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反应,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潜伏在人心最底层的本能的需要。

    在弗洛伊德大量的关于梦的案例中,有一个案例非常有名:有一位小姐梦到姐姐的孩子死了,可奇怪的是,梦中的她却显得很高兴。在现实生活中,她本来是很疼爱姐姐的这个孩子的。因此,她觉得很愧疚。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弗洛伊德对她的梦的解析是:因为她暗恋着她的姐夫,所以总希望天天能看到姐夫。但姐姐与姐夫离婚了,她再也没机会看到姐夫。但如果外甥死了,姐夫一定会回来参加儿子的葬礼,那么她就可以看到他了。

    病人经过仔细体味,认为弗洛伊德说得颇有道理。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例如,我们晚饭吃得太咸,晚上做梦就会感到口渴,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梦见自己在开怀畅饮。穷人晚上做梦会经常梦见路上都是钱,捡都捡不完。而人的另一些愿望则是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在梦里表达出来,因为在梦中出现的某些欲望是人在清醒状态下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做的。如暗恋、抢夺、复仇等。但这些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往往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并以一种混合庞杂的象征符号来加以表现。

    精神分析学家的任务是向人们揭示出梦背后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困惑。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初步揭开了梦的神秘面纱,为把梦的解释从预示吉凶中解放出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此,梦不再被视作神灵的启示,而只是作为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在意识深处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着以后,大脑便处于休眠状态。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科学家因为白天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睡着了,大脑仍然依照思维惯性继续工作,白天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难题却在梦里得到了解决。

    如19世纪英国著名的缝纫机发明家豪威,为发明缝纫机设计了很多方案,其他的问题都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了,就是缝纫机的针头如何穿线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国王命令他在24小时内造出缝纫机,否则,就要用长矛将他处死。

    就在豪威引颈待戮,长矛慢慢升起,又慢慢降下的时候,他突然惊奇地看到所有的长矛在矛尖上都有一个眼睛般的小洞。豪威一阵激动醒了过来。他意识到,缝纫机针眼应该靠近针尖,而不是在针的中间或尾部。豪威也不管夜有多深,路有多黑,立刻回到实验室,找到形状合适的针,在针尖上磨了一个洞,装到了机器上。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诞生了。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环。1865年,苯分子的结构形式成为有机化学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所推断出的几种简单有机物的结构都是直链式的,即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线上,但按照直链式的模式却怎么也解决不了苯分子的排列结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有一天,凯库勒研究到很晚才睡,躺在床上时,脑子里还都是那些分子和原子们的影子。在梦里,他突然发现那些排在直链上的原子跳起舞来,慢慢地,原子链的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环。

    凯库勒一觉醒来,感到很奇怪:原子跳舞、环形……他回味着这个梦,忽然意识到,苯的分子结构可能是环形的。按照这个思路,凯库勒重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苯的分子结构的确是碳原子六角环形,而不是直链形。

    德国药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伊早在1903年就对传统的心脏搏动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心脏可能不是直接受神经控制,而是受神经释放的化学物质的影响。

    但是,这只是他当时的一种臆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动物实验的效果也不理想。1920年的一个夜晚,他辗转反侧,似梦非梦,大脑中出现的东西似乎就是他白天工作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匆忙坐起将那些思维的花絮记录下来,接着又睡了过去。

    第二天早上,他看到自己昨晚的记录却无法识解。到了夜里,昨晚的梦境又奇迹般地重现,他醒来后,像疯子一样冲进实验室,在两只青蛙身上做实验,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梦中,大脑把许多思维的散片和思想的火花综合了起来。

    为什么许多发明创造会在梦中产生呢?其一,人们在白天积极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比较狭窄,大脑容易疲劳。而经过充足的睡眠后,白天被抑制的思维重新活跃,有利于突破原有思维的限制,找到新的思路。其二,在睡眠中,人的理智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心理活动失去了各种条条框框的控制和约束,思维变得零乱而发散,但却有利于灵感的迸发。

    照此说来,是不是“南柯一梦”和“黄粱一梦”都可以梦境成真,人们白天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只等晚上做梦就能当科学家、发明家了?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事实上,一个白天毫无思想的大脑,在晚上产生的梦境绝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梦境中的创造性不是神灵的启示,而是创造者长期辛勤努力的结晶。

    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了探索元素周期表前后花了整整20年时间,毫无进展,1969年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这些被门捷列夫魂牵梦绕了20年的化学元素,竟然自动地按照原子重量的次序全部各就各位地向他走来。当记者问起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时,门捷列夫回答:“这是我20年思想的结晶。”

    那么,人们是否可以根据梦境预测未来呢?古人因为无法通过实验手段和科学原理揭示梦的起因,一直把梦看得很神秘,甚至把梦看做神灵的启示,并相信梦具有预见作用。于是,古人通过占梦,即分析梦的内容,来找出梦与未来即将发生事件之间的联系。

    其实,关于梦的机制,人们到现在还未完全弄清楚。对于梦境,我们应该分门别类地来看待。对于那些具有现实生活基础的梦,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对于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离奇而又荒诞的梦境的起因,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梦境成真的现象和梦的预示作用,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是偶然的巧合,有些可能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总之,我们对梦的预示性应持慎重态度,既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予以肯定,否则,只能在占梦术的老路上徘徊——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星座和算命为什么“准”?

    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有人说挣钱最难,有人说得世界冠军最难,有人说攀登珠穆朗玛峰最难。但思想家却告诉你,世界上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曾经问自己,然而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场合,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捡到多少钱才能让你快乐

    曾经有个实验,让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都拣到一英镑,他们的感受却完全不同。这个实验使19世纪初德国年轻的生理学家恩内斯特·海因里奇·韦伯很受触动,受此启发,他后来连续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来测量人们感觉之间的最小差别。

    一天,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韦伯用一根涂了碳粉的缝衣针垂直落在一位年轻人的裸背上,在背上留下一个很小的黑点。接着,他请年轻人指出原来那个黑点所在的位置。结果,年轻人所指的位置与黑点的位置有几英寸远。韦伯仔细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接着,他分别在年轻人的背、胸脯、臂和脸等不同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进行这项实验。

    之后,他又拿出一把圆规,在另一位蒙上眼睛的年轻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把这支圆规撑开按下,使两只脚均接触身体。当圆规的两只脚张得很开时,年轻人感觉到是两个点。而当圆规脚越来越接近时,年轻人就很难感觉到到底是一只脚还是两只脚。两只脚继续移动,直至到达一个临界点,年轻人确切地感到只是一只脚。

    这个临界的距离,韦伯发现,会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变化。在舌尖上,该距离不到1。27毫米;在脸上,只有12。7毫米;在脊梁上,不同位置距离不等,最大为63。5毫米——敏感度差异竟有50倍以上,戏剧性地说明了每个部位神经末梢的相对数量具有相当大的变化。这项实验,被称为“最小可感觉差别”实验。

    韦伯还利用重量不同的一系列砝码,成功地确定出最微小的差别——“最小可感觉差别”(j。n。d。)——也即他的受试者可以感觉到的最微弱区别。最小可感觉差别不是一个具体不变的量,它与砝码的重量成正比。

    他报告说:“最小可感觉差别即是两个以约39:40的比率摆在一起的重量,即是说,其中一个比另一个重1/40。”如果第一个物体重1克,则第二个物体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40克;如果第一个重量为10克,则第二个重量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4克。

    韦伯的实验一发而不可收,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尽一切可能对其他感觉系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分别确定了下列度量之间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两条线的长度、两个物体的温度、两个光源的亮度、两个音调的音高等。

    在每一种情况下,韦伯都发现,最小可感觉差别的大小随标准单位刺激的程度而变化,而且,两种刺激之间的比率是一个常数。视觉最为敏感,可区别光线强度的1/60;痛感的最小可感觉差别为1/30;听觉的为1/10;嗅觉的为1/4;味觉的为1/3。

    韦伯对感觉系统敏感度进行的全部实验虽然都很简单,但在心理学史上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数据反映了生理与心理世界之间准确计量的相互关系,为心理学的计量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在《列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两个小孩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他们所争论问题的焦点是:太阳是早上离人们近呢,还是中午离人们近?其中一个孩子认为是早上离人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看上去要大得多。另一个孩子则认为是中午离人们近,因为中午的太阳要比早上的太阳暖和得多。

    两个孩子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去请教当时的大圣人孔子。谁知道,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把这位大圣人也难住了,从此,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悬案。

    太阳早晨显得大,中午显得小,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错觉。和太阳错觉相似,还有一种古老的“月亮错觉”:月亮在地平线附近与升到人们头顶上时的大小看上去也不一样,前者总是显得更大些。产生这些错觉的原因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复杂。两千多年前孔夫子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也不能说完全解释清楚了。

    有什么最简单的办法来证明早上和中午的太阳、地平线上和头顶的月亮是同样大小的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按照以下方法验证一下:用照相机把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各拍一张照片,你可以发现它们是一样大的。同样,你也可以用一个纸筒来观察月亮,你会发现,接近地平线的月亮和当空的月亮是一样大的。为什么呢?因为纸筒在这里起到了排除月亮周围参照物的作用。那么产生月亮、太阳错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目前公认的理由有这么几条:

    □早晨,太阳在地平线附近,当我们观察太阳时,远处的房屋、树木等物遮掩了我们部分的视线,所以早上的太阳要比它在中午时显得大。

    □早晨,太阳在地平线附近,当我们观察太阳时,我们的视线是平视的,这时眼睛保持正常的状态。中午时,我们看太阳必须仰视,由于头颈弯曲有限,眼睛是斜视的,此时眼睛肌肉的紧张度就会使人产生太阳较小的感觉。

    □由于水蒸气和灰尘的影响,接近地平线的月亮和太阳比它们当空时显得模糊,因此我们就感到天穹不是半圆形而是扁球形的,即地平线上的天穹看上去离我们要远些,天顶离得要近些,加上早晨的太阳受地平线上参照物的影响,就更显得大了。

    为了更好地解释“太阳错觉”和“月亮错觉”,一些科学家还做了不少实验,但至今仍未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

    类似太阳和月亮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在火车站站台上,当和你所坐的列车并排停靠的另一辆列车启动时,你还以为是自己所坐的列车启动了。在列车上,当你翘首窗外时,窗外的田野、森林如快马般向后飞驰,这是运动错觉。假如你问一个孩子,是一斤棉花重呢还是一斤铜、铁重?孩子会脱口而出,是铜铁更重,这就是所谓的大小…重量错觉。同样问一个孩子,是自己的妈妈漂亮呢还是别人的妈妈漂亮?多数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的妈妈漂亮,这是爱的错觉。

    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错觉。比如,有宽大玻璃窗的房间要比它的实际面积显得大一些;穿横条纹的衣服要比穿竖条纹的衣服显得人胖;同一个姑娘,穿一身黑衣服要比穿一身其他颜色的衣服显得苗条;人在夜晚行走时,天上的月亮总像是在跟着自己走等。

    心理学家曾对错觉进行过不少研究,例如下图所示的一些典型的几何图形错觉。第一组图形就是著名的缪勒…莱依尔错觉图。两条线段是等长的,但是由于左右两段的箭头方向相反,左面线段的箭头占据的空间较大,所以就使线段显得长些。

    对于第二个图形,大多数人会认为垂直线要比水平线更长,实际上两条线段的长度也是相等的。实验证明,在水平线段长度为8~50毫米时,这种错觉最大,随着水平线的增长,错觉有减小的趋势。

    上面两幅图中间的两个圆大小相同,但由于周围的环境不一样而显得大小不一样,在一些比它大的圆圈衬托下,它显得小些,在一些比它小的圆圈衬托下,它显得大些。

    民间有句俗话:“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痛苦的时光则总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