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之全球攻略-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在大汉军律中,已经是可以问斩的罪名了。

    益公对这些事也略有耳闻。他的军纪处也不是吃素的。不过益公将他们提拔起来,也有考验他们的因素,如果他们连下属都搞不定,还怎么指望他们独挡一面?所以并未干涉,任由他们搞去。

    后来也证明,这些人虽然刺头,但在打仗方面绝不含糊。士兵也训练的有模有样,在司徒功的军令下,也不敢做阳奉阴违的事,毕竟大敌当前。安排到轮台城最前线的事也布置的很好当然,私底下的抱怨也肯定是有的。

    益公看着英奇,却没有说话,而是准备继续听他怎么说。

    英奇见益公不表态,心里也有点慌,拿出司徒功的事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军队和杜善的军队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形。他们两者的军队还没有要拉到第一线去,所以情况相比司徒功更加严重。已经有三次升帐议事都没有到齐人员的情况了,再这么下去,英奇的军团长威信将荡然无存。

    “元帅,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事不决将可能导致整场战役失败。属下观之,最多三日,月氏叛军与我军将有大战,属下向元帅求特别晋升令,只求到部帅一级,就是希望为我军增添一份战力,卫护我煌煌大汉之烈烈武风!绝无私心!请元帅明鉴!”英奇咬着牙说完,然后拜伏在地,向益公行了个郑重的大揖礼。

    司徒功和杜善也纷纷醒悟,想要真的彻底掌握军队,必须经过益公,这是他们争取的最佳时机了。于是他们也跟着拜伏在地,同声道:“请元帅明鉴!”

    鄯善城西,肃州第一军团驻地。

    英奇一进营门,便有两人上前。

    其中一人穿着制式军服,身配波水剑章,看上去俊俏无比。他望了一眼英奇的神色,顿时笑着作揖道:“恭喜殿帅、贺喜殿帅,得偿所愿了!”

    英奇的确是神采飞扬,看向他的眼神里也含着笑意:“人胥贤弟不也意气风发么!怎么,今日与永殇君没去找你们营帅的麻烦吧?”

    此人正是沈云在淮南侯府认识的公孙大娘弟子方人胥。而他身后的,正是淮南侯家的方仲方永殇。

    说来他们两人参军之后的确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方人胥,如今的皮肤颜色与之前比起来黑了可不止一倍,不过也让他看上去更加健康和耐看,不似之前小白脸那般了。

    方仲还是像之前那般有点木讷,不过却不傻。方人胥也肯照顾他,两人入伍集训之后,便被分派到了西北。当时因为水土不服,两人还生了好大一场病,不过在军队医官的照料下,倒也有惊无险的过来了。

    当然,那时候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尉兵,直到方人胥见到英奇。

    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风云际会,英奇是蜀郡人,英奇的父母与方人胥的父母是好几代的邻居,小时候,英奇还抱着方人胥去摘过山间野果呢。双方父母见他们投缘,便让他们结拜为兄弟,并留了信物。

    后来方人胥随父母出外经商就分开了,再后来方人胥悲惨到流落异地,最后拜入公孙大娘门下。

    而英奇则在十八岁那年入伍参军,最后因缘际会。居然三十岁就当上了军团长。方人胥和方仲两人是补充到甘州的小卒子,英奇却因为各方面的掣肘,不得不亲自下基层巡视,以此增加自己的威信,就在这个类似于作秀的巡视过程中。方人胥认出了这个结拜兄长。

    接下来就更简单了,英奇将方人胥和方仲都调到自己的亲卫部。当然,方人胥没把方仲的身份告诉英奇,没那个必要。不过方仲这人天生神力,在亲卫部可谓打遍上下无敌手,那份战斗力。若放在战场上方人胥都不是对手,毕竟方人胥擅长的是击剑之术,灵动是他的根本。

    在了解到英奇的烦恼后,给淮南侯当过幕僚的方人胥便给英奇出谋划策。其实方人胥的计策还是蛮阴险的,那就是把事情闹大!

    “益公肯定有眼线布在各个军团中,他肯定也知道兄长所遇到的困难。但他不闻不问,首先是为了考验兄长的能力,其次是觉得这些事还不足以让他大动干戈,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将水搅浑,让这事情更大。当然,得掌握好分寸。小弟觉得,让永殇君去闹腾一番是不错的。”这就是方人胥对英奇说的话。

    不得不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方人胥整天没事就带着方仲到处去找各部曲营连的军官们单挑。这样不仅将事情闹大,还能看出这些基层的军官中到底哪些是有“后台”的,哪些是还在选边站队的,哪些又只是一腔热血的军中汉子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加上方仲的武力值爆表,倒是很快就给英奇笼络了一大批基层军官。由此方仲和方人胥还被偷偷称为“小霸王”和“腹黑军师”。

    当然,这些举动还是需要英奇帮忙的,比如闹的大了。英奇必须出面责罚,然后让军纪处的人来惩处一番,这一来一回间,益公肯定关注到了肃州第一军团的情况,同时英奇还有借口安排人事。将某些刺头彻底清理出去,安排自己的人,可谓一举数得。

    英奇发现方人胥对他的帮助甚大,于是想将他调入参谋部,方人胥自然不会反对,但方仲却不愿意去。

    “我又不懂军略,还是让我上战场吧,用手中刀剑搏个万户侯!”方仲憨憨地说。

    对此英奇也没有反对,不过他手上没有任命权,只能让他混在亲卫部里。

    再后来就是轮台城发现月氏叛军,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英奇和方人胥商量后觉得此事不能再拖,肃州军团想要尽快形成战斗力不能依靠这么缓慢的法子了,于是就有了这次英奇对益公的摊牌举动。

    回到营帐,英奇处理完一些手头上的军务,发现方人胥和方仲依旧无聊的在沙盘前玩泥巴,顿时笑道:“人胥,你跟永殇君今天怎么没去找人麻烦啊?!”

    方人胥笑道:“肃州军中已经打服了,暂时没人敢挑战我们的‘小霸王’,倒是甘州第二军团那里据说有个叫王猛的,武力不俗,若是有机会,永殇想去领教领教!”

    方仲也道:“不错,我也听说那王猛力能扛鼎,楚州人。殿帅要是方便,给我开个条子,我去找他。”

    军人在这个战时是不能随便离开营地的,要去另一个军营更是要开具证明。

    英奇哈哈一笑,道:“王猛你们就别找他麻烦了,他是杜老兄的妻弟,可是杜老兄的心腹王牌,要是被你打败了,他那张老脸往哪儿放?今天他在元帅帐前就够丢脸的了”

    英奇口中的“杜老兄”自然就是杜善,两人之前在肃州第一军团任职,算是老相识。所以对他的底细还是清楚的。事实上,不但英奇和杜善,就连司徒功之前也是有点自己的关系在,不然益公也不会随便点他们当军团长,其他人以为他们就是撞大运,而实际上却是有益公自己的考量,所以才任命他们三人。

    英奇正跟方人胥和方仲说着杜善方才的搞笑表现,逗得两人哈哈大笑。这时,有亲卫急匆匆进来:“殿帅,元帅有令,明日召各军团长去乌曼古城。”

    英奇一怔:“离这里二十里的乌曼古城?什么事?”

    亲卫摇头:“不清楚,传令兵发了军令就走了,请殿帅查看。”

    英奇拿过军令,只见上面很简单的写着:“令肃州第二军团军团长英奇携一众参谋前往乌曼古城,到达时间汉元1003年九月初八。另,乌曼周边防卫事宜交由肃州第二军团负责,立即执行。”

    看着这份没头没脑的命令,英奇皱着眉头对方人胥道:“人胥,你看这命令该如何?”

    方人胥也颇为头疼,不过还是道:“不管如何,这防卫工作不能怠慢,这里离乌曼古城不过二十里,又有直道相连,一个时辰便可到达。殿帅赶紧安排前师开拔吧。”

    英奇点点头,忽而想起一事,道:“对了,另外元帅要求参谋一众随行,我估计可能到时候会有个问对,还是通知其他参谋准备为好。人胥,我可看好你啊!”

    “是,定不负殿帅期望!”方人胥干脆地行了个军礼。

【第十九章 李陵碑,血战轮台(中)】() 
乌曼古城位于鄯善城西南方,是塔里木河河谷地带与沙漠的交界。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车师国和乌曼国都曾显赫一时。圣祖西征,将这两个国家都给灭了,并设了车师郡和乌曼郡两处郡县。

    两百年前,狂暴的沙洲汹涌而来,将乌曼周边的绿洲都给吞噬,导致乌曼古城的彻底没落。站在古城城头,即可遥望南边寸草不生、巍峨古朴的山梁山梁上全是金黄色的沙子,这是名副其实的沙洲!

    “再过十年,乌曼古城将不复存在矣!”英奇望着远处的沙丘山梁,幽幽长叹。

    虽然乌曼古城濒临沙漠,但由于这里是塔里木河河谷南面山梁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视塔里木河河谷,若是需要,还可以从这里俯冲而下,形成绝大的地形优势,所以一直以来乌曼都作为一个鄯善城的两翼来守卫。

    必须说明的是,在西域这片土地上,大汉的军事防御系统是由城堡构成的,轮台城就是一个小堡。而鄯善城和乌曼古城却不是城堡,而是古城,由原来鄯善国、乌曼国的国都转变而来,其形制与大汉诸州等同。不过鄯善城和乌曼城都没有城墙

    “新州无垣”,这是汉圣祖定下的铁律。如今这个铁律却成了大汉军人们的无奈。没有城墙的城市想要抵御进攻,就必须费更多的精力,必须崇尚进攻。这也是守鄯善必须守轮台的原因,毕竟只有轮台一个城堡。

    北面倒是还有一个车师城,那算是一个中堡,已经由甘州第二军团派一镇兵力驻守。但新州的城堡大都荒废。物资不全,墙体破损严重,能否坚守还真难说。

    肃州第一军团在乌曼古城,借着这里的民居,和以前摧毁城墙时还剩的墙基构筑起一道道简易的防护栏。同时将斥候撒出去二十里,随时侦查周边的环境。

    第二天一早,甘州第一军团的司徒功和第二军团的杜善到了。他们都带了自己这段时间组建的参谋团队和一支亲卫,大概两千人左右。

    三个军团长都是熟人,见面后少不了一番热络。特别是对英奇,司徒功和杜善都非常友好。

    怎么能不友好呢?昨天那个特别晋升权限可是英奇为他们争取的。虽然最终也没有要到部级的,只有曲帅级别的晋升权限,可也让他们在底下军官面前大大露脸长威信了。这都得感谢英奇。

    热络完,英奇把话题说到这次聚齐乌曼古城。

    “司徒殿帅,你可知这次元帅将我们召到乌曼古城是何事吗?”

    司徒功已经年过四旬,颌下却没有蓄须。而是密集的胡茬布满了干瘦的脸颊,显得有些苍老。

    司徒功道:“冉先不必多礼,我痴长几岁,叫我达丰吧。人美也这么称呼便是。”

    司徒功,字达丰。英奇,字冉先。而杜善,字人美。这人美。是成人之美的意思,可不是说他人长的漂亮。

    虽然司徒功这么说,不过英奇和杜善自然不会真以字相称,遂以“达丰老哥”称之。

    司徒功望着远处的山梁,道:“冉先、人美,你们可知这乌曼古城的由来?”

    关于乌曼古城,两人自然是知道一些的,不过司徒功既然会这么问,想必还有别的说法,所以两人对视一眼。并不插嘴。

    果然,司徒功也没指望他们回答,而是继续道:“乌曼乃是原匈奴西迁之后裔所建之国,赤眉之乱时,我朝分裂。老州疲蔽,乌曼还曾东侵,兵祸连结甘肃雍凉四州。后我光武大帝崛起,复统西域,乌曼便也臣服我大汉。可惜,赤眉方亡、黄巾又起,大汉又一次四分五裂,多亏圣祖皇帝一统天下,令锦公马超挥兵西进,一举灭了这朝三暮四之乌曼国。于是便有了这乌曼古城。”

    司徒功看向两人,忽而笑道:“两位贤弟是否想问,这些都是小学史书便有记载之事,为何我会现在提起?”

    英奇看了杜善一眼,拱手道:“还请达丰老哥指教。”

    司徒功哈哈一笑,既而挥手一扫远处弥漫黄沙的天地,铿锵道:“两位贤弟,这乌曼古城在武皇帝时期还另有一番故事啊,我也是昨日接到元帅驾帖方才想起”

    英奇和杜善正要听他说完,这时有传令兵奔至,叫道:“殿帅,元帅大纛来了。还有蟠龙皇旗!”

    三人皆是一怔,一般来说,益公身为西疆方面军,出行到何处举着元帅大纛便是,抬出大汉蟠龙皇旗的行动可是少有。如果是一队小兵打着皇旗或许不会让人有那么多联想,但益公这个身份打着皇旗来,可比拟帝国皇帝亲临了。

    司徒功赶紧跟英奇、杜善两人前去接驾,路上司徒功有些欲言又止的意思,终究没有把话说出口。

    益公驾到,还带来了他的参谋团队和一众亲兵,足足两三千人的规模。这小小的乌曼古城似乎一瞬间成了西疆方面军的重要据点,若是月氏人此刻大举来袭,将乌曼古城拿下的话,大汉西疆方面军必定瞬间崩盘,甚至连甘肃雍凉四州都难以保全。

    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了这次来乌曼古城,昨晚司徒功已经命令一旅士兵发起攻势。英奇也将肃州第一军团的两个师调来,彻底堵住月氏人可能南下乌曼的可能。即使月氏人有这个念头,并且能在短短一天之内调集足够的军队来围攻乌曼,益公他们也早就回到鄯善城了。

    益公大纛直驱乌曼古城,却没有进去,而是在城外汇合了司徒功、杜善、英奇三人后,没有任何解释,直接奔向乌曼古城外的那道山梁。

    已是正午,阳光刺眼,照在沙丘上使得温度奇高。胯下的马匹都发出吭哧吭哧的喘息声。

    英奇跟在益公的后面。四周是同样埋头赶路的大汉军卒。没人开口询问这次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已经离乌曼古城有六里了,站在山梁上,乌曼古城只是远处的一个黑点。

    益公周围是他的亲兵,还有几个心腹参谋。伍川和杜蔚也在其中。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一丝凉风吹过。卷起漫天的沙尘,吹得人感觉沙沙的,忒不舒服。

    就在英奇打算派人上前告知益公不要再往前走时,益公已经停下脚步,周围亲兵斥候将警戒撒出去数里。

    益公在一片沙丘前停下,这片沙丘有点古怪。正在山梁的背面,还长着几丛杂草,草丛下有一块青灰色的石头。

    “这是哪儿?”杜善靠近英奇,奇怪地问。

    英奇摇摇头,看向司徒功时,却见他脸上带着释然。然后扭头对英奇和杜善低声道:“两位贤弟,这就是愚兄方才想说的。”

    这时,益公让人清理那块石头,英奇发现那块居然不是石头,随着沙尘被扫去,渐渐露出半截居然是一块石碑!

    “这是李陵碑!”司徒功沉声道。

    英奇、杜善,包括身后的所有参谋、亲卫等大汉将士同时面色一肃。所有人都没想到。益公不惜冒险来到这里,居然是为了来看李陵碑!

    李陵是谁,有人或许不清楚,但说起李陵的祖父李广,那就是无人不知了。

    李广是汉武帝时最著名的飞将军,让匈奴人闻风丧胆。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生前却无法封侯。直到死后才被追封。在他的一生里,参与了汉武皇帝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元朔五年的漠西之战,及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三场大战这位老将却只能成为卫青、霍去病的陪衬。可以想象,他必定也发出过与后世周瑜同样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与这位忠烈无双。一生都奉献给了汉刘皇帝的李老将军相比,他的儿子李陵在大汉史书上却只能留下一个“叛逆”的名声。不过,他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一个“汉奸”!

    大汉天汉二年,他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辅助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匈奴。兼护卫辎重粮草。当时汉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西边,贰师将军李广利正与匈奴右贤王打的难解难分。李陵率兵却在浚稽山(今蒙古境内的阿尔泰山中段,放在本书就是飞云堡一带,沈云也在这里与月氏人大战)与匈奴单于且鞮侯三万骑兵遭遇。

    李陵有护卫辎重的重任,不敢轻易与敌决战,所以屯兵山上。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

    之后就是漫长的追击和阻击战,五千汉家精锐最后仅剩不足五百人,李陵长叹说:“兵败,唯死而已!”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

    此战之后,李陵所部已经没有任何回到大汉的希望,最后为了让被生擒的袍泽能够回转,李陵降了匈奴。汉武帝闻听,顿时勃然大怒,下旨诛杀李家三族!

    汉朝使者曾在后来见到了李陵,李陵说:“我为汉将。率领五千步卒横行匈奴,杀敌数倍,战至矢尽弓断,连车辕都拆下来当武器使五千将士生还不足其一,仗打到这个份上。我哪里对不起大汉?为何要诛杀我全家?”

    汉使被问的有些尴尬,便反问:“你不是在教匈奴人用兵打我大汉吗?”

    李陵愤愤不平地说:“那是李绪,不是我。”

    这段对话传回国内之后,对李陵的争议就更加大了。所有人都认为李陵战至最后一刻,已经算是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