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万水千山,都如过眼云烟
北京富春花园一套公寓里,一个女人突然心血来潮,打开了一只红色的皮箱,翻出了她学生时代的留言簿。在那本暗红色封面的本子里,一段文字引起了她的沉思——
“在你这本小巧别致的留言本上,横七竖八地放倒这些蛮横的笔划,正是为了告诉你一些无端的发泄与闲聊,才是真诚所在。都是黑夜的追随者,可自从读了你的文字,就知道什么是风。当风轻送或狂吹时,你飘起的发束往往只有你不曾留意。”
“当风轻送或狂吹时,你飘起的发束往往只有你不曾留意。”——这个女人默默地读着这句话,心里小小地笑了一下,她的视野里,于是出现了一个叫做方楠的大学校友。以方楠为引子,江小牙还想起她的朋友卢荻和梁冰洁,还有她的初恋情人磨斌言,以及那个叫孟向东的摄影师,这些家伙一定都还在这个地球上活着,那么他们都在做些什么都已经变成什么样子?还有她中学的黄克老师、罗向德老师、李书康校长,她的同学李秋萍,他们,是不是都隐藏在她生活的周围!
这段时间,这个女人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需要历史!
时间像沙漏,它总是选择那些美好的东西留下。在那有些发黄的往事中,江小牙看见自己行色匆匆地走着,她那双细长的眼睛,流露的全是大学前期的喜悦和浪漫,*后那些沉郁的日子,她基本上是不太愿意去想的。或者即使她努力去回忆,那两年也没有留下太多的东西,除了几大本文字符号象征着她的确存在过,只有那个在压抑中越缩越小的“我”。
原来她以为她在别人的眼中也是越缩越小,她甚至不敢去奢望她大学时代的旧人还能记得她,因此她把自己的伤痛深深地隐藏起来,一声不响地消失在所有熟人的视线中。当十多年后她脱胎换骨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时,她开始有资格来缅怀自己的青春,有能力来审视自己的伤痛,这时候她竟然发现了方楠无意中的那行文字——
“当风轻送或狂吹时,你飘起的发束往往只有你不曾留意。”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是不是意味着江小牙当初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从而错过了很多的善意,也错过了无数的关爱?多年来她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意孤行地活着,她把无数优美的风景,全部排斥在自己匆忙的脚步之外,现在回过头来,她才知道那些落叶,其实也曾经伴随着花开。
女人用手指在这行字迹上轻轻地触拂着,心里居然涌起了一阵难言的感激,正在这时,她的手机不甘寂寞地响了起来。女人的心惊跳了一下,她看了一眼旁边那个金属的小手机,然后很不情愿地按下接听键。
2、古城,一种伤感
有人说,山的后面是男人宽广的胸膛,水的后面是女人含泪的目光。
这古老的话题,一直诱导着女孩。一天,女孩终于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站在一堵年久失修的褚红色旧城墙下。城墙虽然在抗战时期披挂过鲜血,但是它并没有名气。没有名气的城墙,它的隐痛全垒在一块一块的砖头、一网一网的长青藤里。一个秋风散淡的黎明,女孩携带着这个小镇的往事,挤上了一辆又脏又破的汽车。她刚把随身的那只木箱塞到座位底下,汽车就发动了。女孩惊惶地挤到窗边,紧紧地抓着生锈的汽车窗门,这时候,两张被握得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和一支暗红色钢笔,塞进了女孩无助的手中,钢笔上刻着一行镀金的小字: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汽车穿行在绵延的盘山公路上。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交叉向前延伸,女孩不知道,山其实是同一座,河其实是同一条。她只知道那个身穿蓝卡机学生装的中年男人,在她的视野深处一直遥望着她,她的人生从这里起步了。
这一年女孩十四岁。。 最好的txt下载网
3、老师你好吗
这两年书摊上流行各种各样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印出来了,就定格在了那里,透过它看到的人事和物事都不免有些凄凉。其实真正的老照片,是在人的心底里藏着的,它静卧在物欲横流的城市底部,在所有的喧嚣都停息的夜晚,你倚窗而坐,便能听到它轻轻的呼吸声。它的阳光有些忧郁,它的流水安静平和,因为时代的久远,这些老照片都美得有些失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永荔中学,就是江小牙生命里一张永恒的老照片。
永荔中学位于永荔县城的西北角,与闹市有一段相当的距离,红墙绿树掩映下,不仅安静,还有些神秘。这所中学建于解放初期,原来落址于县城的繁华地带,1956年搬到现在的校址,同时增加了六个初中班,再加上原本六个高中班,可以说已经成为县城里的龙凤之地。江小牙从山里钻出来,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第一次那么远地离开家门,就是到这个地方开始她的高中生活的。
江小牙一入学就被任命为副班长。这本来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但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怎么也忘不了在那堵旧城墙下,她曾经拥有的三年庞爱,以及因为离别而漫生出来的伤感和思念。她害怕新事物的介入,冲淡那份深埋在心里的情感,她害怕在她的灵魂深处,那些最美好的过往会变得不值一提。于是她拼命地去延长这份少年的忧伤,这忧伤又因为经过了咀嚼,从而变得更加浓墨重彩。
江小牙最思念的人,是她的班主任唐方良老师。唐方良在江小牙年少的生命中出现,使这个女孩走上了一条以求学为出头之日的道路,他以自己所有的品德和智慧,全部贯注在这个他最得意的学生身上,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次鼓励,都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女孩今后的一生——尽管他自己也不知道最美好的人生该会怎样。江小牙无法忘记她的唐方良老师,她的思念仍然停留在她的初中岁月,尽管高中的生活就在身边喧腾不已。她不断给她的这位班主任唐老师写信,同时对唐老师的回信,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她都会咀嚼出新的含义。
江小牙同学:
弹指之间,接到你写的来信,已经一个星期。从信中得知,现在你正被犹豫与伤感折磨着,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值得尊重的,然后也是可以消融的。相信你,决不会被一时的自我烦恼波涛所吞没。
我们知道,人生充满着矛盾,它既不会像钟表那样平稳而均匀地运行,也不会像朝霞那样瑰丽而反复地出现;它常常发生一些令人预想不到的事情,可是恰恰是这些事情,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毅力和对生活的态度。当我们从狭窄、阴暗的小路中走过来,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感情:在寒流面前,它冷却了,默然无声;可是,当它一旦意识到有春风吹来,它便像解冻的河水。在这样的时刻,你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渴望。但任何事情,往往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那样简单,许多时候,是要经过加、减、乘、除,甚至开方、乘方之后才得到“二”的结果,你说是不是这样?
衷心希望你能努力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成为在生活的大海中勇于搏击风浪的强者!我仍然坚信,你不会令我失望。
唐方良老师的信,对江小牙来说,连落款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她用心理解着老师对她的教诲和鼓励,她想象着在小镇上的那七八间平房之间,她的老师是怎样默默地穿行着,他严厉、沉默的目光里,始终写着为人师表的尊严。她握着唐老师送给她的那支暗红色英雄牌钢笔,钢笔上刻着“数*人物,还看今朝”。 。。
4、发现诗歌,在年少的时候
书信,它通过文字之中蕴含的内容,以及文字以外的笔迹和行文,在传达着一种远比语言更高贵、更严肃、更精密的情感,面对那一张张还散发着卷烟味的信纸,江小牙的心里仿佛有什么在蠕动着——温柔的、崇高的、激越的,鼓荡着她的心弦。
永荔中学后面的茅岭下,茅江绕着县城轻灵婉转地流过。每次站在那寂寞荒凉的山岭上,江小牙都感到心里宁静异常。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可以听懂大自然的每一种声音的,在这无人的荒野和这条不知流向何方的小河边,江小牙不必再面对县城文明带给她的尴尬,她的心事也不必在狭窄的寝室里拥挤,更不必在严肃的课堂上躲藏,她一次次读着恩师的来信,在一个只有风声掠过的春天的黄昏,她写下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排诗行——
“在一个美好的早晨/我们/告别了慈爱的母亲/驾驶着生命的航船/离开寂静的港湾/驶向辽阔的世界/那里/有绚丽的彩霞/有无边的海域/但是/在你的航道上/也有浊浪排空/也有礁石嶙峋/作个真正的勇士/扬起你理想的风帆/向着你理想的彼岸/——挺进”
江小牙第一次发现,把句子折断,按长短无规则地排列,居然会产生那么神奇的效果,而随着这种神奇而起的,竟然是对诗歌的发现——这是诗啊,江小牙从来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也能写“诗”!长期以来,女孩为心里的烦恼迷惘而困顿,今天她在无意识之中,闯入了一个新的领地,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困兽一般的感情,梳理得柔顺而又甜美,这种感觉是这么美妙,是这么动人。
于是她把课桌上用饭粒粘着的但丁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掀下来,换上了一首小诗——
我不愿走上寂静的海岸
去悲伤地计算身上的伤口
我要向暴风雨进行最后的较量
把生命的瞬息都交给战斗
江小牙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有昂扬的进步思想,同时还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悲愁情绪,有点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荡气回肠的台词,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江小牙在一本外国翻译诗集中读到这段话时,简真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想这首诗真是太符合她的心境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杜鹃红遍
在中学里,能读到诗集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江小牙对诗的认知,基本上是从最原始的感悟开始。在她心感寂寞的时候,她便孤魂一样游荡在荒凉的茅岭之上,她坐在茅岭的最高处俯瞰岭下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俯瞰茅江边上忙碌的农人,这时候她感到心里宁静异常。她想祖先们一定把所有的忧伤和凄凉都放逐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的人找到了,把它变成诗,有的人没有找到,于是把自己变成孤魂。
198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茅江两岸开遍了万紫千红的杜鹃,虽然这花每年都开每年都如此灿烂,虽然县城的同学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但对江小牙来说,却是初次相识。这杜鹃是寂寞的,它的寂寞那么高贵,它散布在荒山野岭之中,与风雨为伍与春天为伴,她的歌唱那么动人,它用细细的喉咙,组合成荡气回肠的歌唱,排山倒海地把你淹没;这杜鹃又是热烈的,她的开放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簇一簇、漫山遍野,只要你不经意地看见一朵,就会被它抓住,继而整颗心被它染红……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在江小牙的眼前。她被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深深震撼,她一时之间呼吸停滞,一时之间难以承受,她奔跑起来,那些花朵也和她一起奔跑,她小声地欢叫,那枝头的花儿也与她一起喧闹。她看见这杜鹃倒映在江水里,于是整条江全红了,整个世界流动的,都是一片绚丽多姿的红。
这时候,江小牙感到语言的单薄,感到诗歌的苍白,在这杜鹃红遍的春天里,仿佛到处都是诗,可是又到处寻找不到——不,其实诗歌无处不在,可是只要你抓住了一种,就会失去其余的全部——整整一个春天,江小牙心驰神荡、魂不守舍,她最终什么文字也没有留下,在这被诗歌填满的春天里,她感到自己实在太过渺小……
茅江两岸这漫山遍野的杜鹃,以及它铺天盖地的那种红,从此深深地打在江小牙的灵魂之上,成了她这一生中最隐秘也最灿烂的情结。。 最好的txt下载网
6、1985年
1985年,永荔中学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这件事,也为江小牙的生命注入最鲜活的内容。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至理名言。正因为这样,许多年来,永荔中学都是理科班三个之多文科班一个之少,理科班人欢马叫文科班默默无闻,理科班登科入仕文科班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但几个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却使这一观念和现象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分配到永荔中学的五个年轻人,有在学校混得不太好的本科生,有顺其自然的师范生,也有听天由命的专科生。其实从八十年代初,就不断有毕业生分到这所县级中学,但哪一次都没有这次人数众多,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实力强劲,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来势凶猛。本来永荔中学的教职工上百号人,上百人的队伍里,多五个不多,少五个不少,但如果这五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带动未来主流生活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到来就不仅仅是五个人的事情。
在这五个人的队伍里,有一个叫罗向德的年轻人。这个人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是他那口流利漂亮的国语,就足以让永荔中学那数十年不变的本地话,一夜之间变得灰头土脸。除此之外,这个人英俊潇洒、活力四射,他在课堂上公然谈论爱情,谈论社会弊端,他执教高87班的《政治经济学》,却给学生大讲萨特和佛罗伊德,他洪亮而清越的笑声,让那些老教师们忍无可忍。
另一个让1985年的永荔中学不可忽视人物的叫甘玉婷。这个女孩子学的是中文,脸上终日一副古典文学的派头,她每日一换的奇装异服,以及一唱三叹的柔媚语音,一下子成为学校女生私下里的公共楷模;尤其是每天黄昏时分,这个女子竟公然在教学楼前,与县政府的男秘书除了打羽毛球,还眉来眼去地打情骂俏,她那迷人的娇笑,排山倒海般涌向永荔中学全体师生的耳中。
还有一个另类角色叫黄克,这个家伙更加让人不可小视。他长着一米八零的个头,这样的个头在南方已不多见,而这个人麻杆一样的瘦身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黄克平时行为孤僻、出语惊人,他的眼睛有如两把犀利的刀子,看人一眼就让你心里发毛,每次他傲慢地从教学楼前走过,都要让人心里产生一种十分痛快的感觉。黄克不仅仅是言行让人冒火,更要命的是,此人公然表示出对教师这一弱势群体的蔑视,公然表示只要有机会就调离教育系统,并且还公然向那些传统的老教师们发出挑战,公然以军令状的形式接受正在分离出来的文科班,同时提出要由自己组阁,给文科班配备最强劲的师资力量。黄克的狂妄直捣老教师们心里最薄弱的环节,一下子在教师队伍中掀起轩然大波,让那些冥顽不化的同事们又气又恼、又怕又恨。
总而言之,1985年分配来的这一批大学生,他们要么才华横溢,要么锋芒毕露,要么自我中心,要么我行我素。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想尽快地实现自我,并且基本上都不愿等待和缺乏耐心。他们用那些闻所未闻的思想和观念,潮水一般灌入这所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的重点中学,同时冲击着整个县的教学界,并且还延及至整个县城的普通公民。
7、一个叫罗向德的青年教师
1985年秋季上半学期,是高二分科的过度期,虽然只短短的两个月,高87班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是从罗向德和黄克老师介入87班开始的。
罗向德执教的是87班的政治经济学,从第一天走进教室,这个人就让学生们耳目一新。那天上午,当上课铃声响起之时,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门口,盼望着他们新的政治老师出现。但是第二次铃声又响过了,教室门口仍然只有静静的秋阳。正在这时,坐在前排的同学发现了教室后面的骚动,他们扭过头来,看见一个西服挺拔的年轻男人正从一个座位上站起,他的脸在秋日的朝阳下,真可以用光芒四射来形容。
罗向德拿着那本不厚的政治课本,笑容满面地穿过一排排课桌,站到了高87班的讲台之上。他站定之后,先是非常富有魅力地一笑,然后扬起手上的那本《辩证唯物主义》,说出了他任教87班的第一句话:“这是一堆文字垃圾。”
即使是说这样份量很重的一句话,罗向德也是笑着的。这句短促的话一下子让教室里48个学生目瞪口呆,在一片惊愕的议论声中,罗向德展开了他的论述:“你们知道吗?五年前我学的政治课本,跟你们今天手上拿的这本一模一样,甚至连封面颜色和课本的页码都没有变化。其实你们问问年纪稍长一点的老师,他们会告诉你们,不仅五年前用的这本课本,甚至十年前的内容,跟现在也基本大同小异。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教室里一片沉默。接着是掌声、如潮的掌声。
“我叫罗向德。”罗向德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以后的日子,将由我来上你们的政治课。但是我还是得把这堆垃圾重新输送给你们,因为,你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个社会,你们更要升学,以此去闯你们的未来,而这堆垃圾,却是通往升学路上必不可少的桥梁。”又是一阵沉默,但这次没有掌声。
这时,罗向德非常古怪地笑了一下:“当然,我还会尽我所能,告诉你们一些别的,一些真实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接着,他象征性地打开课本,开始了课本内容的讲解。
很显然,罗向德根本就没有备课,更没有什么备课本,他几乎不需要看书,就能够把课本里的内容背诵如流。那本薄薄的《辩证唯物主义》,非常孤独地躺在他的手边,他有时还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情绪激昂的时候,甚至不经意地把半边屁股搭在女学生的课桌之上。罗向德这种超然脱俗的气度,以及那口高贵非凡的普通话,一下子倾倒了高87班的所有学生,不少人的心里,从此有了具体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具体设计。
罗向德一出场,就获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盼着上政治课,盼着听罗老师的普通话,以及他激烈的“旧课新说”。但是没过多久,同学们就发现罗向德虽然能带给他们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