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臭气,看污浊,溯沟而上寻到源头,直至干净的皮鞋其脏无比、臭不可闻为止。
喧闹奔走了一天,晚上还必须把心缰收回,通缉犯似地专门找没人处去躲。等四周无人或他人皆睡或左近无认识的人之后,便独对寂寞的灵魂和灯光下鬼魅一样摇曳的影子,在纸上笔走龙蛇起来。街头小贩的行话,可以为自己正在完成的一个短篇小说中描写市场交易的一节增色。那场吵嘴打架,略作修饰便是一篇别具情趣的微型小说。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正好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的极好素材。而对臭水沟的踏访经历,又可以提炼成一篇关于清除污染的社会调查报告……白天里“闲逛”的价值,在此才能得到体现。
在喧闹的社会和孤寂的自我之间出入自如,既能把自己纳入扰攘纷繁、瞬息万变的茫茫人海,又能适时跳出来,以旁观者的眼睛识其庐山真面目,然后述之以文,公之于众,传之于后世——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中文系学生!
第四部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超脱是一种风景,超脱了便与那些个人恩怨、尘世纷争有了距离。
风景
我们往往喜欢把离别当做一种风景来欣赏,两个人在远方、在异地,独对苍穹天宇而绵绵地思念着,尽情地品味距离带来的苦涩与怅惘。漫长的苦相思挨过之后,便悄悄地临近了佳期,临近了相聚的那一天。一个人虔诚地用手指掐算着聚首的日子,不顾胸中盛满的孤独与寂寞,就会在心底涌出一股如糖的甜蜜,于是,便懂得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憧憬白云,有人迷恋大海,有人喜欢高山,有人欣赏沙漠……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有一个很别致的风景。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而是一心一意地爱那远方迷人的风景呢?就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没有距离,体会不出距离带给人的美感,那么再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平淡无奇。
孤独是一种风景,孤独对自己与任何事物都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于是,我们可以从中读懂某些哲理,某种启示。
超脱是一种风景,超脱了便与那些个人恩怨、尘世纷争有了距离,于是,我们可以用一种崭新的目光去看世界,我们心中便拥有了一种独有的释然与潇洒。
思念是一种风景,长相厮守在一起,不会产生思念,只有离别成为一种风景,彼此间有了长长的空间,距离便又带给人美好的情愫。拥有思念的人,也拥有一颗爱心。
距离也是一种风景……
独自面对自己
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便感到这个名字很深刻,自己这个人充满了魅力。可当我一个人站在镜子前独对自己的时候,又感到镜子里的人是那样的简单、平凡,并无一点魅力可言,于是,便远远地躲开镜子,但却无法躲开自己。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自己的自信与骄傲迅速地长高了,就有了凌驾感,就开始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就觉得身边的张张面孔都俗不可耐,就觉得别人跟自己的距离相差太大,渐渐染上清高、冷漠的坏毛病。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自己的自信与骄傲不断地被分割瓦解,那种凌驾感在无数次的碰壁中已经荡然无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拿自己的长处比人家的短处,当然与人家要有距离,可若拿自己的短处比人家的长处,自己与人家的距离也就明显地出现了。
过去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懂感情、最懂得爱的人,当爱情失败了,才知道自己并非完美无缺,离人家的标准还有着距离。能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距离,才是个聪明人。生活之中,我们与别人的距离真的很大,谋生手段,社会交际,持家理财等等方面……著书立传者不一定会做人,走南闯北者不一定会处事,兢兢业业者不一定能干好工作,掌管权势者不一定能主宰自己。
面对镜子,面对自己,面对距离,我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样样还都差得很远。
渴望拥有
活在这个世界上,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渴望拥有。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拥有称心的职业、如意的爱人、宽敞的居室、聪明的孩子、温馨的家庭、优美的环境……渴望拥有,因为目前还不曾拥有,便暗下决心,为之奋斗,为之努力,这个过程就是人生。
有时,拥有与自己距离越远,就越发能感到拥有的诱惑。盲人渴望拥有光明,穷人渴望拥有金钱,远行者渴望拥有平安,探索者渴望拥有发现……可假如让你所渴望拥有的一切,一下子都变成现实,这时你奋斗之舟的白帆便会顷刻间滑落,你便迷失了奋斗的方向。
一切拥有来得太容易了,来不及去体味奋斗的甘苦和拼搏的滋味。不曾拥有时,总是在不停地追求,越艰难就越觉得活得有意义。拥有之后,生活之光就黯淡了,想得到的东西就握在自己手里,便失去了距离,失去了价值。
我渴望拥有,但却不希望拥有的过程太容易、太简单。只有经过千辛万苦、曲折坎坷之路,得到的才能更长久地存留在自己的身边。
我渴望自己与拥有慢慢地缩短距离。
第四部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有一种“错”叫美丽
愚昧的时候遮盖了智慧;虚伪的时候遮住了真诚;卑劣的时候覆住了善良;逃避的时候遗忘了勇敢……能遇到为你拭去尘埃的人令你“大悟”,是多么幸福。若无幸,遇不到呢?
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我认识了一个叫岳林的男孩子,他爱说爱笑,有种孩子气的活泼,又有种宽容的成熟。他令每个人都产生一种相熟的亲切感。我很羡慕地问他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开朗、平和、乐观的性格。他笑着对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善良、美丽。在她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极内向的男同学。刚开始她仅仅觉得他在同学中间很沉默,甚至可以说很孤僻,好像没有一个朋友,也似乎从不“敢”和女生说话,无论是校内组织的各种联欢活动,还是同学之间的生日聚会,他从不曾参加过。学习上他非常地用功,但不知为何成绩却并不好。后来才知道他家里没有父亲,母亲又常年病在床上,还有一个小妹妹,一家人仅靠他母亲微薄的“病退金”维持生活。他天天晚上自己手工制作小孩子们头上戴的那种“宽檐帽”,然后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骑车到农村的集市上去“赶会”(赶集),把卖帽子的所得贴补家用。据说有一次他卖帽子时,多收了一个农村妇女2元钱,他看着慢慢隐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农村妇女,迟疑着是否应该退回这多收的2元钱。也许仅是“改善一顿午饭”的诱惑引起的刹那间的一点点的贪念占了上风吧,他终还是昧下了这“2元钱”。然而他不曾想到,没过多长时间,那位农村妇女又拐回来向他索要那多收的2元钱。当他红着脸退回那2元钱时,她竟盯着他狠狠地骂一句:“穷没啥,别这么下贱,你这是作贼,等于从我的兜里偷钱。”对她来说这一句无意间的“气话”,也许并没有更深的恶意,然而往往一句无心的恶言就会对他人造成深深的伤害哪!听了这句话,他羞红的脸一下变得惨白,他既对自己一时的贪念羞愧痛悔,又为自己的贫穷感到一种令自己恐惧的愤恨。从此后他也越来越沉默孤僻了。因贫穷而造成的自卑感使他沉默寡言,也是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不能专心地努力学习。
许是出于一种人天性中的“怜悯”吧,这个女孩子想试着去靠近他、接触他,希望能帮助他打破他那封闭、禁锢自己的精神枷锁,使他活得青春、生气。于是她请求老师和他做了同桌。
刚开始,她只是在学习上帮助他。在他做功课时,她便悄悄地注意他。当发现他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或有写错的地方时,她就提醒他。他常常涨红着脸一声不吭地听她讲解每一点错的地方。她问他些什么话,他只是点头或沉默,慢慢地她试着和他聊天,但不论她是和他拉家常还是说些趣事,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这样过了大约两个月,虽然他在学习上有些进步,而她却简直要泄气了。感到她实在无法开启他那坚固的“锈锁”,因为两个月来,他和她说的话绝不会多过50句。
就在这时候,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她想:假如这个主意失败了,她就决定放弃她的“怜悯”。
那天他做功课时,她故意将他写对的题说是“错”的。他很惶惑地听她讲解这道“错”题。她又有意将她的解释说得漏洞百出却又很“理直气壮”。他越听眉头皱得越紧,越听脸涨得越红,似乎很想反驳。她见他这副神情,更加“胡言乱语”了,并且还发狠地说:“你怎么这么笨,连3岁小孩都不如,这样简单的题,你都会写错,真是不可救药。”
他看着她,脖子涨得通红,嘴唇不停地发抖,猛地他几乎是喊出了一句话:“不,你错了,我写的是对的!”所有在班里的同学都“惊呆”了。茫然地望着他们。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从不“敢”高声说话,更别说对一个娇弱的女孩子狂喊了。
教室里静极了。她含着那种母亲才会有的温柔的笑意看着他。他也愣愣地看着她。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两颗大大的泪珠缓缓溢出眼眶,在他那微微颤动着的脸颊上划过两道泪痕,无声无息,悄然落在课桌上。然而这一瞬间那悄然而落的两滴泪水落下的声音却震得她心头一阵狂跳。是啊,那是怎样的两滴眼泪哪!那不是两滴眼泪,那是一颗青春的心脏在有力的跳动!
她的心也突然被一种情愫深深地触动。是喜悦?是感动?是幸福?她不知道,她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流泪了。
他猛地伏在桌上放声大哭。这时候,班里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响亮的掌声和着他忘情的哭声给了我们一个证明:人会老,而心是不会老的,只不过仅仅是“苦难和不幸”的尘土覆在了它的表面而使它显得陈旧些罢了。一旦有人为你拭去尘埃,它就是永恒的钻石,光芒四射。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现在成为一家外资公司在国内的地市级“代理”。
——说到这里,他忽然用一种很磁性的声音问我:“知道那个沉默寡言、带着精神枷锁的男孩是谁吗?”
我感动地看着他,点点头。从他流转着水雾的眼睛里,我知道了。
——“他就是我。”
……
细细想来,人一生中的许多障碍,都不过是覆在心灵上的尘土:愚昧的时候遮盖了智慧;虚伪的时候遮住了真诚;卑劣的时候覆住了善良;逃避的时候遗忘了勇敢……能遇到为你拭去尘埃的人令你“大悟”,是多么幸福。若无幸,遇不到呢?你能自己拭去心灵的尘土吗?
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
第四部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船要远行
人生是一种不断的重复。经常有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的云,一样的蓝天。
在一个雾霭蒙蒙的早晨,我独自走近海。远远地,我坐在沙滩上,看将行的船解缆出港。海天苍茫,混沌一片,出海的船缓缓地离了岸,那么平静,平静得就像一幅写生。
我的心有一种模糊,继而一片空白。关于人生的种种想象在那一刻悄悄地爬出来。
人生实在是个大题目,酸甜苦辣,包罗万象;却又实在是个小题目,毕竟一条生命只有一个人生。从永恒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瞬间,稍纵即逝。
未来的人生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谜,即使活到80岁,81岁仍然未知,怎样把握将来,就需要我们格外用心。
与其说人生如梦,如过眼云烟,倒不如说它是瞬间与永恒的较量。漂泊,无论你是一个多么胆怯的水手,也一定逃不脱,历经无数次的晕眩与挣扎,直到生命终了。我们除了全力以赴,别无选择。
与永恒拔河,输总归是要输的,生命总归是要完结的,谁能较量过永恒的时空?我们能做的只是让人生尽可能地释放它的能量。
人生是一种不断的重复。经常有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的云,一样的蓝天。
重复把奇伟变成了平凡,把丰富变成了单调。初次见海的人常常惊叹于海之无涯、天之无垠,甚至惊叹于海水的苦涩与海浪的起伏。但长时间在海边呢?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呢?重复是对激情的一种磨难,在貌似相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经历里,的确很容易平淡生活热情。
然而正因为重复,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才愈加深刻。永远不要忽视生活里的一次一次的重复,正如不能忽视每天一样升起的太阳。在重复中,我们才得以理解生活。
尽管生命是一段充满抗争的历程,却常常以平凡收尾。
船出了港,哪一个水手不是怀着满载而归的梦呢?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有过憧憬,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往往是人所无能为力的。
平凡是人生最大可能的结局,却是生命最不易做的一种假设。
那么,就把平凡理解为不能称之为伟大的小的努力和小的成功。如果不能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干脆就做好一个平凡。那意味着我们在认真地履行生命的义务,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绝不平庸。
人生是遗憾的艺术。
当你踏上航程的时候,你就再也没有归途。人生就是那种一去不回头的特殊航行。
无论多美好,过去的不再来,失去的不再有。同样,无论过失有多大,也不可能从头来过。工作、学习、友谊、爱情,无一不是。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珍惜每一次相识,每一次分手,珍惜每一个每一次。
不仅珍惜那历经千难万苦才拥有的,也要珍惜那些轻而易举就得到的。
毕竟,生命对于我们只是一次。
在一个雾霭蒙蒙的早晨,我独自走近海。远远地,我坐在沙滩上,看将行的船解缆出港。海天苍茫,混沌一片,看海的我也多了一份迷惘。
我对人生看得或者很肤浅,很简单了。我深知,将要经历的人生和正在经历的人生远比我理解的深刻而复杂。
在那个早晨,我看见一只船出海了。我想,它是去做一次勇敢的漂泊。
第四部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 船要远行
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仅一次的生命。
一位给我写过信的小读者在南京住院,动手术那天我也去了。当他被推进手术室以后,他的父亲像傻子似的呆立在走廊上,整整五个小时,屏息凝神,一动也不动。傍晚,手术车推出来了,当儿子猝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这位四十八岁的父亲竟然往后一倒,当场晕死过去。医生们吓坏了,一边忙着照应刚动过手术的少年,一边抢救那位父亲,整个病房乱成了一锅粥。
少年的父亲是军人出身,他见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场面,从来都是眼不眨心不跳,而此刻,面对着亲生骨肉,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事后我问他,他说也不知是为什么,反正他不能看到儿子受罪。
像这样的父亲何止一个。我曾在另一家医院见到过一位姓陶的年轻工人,他在一次施工中不小心从高楼上摔了下来,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十多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便问:“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你父亲。”
父亲?小陶苦苦思索,怎么也记不起来。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不老,而且是一头黑发。他哪晓得,就在他徘徊在死神门槛前时,竟把他那五十不到的父亲急成了一个白头老翁。
儿时常听外婆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以为是外婆的创作,可望着小陶父亲那满头白霜,我确信外婆没有骗我。
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一间小屋里,躺着一个叫戴小川的残疾少年。他的父亲是个老报人,从年轻时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一次他背着儿子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十几里。儿子感觉得到父亲胸膛里那颗心在剧烈地跳动,汗水顺着颈脖的皱褶直往下淌。他恨自己,怎么这样没用,给父亲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忽然冒出一句:“爸,电风扇来了!”说着撅起嘴巴对着父亲那汗漉漉的脖子猛吹起来,父亲再也忍不住,泪水和着汗水滴滴答答地洒在地上,融进了早春的泥泞。以后每谈起此事,父亲的眼睛里总闪出两点亮晶的东西,他说他对不起儿子,至今没治好他的病。
我一直忘不了那年在唐山采访时听说的一件真实的事。地震袭来时,墙倒屋塌,一块沉重的水泥板从天而降,屋里一对年轻的夫妻跃然而起,头顶头,肩搭肩,死死地坚持着,不为别的,因为在他们身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抢救人员赶来把婴儿抱走后,他们便再也无力支撑,水泥板轰然压下。
是谁给这对父母注入如此大的力量?是他的儿女。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了这个延续,为了让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也许有的儿女片面地理解“生命既然开始,便已经走向死亡”,他们毫不珍惜宝贵的生命,有意或无意识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轻而易举地就那么一甩手走了,但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