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
方誊讶然道:“那你们的笔录”
“我们实话实说!”诸葛允在旁道,“事发当时,我们正与渊让君在鸿庆楼饮宴。其他事情我们也不晓得。”
周惠补充道:“我本想去找王元德,让他放我们进去见沈渊让一面的,可他却不肯见我可恶,改天进宫我定要到皇奶奶那里参他一本!”
鄢如月却道:“惠儿别胡闹。你只是有公主身份,却无官爵在身,王大人不见你也是常理。现在我们主要是应该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到渊让君。”
“正是此理。”诸葛允拍手道,“所以我们才来找泾川君。泾川君,令尊乃是当朝司空,不知能否代为陈情?”
王戎面无表情地看了诸葛允一眼,道:“刑部和大理寺并不归司空管辖,你们应该找宇文献去才对。他父亲可是当朝丞相,刑部和大理寺都归政务院管辖”
周惠跺脚道:“哎呀,这不是找不到宇文献那小子嘛,所以才来找你咯!”
王戎道:“我也找不到”
“可是荣达可以啊。荣达跟宇文献一个宿舍,他可是你的死党,你别告诉我连你也找不到他!”周惠不依不饶。
王戎顿了顿,才无奈道:“好吧。不过,我不能保证宇文献会答应帮你们。宇文丞相向来果敢自专,还没有听说他会顾及儿女私情而网开一面其实,我觉得你们与其在这里拉关系走偏门,还不如去找巡城司,催促他们尽快查明真相才是正理!”
方誊道:“对,这也是可行办法。这样,我们兵分两路。你们去找宇文献,我去巡城司。”
鄢如月想了想:“我跟你一起去吧!”
“你?”
“呵呵,别忘了,雒阳府尹可是我干爹!”鄢如月笑道。
“那我也去。”马固立即站出来说道。
周惠一拍手:“好,就这么决定了。我和南山哥哥还有王泾川去找宇文献,你们去找巡城司。出发!”
分割线
出了剑阁,王戎换上校服,与周惠和诸葛允缓步走向另一栋男生宿舍。
路上,王戎蹙眉问诸葛允:“你怎么和惠儿一起掺和进沈渊让的事情里了?”
诸葛允笑道:“有何不可吗?沈渊让这人还是可以结交的!”
王戎还是紧锁眉头道:“可我老觉得他这人太过放荡不羁,虽然颇具胆色,但浮华之气太重,终究不是我辈中人!”
诸葛允看了看沉稳内敛的王戎,又看了看在前面快步走的周惠道:“可是你的惠儿却对沈渊让的事颇为上心,你不帮忙又能如何?话说回来,沈渊让没准真是清白的,我们还他一个清白,若他日他能继承家族,我等不是又获一强援吗?渤海家族在渤海郡可是镇守数百年,根深蒂固啊!”
王戎忽然停下脚步,对前面的周惠喊道:“惠儿,你刚才说你们想去见沈云也不可得?那你可知他现在在什么监狱?”
周惠转过身,想了想道:“昨日听巡城司的人来宣读中旨,好像是大理寺甲级监狱!怎么了?”
王戎的脸色一下煞白,沉声道:“南山,惠儿,我看此事我们还是不要牵扯为妙。大理寺甲级监狱,那是重刑犯待的地方,而且负责看守甲级监狱的你们知道是何人吗?”
“是谁?”诸葛允和周惠同时问道。
“屠天骄!”
王戎的话顿时如砸进湖水的巨石,在诸葛允和周惠心里炸开一排排波浪。
周惠颤声道:“可是羽林暗卫第二镇统制屠天骄?”
王戎点点头:“所以我说此事可能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是不要插手了。”
诸葛允托着下巴思索着道:“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找宇文献也没有用了。除了当今陛下,谁也不能干涉羽林暗卫的行动等等,难道渤海侯遇刺一事是陛下”
诸葛允悚然变色,停下话头。
王戎也有些吃不准,脸色阴郁地看着满脸不可置信的周惠,道:“惠儿,这件事我们别管了。也管不了!”
周惠被诸葛允的话吓得有些失神,半晌才清醒过来,一把抓住王泾川的胳膊道:“泾川,你,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也是羽林暗卫的人是不是?那你能不能跟屠天骄说说,这件事真的不是沈云干的啊!”
王戎作为帝大的首席剑士,早就是羽林暗卫暗中定下的人选,只要一毕业,王戎便可进入羽林暗卫。所以他对屠天骄非常了解。他道:“惠儿别闹了,屠统领可是出了名的冷血无情。除了陛下,他是不会听任何人的话的。更别说我现在还没有完全加入羽林暗卫呢!”
“那,那我进宫去见陛下沈云是无辜的,他不能被当作替罪羊!”周惠拔腿就要跑,一下便被王戎抓住。
“够了!周惠,别忘了你是英公周瑜的子孙,你这样任性迟早会让整个家族都受到连累的!”
王戎的怒喝让周惠愣住了。
已经是下午,偏西的阳光照在地上散发出灼热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下,周惠就站在王戎面前,不动,也不说话,眼睛里有一层水汽,但却始终不掉落下来。
诸葛允看她的样子,赶紧上前拉开王戎,伸手拍了拍周惠的脑袋,道:“好了好了,惠儿毕竟还小。泾川君,你应该劝她而不是骂她!你看把我们惠儿吓得没事,小丫头,沈渊让这事我们不管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听话,乖,等会我给罚王泾川给你买最漂亮的毫州绸衫”
在他们眼里,周惠就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姑娘,是他们永远需要去呵护的对象。
看她泫然欲泣的模样,王泾川也有些懊悔,正想开口说几句软话,却没想到周惠突然爆发了。
她一把甩开诸葛允的手,眼泪滚滚滴落,嘶声尖叫道:“不,我就不。我喜欢沈渊让,我非常喜欢他!他不是坏人,更不是买凶弑父的禽兽,我不管你们怎么想,总之我绝对不要他成为替罪羊我知道我是英公的子孙,但是难道英公的子孙就应该昧着良心去做事吗?我没有官爵在身,也不是那些庙堂之上的衮衮诸公,我不用去想这些阴暗龌龊的事!我只要沈渊让平安,我只要他回来,回来陪我上课,陪我骑马,陪我练剑,别的我什么都不要!!!”
分割线
待在监狱里的沈云并不知道在帝大校园里的一切。但是他知道,自己恐怕要在这里待上一段日子了。
那些狱卒果然是聋哑,但百晓生还是写了一纸文字交给狱卒。纸上写了甲级监狱一十八位重刑犯请求屠老大见沈云的情况。
本以为回复要等很久,但才不过隔了一刻钟,有一个身穿锦绣鱼服的官员就来到了这里。
这是个矮胖子,脸白白净净的,加上满脸和气的微笑,看着就让人觉得亲近。他打量着手里的纸张,对百晓生道:“你们的意思屠老大已经知道了,不过他现在没时间见你们,让你们稍等一段时间!
至于沈世子的事,相信你们也都了解一二,屠老大也不想让你们为难,不杀便不杀吧!不过有一点你们必须牢记,屠老大不让你们杀掉他,但是也绝对不能放他离开这里。我深知诸位的本事,这座监牢其实是囚不住各位的。若是有朝一日狱卒发现他失踪了,那么各位也只好跟着他一起失踪我的意思你明白了吗,百晓生?”
虽然这矮胖子满脸和气的微笑,但百晓生却是满头大汗,点头哈腰地说:“明白明白,多谢申总管提醒。”
那申总管笑着走到沈云监牢前,做了个非常标准的觐见礼节,和声道:“沈世子,在这里可住的习惯?我叫申德,乃是此间总管。若是有什么不习惯的尽管跟我说。在下一定尽力满足世子的任何要求!”
沈云看百晓生的模样,就知道眼前这人绝对不想表面那样和气,于是便拱拱手道:“还好,谢申总管关心。只是我想知道屠老大什么时候肯见我呢?”
“世子说的哪里话,并非屠老大不肯见您,而是屠老大的确没有时间!您也知道,令尊不幸辞世,陛下龙颜大怒,我们这些做小的也着实不轻松呐”
“可是再过几天便是家父出殡之日,莫非你们要等三年守孝期过了才肯放我出去吗?”沈云看他那满脸和气的微笑,不知道为什么却满肚子恼火。
他恨这种笑里藏刀的人!
申德还是笑眯眯地说:“这个就不是在下能做主的了。不过世子放心,我一定会将您的意思传达上去。呵呵,世子宽座,我还有点事先告退了!”
“你”沈云实在被这种人搞的很没脾气。话没说完他便噌噌噌地离开。
“他妈的,老子诅咒他生儿子没屁眼!”沈云暗暗嘀咕了一句。
石老三突然接口:“他本来就生不出儿子,又怎么会有没屁眼的儿子呢?!”瞎子的耳力比正常人要好,再加上跟沈云住的这么近,所以他听了个真切。
沈云怔道:“他是太监?”
石老三点头:“不错。申总管乃是皇宫二品太监。负责大理寺甲级监狱的日常管理。平时可是很少来这里的不过看他亲自过来,世子啊,看来你要见屠老大的确没那么快了!”
“看看看,看个毛,你个老混蛋眼珠都没了,还看个屁!”时迁不知道哪里来的火气,突然对石老三怒喝道。
石老三破天荒地没有跟时迁拌嘴,而是偷偷对沈云道:“臭跳蚤之前藏着的家当,都被这个姓申的给诓走了,所以对那姓申的痛恨至极呢!嘿嘿,活该!”
“妈的,你个老不死的家伙又在世子面前说我坏话,小心老子晚上开了门拿石头砸你!”时迁从床沿上蹦起来喝道。
“哼,有种你就打开我的牢门进来揍我呀!看我不捏碎你的卵蛋,让你跟姓申的成一类人!”石老三亦不示弱。他算准了时迁不敢打开别人的牢门,所以步步相逼。
两人一下骂开了,吵得一夜未睡的众人纷纷出声怒喝。
看着他们互相争吵的样子,沈云长叹一口气,看来坐牢这段日子是不愁孤单了。但,外面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啊?
分割线
ps:人这一辈子,如果有过这么一次爱的宣言,似乎也就够了。虽然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现在毕业了,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表白呢!你们呢?表白过了吗?
赶紧表白去吧!
对了,记得投完票再去!呵呵
【第二十八章 论朝堂,琉璃疏阁】()
外面的情况有些复杂。也有些混乱。
当然,从市井之间是看不出任何端倪的。寻常百姓在经过昨夜的宵禁之后,也就知道有个了不得大人物遇刺了,据说是渤海的一个侯爵。可这又能怎么样?
每天的豆腐脑还得吃,菜也还得卖,码头上的活儿也还有不少。该上工的上工,该下地的下地。商铺之间也都继续抬价降价,与客人熙攘争利一切的一切都还一如既往。
但朝堂之上,此时却已经是沸反盈天。
大汉帝国的日常事务都是由各个部门处理汇总,然后交到内阁,由内阁作出最终决定。遇到诸如军队和外交方面的大事,内阁才会将文档蓝批处理,送进皇宫交由圣裁。所以朝会是不必每天开的。一般五天一小朝,内阁和三院六部的尚书们在文华殿碰头议事,皇帝可亲自出席,也可不出席;七天一大朝,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勤政殿召集三院臣工共同商议七天以来的棘手事件。
总之,经过圣祖改制后的大汉帝国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当然,只是类似而已。皇帝作为最高元首,他掌握着全国的军权和宣布战和的权力!这是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所没有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汉圣祖显然明白“事必躬亲,乾坤独断”的害处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意义!
今日是小朝会,文华殿里沸反盈天的场面是由礼部尚书东方??递交的一份奏折引起的。
奏请早立渤海侯爵折!
“第三十代渤海侯遇刺身亡,家不可一日无主,为稳渤海人心,第三十一代家主之位须早立!”这是东方??的原话。
由于今日小朝会,皇帝并没有亲自出席,所以在用词上他没有用奏请。奏折上的“奏请”是专门对皇帝说的。皇帝对天下言论有随时调阅的权力,所以即使是上交内阁的折子上也必须用“奏请”两个字。
而引爆这场朝会高氵朝的,是雒阳府尹上官鸿的奏请彻查渤海侯遇刺案及弹劾羽林暗卫逾权断狱折!
随着上官鸿这份奏折的递上,检察院右谏议大夫也递上了四名稽查郎中撰写的弹劾奏折,矛头无不指向了羽林暗卫。说其滥用职权,诬陷忠良,构陷冤狱,罪大恶极,应立即惩处!
其他各部尚书也纷纷出言附和,他们虽没有奏折呈上,但也认为羽林暗卫行使职权过宽,以及危及帝国的正常行政秩序。
群情汹汹中,枢密院参议长和军机处参议长联名上奏的奏请调回近卫军团以安京畿防卫的奏折被彻底忽略了
同样被忽略的还有政务院户部度支司、赋税司上奏的奏请调拨十州乙等军团军费用以黄河整修工程折和奏请免青徐两州一年赋税折。
宇文护作为当朝丞相,今日却因病未能出席朝会。枢密院太尉也未能列席,坐在龙椅下首的只有内阁俊辅,检察院司空王显。
王显,字芯璞。今年四十岁。是帝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内阁成员。坐在朝堂之上的他,身着朱红官服,头戴紫砂冠,三缕墨髯,身姿挺拔,端是一副内阁俊辅的严肃表情。
“各位同僚,今日首辅大人、次辅大人皆染病未能列朝与诸位共治。诸君之请,某先带回疏阁,晚些一并呈递陛下”
王显的话还未说完,礼部尚书东方??已经出言打断:“俊辅大人,羽林暗卫自恃圣宠,已到了目无法纪的地步。渤海侯遇刺案,陛下震怒,可羽林暗卫不但不彻查,更不允雒阳府查,却将渤海侯世子羁押在大理寺甲级监狱,试问天下哪有未过审之人便关进甲级监狱的道理?!我大汉自诩华夏贵胄,礼仪之邦,难道已到了无礼便是礼的地步吗?公仆不敏,恭请俊辅大人给予答案!”
东方??,字公仆。今年五十二岁,向来以华夏贵胄,礼仪之邦自诩,事事绝不能有辱大汉国体,更不能有损华夏尊严!对礼仪上的维护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王显浓墨般的眉峰一蹙,对东方??在朝堂上如此跟他唱反调很是不满,但东方??是礼部尚书,归属政务院管辖,他王司空可没有当朝训斥的权力。
王显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既然如此,某便直言吧。羁押沈云乃是某之意。”
东方??愕然。最近这段时间王显与羽林暗卫第二镇过从甚密。这已经让首辅大人感觉不满。昨日的内阁中旨自然也不是首辅大人的意思。王显没有通知首辅,便签发了内阁中旨,让羽林暗卫羁押沈云,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打压理由。正好公甫效一大早就跑到府上,递了这份奏折,于是他也就顺水推舟将这奏折拿出来,同时发动政务院几个官员,一起当朝向王显发难,目的无非是提醒王显,首辅大人才是朝政的引导者。却没想到王显竟然如此干脆,当众承认了是自己羁押的沈云。
看东方??愕然的样子,王显心里冷笑。
自圣祖改制以来,从未有过四十岁便当上内阁大臣的人物。可他王显却是一个异数。在任何时代,异数都难免被人所排斥。这种排斥情绪在已经五十二岁依旧是礼部尚书的东方??这里,被无限放大了。王显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不然也不能四十岁便位极人臣,如今他若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只有当上内阁首辅。要当上内阁首辅,首先便要让这些老头子服从自己的权威。要做到这点,羽林暗卫是最好的倚仗---更何况,这件事他王显也只是冲锋的卒子罢了!
“王大人,沈云乃是渤海侯世子,羁押他你可有确实证据?”东方??有些激动地问道。
王显摸着墨髯冷笑道:“证据自然是有的。三日后举行三司会审,届时某自当拿出来。不知东方大人还有何想上奏的?”
东方??无奈摇头。
“既然如此,今日朝会就散了吧!各位同僚自回官署处理公务。其他事宜某自会呈报首辅、次辅,再做定夺!”王显下了散会令,群臣拱手离开。
分割线
文华殿本身就是内阁所在地。殿分前殿和后殿,前殿便是举行小朝会所在。而后殿就是内阁办公的地方。
后殿比前殿要更为宽阔,共有立柱三十六根,每根皆雕刻着四镇圣兽。每根立柱之间都有纱帘阻隔成一个个隔间,里面是内阁学士们处理奏折的地方。
在后殿的正中央有一个筑台,共十八级台阶,和殿前的十八级台阶合成六六大顺之数。
筑台周围用白玉栏杆围成,台上设有一个四方内圆的琉璃疏阁,阁中有文案、四方砚台各三。阁中四个角都有暖炉,正中央还有一个鎏金蟠龙鼎。这个蟠龙鼎是圣祖御赐给内阁的镇阁之宝。三位辅政大臣的辅臣印章都放在这里。
这间面积不过百十平米的琉璃疏阁就是大汉帝国的行政中枢。
帝国每天会通过驿站接收全国各地发来的折子,有平常文告,也有奏请拨款的奏折,更有一些上书言事的策论性折子。这些奏折都会先送到相关的部门,比如礼部官员就送到礼部,户部官员就送到户部。各部中也有一批主簿或者吏员负责将奏折封档记录,然后把筛选出来的送到内阁。
内阁也有相应的部门学士来进行筛选和简单批注,最后再送进疏阁请三位内阁大臣批蓝。内阁大臣批蓝后再由太监送进皇宫给皇帝批红。如果皇帝不允,甚至会亲自到内阁来和大臣商讨。
一般来说,各部学士都是从帝国各个大学毕业的优异学生,帝国年考是不会开放各部学士考核的。这些毕业生都要到这些部门进行三年到五年的工作学习,优异者会赏赐爵位或者六品以下官衔。接着选出优异者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学士,或者下派到地方担任官职。
这样就形成“天下官员出内阁”的传统,保证帝国政令的畅通。
在这些学士中,内阁学士显然是最受各地大学学子青睐的职位。他们或许没有官爵,官衔也只是一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