读《庄子》“不可乎不可”须云“否可”;读 
 《诗》须云“曷否肃雍”、“胡否佽焉”,如此全不近人情。 
      古人谓章句之学,谓分章摘句,则今之疏义是也。昔人有 
鄙章句之学者,以其不主于义理耳。今人或谬以诗赋声律为章 
句之学,误矣。然章句不明 ,亦所以害义理 。如《易》云: 
 “终日乾乾”,两乾字当为两句;上乾知至至之,下乾知终终之 
也。“王臣蹇蹇”,两蹇字为王与臣也 。九五、六二,王与臣 
皆处蹇中。王任蹇者也,臣或为冥鸿可也。六二所以不去者, 
以应乎五故也。则六二之蹇,匪躬之故也。后人又改“蹇蹇” 
字为“謇 ”,以謇謇比谔谔,尤为讹谬 。“君子夬夬”,夬夬 
二义也,以义决其外,胜已之私于内也。凡卦名而重言之,皆 
兼上下卦,如“来之坎坎”是也。先儒多以为连语,如虩虩、 
哑哑之类读之,此误分其句也。又“履虎尾咥人凶”当为句。 

…  76…

梦溪笔谈                                                              ·173· 

君子则夬夬矣,保咎之有,况于凶乎?“自天祐之吉”当为句, 
非吉而利,则非所当祐也。《书》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 
孔安国谓 :“汤没,至太甲方称元年 。”按《孟子》,成汤 
之后;尚有外丙、促壬;而《尚书疏》非之。又或谓古书缺落, 
文有不具,以余考之,《汤誓》《仲虺之诰》《汤诰》,皆成汤时 
诰命;汤没,至太甲元年,始復有《伊训》著于书。自是孔安 
国离其文“太甲元年”下注之,遂若可疑。若通通下文读之曰: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 。”则文自足,亦非 
缺落。尧之终也,百姓如服考妣之丧三年。百姓,有命者也。 
为君斩衰,礼也。邦人无服,三年四海无作乐者,况畿内乎! 
 《论语》曰:“先行。”当为句,“其言”自当后也。似此之 
类极多,皆义理所系,则章句亦不可不谨。 
      古人引《诗 》,多举《诗》之断章。断音段,读如断截之 
断,谓如一诗之中,只断取一章或一二句取义,不取全篇之义, 
故谓之断章。今之人多读为断章,断音锻,谓诗之断句,殊误 
也。《诗》之末句,古人只谓之“卒章,”近世方谓“断句”。 
      古人谓币言“玄纁五两”乾,一玄一纁为一两。玄,赤黑, 
象天之色。纁,黄赤,象地之色。故天子六服,皆玄衣纁裳, 
以朱渍丹秫染之。《尔雅》曰 :“一染谓之縓”,縓,今之茜 
也 ,色小赤 。“再染谓之竀”,竀,頳也。“三染谓之纁”, 
盖黄赤色也。玄、纁,二物也今之用币,以皂帛为玄纁,非也。 
古之言束帛者,以五匹屈而束之;今用十匹者,非也。《易》 
曰:“束帛戋戋。”戋戋者,寡也;谓之盛者非也。 
       《经典释文》如熊安生辈,本河朔人,反切多用北人音; 
陆德明,吴人,多从吴音;郑康成,齐人,多从东音。如“璧 
有肉好 ”,肉音揉者,北人音也 。“金作赎刑”,赎音树者, 
亦北人音也。至今河朔人谓肉为揉、谓赎为树。如打字音丁梗 

…  77…

梦溪笔谈                                                              ·174· 

反,罢字音部买反,皆吴音也。,如疡医“祝药劀杀之齐 ”, 
祝音咒,郑康成改为注,此齐鲁人音也,至今齐谓注为咒。官 
名中尚书本秦官,尚音上,谓之尚书者,秦人音也,至今秦人 
谓尚为常。 
      乐律 
      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 
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 
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 
海读书,能为文,土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 
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十二律,每律名用各别,正宫、大石调、般涉调;七声: 
宫与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今燕乐二十八调,用声 
各别。正宫、大石调、般涉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 
尺、上、高一、高四、勾、合;大石角同此,加下五,共十声。 
中吕宫、双调、中吕调皆用九声;紧五、下凡、工、尺、上、 
下一、下四、六、合高双角同此,加高一,共十声。高宫、高 
大石调、高般涉皆用九声: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 
下国、六、合高大石角同下,加高四共十声。道调宫小石调、 
正平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 
六、合;小石角加勾字,共十声。南吕宫歇指调、南吕调皆用 
七声:下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加下工, 
共八声。仙吕宫林钟商、仙吕调皆用九声:紧五、下凡、工、 
尺、上、下一、高四、六、合;林钟角加高工,共十声。黄钟 
宫越调、黄钟羽皆用九声: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 
高四、六、合;越角加高凡,共十声。外则为犯。燕乐七宫: 
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七 

…  78…

梦溪笔谈                                                              ·175· 

商: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 
商。七角: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 
林钟角。七羽:中吕调、南吕调、又名高平调。仙吕调、黄钟 
羽、又名大石调。般涉调、高般涉、正平调。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 
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今燕乐只以合字配黄钟, 
下四字配大吕,高四字配太蔟,下一字配夹钟,高一字配姑洗, 
上字配大吕,色字配蕤宾,尺了配林钟,下工字配夷则,高工 
字配南吕,下凡字配无射,高凡享配应钟,六享配黄钟清,下 
五字配大吕清,高五字配太蔟清,紧五字配夹钟清。虽如此, 
然诸调杀声,亦不能尽归本律。故有祖调、正犯、偏犯、傍犯, 
又有寄杀、侧杀、递杀、顺杀。凡此之类,皆后世声律渎乱, 
各务新奇,律法流散。然就其间亦自有伦理,善工皆能言之, 
此不备纪。 
      乐有中声,有正声。所谓中声者,声之高至于无穷,声之 
下亦无穷,而各具十二律。作乐者必求其高下最中之声,不如 
是不中以致大和之音,应天地之节。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 
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盈丈之弦,其节亦十三;盈尺 
之弦,其节亦十三。故琴以为十三徽。不独弦如此,金石亦然。 
 《考工》为磬之法 :“已上则磨其耑,已下则磨其旁,磨之至 
于击而有韵处,即与徽应,过之则復无韵;又磨之至于有韵处, 
復应以一徽。石无大小,有韵处亦不过十三,犹弦之有十三泛 
声也 。”此天地至理,人不能以毫厘损益其间。近世金石之工, 
盖未尝及此。不得正声,不足为器;不得中声,不得为乐。 
      律有四清宫,合十二律为十六,故钟磬以十六为一堵。清 
宫所以为止于四者,自黄钟而降,至林钟宫、商、角三律,皆 
用正律,不失尊卑之序。至夷则即以黄钟为角,南品以大吕为 

…  79…

梦溪笔谈                                                              ·176· 

角,则民声皆过于君声,须当折而用黄钟、大吕之清宫。无射 
以黄钟为商,太蔟为角。应钟以大吕为商,夹钟为角,不可不 
用清宫,此清宫所以有四也。其余徵、羽、自是事、物用变声, 
过于君声无嫌,自当用正律,此清宫所以止于四而不止于五也。 
君、臣、民用从声,事物用变声,非但义理次序如此,声必如 
此然后和,亦非人力所能强也。 
      本朝燕部乐,经五代离乱,声律差舛。传闻国初比唐乐高 
五律;近世乐声渐下,尚高两律。余尝以问教坊老乐工,云: 
 “乐声歳久,势当渐下。”一事验之可见:教坊管色,歳月浸 
深,则声渐差,辄復一易。祖父所用管色,今多不可用。唯方 
响皆是古器。铁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乐器须 
以金石为準;若準方响,则声自当渐变。古人制器,用石与铜, 
取其不为风雨燥湿所移,未尝用铁者,盖有深意焉。律法既亡, 
金石又不足恃,则声不得不流,亦自然之理也。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 
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 
悉为扁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復可辨。 
      琴琴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 
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 
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 
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 
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更有折声, 
唯合字无。折一分、折二分、至于折七八分者皆是。举指有浅 
深,用气有轻重。如笙箫则全在用气,弦声只在抑按。如中吕 
宫一字、仙吕宫五字,皆比他调高半格,方应本调。唯禁伶能 
知,外方常工多不喻也。 

…  80…

梦溪笔谈                                                              ·177·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 
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 
      律吕宫、商、角声各相间一律,至徵声顿间二律,所谓变 
声也。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隔一弦鼓 
之,皆与九徽应,独徵声与十徽应,此皆隔两律法也。古法唯 
有五音,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乃律吕清倍 
法也。故鼓之六与一应,七与二庆,皆不失本律之声。后世有 
变宫、变徵者,盖自羽声隔八相生再起宫,而宫生徵虽谓之宫、 
徵、而实非宫、徵声也。变宫在宫、羽之间,变徵在角、徵之 
间,皆非正声,故其声庞杂破碎,不入本均,流以为郑、卫, 
但爱其清焦,而不復古人纯正之音。惟琴独为正声者,以其无 
间声以杂之也。世俗之乐,惟务清新,岂復有法度?乌足道哉! 

      十二律配燕乐二十八调,除无徵音外,凡杀声黄钟宫,今 
为正宫,用六字;黄钟商,今为越调,用六字;黄钟角,今为 
林钟角,用尺字;黄钟羽,今为中吕调,用六字;大吕宫,今 
为高宫,用四字;大吕商、大吕角、大吕羽、太蔟宫,今燕乐 
皆无:太蔟商,今为大石调,用四字;太蔟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