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此后她无论怎么说父亲和那个女人的过错,我已经不再表示丝毫同情,而且也不予理睬。我不知道她是否看得出来,但我以为我的冷漠与回避,也就对得起我的亲生母亲了。
读到这里,李璐想: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有颗善良的心。如果盲目的参与家庭纠葛其中,仇恨继母,或者报复继母,那么这个家庭就不堪设想了。
2
20花甲●鳖骨●小人书
还应该公正地说,这个继母也给了我很多知识。虽然脸她自己都不知道是知识。在继母说书;说京戏与数落父亲交织在一起的唠叨里;我知道了很多东西。虽然按照大姐的说法,我应当完全对她没有情感;甚至如同有的人说的那样报复她。可是我没有那样做;不仅从行动上,而且从心理上也是如此。因为她的唠叨真给我的文学梦奠定了很厚实的基础。比如那个花甲的故事;除了她;还没有第二个人给我讲过;也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上见过。甚至其出处;我都不知道。
她讲“甲子”故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甲子”是什么。自然,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实际上说故事的她更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可故事却是很有趣的,使我一直忘不了。
不知道是哪个朝代,哪个年间,曾经有过不喜欢老人的时候。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被活埋。当时,有一个在朝廷做翰林的官儿,很孝顺,怕老父亲被活埋,就垒了个夹墙,把自己六十岁的老父亲藏在里面,一直藏了十三年。有一天上朝回来,给父亲送了饭,就唉声叹气。父亲问,有什么愁事儿。他就说,外国人进献了个大动物,满朝文武都不认识。外国人是想检验中国是不是有能人,限定十天时间说出怪物的名字,说不出来就证明中国没有能人,他们就敢打中国。皇帝很生气,下旨给翰林院,限三天的时间查出。查不出来,就杀翰林们的头。老人问了问那个怪物的样子,儿子比划着说了一番。老人告诉儿子,把家里的猫藏在袖筒里带到朝廷上。儿子照办了。结果在朝廷上,那猫儿忽然就从他袖筒里窜出来,瞅住了那个怪物。怪物眼见着缩小了,缩到小老鼠那么大,猫捕住,叼走了。皇帝问,怎么就知道那是老鼠呢?那大臣说,请皇帝先恕我欺君之罪。皇帝说,免你不死,照实说来。他就一五一十地说了。说是父亲告诉他,千斤的耗子,八斤重的猫就能治得了。皇帝这才感慨,老人不能活埋。于是,就取消了原来的法令,改成“六十花(这个”花”;在这里要读成”换”的音)甲子”。
上面这段叙述,几乎都是她的原话,无须加任何修饰,已经很有文学味道了。
她解释不了“花(huan)甲子”,我也是长大以后才知道“甲子”是天干地支的一个轮回的标志。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比如苏秦的故事。她能把苏秦的故事很完整地讲出来。她说;苏秦小时候从书房回家遇到雨;跑回家一点也没有淋着;家里人问他,他说从雨空里走的。他当了六国的宰相;便衣私访;一个算命的先生指着他说:“你这个人是一身鳖骨头。”苏秦一笑说:“你从哪里看出我是一身鳖骨头?”相面的一看就跪了下来磕头说:“相爷饶命!相爷饶命!”苏秦又笑问:“怎么又看出我是相爷呢?”相面的说:“相爷一露牙;就看出来是一口宰相牙!”
她还说;那是有一天苏秦到城隍庙里;城隍爷显灵告诉他;有一天打雷叫他咬住牙。果然有一天打雷;他浑身都疼。原来是老天爷派小鬼来给他换骨头;见那牙换不动就走了。苏秦就成了一身鳖骨头;一口宰相牙。
这故事的神秘色彩对我的印象很深;影响也很深。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说法也深深印在心头。我曾经在雨天里用是否可以从雨空里走来判断是不是老天也保佑我。我在受到她的笤帚疙瘩惩罚的时候;也曾经暗自想自己是不是一身鳖骨头啊。我的宿命的思想几乎都是她给灌输的。
还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成语;她也曾讲了一个很细致的故事。那也是书上不曾有过的民间传说。说有个叫路遥和马力的。两个是同学。马力先当了官,路遥没有当上(好象还有点波折);去求他帮忙;他叫把新媳妇让给他入洞房三天;才肯帮忙。路遥没办法答应了。后来果然马力代替路遥入洞房三天。三天后;路遥接受马力的帮助进京考上了官。又回家跟妻子重新入洞房;妻子说;你赶考前;三天都没有进洞房;看了三天书;这会儿还不进吗?路遥才明白了。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说法。实际说的还要复杂;好象还有几个波折,只是我记不得了。我还能够想着他说的其中一个说过的诗句:“你在汉阳不顾我,我在淮阴把你求”;这说明该还有个波折。当然,故事的意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口头的民间故事给了我营养。有的是在书上也得到了验证的。比如苏秦的故事。因为那时有了很多连环图。那比继母讲说的有趣得多。所以;我迷恋上了连环图。
那些连环图包含了古代的四大名著;而且都画得特别好。除了到书店可以看;还有连环画书摊。那时都叫小人书。在威海路上有个小人书摊;去看的人很多。而且那个书摊就是我后来的初中同学王素琴家开的。
因为没有钱总去看小人书;我就到书店去看。书店的小人书是不许在那里看的。大书却可以随意看。所以我从小人书也渐渐转上了民间故事和神话;还有小说。记得当时特别爱读的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书里面的美人鱼和白雪公主都被我想象成我怀念的徐曼莉;可以说那段在书店读书的时期很漫长,很漫长。
还有高玉宝的故事;对我影响特别深。一是署名与作者名完全一致;我就当作了完全是真事儿;再加上作者也姓高。我就特别喜欢。还有一个<;儿女风尘记>;;也是我最喜欢的。我想;我的作家梦应当是从这两本书里萌芽的;而到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这个作家梦也趋于成熟。我曾经几次的阅读那本书;还有<;牛虻>;;都对于我的幻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聊斋志异>;的系列小册子对我的个性的影响实在太深了。那个席方平;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说我后来的倔强和执拗;全部都是从席方平身上学来的。
可以说;自己未来能够对于文学有着痴迷不悔,不改的向往;都与这些故事和书有关。
我必须承认,我没有恨过自己的继母。即使她曾经用笤帚打我的时候,我也没有恨过。那也许是因为还没有知道她曾是我亲生母亲的情敌的缘故。可我也没有过对她的丝毫的爱。虽然我一直赡养了她,直到她的离去。可我对她没有如父亲那样的爱。也许也是因为知道了她的历史的缘故。实质上,她也是个悲剧人物。虽然没有文化,却也真是为了情感而遗弃了自己的儿子与前夫,可没有想到父亲又背叛了与她的情感。我始终不明白父亲从来也没有说过她的坏话,也许当初的确是有过情感的。婚姻与情感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曾经产生过多少乱如麻的纠葛啊!我必须说父亲在这点上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确太多,太多。可我在这点上,并不恨父亲。我们的所有兄弟姐妹都没有过怨恨父亲的表露。不知道这是父亲的家长制严厉的结果,还是我们谅解了父亲的缘故。
过去了的就过去了。一切都不可以挽回。父亲是个永远不肯表述自己的人。你无法知道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读到这里,李璐想,幸亏自己的父亲没有给自己找一个继母,否则自己的童年怕比莫名的童年都要黯淡。
此刻的医院里的莫名依旧在昏迷中,但却在想着自己的父亲,而且想的特别细致,甚至等于在构思自己的写作腹稿。他在想:一个儿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哪年出生的,尤其是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因为原本儿子就不会在意父亲的年龄,而且原本儿子也不肯在意父亲的事情,更何况很多父亲是不愿意让儿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即使一个父亲没有什么值得儿子瞧不起的事情发生,即使一个父亲几近是完美的,他也不肯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儿子。何况我的父亲自己也知道有让儿女感觉抬不起头来的地方,因此我的父亲更是不肯让儿女知道自己的事情。
其实,我早就可以知道父亲是在哪年出生的。他在世的时候,我不知道多少次有意无意地动过户口簿,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一次看过父亲的年龄,更何况出生年月日了。父亲去世,是朋友帮我为父亲办理销户的,我也没有看户口簿,更没有想记下父亲的出生年月日。活着时候不在意,人去了在意有什么用处呢?但我可以推算。因为我牢记住了父亲去世的年份,也记得当时的年龄。自然,我现在就可以推算出来。但是我不愿意推算。推算出来有什么意义呢?父亲从来不给自己过生日,也不要求别人给他过生日,因此如果不是到户籍部门专门去查询,是无法再知道父亲的生日了。而且,只要我不知道,再也没有人知道了。虽然父亲有六个子女,依然活着的还有四个。可我坚信,没有一个子女知道他的生日。
我还想说,没有一个儿子懂得父亲,这个懂得,你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去想象,都无法想像这个懂得的全部含义,因为这是无法完全说明白的。尤其是对于没有做父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更想说,没有一个儿子能够知道藏在父亲心底的对于儿子的爱到底有多深。特别是自己还没有做父亲的儿子。我敢于说,我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是天底下的父亲都能够认可的。而且也只有自己是父亲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新任班主任赵老师曾经在班级里那样认真而有感触地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因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这其实不是她自己的话,也是她从哪里学来的,在现代或我们之后许多年里的如同当时我那么大的孩子,都能很理解,也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认识。但当时的我是很愚钝的,我就不很理解。因为我那时虽然已经知道了我们并不是从海边或山里被家长拣回来的,也明白了那是家长的谎言,甚至明白了都是母亲生出来的,可并不知道怎么生出来或从哪里生出来的。我也明白我们都是父母亲结合生出来的,虽然也并不明白是如何结合的,但是我却走火入魔了。我总觉老师说得不对,怎么能说母亲是伟大的?怎么能说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不是父亲母亲结合才有的我们吗?应当是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虽然我有了这个念头,却没有敢于说出来。虽然这个念头也没有在我的头脑里逗留多久。可是这个念头,我却深深地记忆了下来。当时,绝对不是为了替父亲讨公平,也不是情感上更偏向于父亲,实际上那个时候,还恰恰是对父亲有很多不好的看法,甚至很怨恨父亲的时候。我是从有记忆就开始对父亲没有好看法的,这是父亲造成的。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虽然他不懂意识这个词汇)父亲是个家长,一个好的父亲就应该是个严父。在后来他的谈话里似乎表述了这个意思。
虽然父亲在家里很少说话,家里的事情表面上看都是继母在做决定。可其实,一切都是按照父亲的规矩在执行。父亲是个连制定规矩都不被儿女发现的父亲,却家里的一切都肯定是照他的规矩运转。因为他是家长,因为他是家庭的唯一生活来源。
可是,自从我的《少年滋味》完成之后,我总感觉对于父亲,自己是很愧疚的。一是愧疚自己没有在他在世期间看到自己的婚姻,看到他未来的孙子,二是自己一直没有写出自己深爱的父亲。
动笔写父亲的意义在哪里?我想纪念的是父亲的什么?许久许久以前,我就想过写父亲,而许多次想动笔,都停了下来。因为每次都是我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把要写的和该写的都写出来。
想到这些,莫名流泪了。在旁的护士忽然发现,惊喜地跑去告诉医生。
1
“这是一个真诚的人在讲述自己真实的过去,实在难得。”李璐一面读着,一面想,“能够公正地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对于莫名这个人的成长,看来当年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否则他不可能至今还这样执着地追求着。”
21 偷枣●按铃●砸玻璃
那个时期虽然我不再有逃学的劣迹了;却有了更多的顽皮捣蛋行径。我曾经崇拜的“姜子牙”去北京上大学了;没有领导我们的首领了。邻居几家的小孩子都比我小几岁; 为了找跟我一般大的孩子玩,我玩的圈子就扩大到了三路。当时;台东三路鞋铺的韩玉祥冒出来;成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领袖。一个是他的个头比我们大一点;二是他的皮球踢得好;三是我个人私下里有的意识:那就是他姓韩。因为当时有个韩世忠与梁红玉的民族英雄故事传诵得很盛行。我以为他姓韩也很荣耀;也就成了我崇拜的一个条件。可他带领我们最初是干了一些坏事儿。我记得的就是到福寺路水果摊子去偷枣;那是在晚上藏猫游戏玩够了之后;也许是藏猫的时候偶然生发出的。我们每次都成功了;也没有被人捉获过。可以说;如果再继续下去;我们就可能发展成真的小偷集团了。好在我们当时的偷枣还不完全是为了吃;而是在于对水果摊的袭扰的乐趣。后来在藏猫时候;又发现了一些有钱人家有门铃;应当说也是韩玉祥的主意;指派我们去按人家的门铃;按完了,就躲起来看人家出来找。我们就偷着乐。我相信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一定是个可怕的坏蛋集团。
幸运的是当时新盖了一个电影院;那就是大光明电影院。那个电影院把我们吸引了过去。
最初;只在八路有个电影院叫慈光;那是解放前就有的;很小。旁边都还是木头板房;小孩子可以跳进去偷看电影。这类的事情,我也参与过。那却是在后来的五年级下学期。大光明有了之后;我们都非常向往;可惜家里人都还不知道欣赏电影;也从来不领我们去看。尤其是当时正兴起了学苏联;年轻小伙都穿起了花衬衣。我们还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穿花衬衣。还有大光明电影院门头有个休息室;那时开了舞厅。许多年轻人都去跳那种搂在一起的舞。我们还不知道那叫交谊舞。可我们很愿意去看。我们站在大玻璃窗外从帷幕缝隙里朝里张望。我们发现了邻近的几个当时很著名也很时髦的大姑娘在里面跳;就纷纷议论。当时对这样的舞;老百姓还很看不惯;只有极少数人敢于去跳。有时;白天也举行了。我们也白天去看;看完后,我们总还要干一点捣乱的事情。
那一天;韩玉祥进一家小人书店捣乱;捣完了乱就跑出来。跑出来很快就躲开。我正在外面马路上看光景。小人书店主人追出来;可能是看错了,就朝我来了,他扭着我的耳朵责问我。我说,我没有进去。他也不听;把我弄疼了,我直喊叫;他才松开手。我当时至少比他矮两个头;感觉很是委屈;就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朝他们的门扔去;砸碎了玻璃。我被他们拖到了派出所。后来自然找来了家长。由于我坚持真实的叙述。派出所当时要我们家长给予赔偿。父亲不同意;与派出所力争;甚至拍了桌子。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敢于这样;我都害怕。结果因为韩玉祥几个都给予作证;派出所最后还是妥协了。父亲跟我算是胜利了。我心里第一次暗暗佩服父亲;也第一次感觉到父亲原来是爱我的;否则他怎么敢于跟警察拍桌子呢?
父亲过后,也没有责备我。可是我必须承认那一次对我的惊吓是很大的。从此;我们的“小坏蛋群”也解体了。我想,如果没有那件事情,我们或许会惹出更大的祸患。
李璐看到这里,笑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有过很多类似的淘气事儿,也曾惹得别人来家门里找。
2
22图书●书迷●影集簿
有了这一事件的经历;自然在学校里的我也乖巧了许多。乖巧的表现就是全身心投入了书海。那也因为当时的图书馆恰好在后院子里。管理图书馆的是教地理的戴老师。戴老师很可爱可亲。他长得很像我们在图画片里看到的大资本家的样子;个子不高;肚子老大老大。为了看书;我经常讨好地到图书馆跟戴老师拉呱。戴老师很和善;他不讨厌小孩儿。我们看他用手提着个苹果直直地瞅却不吃;都感觉奇怪。他老实地告诉我们;他是害馋却不敢吃。我们感到很好笑。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家还谈不上温饱;怎么会有人忧愁肥胖症呢?以至于后来在文章里读到指责那些贵族们为“肥得发愁的人”的时候,我就肯想起戴老师;我真相信有肥得发愁的人了,可他却不是那种剥削阶级的人。当然;他跟我们说他的害愁的时候;他更不像一个那样的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学教员。
那个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不到十平方的屋子;里面只有两个书橱的书。那对我来说已经感觉很可观了。因为除了书店;再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如此多的书了。因为我的讨好;戴老师就时常给我书看;一次也只一本。我也肯跟同学借书看。有时;中队活动也是看书。看书成了我的第一爱好。可以说;我是当时第一爱看书;也最着迷于看课外书的。那时侯的小人书特别盛行。我家里人从来不给买,可有的同学家长是肯给买的。我都是从别的同学那里借来看的。古典的四大名著当时都被画了连环图。我借了小书只能在学校里看;所以经常上课看而被老师没收;有时也因此被老师逐出教室。由于我的着迷甚至于连自己的班主任的课;我都敢于在下面看。其实也不是敢于的问题;实际是我太着迷了;完全被迷住的缘故。也许因为我的太着迷;最后班主任都非常无奈了。以至于上她的课;我在下面偷看书,也都不再管了。有一个笑话是我不能忘记的。
那就是赵老师讲语法的时候;我也在下面照常看自己的小书。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感觉教室里特别寂静。我无意间抬起了头;发现老师正在问一个问题。由于没有人能够回答;老师一遍一遍地重复那个问题。我一想;答案很简单;就顺口回答出来了。此刻;老师和同学都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在看课文书;根本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