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覃偲道:“那就把只知哀嚎的伤兵都集中起来,必要时全部杀了。省的听着烦人!”
“啊?”参谋当场傻了,他万万没想到会听见自己的主帅这么说,如果真杀了,那岂不是寒了军心?
可覃偲却毫不犹豫:“就这么办。大哥那里一定已经派援兵了,只要再坚守一晚即可。为了月氏崛起,死几千人算什么?就当他们为国尽忠了,战后让枢密院多加抚恤就是了另外,你别光顾着跟我他娘的报丧。说说,今日斩获多少汉军头颅?!”
这下参谋彻底没辙了。脸上也苦练都没有,而是漠然地翻开手里的名册,机械地报道:“哦,据各营统计的数字,到现在为止,汉军至少阵亡四千人,伤兵超过两千以上”
“太棒了!”覃偲一拍大腿,却扯动腹部伤口。顿时呲牙咧嘴,但仍不住地笑:“好,看来当面的汉军中师估计也快残了,最多不过还剩万把人而已。让士兵们好好守住,战后重重有赏!”
参谋淡淡地行了一礼,就退出了大帐。一万五千人的伤亡才换了汉军六千人,这还好?经此一事。这参谋算是看穿了覃偲的本质,这就是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混蛋!这种人生在乱世一定是一方枭雄,但绝不是最后能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不是有这么一个父亲和哥哥,哼,被人砍死街头也不足为奇。
随着这参谋的离去,覃偲的武勇没几个人记住。但他的残暴却已经广为流传,直到百年之后,民间传说里,还把覃偲当作一个恶鬼凶神,是永远被镇压打倒的那一类人。
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来说,覃偲的残暴对汉军的攻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月氏人起了拼命的念头!
为何?
因为汉军执行的是平叛令。任何拿起刀枪的都是叛军叛匪,尽杀之!方才冲击汉军抛石机营地的月氏骑兵,其实还有上千人幸存,可无一例外全被处死………大汉不需要叛军俘虏!这个做法让捐毐军团的月氏士兵意识到,即使投降也是一死,但如果拼下去,没准还有可能获胜,毕竟还有一支兵力最雄厚的王都军团随时会赶到!
甘州第一军团的中师师长岑生此刻并没有时间去顾及月氏叛军的感受。他只知道,现在中师也在承受着极大的伤亡压力。
汉军参谋可比月氏那些临时参谋专业多了,才一刻钟,岑生就拿到了最清楚的伤亡报告。
“全师阵亡三千七百九十四人,重伤一千八百九十人,轻伤无算。现,全师可战兵力不过八千九百二十一人。
其中第一镇伤亡最大,建制已经不全,第一镇之两个旅只剩下不到半个旅,另一旅也伤员颇多,现已退回鄯善城休整。
第二镇和第三镇伤亡也不小,不过勉强还能再战。
辎重旅经方才月氏骑兵冲击也伤亡了两百余人,抛石机全毁,再造需要从鄯善城运材料,今晚勉强可以再修复四台抛石机备用。”
从这点来看,月氏人的临战报告还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大。
岑生蹙着眉头道:“将报告给元帅行辕送去,请求增派援兵。另外,让第二镇先缓缓,别冲了,派两部人马支援第三镇。另外,第三镇尽量向左翼迂回,争取早点打通与前师的联络。”
“喏。”参谋想了想,又问道,“要不要将报告也给殿帅送一份过去?”
岑生冷哼一声,道:“不必了。司徒功还指挥着前师呢,不给殿帅添乱了。”
“喏。”参谋没有再说什么,躬身退下。
岑生想了想,又叫过一个参谋:“你亲自去一趟元帅行辕,说我师已拼尽全力,现已无力再攻,若无增援,请元帅允许我师咱撤回轮台城下。”
那参谋愣了一下,道:“师帅,此时后撤怕是不妥吧?”
岑生道:“有何不妥?我师不过一万五千人,现在拼了六千还不够?再说我又没有说一定退,只要元帅肯将增援派过来!”
这名参谋算是岑生的心腹之一,仔细一想便明白过来:敢情自己的师帅并不是真的想撤,而是想借机多要点兵马。这仗打的这么惨,估计前师和后师也剩不下几个人,现在中师多要点人,以后说话底气不就大点了?那司徒功运气好而已,没准岑师帅也能坐上殿帅的位置呢!
想通了这一点,那参谋立即高兴的跑去元帅行辕报丧了。
益公接到中师的增援请求,并没有想太多,便在元帅直属的亲卫师中抽出一旅增援给岑生。给的军令是:务必堵在塔里木河北岸,若无力进攻可暂缓。但必须配合前师和后师吃掉捐毐军团。同时军令上还显示,凌晨丑时,车师的第二军团也会派一师人马前来增援。
并不是益公不明白底下这些人的小算盘,可他现在真顾不上去处理这些琐事。司徒功虽然为殿帅,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有限,看看他亲自坐镇前师和后师,连续两次攻击捐毐军团侧翼,却只拿下两座营盘,这效率实在让人失望。
等司徒功的详细战报送来,益公才知道这司徒功还是以当初当旅帅时的眼光在指挥作战,派上去的部队规模太小,而且配合和策应太少,突破起来极其费劲。为此,益公不得不将自己信重的伍川派去前师,给司徒功出谋划策。
陷阵卫撤回来了,正在休整,一个时辰后就会赶去焉耆。而另一边,王都军团的前进步伐不快,恐怕要到后半夜才能抵达与汉军交锋的战场。益公虽然想用自己为诱饵,可诱饵不是送死,对于轮台城的布防他也要亲自过问,实在是太忙了。(。。。)
【第二十五章 焉耆战,仲永之勇(上)】()
ps:首先,感谢“搞得定”,这是你这个月第二次的投月票了。感激!其次,今天有点忙,晚上怕是没办法更新五千字了。所以先将这三千字奉上,其余的明天再补吧!
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戌时三刻,前师终于传来捷报,已突破捐毐军团侧翼营盘五座,月氏人的辎重营盘已在攻击范围之内。为此,彻夜未眠的益公兴奋不已。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焉耆城,一场大战也在悄悄降临。
焉耆,先秦时期西域绿洲上的一个古国。它与车师、蔡奄、贵霜等国在西域并存。事实上在张蹇出使西域的时候,玉门关以西到葱岭以东的广袤土地上,大大小小有着上百个国家,焉耆只是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它的“领土”就是从迪化城的南端焉耆盆地向塔里木河河谷延伸,最后与“车师国”接壤,呈现一个圆月半的弧形领土。
圣祖崛起后,灭焉耆,而留焉耆城。迪化城正南方的焉耆盆地里还有一个焉耆,俗称西焉耆,东边车师东南方这个,就叫东焉耆。
英奇的肃州第一军团就驻扎在东焉耆城。
说是一个城,其实就是修建在一个山头上的小镇。因为新州无垣,原本沿着山棱线修建的城墙已经被拆毁,民居散落在山脊上,远远望去,那些民居倒像是一道横亘在山脊上的城墙一般。
焉耆城东西走向,长六里,南北是山腰,居住面积十分有限。但因为焉耆城南北两面各有一条溪流穿过,周边绿树成荫,植被茂盛。倒也是从西域向度信州行商旅人的最佳中转站。一般的西行商旅在从迪化城出来后,会经过乌苏、轮台、鄯善,接着在鄯善城分流,一部分继续往南走墨山进甘州,然后走敦煌入关中。而另一部分就会从鄯善出发到焉耆,接着走榆林,进入度信州。走墨山的那一部分商旅还会在墨山分流,一些人是直接入关中做生意,还有些人会直接下玉门关,去吐番州
总之。这原本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道。在大汉帝国承平的五百年里,这条商道上流淌着的可都是黄金。
凭借着流金的商道,东焉耆城的百姓过的还是很富足的。全城一万六千九百户,五万多人在这里生存。东焉耆城最主要的富户都住在南北两侧的河流边,平日里车水马龙的。倒也形成了很大规模的集镇。
可惜,大月州反了之后。这里迅速萧条下来。来往的商旅都被战火给堵截了。原本一天要经过几十支商队的集镇,现在十天能来一支就算不错了。就算来的,也是一些流民。偶尔有不怕死,准备发战争财的冒险者,也本身就是穷光蛋才会做这事,消费是很拮据的。
第一次塔里木河河谷之战结束后。月氏人有来到焉耆,不过在杀了焉耆县令、县尉、县丞(焉耆只是个县级单位,并不是郡),并征收了一批粮草辎重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毕竟这里里墨山不足三百里。要是月氏在这里驻兵,很容易被汉军首个攻破。
不过在县令、县尉、县丞三人死后,焉耆总算是恢复了平静。平日里少了些收入,但生命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对比起大月州如今鬻子而食的惨状,牛礼感到很知足。
牛礼是土生土长的焉耆人,是焉耆北部乡的乡长,他有个亲家,叫鲁增,是南部乡的乡长。南部乡、北部乡是焉耆县下属的两个乡,正是靠着这两个乡长,焉耆才没有乱起来。当然,焉耆城中的里长和保长也功不可没。
这就是大汉帝国政治制度的好处。虽然县城“三巨头”都已经死了,朝廷也没有派来新的领导班子,但焉耆城不会乱,因为还有各级的乡长、里长、保长和村长。只要这些人还在,地方就乱不了。
保长其实就相当于现代乡村里派出所所长,平日里负责管理小偷小摸等治安事件,比如东家偷人、西家丢鸡之类的事则一般由里长或者乡长来负责处理。
其实暗地里,牛礼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很满意的。已经九月中了,往年这是交秋粮的时候,城里会派人来乡里收取今年的赋税。但月氏人叛乱之后,焉耆已经两季的税赋没交了,牛礼家的仓库里,小山包似的堆满了粮赋、财税等,看着它们,牛礼感到由衷的满足,甚至会想,要是朝廷再也不来收税了,那该多好?
当然,他自己也知道,这想法不现实。就算大汉朝廷不来收,月氏人也会来要。除非是自己当皇帝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牛礼自己吓了一大跳,手里掰着的仔也散了一地。
牛礼的婆娘甩着粗壮的腿儿迈过来,劈手就抢过他手里的那团絮,两瓣肥厚的嘴唇上下开合:“你个遭天杀的,有这么摘仔的吗?要不是老李头的除仔机被那帮月氏叛匪给搬走了,老娘需要你来弄吗?!笨手笨脚的,滚一边去!”
牛礼讪笑着,搓着满是老茧的大手,却不敢还嘴。更不敢将自己刚才脑子里闪过的念头跟自家婆娘说………如果说了,自家婆娘肯定不会向着他,说不定第一时间就去南部乡跟她哥哥,焉耆县唯一的大学生鲁增汇报了。
这大汉帝国的皇帝姓刘,也只能姓刘!这是所有大汉子民的共同认识。准确的说,应该是各地大汉学子的共同认识。而这些学子,恰恰是掌握各地舆论权的支柱………他们不管大汉内阁首辅是谁,但如果皇宫里住着的皇帝不姓刘,估计他们心里都会觉得不踏实
就在这时,北部乡的土路上卷起一片灰尘,似乎有大队人马从焉耆县城方向滚滚而来。
牛礼的婆娘吃了一惊,将手里的絮团子往怀里一塞,着急忙慌地躲到自家男人身后,颤声道:“当家的。啥情况啊?月氏人又来了?”
上次月氏人来征集粮秣时,也是这般动静。
牛礼心里也怕的要死,但在自家婆娘面前却还是站的直溜,朝边上想要四散奔逃的乡民拉住几个,吼道:“赶紧去通知各家壮丁,拿上家里的家伙什到村口集合。”
他婆娘紧张道:“当家的,你想干啥?跟月氏人干仗?”
牛礼紧张的腿都在抖,但想想仓库里堆得小山高的赋税,咬着牙道:“上次他们来我们没多少东西,给了就给了。这次要是再被他们征走,咱们这个冬天还活不活了?民以食为天,咱要是活不成了,难道不跟他们拼?”
他婆娘依旧抖着粗腿,紧张的嘴里哆嗦:“可是。可是他们可是叛匪啊,要不。要不去城里报信。让卫所派人吧!”
“卫所要是有用,还会让月氏人跑到这来祸害咱们?别管了,你赶紧带上孩子和细软,躲在屋里别出来。”牛礼狠下心,从屋里拎了把砍柴的柴刀直奔村口。
等他赶到时,乡里四百多个青壮也赶到了。手里菜刀扁担啥都有,这些青壮都是刚退役没多久的兵丁,武器虽然不称手,但那股气势却是有的。
至于退役久的老卒。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惯了,早就没了煞气。要不是职责所在,和家里那些赋税的刺激,已过四十岁的牛礼也想躲在屋里不出来。
“牛乡长,俺爹说还要人就招呼声,他虽然老了,但锄头还拎的动!”
“牛叔,俺家人多,俺爹和哥哥背着俺娘先躲起来,等会就来!”
“牛大伯,俺嫂子肚子显了,俺哥就不过来了,俺这一家就我一个,俺爹说了,百十斤撂这儿,没二话。”
上次月氏人来,村里没啥东西,月氏人也没明抢,来的人也就十几个,征集了一些粮秣就走了。但这次从尘土看却是至少上千人的大队,这要是冲进北部乡,各家各户还能剩多少口粮可就不好说了。
为了活路,说不得也只能拼了。
或许有人会问,要拼为啥上次不拼?
还是那句话,上次人家客客气气,没那必要。这些乡民虽说有退伍回家的汉军士卒,但正因为当过兵,更加知道散兵游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区别,人家没用强,也犯不着跟人家拼命。再说了,打仗那是县里卫所的事儿,县里都没号召大家起来干仗,他们会自己往刀口上撞?人都是惜命的!
可这次不同了,明显来势汹汹不说,家里可刚打下来粮食,要是被月氏人抢了去,他们这个冬天就得饿肚子。说不好,也就的拼一拼了。
四百多棒大小伙,在几个曾在军中当过排长伍长的老卒呼喝声中,不到一刻钟就摆出了队列。这个速度跟当初他们在军中是差了不少,但好歹退伍了,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
“乡亲们,多的不说了,月氏人要是好好说话,咱各家凑点粮秣没什么,要是没啥说的,就跟他们干到底!大汉卫所保不住咱,咱也能自己保卫自己!”牛礼站在村口的磨盘上,挥舞着手里的柴刀叫道。
在看见队伍齐整的那一刻,牛礼还真有恍惚的错觉,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当初的军营里,而且当上了大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
“干到底!”
其实不单单牛礼有这感觉,四百多人在队伍齐整后,心里也都狠狠的热血了一把。
牛礼转头看向土路,尘土已经逼近,前排奔腾的骑兵队伍已经隐约可见,但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
牛礼心里暗想,这次怕是要真干仗了,是不是该再说点啥?当初的部帅是咱说冲锋口号来着?哦,对了。
牛礼忽然想到了,高举柴刀,高吼:“大汉威武!”
“大汉威武!”四百多条汉子也同时齐声高吼起来。这句口号一响,所有人感觉身体里的血管似乎突然奔腾了起来(。。)
更新快…
》…纯文字
【第二十五章 焉耆战,仲永之勇(中)】()
第二十五章焉耆战,仲永之勇(中)
肃州第一军团是九月十四日到的东焉耆城。英奇从南部乡进入焉耆城,甫一到达便下了戒严令,并宣布焉耆进入军事管制。
所谓军事管制,就是这里的一切都听从军队最高长官安排,包括民生的政治治安问题等。
在和平地区,这种军事管制是会受到最大程度抵制的。不过在焉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管制开始之后,英奇没有将前师摆到北边,而是沿着焉耆城的山脊进行工事构建………新州无垣,想要守焉耆没点工事怎么行?于是那些沿着山脊修建的房屋成了最佳的工事构建基础。为了方便工事修建,英奇甚至命令迁移了上万百姓。在房屋与房屋之间挖开沟渠,填上陷马坑和铁蒺藜,作为战壕和营寨来做。
这个工程受到焉耆百姓的反感,许多肃州军团的军官也颇为抵触。毕竟焉耆这里没有敌军,离墨山三百里,离鄯善三百六十里,距离都不算太远,更何况有直道相连,援兵抵达只需一天半………当然,不包括召集兵将的时间。
可不管有多少反对声音,英奇依旧冷着脸下达了这条命令,并说:“若有不服从者,军法从事!”
以军法压身,便有不服也不敢再出声了。
英奇始终记得,自己从乌曼古城离开时,那个叫杜蔚的参谋转告自己的那句话:“英殿帅。希望你能记住,不管轮台城打成什么模样。焉耆城决不容有失。”
当时英奇也颇为好奇,因为并没有情报显示焉耆会有任何威胁。可杜蔚告诉他:“元帅用兵不喜冒险,更何况,焉耆往北百里便是珂兰山,那里是金山与天山的交汇点,更是从北海州、度信州进入大月州的必经之地,若是焉耆一失,我军侧后将再无安全。”
英奇恍然大悟。便将这番话牢牢记在心里。
也许有人会问了,既然珂兰山如此重要,为何不在珂兰山驻防?
很简单,虽然珂兰山重要无比,是大月、度信、北海三州的交汇点,但这里是戈壁,没有水源。如果将军队押在这里。每日所需的水量将是惊人的。连商道也不从这里走,而是从焉耆往东,过榆林再进入度信州。
也就是说,一旦有敌人翻越了金山和天山,想要袭击西疆方面军的侧后,那焉耆就是必须要攻克的地点。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源,而且民间似乎也颇为富裕,足够作为支撑大军征伐的一个基点。
在大月、度信、北海州都是大汉帝国疆土,局势稳定的时候,焉耆城的重要性只凸显在商业上。可如今的焉耆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保密和慎重,英奇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先将南部乡作为后方打造,接着将焉耆百姓迁移到南部乡,接着才是对北部乡进行整理。
南部乡离山脊上的焉耆城不过十五里,有直道相连,而北部乡离焉耆城却有足足三十里,且没有直道。事实上,从北部乡往珂兰山都没有直道,只有一条人为踩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