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不原谅-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去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不畏惧、不顺从、不屈服于现实世界。这才是接近生活本质也是接近教育本质的通道。总而言之,应当“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
这些存在主义教育家觉得传统教育什么的最讨厌了,那种老师学生“支配—服从”、“指挥—执行”的关系无异于毁掉人的生活,而灌输知识和思维,如奈勒所说,只能造就“成批的头脑”,扼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奈勒鄙视的不就是中国这种教育么。不光是奈勒,从卢梭到杜威,大家都对灌输式教育方法和老师学生间等级关系嗤之以鼻深恶痛绝,而在西方,这种教育已经跟渡渡鸟和诗人一起灭绝了。再看中国,虽然课本上印着20××年编写,实际上用的教学方法不过是人家中世纪的残骸。别说中世纪,就连古希腊都比现在中国教育的水平高。
耻辱,真是耻辱。
但有人说这都是空谈,站着说话不腰疼。虽然王尔德说“很多人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人能说得很好,因此说得好比做得好更难,也更有智慧”,不过我不拿这个反驳你,因为有人做的跟说的一样好。

1979年,中国曾派一考察团去美国考察他们的教育,这个考察团就说得很好,认为美国学生太差:
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最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他们的结论是:美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1。
按此说法,中国人现在应当拿诺贝尔奖拿得手软,电子产品应当是designed in China made in USA,中国文化应当统领世界,韩寒同志不用再费劲巴拉地搞什么文艺复兴了。
可事实是,文艺复兴瘾还没过完呢就死了,而美国人拿诺贝尔奖的频率几乎快赶上了足球运动员拿世界足球先生的频率。
事实是,中国每年有近百万应届高考生背井离乡,去西方国家接受那“病入膏肓”的教育。
那咱倒是看看,他们的教育是怎么病入膏肓的,看看那帮数数都数不利落的孩子是怎么成为诺奖得主的,看看为什么外国学生说上学是最快乐的事儿,然后想想为什么中国人挤破了脑袋也要逃到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接受病入膏肓的教育。
是的,咱大可不必跟个老学究似的掰扯教育理论,那多沉闷。只要看看那些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是如何做的,看看那儿的学生是怎么生活的,您亦可窥得何为“理想教育”。

我无需多说,只需展示。
──瓦尔特?本雅明

我是在David Shields那本全部是引言的书《REALITY HUNGER a manifesto》上看到本雅明这句话的。令小生困惑的是,本雅明也写过一本全是引言的书  ,倘若David Shields是从这本书中引的,那最开始是谁说的这句话就难以考证了。 
咳咳,我的意思是,这部分内容将仿效《REALITY HUNGER a manifesto》使用很多引述,将像Shields、本雅明那样,“无需多说,只需展示”。其原因有二:第一,鄙人一介布衣,从未有国外念书之经历,描绘中国教育之丑那是义不容辞,但若要表现外国教育之美,心有余力不足啊。所以,与其我自己一个劲儿地说,还不如由我来办个展览,展示一下别人在外国教育中的体验以及他们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外国教育才能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其二,小生非常喜爱引用这种形式,窃以为它有种娇羞之美。同时我也想试试用引述写作是个啥感觉。所以这部分也算是满足本人的美学欲求吧。
总而言之,如果您对外国教育的面貌感到“饥渴”,那就请跟我进入这个展览。等参观完毕,您心中自然会勾勒出一个理想教育的轮廓。

由吃饭之事谈起
我小的时候最讨厌两件事,一是“被比身高”,二是“被吃饭”。中国的孩子每到吃饭,总被家长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如同经历一番浩劫,杯盘狼藉鸡飞狗跳。
然而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万圣节晚上,我和房东的女儿、外孙女一起吃晚餐。她的外孙女刚4岁,上幼儿园,非常活泼、可爱……开始吃饭了,我以为妈妈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一勺一勺把孩子喂饱,然后自己再去吃饭。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孩子自己用稚嫩的小手,有些笨拙地拿着叉子,从各个盘子里去挑自己需要的食物,放回自己的盘子里,然后叉起来放进自己的嘴里……把嘴巴弄得满是油。在吃饭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帮她一下,也没人说她一句。小孩吃了很少一点食物,就跑出去玩了。她的所有家人没有一个追着她让她回来再多吃一些,而是自己继续悠闲地吃饭。
而在中国,家长爱孩子,在吃饭上下的功夫最大……用勺子、筷子喂……满屋子追赶孙子,喊叫着喂一口……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塞……
饭后与房东交流得知,美国人不硬逼孩子多吃……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
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离桌。我在的这21天里,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在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的。2
相比之下中国家长喂孩子吃饭简直像是喂猪,令人闻风丧胆。有的家长为了更好地帮孩子消食,先要以身作则把饭嚼成糊状然后吐出来塞给孩子,据说更有甚者,发明了一套装置,能将孩子手脚捆绑住脑袋固定住,让你动弹不得,免得在嘴巴被家长掰开时挣扎。
就吃饭这点事儿,为啥外国人和咱差别咋那么大哩?
假如您孩子40岁了,您还会追着他屁股后面喂饭吗?显然不会。为什么?他都那么大了,早就成人了,再让爹妈喂岂不笑话。但4岁不行,那时候这小不点儿还不算是人,所以要喂。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这事儿。都是俩眼睛一鼻子一嘴,怎么他就不是人呢?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人啊。
吃饭之事的风格迥异,神似中西方教育之差异:把不把学生当人看,这是个问题。
1。?做最好的自己 
随着我国教育日趋衰落,网友们对各种教育现象的点评也是日益增多。这几天我看到网上一位仁兄一本正经地对中国学生批判能力差的新闻侃侃而谈,说什么咱们这种教育根本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国家的人才需求。
此位仁兄这么一说就穿帮了。照您这说法,教育就相当于国家一条生产线。学生都被制造成社会需要的螺丝钉。要照这个思路改革,中国教育永无出头之日。
再看看西方的教育,其精髓之处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诺奖得主供国家使用,而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自己,就像小生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儿里唱的,“be yourself; your perfect self。”   所以李开复这话拿到国外才对头。
但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
这就好比吃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谁知道你爱吃什么啊?于是要想让每个人都吃好,唯一的方式就是你把一桌子菜端上来,让他们自己尝。西方教育最诱人之处,就在于提供了一桌子非常丰盛的佳肴,在于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下面咱就来看看那些学生是怎么享用这饕餮盛宴的。只不过,都是十几岁的青年,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看看当他们在谈论学习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再想想自己,不免又要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当我们在上数学课时他们在上什么:兴趣大于一切
您可以先看看外国学生的课表。这是美国一中学课程列表的节选。

科学类:
生命科学?生物学?生物工程?人类解剖学及生理学?园艺学
环境科学?地球科学
社会科学类:
世界历史?美国政府?美国史?欧洲史?行为科学:人际关系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分析
英语:
英国文学I:18世纪经典?英国文学II:20世纪浪漫主义?戏剧文学?人文精神I:史前时期…文艺复兴?人文精神II:文艺复兴…现代主义时期?文学与电影
艺术类:
艺术基础?素描?油画?雕刻?陶器制作?珠宝&美术钢板
工作室录音?乐队演奏?交响乐团演奏?管弦乐演奏?爵士乐
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键盘演奏?吉他?戏剧艺术?剧场技术
卫生、安全、体育类:
卫生?驾驶?足球?摔跤?篮球?排球?快速球类运动

这里只是列举了全部课程的很小一部分,有些课程还分不同级别(比如乐队演奏有初级和高级) 不同课程还有不同要求(比如要学爵士乐你得先学艺术基础),此处均忽略不计。

再看咱中国某高中高三某班的课表(此课表放之全国而皆准):


别 节
次 星期








午 1
语文
历史
英语
政治
数学

2
语文
数学
语文

英语

3
历史
英语
数学
体育
语文

4
英语
政治
自习
历史
语文


午 5
政治
体育
历史
英语
数学

6
数学
英语
政治
作文
历史

7
英语
语文
数学
作文
政治

8
统练
统练
统练
统练
统练



有没有种人家在五星酒店或在金钱豹吃大餐,你蹲在街边儿啃干馒头就白水的感觉?(现在中国也搞选修课装点门面,不过咱选修课就好比大学里的美女—本来就没几个,还总被他人侵占。正所谓红颜薄命,到了高三,选修课基本是全军覆没。)
英美等国的中学(有的地区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都会开设少则几十门、多则三四百门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课程表,专属的菜单。学校没有“班”的概念,所有课都是“走班制”,没有学生一屁股坐教室里一天不动的,大家都要四处奔波,下了这节课马上就要跑去另一个教室上另一节课。3 
他们中学的这些课在中国大学里都见不着,而他们大学的课程你怕是一辈子都没听说过……这是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选修课列表的部分摘录:

核心课程: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

科学类课程: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 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
本科新生研讨会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

怪不得大家都爱去外国上学。这么丰满肥硕的课表,看得我直流口水。音乐,戏剧……学这些个东西搁中国就是“不务正业”,成何体统?祖国的花朵就应该上数学连堂!而外国学生竟能光明正大地不务正业,简直人神共愤。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但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老师就可以就去选择它。同时,这些主课也会分三四个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而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乐器等丰富多彩的课。这些课程能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知道怎么去生活,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4

咱中国有个词叫“课余爱好”,但在国外根本没这说儿,人家上课就是爱好。这几年下来你得修够多少学分选够多少课程才能毕业,爱好少了还不行哩。这一二百门课总得有你的口味吧。
要是没有呢?
有个学校有9人选修中文,分3个程度,也就是3个教学班,学校不惜重金聘请一位大学中文教授分别为他们上课。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连学生和家长都能申请开设课程……例如Wethersfield High School只有两名学生选修非洲历史,学校就专门有老师负责这门课程的研究和教学。5
那就只能跟学校申请了。只要你申请,无论千难万险学校都会把这课开出来。那学校就是一会变魔术的厨师,你想吃嘛它就能做嘛。
每个学生都要向学校提出自己选择的课程,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学校要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用近三个月的时间来安排课程表,以确保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6
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上一样的课程,保持一样的进度,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保持一样的进度,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7
让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兴趣,这就是“手工业”。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他们则是天天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了。至于真正的老师首先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厨师,给学生做菜,做可口的菜;二是服务员,好好保护呵护好学生的胃口,千万别把这最好的老师给赶跑咯。
为此外国的老师费尽心思发明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招数,比如他们会恬不知耻地夸学生,哪怕你做对一道巨弱智的题,他们都会惊呼“我为你感到自豪!” “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8(我上这么多年学都没听老师说过这些话,大概是我不够聪明。)
比如历史课老师能组织学生看电影逛博物馆发表演说,但就是不能用教科书,因为“一本不合适的教科书会破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9
比如让学生上数学课玩儿游戏,什么青蛙跳、丢纸牌、数字宫……而之后看到他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做数学作业的模样,中国老师就特意问:“你们喜欢数学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接着问:“为什么呢?”他们竟说:“数学很好玩。”10(哎呦,搁中国谁要说数学好玩,别人肯定觉得他脑子有毛病。)
再比如学生上课不仅可以歪七扭八地呆着,还可以坐桌上或者趴地上看书,至于吃东西或者在教室里遛弯儿更是正常,老师觉得“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好些”11。最惊悚的便是有的学校让学生躺浴缸里上课,老师说是“为了上课轻松起见”12。
这些千奇百怪的招数,无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
曾问一位美国的小学校长:“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美国校长的回答是:“能让学生每天早上都愿意来学校就是好学校。”13
不知按此标准,我泱泱大国有几个好学校。
美国的高中生很愿意到学校学习,呆在家里很苦闷、很无聊。学校的课堂是他们的乐园,学习是他们的乐趣、兴趣和发展方向。14
“愿意到学校学习”,真奇怪那是什么感觉。在中国你问我学习到底是什么上课又意味着什么,我只能给你重复一首叫我不愿意的歌。
外国学生就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敞开胸怀肆无忌惮地品尝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课程。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句诗,“世上有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隔开它们的是一扇扇大门。”  外国学生就在不断地推开新的大门,探索新的世界。就好比是吃饭,等你把一桌子菜尝个遍,总能找到最可口的。
在Woodstock Academy一个8年级的班级中,16名学生中有8名清楚地确定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自己的将来职业。在一个11年级的班级中,12名学生中有10名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有早期儿童教育、作家、国际贸易、地质、马术教练、律师、宗教写作等等,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种职业,他们都能讲出一番理由,倒是遇到的几个中国大陆去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意向。15
真是文盲了,这些专业我好多都没听说过。马术就够离奇的了,还要当教练;啥又是宗教写作?我猜是写科学论文。王尔德说了,“宗教一旦被证明是真实的就会死掉,科学便是宗教的尸体。”
当然啦,口味也是会变的,中学喜欢宗教写作,长大没准儿就想写科幻小说了。咱好多人都是,原本信誓旦旦地说喜欢某专业,要跟它厮守一辈子,结果上了大学没多久就喜新厌旧移情别恋,无奈为时已晚,最后只能把专业搞得结婚一样瞎凑合。
然而在外国,“离婚”可是家常便饭,他们的大学明白学生入学时候选的专业好多都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比如美国,大部分学校不要求一来就选定专业,即使选定了,也都可以一两年甚至三年过后再转。16而且只要你申请,教授就一定会支持,所以据说美国大学生四年里平均每人改五次主意,转两次专业。你只要写封信说你不喜欢学这个喜欢学那个,老师二话不说立马让你转走。要不然让你学不喜欢的专业岂不是耽误你一辈子?再一看中国大学的制度就异常荒诞:转专业是成绩好的同学的特权,你得排名前几才能转。到最后适合学这专业的转走,不适合的留下来。你说这不成心么?
当我们在做数学作业时他们在做什么:体验至上
很早就听说外国学生生活很闲很放荡,看看这英国中学的社团列表,的确够闲够放荡。

创造类:
艺术
交际舞 室内合唱团
室内音乐 室内交响乐
象棋俱乐部 唱诗班
戏剧社 乐队演奏
烹饪社 辩论会
欧洲电影社 环境保护俱乐部
爵士乐队 珠宝制作
文学社 普拉提社
演讲与戏剧 街舞
衣物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