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布雷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最后揭示出“暗示”才是梅斯梅尔疗法的魔力之源。布雷德把它称为神经性催眠,不久后又改称为催眠术。至此,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技术逐渐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后来,法国医生沙克开始以催眠术治疗歇斯底里症,这一方法又被其杰出的学生弗洛伊德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20世纪文化极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爱情的三角理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是多么美丽的恋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男女间的爱情一直是古今文人吟颂的对象。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是描写男女间朦胧的爱恋,和梦寐思之的煎熬。李后主词《菩萨蛮》上写:“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铲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奴为出来难,教君姿意怜”,说的是男女私会之激情。而苏东坡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讲的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边无际的相思之痛。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可以解释的吗?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浪漫的情人们往往认为他们的爱情没有理由,爱也不需要理由。的确,爱怎么可以用科学方法来描述呢?它有几斤几两?它是什么形状?我们至今都没有办法精确地用神经生理学来解释爱情,但可以假设它是一种情绪、感觉,如果人有恨、嫉妒、喜好的情绪,“爱”这种情绪也可能存在。

    类似于中文“爱”的字眼,几乎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从非洲的祖鲁族到北极的因纽特人,“爱”的行动存在于世界任何一个文化中。人类学家维廉·贾科维雅克调查了168种文化,他发现90%的文化中,有罗曼蒂克的爱情。

    由此可见,人人都需要爱,没有爱,人会活得很空虚。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依恋”的本能性需求。人的依恋是进化的结果。什么是依恋呢?依恋就是与生俱来要跟某一特定对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种心理需求。不仅人类有依恋现象,鸡、鸭等动物也有同样的情况:小鸡跟随母鸡,小鸭跟随母鸭就是这种情形。

    我们第一个依附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但是随着成长,我们逐渐会跟母亲分离。第一次的分离是在我们开始会走路的时候,但那只是身体的分离,我们与母亲的情感依恋还是很深。到了青春期,就会发生第二次的分离。孩子长大后,会慢慢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但是他们依恋的本性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依恋的对象罢了。成长后伴随而来的是生活圈子的扩大,于是就会发展出家人以外的人际关系,当中会包括朋友与情人。爱情的需求开始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的变化、激素的分泌使得我们产生爱情的需求。原本对母亲的依恋,这时候就会转变为对异性的恋爱需求。

    虽然爱不可捉摸,但爱的行为是可以观察的。大卫·巴士询问加州大学各50位男女生何谓爱的行为,其中高居首位的就是“承诺”。承诺最明显的特征,是“忠贞”。即两人不在一起时,不对任何其他人产生爱情。另一种表现是资源让爱人独享。而第三种表现是支持,即与对方同甘共苦,渡过难关。总之承诺是答应把个人的财产、时间、精力,完全放在另一半及共同的家庭之上。

    爱情与友情不尽相同。友情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而爱情则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那么,喜欢和爱到底有什么差别?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曾认为爱就是喜欢的极致,当你喜欢到了极点的时候,就是爱。但后来研究者用问卷去调查那些恋爱中的男女,结果发现,在他们答案中,爱并不等同于喜欢的极致。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么他一定有一些让你欣赏的特质,而且跟你相契合(心理学上叫做态度相似),跟他在一起谈话、交往都很舒服,轻松自在。那么,爱又是怎样的呢?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思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爱情有三个成分:占有、排他和关心对方,这三个成分直接引申出来的表现就是思念。当然,对于某些人而言,友情也可以转化为爱情。

    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爱的理论。斯坦伯利的“三角理论”认为,两个人的情感关系有三个成分:第一个是亲近感,也就是跟对方在一起时,会有一种相知相悦的温暖感觉,这是属于情绪面;第二个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欲,想要有肌肤之亲的欲念,这是属于动机面;第三个是认定(承诺),即认定了一个人,决定跟他在一起,而不要跟别人在一起,这是属于认知面。如果这三个成分都全的话,就是最完美的。可是这种爱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有,也不容易长期存在。婚姻的蜜月期可能有这种最完满的爱。但蜜月期有多长呢?这很难说,它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一年。因为这几个成分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它们会有所改变。所以,完满的爱的状态不可能得以永久维持,而只是在某些时期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我们说很多人想要找一段永远不变的爱情,那只是幻想而已。

    根据斯坦伯利的三角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亲近感、情欲和承诺三个成分的不同组合,得出八种可能的关系类型,这就是无爱、喜欢、欲恋、虚爱、浪漫之爱、友伴爱、热爱和完美之爱——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 他人内心的秘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到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一个人,尤其是接触不久的人的人格作出判断?显然,他本人所说的话并不是可靠的信息源。因为在所有活着的物种中,人类最善于撒谎,也的确经常撒谎。我们同样不能依据他人的动作手势或表现做出判断,因为人们可以装假,某些人还装得挺像。甚至他人的行为也不总是显露真情,因为人类可以欺骗,不到最后关头绝不会暴露真正的自我。然而,不管他人是谁——是我们打算托付终生者,是可能买下我们的房屋者,或是敌国(或我们自己的国家)的领袖——了解真正的他或她是怎样一个人,又习惯于怎样为人处事,是唯一能对其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鉴于这些原因,在整个有记录的历史中,人格研究一直是哲学家和普通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过去70年中现代心理学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已知的最早人格评价活动产生于伪科学——占星术。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巴比伦的占星士已可根据行星位置来预测战争和自然灾害。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的占星士们能够依据这些数据对他人的性格与未来进行解释并预测。在科学的“幼年期”,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出生时,行星所处的位置将影响他的性格和命运。奇怪的是,即使现在,这种观点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现代天文学和行为科学已证明其纯粹是无稽之谈。

    相面术是另外一种号称可以挖掘隐藏人格的假把戏。跟占星术不一样的是,面部特质反映人的内心真实这一说法,在心理学上并不是无稽之谈。我们的表情当然能够极大地反映我们的真实感受。但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及其他外貌学家均没有意识到这层关系,相反的是,他们只是就某种特别的面相特质与特别的性格之间罗列出一长串莫名其妙的关系。甚至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先生也强调说:“天庭(前额)巨大者愚笨呆滞,天庭偏小者用情不专;天庭宽阔者易于激动,天庭突出者心直口快。”

    跟占星术一样,相面术也持续过相当长的时间。老于世故的罗马人非常相信外貌学。西塞罗曾说:“面相乃心灵的图像。”朱力斯·凯撒也说过:“我并不害怕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家伙,但面色苍白的瘦猴子就不得不防。”

    凯撒的观点被莎士比亚表现得再明白不过:

    让我的身边围满肥仔

    天庭滑润的男人让我安眠

    那个卡修斯身若瘦猴,表情贪婪

    必定是心计多端;这样的人危险难缠

    耶稣的实际面容一直无人知晓。罗马陵墓里出现的最早耶稣“画像”,是在其死后二到三百年才画出来的。但从公元2世纪到现在,他展示给人的面相一直是面容详和、瑞相非凡。相面术的传统生生不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遇到陌生人时,总喜欢根据其面相来猜测其性格。

    根据可见特质来区分性格的另一种方法是骨相学,就是抚摸头骨形状的伪科学,19世纪曾风行一时。虽然骨相学在20世纪已销声匿迹,但许多人仍然相信,天庭饱满突出者,肯定“智慧”且敏感,天庭扁平窄小者多半愚蠢而寡情。

    古代将性格与生理特质联系起来的最有名理论,是加伦(Galen)的气质体液说。他认为,黏液过多者冷静镇定,黄胆过多者性急易燥,黑胆过多者沉湎于忧郁,血旺者乐观自信。这一教条一直统治至18世纪,其后继门人经常玩弄蒸汽浴和其他准科学的把戏,以校正体内的液体循环,达到强身健心的目的。

    与此相对的是一种听起来非常现代的方法,由三个世纪以前的德国哲学家兼法学家、赫尔大学奠基人克里斯蒂安·托马西乌斯提出。托马西乌斯想出一个办法,即给不同的性格特质进行数字打分,从中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他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了现代叫做“定级表”的性格评估技术。他为自己的书所取的名字也耐人寻味:《绝对科学的新发现:对于公众,对于从日常谈话中洞悉他人内心秘密(不管其是否乐意)来说都极端重要》。照现代人的口味来说,书名毫无疑问是长了一点儿,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它与现代教人如何成功的畅销书同样新潮。

    多少世纪以来,有关性格的讨论经常围绕着心理学中最基本也争辩最多的一个话题展开:人性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呢,还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究竟是内心力量的产物,还是环境刺激的结果?

    柏拉图及其弟子坚持认为,思想的内容在出生之前已经存在,因而只需记住即可;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则反驳说,所有的知识均源于感知。一场争论由此而起,并于17和18世纪达到如火如荼的地步。笛卡尔和其他理性主义者认为,大脑里的思想是天生的;洛克等经验主义者却认为,新生婴儿的头脑形同白纸一张,只靠经验在上面留下信息。

    当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后,遗传论者——高尔顿、戈达德、特曼等——都拿出调查数据以支持其观点,而行为主义者——巴甫洛夫、沃森、斯金纳等——则提供实验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场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气质主义者”用内在的(气质)力量来解释人们的性格与行为,“情境主义者”则用个人经验的情境对其进行解释。

    两种观点在儿童哺育、教育方法、心理治疗、针对少数的公众政策、对罪犯的处理、妇女及同性恋者的状况和权利、移民政策等诸多个体与社会议题上,均得出相反的结论。顺理成章的是,最近几十年来,这一问题也一直制约着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 每个人都会投机取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先后进行了以下两项实验:

    实验一:实验者从某大学挑选了3位男生,要他们进行一项拉力测试。实验室里安装了一台拉力器,实验者要求他们不论是个人拉还是集体拉,都要全力以赴,3位大学生都表示会照此努力。实验分单人、双人、三人3个项目。

    实验开始前,其中的两人被悄悄地告知,不论是双人还是三人拉力赛中,都不要真的用力。拉力赛开始了,3个人看上去都像是已经全力以赴。但实验结果出来后,却让实验者目瞪口呆。

    实验二:在一家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呼喊”测试。实验者从某大学找来的6个志愿者,分别坐在6个相邻的单间里,每人戴一副耳机,每个志愿者都是通过耳机接受指令。志愿者A接到指令说,实验者从5开始倒着数数,等他倒数结束时,A和D必须扯开嗓门大喊“啊——”,声音至少要持续5秒种。

    第一轮“呼喊”测试结束之后,A又接到指令说,这次只有他一个人喊,下一次是6个人一起喊。事实上,测试中A和其他志愿者接到的指令是不同的。比如在A和D同时呼喊时,D接到的却是不喊的指令;在6个人一齐喊时,其他5个人接到的指令都是不喊。为了蒙蔽A,A从耳机中听到的呼喊声都是事先的录音。在当时通信设备还不发达时,能够想到做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所有的这些蒙蔽行为只有一个严肃目的:对“社会投机”现象进行研究。

    “社会投机”是指人们在集体中不发挥最大能力的倾向,除非自己所做的贡献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分辨出来,并得到认可。

    在上一个例子中,证据是测量出来的拉力(拉力器可以自动记录)。当一名学生相信自己是与另一名学生一起拉时,只用独自拉时所用力量的85%;当他以为和另外两个学生一起拉时,所用力量只有他一个人拉时的77%。

    在本例中,证据是测量出来的喊叫力度(每人面前都装有一个可以记录喊叫力度的麦克风)。当学生A相信自己是与另一名学生一起喊叫时,只用独自喊叫时所发力量的82%;当他认为6个学生一起喊时,力量输出则减少至独自喊叫时的74%。

    研究小组在研究报告中总结说:“在人类的本质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社会投机潜势。我们怀疑,社会投机的影响非常广泛,后果也非常深远……(它)应该被视作一种社会疾病。”——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 相貌泄露你的命运

    中国有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人的命运与他的生理特征息息相关。

    即是说,人可以貌相。比如,天庭饱满的人大富大贵,眉毛浓密的人智慧过人,鼠头鼠脑的人阴险狡诈,等等。按照这些条件去比照,还真有不少的人能够“对号入座”。这便是“相面术”流行古今中外的深层原因。

    据说,达尔文发明进化论之前,历史性的毕哥号之行差一点流产,就是由于“相面术”的缘故。事情是这样的,达尔文准备乘坐毕哥号轮船进行一次全球生物学考察。就在他准备登船的前夜,十分崇信“相面术”的船长却突然通知他取消了他的旅行资格,理由很荒唐:“达尔文的鼻子告诉我,他很难有毅力和决心完成这样艰难的航行。”

    以前船长并不认识达尔文,在他相过达尔文的“面”以后,认为长着像达尔文这样鼻子的人,应该是生性懦弱者,因为相面书上是这样说的。

    相面术和颅相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颅相学的主要奠基人是弗兰茨·约瑟夫·加尔,他通过解剖,第一次向人们展示:大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由乳白色的流质所组成的茎(接管)将两个半球连接起来;脊椎的纤维在与下脑连接时是交叉的;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皮层——大脑表层的灰色物质——越多,其智力水平也越高。

    加尔在描述这种现象时写道:小时候,一些同学虽然没有他聪明,但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因为他们的记忆力都特别好,令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都长着很大的脑袋,眼睛也都鼓鼓的,就像是金鱼的眼睛一样。

    加尔猜想,眼睛后面的大脑皮层一定是主管记忆的。那么照此推理,大脑皮层一定还分布着许多特定的区域,比如“爱情区”、“仇恨区”、“好斗区”、“和平区”等。后来,虽然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这些假设大多是荒谬的,但加尔对神经科学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然而,加尔的思想却激怒了教会和弗朗西斯一世,因为颅相学将更高的智力过程归结为更加发达的大脑,而没有归结为神灵或上帝。

    1802年,皇帝颁布法令,禁止加尔进行讲演,以避免加尔的宣传导致物质主义、不道德和无神论。后来,加尔曾经几次请求皇帝解禁,但始终没有成功。

    1807年,加尔怀着无限惆怅和遗憾,离开维也纳来到巴黎。在这里,他本以为可以施展才能,自由发展,但不论是法国学院派还是拿破仑,都对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加尔并不气馁,仍然坚守自己的思想,在1810年和1819年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卷帙浩繁的著作,用以宣传他的主张。通过加尔不懈的努力,颅相学逐渐红火起来,其影响遍及英美和西方各国,整整一个世纪长盛不衰——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一眼看透对方的心……改变对他人的看法的心… 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

    1954年9月,一位笔名叫玛丽安·基切的家庭主妇在美国一份报纸上宣称,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在接受来自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的信息。她传达超级生物的信息说,12月21号,整个北半球将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洪水淹没,除了极少数具有坚定信仰的人之外,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都将被淹死。

    看到这个消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弗斯丁格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一个研究认知失调的天赐良机!当时,里昂·弗斯丁格正在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并在1956年出版的《当预言落空时》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假说:“假设某人真心真意地相信某事或某种现象,并受此信仰的约束,进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假设就在此时,确信无疑的证据证明他的信仰是错误的,将会发生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这个人决不会善罢甘休,而是更加确信自己的信仰,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