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尚书谢玄皱了皱眉头,忽然大声喝道:“有事说事,这般在朝堂上议论纷纷,还懂不懂礼法了?你们还是大晋的命官么?”
众人一惊,兵部尚书谢玄虽是文职,但是向来上朝都是一副武将打扮,他的出现也同时提醒了诸位,韩暮这个皇上可不是软柿子,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人家手里十几万大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但是此举严重损害各家利益,绝对不能就此服软,于是立时有人上前开始陈述反对理由。
青云直上 第三九八章 压力重重的变革(中)
“臣有话说。”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上前行礼,韩暮认识他,他便是南方吴地苏家家主苏康子,现供职于户部右侍郎之职。
“苏大人,请讲。”韩暮有些诧异,他本来已经查明,王谢庾几大家族包括南方七八家大族与此事并无瓜葛,且家中也并不经营此种粮食倒卖的勾当,不知这苏康子为何要强出头。
“皇上,对于圣意臣等自然不敢违抗,然老臣有几点疑问想请圣裁,适才陛下说了,士族家中藏粮万石即治罪,在这朝堂之上恐有大半人家中良田万顷以上,每年光是自家的粮食收成也会达万石至十几万石,像谢公王公这样的恐家中田亩每年要产粮数十万石,自家产粮若是存储起来,按照皇上所言岂不是要抄家灭族么?”
众人纷纷点头道:“是啊,苏大人说的有理,这自家的粮食存储起来难道也要因此获罪?焉有是理。”
“谢公家中良田近十万亩,每年产粮就有近三十万石,这要是治罪该治多大的罪啊。”有人偷偷幸灾乐祸,谢公是皇上义父,我看你怎么处置。
韩暮轻咳一声,压下嗡嗡的议论声,笑道:“苏大人所言甚是有道理,目前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要想不和这条法令相违背,首先,我们可以将粮食卖入官家,朝廷以市场价收购,统一存储,诸位留足口粮便可,我想一万石,即便你宅中人丁兴旺仆从如云,也足够你吃的了,若是实在不够,可在官家开办的粮行中采购嘛;我打算请户部帮我设计一种票据,需要购买粮食的申请表格填好,再拿到粮食专司去审核,然后凭票购买;此举利国利民,粮食控制在朝廷手中也好统一调配,统一发放。”
有人寻思道:“先卖了,不够再买,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
更有人忽然理解到韩暮的心思,不由暗自心惊:如此一来,大户家中的私兵可就要绝种了,官家控制粮食,实际上就是控制着各家各户中的人口;以大户人家年万石计算,一人一年食粮六七石,也就是说实际上每户最多可有一千来口人,按照大晋律例,四品以上大员家中便可有私兵五百护卫,一品大员私兵数量要达到三千之数,韩暮虽说能去管家粮店购买,但是实际上已经将这些私兵控制在手中,再说购买粮食需申请票据简直闻所未闻,这样的事,亏韩暮能想的出来。
众臣心中憋着一团火,原以为韩暮是个清明之主,却未曾想出的主意如此昏聩,简直毫无道理。
苏康子忍住怒气道:“但不知皇上说的第二个解决方法是什么?老臣洗耳恭听。”
韩暮心中暗乐,忍住笑道:“第二个解决方法嘛,也简单;诸位不是怕粮食收的多了么?不如这样,诸位的田亩朝廷一概出价收回,再由户部统一分配给百姓耕种,所产粮食折算成钱币,朝廷将诸位所得的部分以钱币形式发放,这么一来诸位和粮食不挨边,每年坐收利钱,这个办法诸位应该会满意了吧。”
众人一开始还转不过弯来,均觉得皇上所言是不是有些犯傻,朝廷将田亩出钱买回去,每年却还按照租给百姓的利益返还钱物,这不是拿别人家的母鸡给自己孵小鸡么?
但是聪明的人一想,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首先,土地没了,全变成钱了,要说在太平年月,钱就是钱,这一点都不含糊;但是在乱世中,钱往往是最没用的东西;家中有粮,家中有田,无论你如何乱,可是我能活下来;灾荒年月更是如此,有钱你也买不到救命的粮食。
谢安听的暗暗心惊,他暗自道:“韩暮啊韩暮,你这小子居然打起了在座诸位田地的主意了,这回我也保不住你了,你这是在犯众怒啊。”
果然,明白过来的几位官员同时出列跪倒道:“皇上,臣等觉得皇上此言不妥,家中田亩乃是祖辈遗留的财产,祖辈田产房宅均为传家之财,不到万不得已,无人愿意将之出售转让,加之有些田产原本是立功封赏所得,此举实在令臣等做不忠不孝之人,臣等实在不能答应。”
众人见有人带头,立马又出来十几位大臣,哗啦啦跪倒一片道:“请皇上三思啊,此事不可行也。”
韩暮故作诧异的道:“你们这是干什么?此事只是我说出来做供诸位选择而已,你们不愿意那便作罢,烦的着那这些话来堵朕么?”
众臣一想,也觉得自己的反应过激了,皇上根本没说这事就这么定了,他确实是在提供选择而已。
“然则诸位是同意第一条喽?”韩暮道,众人虽觉得第一条也很是苛刻,但是相比第二条来可算是仁慈多了,再说亩产多少还是自家说了算,难道皇帝还派人来盯着自家不成?到时候私下藏匿一部分倒不是难事,剩余的卖了也就卖了吧。
这一番讨价还价之际,尽显韩暮的心机权谋。不给你们漫天开价,你们怎么会坐地还钱;这就好比做一个选择题,题目就是,你愿意花钱买命,还是愿意留着钱被砍头?傻子都知道破财免灾的道理。
韩暮何尝不知这些人会私藏粮食,但是对于他来说,能够收取上来哪怕是一半的粮食,也满足了;目的达到就成,不必要求完美。
看着众臣依旧愤愤不平的样子,韩暮觉得有必要做一些适当补偿,缓和一下众人的情绪,还没等他说出话来,那苏康子又开口道:“皇上,老臣还有一点疑问,我大晋很多士族,家中原本就是做的粮食买卖,皇上此举是否考虑到这些人家以后的生计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允许这些原本的商家继续经营粮食生意,也好体现圣意宽宏,圆滑变通之道。”
韩暮断然道:“绝无可能,既然是收归国有,那便要彻底收回,收一半留一半算什么?反惹得众人议论朕处事不公。”
苏康子脸色有些发白,道:“然则……”
韩暮打断他的话道:“你所说的是个问题,为了体现朝廷的体恤之意,要想个办法补偿他们,此事几位辅政大臣可有办法?”
谢安王坦之等人翻翻白眼,心道:“你拉的屎,却教我们给你擦屁股。”但几位都是识大体之人,知道韩暮这些手段完全是为了社稷着想,叫自己几人出主意便是想让他们出面缓和一番,若是强行下令收回反倒不美了。
几位辅政大臣皱眉苦思半天,谁也不肯先开口,倒是王献之关键时刻站出来道:“皇上殚精竭虑收回粮食的储运经营等权利,实际上是为了大晋社稷所考虑,目前国库空虚,万一大战来临,将士百姓的口粮都不能保证的话,何谈御敌?所以按理说须得雷厉风行的实行才是,然皇上不想如此,定是考虑到诸位大家士族在我大晋的骨干作用,故而想方设法保证诸位不受损失,皇上用心良苦啊。”
韩暮被他吹得脸都有些红了,心道:老丈人就是老丈人。
“王大人知道便好,就怕朕的一片苦心到头来被人当做是驴肝肺;朕别的不敢保证,只要诸位大人能配合我将几项变革措施推行下去,朕定会将秦人涤荡清静,开我大晋万古之伟业。”韩暮倒不是胡吹大气,后勤得到保障,兵源充足,他倒真的不怵任何人。
众臣为他气势所感染,想起此人力挽狂澜,先后击败秦国大军,挫败桓温窃国阴谋,手段之高明毒辣可谓世所罕见,所以对他倒也抱有信心。
王献之喜道:“皇上能有如此雄心,自然是大晋之福,我看关于此事不外乎补偿两点,一是金钱,二是荣光,凡是主动退出粮食经营生意的,由户部根据生意规模酌情给予补偿,另皇上御赐金匾一副,上写贤良恤国等等勉励之语,以示圣上隆恩,不知可否?”
韩暮笑道:“朕再加上一条,来年夏推,所有体恤国情之贤良士族之家,将额外获得一名夏推名额,只要吏部评价合格可入仕为官,无需层层中正官推介评价,但仅限从从九品县吏坐起。”
韩暮此语一出,顿时苏康子眉开眼笑道:“好好好,皇上隆恩甚重,老臣认为想此举定会让那些人家满意的交出生意,皇上英明啊。”
晋朝入仕难,若不是当兵拼命升迁入仕,便只能通过中正制每年一次的夏推,但中正制层层推荐,一来是世族大家把持着,二来普通士族和寒门根本没机会通过这条路入仕,即便你是豪门大户,也往往因得罪某一级的中正官而得到恶评,然则一生希望便化为泡影,于是即便是世族大家们也许拼命贿赂送金钱美女给各级中正官,以期能顺利过关,得到好评。
韩暮此举等于给这些小士族们开了条绿色通道,教他们如何不喜?
青云直上 第三九九章 压力重重的变革(下)
话到了此处,事情基本上定下来了,既然内阁都同意了,皇上也给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再不同意有些说不过去。
苏康子磕头退下,其他诸位大臣也不再多言,只是不知道皇上所言的其他几项变革是关于那方面,根据皇上的脾气,恐怕也不是小事,众人识趣的不提这个茬。
韩暮可不管他们怎么想,今天既然开了头,索性一股脑儿将其他几件事全部办了,这些事在他心中已经考虑许久了,不能再拖了。
“今日朕还有两件事,需诸位大人仔细讨论,这两件事朕以为都是关乎大晋社稷的重中之重,索性一并提出来吧。”韩暮微笑道。
众臣头皮发麻,谢安心道:这小子难道没看出来大家今天情绪不高么?办事这么急躁。
“我大晋一直以来都是世袭兵制,父死子替,世袭为兵;且士兵中多用罪犯、俘虏、奴仆为替,地位甚至比普通郡民还低,此举朕以为极为不妥,从战斗力上来说,世兵无法保证士兵素质,罪犯俘虏的战斗力根本无任何可期之处;另外整个军队的荣誉感不强,并无赴死之心,弊端甚大。”韩暮侃侃而谈道。
“请皇上明示!”众臣躬听,他们提高了觉悟,不再多说一句废话,皇上定是有了想法了,根本无需自己等人出主意。
韩暮道:“朕在巢湖城建立北府军之时,采用的便是募兵制,而且想进我北府军还需经身体、言行、思想三道考核关,并非想进便可以进的,所以北府军虽募集的都是农家子弟,但是战斗素质远比一般的军队要强的多;而且在巢湖城中,北府军军官是很吃香的人物,百姓家女儿均想嫁与他们,为何?一来待遇丰厚,普通士兵的一年饷银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比当时的大晋士兵高了三成;二来北府军立功人员,其家中可分良田,家属可获嘉奖,是人人羡慕的对象,朕以为此种兵役制度可推广之。”
众臣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募兵制,均觉新奇不已,谢安等人自然知道韩暮在巢湖城搞得那一套,韩暮倒是没有夸大其词,北府军从整体素质上来说确实比世兵制的军队战斗力强,战胜桓温和秦人便是明证,虽说这两场大战中有各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士兵悍不畏死的素质应该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但是,巢湖城的北府新军建立是因为有着独特的外界因素,若不是淮南郡经年遭受秦人袭扰和土匪的劫掠,恐怕募兵工作也没那么顺利,韩暮要想在全国推广,恐有些以点盖面,想当然了。
谢安适时提出自己的担忧道:“陛下,诚如陛下所言,北府军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是若放之整个大晋之中,恐不一定适合;需知在我大晋,自古来当兵的地位还在普通百姓之下,加上时局不稳,谁愿意主动去当兵呢?”
韩暮微笑道:“这便需要做做文章了,募兵制能否顺利实行取决于诸位的聪明才智,另外朝廷可以提高兵士的待遇地位,譬如说饷银加倍、军功者入仕、赏田亩、参军者家庭统称军属,军属之家免赋税、徭役,困难是有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贫苦,只要有机会还是很多人愿意搏一搏功名;当然这些都是利诱,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宣传,如能树立为国而战的荣誉感,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谢首辅以为呢?”
谢安听韩暮这个淡淡一说,顿时思路开朗起来,这家伙确实下本钱;说荣誉感那是空谈,绝大多数人只会根据利益行事,韩暮所说的这几条确实诱人,此举一出定然会大批青壮趋之若鹜。
“皇上英明,此举老臣看可以,军队的数量还需有所控制,这些优惠条件一开,恐怕全民皆兵了。”谢安笑道。
“那是自然,现有的大晋军队中需精简老弱病残,妥善予以安置,分给田亩,发放遣散费用;朕的构想是,常备军在二十五万左右,太少了无法肩负我大晋广大疆域的防卫,太多了负担太重,这二十多万常备军专司防务,其他的诸如治安,缉拿等事宜仍需州郡县巡检衙役执行,军队驻扎在某地,不得干涉当地政务,战时可例外。”
众大臣听着韩暮说的有条有理,心中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说高兴吧,确实有些高兴,大晋开国以来有几个能称得上是明白人的皇帝?大晋江山在韩暮的手中绝对是社稷之幸;但是皇上太过精明,年纪轻轻已经城府深似江海,计谋老辣独到,这样的圣上又让众臣觉得隐隐的害怕,今后恐怕再无一事能欺瞒过这位代皇帝的眼睛了。
“皇上,臣请旨办理此事。”侍从室主事袁岗适时请命。
“好,袁将军倒是合适人选,北府军建立你也全程参与了,便命你和兵部、户部相关人等成立募兵司办理此事,隶属内阁管辖。”
“遵旨!”袁岗领命退下。
韩暮心情愉悦,看着群臣诚惶诚恐的脸色,他首次感觉到了皇权的威严,大晋的皇权已经沦丧了几十年,在天下人的眼里,皇上从来都是摆设,到了今日,人们才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君臣,明君向来铁腕,少有唧唧歪歪畏首畏尾之人,那些原本跟着大家族们将韩暮捧上高位,便以为今后可以藉此行特权之人,聪明的都加了小心,对自己的言行暗自约束;拎不清的,倒是产生了些许的悔意,他们担心自己一手扶上大位的新皇,也许会成为葬送他们特权的罪魁祸首。
今天的早朝给众官带来的心理压迫感极强,众人实在是不适应有个突然如此强势的皇上,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各怀心事。
王坦之、谢安等人见今日朝廷上气氛实在有些不对了,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尽心尽力辅佐韩暮,但是犯了众怒也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所以谢安察言观色,决定将气氛调和一些,适可而止最为合适。
谢安和王坦之交换了个颜色,王坦之上前道:“皇上,今日早朝议事颇多,老臣恳请皇上容我等细细安排,剩余的几件事若不是太过紧迫,便留待明日如何?光是皇上所提的粮食和兵役这两件事就够臣等忙活数日安排了,且待这两件事妥善处理之后,再议其他,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韩暮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道今天不宜再提更多,一时微笑道:“诸位大人辛苦,那今日便到这里,三日后再议其他,退朝吧。”
内侍站立半天终于等到出场机会,开口大叫道:“皇上退朝!”
韩暮步下龙座,回内宫而去;谢安、王坦之、王献之、庾希等四人互相递了个眼色,并未随着议论纷纷的朝臣离去,而是蹩进小门,在内侍的带领下,直奔韩暮寝宫。
青云直上 第四百章 摊牌(上)
韩暮前脚刚回显阳殿寝宫,后脚内侍便来报内阁大臣前来觐见。
聪明如韩暮自然知道四大臣所为何来,今天的动作大了点,事先有没和他们通气,这让谢安等人觉得相当突然,以至于在早朝上应对失据,有些不知底细的惶恐。
在谢安等人看来,内阁和韩暮之间应该是一条绳子上的蚱蜢,双方的用力方向应该是一致的;私下里韩暮是谢安义子,是王献之的女婿,又和王坦之、庾希等人有着生死之交;韩暮当上这个皇帝便是四位辅臣身后的庞大家族支持的结果,也正因为他们的支持,其他中小士族才全力支持韩暮当上这个皇帝,所以韩暮忽然来了这么一手,众人当然觉得不能理解。
站在韩暮的角度上,其实他是有意拉开距离,大晋历朝以来大族掌权,皇帝架空;这些在百姓眼中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之事,但是韩暮死也不会当傀儡,所以在当皇帝之前便和他们讨价还价了一番,四大士族的支持自然是韩暮当上皇帝的助力,但是四大家族何尝不是在利用韩暮的威望,韩暮如日中天,加之手握十几万北府军,除了司马氏子孙,谁还能比他合适?四大家族拥戴也好,不拥戴也好,韩暮只要想当皇帝,那是轻而易举之事,这一点连谢安等人心里也有一杆秤。
为什么北府军将领们硬是偷偷的将司马荣囚于院内,又为什么请王坦之出面和司马荣将问题谈透,很明显这是一个局,一个也许不是韩暮布下的,但是却是北府军高级将领们布下的局,这个局的目的便是扫除韩暮当皇帝的所有障碍。
桓温老迈糊涂,无形中帮了韩暮一个大忙,将司马氏全族灭族,导致天下无人能继,韩暮的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
韩暮之所以不事先和四位辅政打招呼,倒不是疏忽,而是故意为之;他想让所有的大臣们明白,自己可不是事事维诺,件件请示的傀儡,他想怎么干,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提出来,说白了就是给所有的官员一个下马威。
谢安等人被宣进南书房,韩暮换了朝服,还和以前一样只穿青衫一袭,脚蹬竹屐站在书房门口迎候;四人被内侍引进书房内,宫女们奉上香茗果点,早朝辰时便开,这几人都没怎么吃东西,现在确实是饿了;看着韩暮穿着一袭普通人的便装,众人明白这是皇上在像他们传达此时无需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