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之全球攻略-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万骑兵行进的规模是极其可怖的,骑兵不像步兵,队形可以很密集,一般来说。一万骑兵就足以形成铺天盖地的人海规模。

    当然,眼前的匈奴骑兵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感觉。因为他们是行军队列。不见首尾的队伍铺陈在夏日的平原上,军旗猎猎,大纛飞舞!

    看着那面狼头狰狞的半红半白旗帜,俯卧在山丘上观察的公冶刑冷笑连连:“看来匈奴人还不知道月氏叛军快完蛋了,居然这个时候还如此坦坦荡荡的行进王纶,你派人去告诉岑秋,等新部帅一到,立即挥兵过来,就在秋明州将他们击溃!”

    公冶刑身边一个壮实的汉将点头道:“喏。部帅,我们曲经过昨日一战损失了两连人马,这些匈奴军可能是匈奴王庭的王旗军,部帅小心为上,尽量先别跟他们死磕”

    公冶刑笑骂道:“日你先人,老子打了半辈子仗,难道还要你教?赶紧滚回去报信,免得岑秋那小子着急忙慌,在新部帅面前掉了我们‘红狐部’的脸面。”

    王纶脸上一红,也不再说话,立即弯腰爬下山丘,然后骑马快速向千鸟谷报信去了。

    秋明州,乃是大汉帝国对这片土地的称呼。在大汉帝国的官方认知里,这片土地可不属于匈奴人,而是属于大汉。虽然大汉舆图只划到了北海州,但在北海州以北的广大地区,汉圣祖还是给出了自己拟订的称谓………东、中、西西伯利亚,还有罗斯平原、东欧平原和斯坎迪纳维亚半岛等等,都是汉圣祖拟订的名称。甚至于在这些只是名义上属于大汉的领土上,汉圣祖也划分好了区域,拟订了名字。

    比如秋明州。秋明州以北的罗斯州,库克州;以东的诸塞州,极冰州;以西的叶尼塞州,哈萨克草原州等等。

    现在汉人所说的秋明州,比起沈云所知道的后世北极熊所拥有的秋明州要小一些,没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那么广阔,但也相差无几。毕竟这里没有大汉的流官,也没有正经的汉人居住,所以称谓上要随意宽泛许多。

    必须说明一下的是,当初汉人之所以没有占领这块土地并不是因为匈奴人有多么强大,而是实在没有那个必要。

    经过圣祖在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医疗等等方面的改革,大汉帝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繁育也受到了不可以避免的巨大影响。在圣祖后期,汉人的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三国混战之前,达到了空前的一亿一千万!在那个时候,单单老州的土地就足以承载汉人的生活。

    但圣祖明白,中国之所以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出现王朝的反复,无数次的出现战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每当战乱过后,这片土地由于文化和经济等诸多原因会稳定下来,然后形成盛世,但盛世之后就因为人口过量,土地承载饱和,民众食不果腹等等原因而导致农民大起义,进而使得一个又一个盛世王朝崩溃!

    汉圣祖创下的大汉帝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说,绝对是结合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史的智慧结晶,这个政治架构和文化传承绝对是可以延续千年的政体和文化!所以。只要解决了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汉圣祖有信心让自己建立的帝国千代万代的传下去!为此。汉圣祖留下了人口普查制度,并且划分了人口数量警戒线!

    圣祖说,大汉帝国的老州人口在四亿关口是个临界值。一旦超过四亿,老州土地将负载过重,到时候就必须全力开发新州,将汉人的精力发泄到新州或者新的土地上。

    但对于新州的土地承载量,圣祖却没有说明。不过以当时的人口数量来说,当前的土地面积是足够汉人生活的。所以圣祖对北海州以北的土地并没有侵占的*。

    到了汉元700年时。大汉帝国的老州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三亿四千万,新州居民有两亿(注1)!此时,大汉帝国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存压力。

    到了汉元995年时,帝国户部统计,老州居民已经超过了四亿,而新州人口更是达到了两亿四千万!

    户部官员还说,这只是保守估计的数字。实际上现在整个大汉帝国至少有八亿人口!毕竟这个时代的大汉帝国是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不论新州还是老州,都有许多偷渡客………这点跟后世的美国相比是何其相似!这些偷偷隐藏下来的人口黑户,在老州少些,但在新州更多,总数保守估计在一亿!所以整个大汉帝国此时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八亿左右!

    这么多的人口。首先是要得益于汉圣祖改进了医疗技术,其次要感谢后来的大汉皇帝继承了圣祖遗志,不断的开疆拓土,开发海洋,将玉米和地瓜这两种活人无数的粮食率先引入。

    但人口过剩的问题还是在汉元千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很难说清楚,大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这次争锋。到底跟人口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据后世学者的统计,此时大汉人口超过八亿,而罗马这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在汉帝国的影响下,人口数量也空前的超过了四亿!这或许也是罗马帝国被迫向外扩展生存空间,不得不与大汉帝国争锋的主要内因吧!

    秋明州上此时还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他们没有明确的国界,所以匈奴民族也常常到东边的日耳曼帝国区域放牧求生。而住在北海州的汉之牧马人,一样也会越过萨彦岭,到秋明州一带放牧求活。

    特别是在月匈两国联合进入北海州之后,这些汉之牧马人更是集体迁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定边府,还有一些向东逃往库伦,剩下一些为了避开战火,不得不越过萨彦岭,游荡在秋明州草原上。

    而在帝国的官方言论中,秋明州上的牧马人,也是汉军保护的对象。

    秋明州很少有像样的建筑,在这南北长三千里,东西宽两千里的大平原上,只有一个个散落的毡包和成群的绵羊。

    应该这么说,这里还活在原始社会!

    以上就是沈云到达部帅营帐后了解到的情况。

    “部帅,匈奴贱种顺着叶尼塞河南下,经过了秋明州西部的斯图坦山、明栾川,明日即会抵达赫塞和布里茨克,那里有我们汉人的四个牧马部落,公冶校尉的意思是在这里寻机与敌决战。”王纶急匆匆地指着舆图,向沈云讲解道。

    赶了一个晚上,王纶终于赶了回来,现在这个壮硕的汉子也显得疲惫不堪,虬结的大胡子上满是尘土,铜铃大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沈云的样子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眼睛里也是通红一片,不过眼神里没有疲惫,反而炯炯有神,就像是一头随时能够攻击的猛虎。

    昨晚一夜沈云都没有休息,而是快速的翻看各种文档和资料,想在最快时间里掌握“红狐部”的信息。此刻,他心里已经对千鸟谷周围有了大致的轮廓,不过还需要王纶来补充完善一些消息。

    “王纶,你把咱们汉人聚居的地方画出来,还有,对于秋明州上匈奴人的聚居情况,你要是知道也一并画出。”

    王纶疑惑地看了一眼沈云,但还是拿过毛笔,在舆图上边画边道:“我汉人居住地方离千鸟谷都不会太远。大致在斯坦图山、明栾川、赫塞河、布里茨克一带。至于再向北四百里,就是匈奴人左贤王麾下大祭司忽媞莫的部落。从忽媞莫部落往西一百里是撒胡克尔部落。往东两百里是莫尔希干部落,这个莫尔希干部落主要居住在秋明州东部的针叶林里,很少出来与其他部落来往,对匈奴王的召唤也经常阴奉阳违,很难界定他们到底是匈奴人还是非匈奴人。”

    看得出来,王纶对这一带非常熟悉。旁听的马固忍不住道:“王少尉,你怎么对这一带了如指掌?”

    王纶憨厚一笑,道:“在下本就是北海州库伦人。世代居住于此。加入飞骑卫之前,我本是北海州第一军团的游骑,这一带我经常带兵巡查不怕这位参谋笑话,跟匈奴人我们做生意,还聘请我当过翻译!”

    马固恍然,在北海州与匈奴人做生意并不是什么怪事。事实上很多北海州人都会通过这种方式与匈奴人打交道。当然,帝国在明面上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但暗地里的事。谁又说的清楚。王纶甚至还说,帝国许多大商贾都会来这里采购毛皮马匹,连帝国第一大客商鄢家都在忽媞莫部落有据点呢!

    沈云托着下巴沉思许久,道:“王纶,你说这次南下的是匈奴王旗军?那之前进入我大汉境内的又是什么军?”

    王纶喝了口水道:“禀告部帅,之前进入我大汉境内的是匈奴左贤王的骁骑军。匈奴军制与我大汉相仿。不过番号却有所不同。匈奴中最骁勇者当属王旗军和王庭军,其次是左右贤王的骁骑军。最后才是由普通牧民组建起来的克巴军。”

    “哦,王旗军与王庭军有何厉害之处?”沈云饶有兴趣地问道。

    王纶道:“王旗军与王庭军皆是直属匈奴王统辖,两百年前,匈奴王阿提拉下令。匈奴男子满十四岁即服兵役,兵役满四年者通过竞选进入王旗军。王旗军内部分八个等级。以红黄蓝白四色区分,正红旗兵与镶红旗兵为最高兵卒,优选进入王庭军。所以王庭军其实是王旗军的一个优化版。时至今日,王旗军共有八旗,王庭军也有八旗,每旗大概一万人,两者相加,兵力大概为十六万左右!”

    八旗?

    沈云暗暗冷笑。妈的,冲着这个名字,老子也得把你灭了。

    王纶继续说:“匈奴王旗军很好辨认,只要看旗帜是否为狼旗大纛即可。匈奴王骁骑军一般使用苍狼大纛,像进入我大汉境内的那四万匈奴兵就是举的苍狼大纛。而这次前来的匈奴大军举得是王旗军的白狼大纛!”

    “那匈奴王庭军的旗帜是什么?”

    说到这个,王纶有些尴尬地一笑:“匈奴贱种,也自诩为真龙天子,甚至有南龙压北龙的说法,所以他们的王庭军举的是苍龙大纛!”

    沈云呵呵一笑,并不以为意。

    用什么旗帜那是别人的习惯。什么南龙压北龙的迷信思想,沈云是不信的,他只信实力。如果实力够强,哪怕举着面唐老鸭的旗帜照样让人闻风丧胆。实力不行,捧着西天如来的塑像都没用!

    “最后一个问题,公冶校尉那里与敌激战情况如何?还能否在布里茨克构筑一道防线阻挡住匈奴军继续南下?”沈云忽然问道。

    王纶不明白沈云为什么要这么问,但在他灼灼逼人的眼神下,皱着眉头想了想道:“昨日公冶校尉带领我曲一千八百人在明栾川与敌前锋交战,斩首两百余,倒是暂时击退了匈奴人。不过匈奴人也摸清了我军虚实,估计今日就会大举南下,到时候布里茨克无险可守,想要构筑防线有点困难。但如果部帅下令我等继续退守千鸟谷,或许可堪一战!”

    “退守千鸟谷?那不是将秋明州拱手相让?不行,这绝对不行!”马固第一个开口反对道,“匈奴王旗军最多不过一旗万余人,我‘红狐部’现在有兵员五千四百人,虽然对方人数是我军一倍,但正面决战还未必就怕了他匈奴贱种。部帅,我建议根据公冶校尉的说法,全军开拔在布里茨克与敌决战!”

    看着急于发言的马固,沈云却是微微一笑,说出了另一番话。

    注1:人口一直都是制约中国王朝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当属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及鸦片战争以前的道光皇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四亿三千万!必须看见的是,这么多的人口并非清帝国的皇帝有多么能干,完全是因为当时已经从美洲等地引进了新的食物品种………地瓜和玉米!这两种食物才是中国人口急速膨胀的主要原因!到了鸦片战争后的咸丰时期,这两种食物也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人口了,于是历史惯性只能采用最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太平天国起义,直接和间接导致的死亡人口将近一亿!很难说之后的所谓“同治中兴”跟这次人口大减,土地矛盾降低有没有关系!(。。。)

【第四章 伪八旗,镶红旗主】() 
汉元1003年七月二十五日,秋明州千鸟谷前的汉军营地开始拔营而起。刚刚补充了兵员,满编的“红狐部”开始了沈云执掌部帅大权之后的第一次作战。

    在拔营之前,沈云在营帐里说了这样一番话。

    “若在布里茨克与敌决战,伤敌一千的同时,我部也要自损八百。以前在淄木,那是不得已为之,而现在,我却不会再干那样的傻事。”沈云语气坚定地说,“骑兵不是用来正面决战的主力,而应该是主导一场战争的根本!在我的带领下,‘红狐部’的狐狸特性不仅要发扬光大,而且要像毒蛇一样让敌人感到畏惧!”

    “我决定,长途远袭,攻打忽媞莫部!”

    这是沈云最后的决定。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马固张了张嘴,想反驳几句,但是却又忍住了。方誊却是支持沈云的,不好当场提出反对。

    倒是,揪着下颚的胡须犹豫地说:“部帅,这里是秋明州,不是北海州,咱们大汉的直道还没修到这里。从千鸟谷到忽媞莫部至少还有八百里,这八百里路在我大汉境内不过两日飞奔可至,但在这里还请部帅三思!”

    沈云道:“我已三思过了。老白,你拟订军报送到元帅行营,其他人准备吧!另外,王纶你带我军令,让公冶校尉立即回军固守千鸟谷,若是匈奴人绕开千鸟谷准备从其他地方进入坚昆。他务必给我联合其他汉军将其守住。最多五日,我必取忽媞莫的人头回来!”

    “可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马固终于开口了,大声道,“拿下忽媞莫又有何用?这一万匈奴人如果硬要进入坚昆,难道我们打下了忽媞莫就能让他们撤军吗?”

    这个反驳让王纶都忍不住了,帮助沈云就顶了回去:“打下忽媞莫部,匈奴人最多只能在野外作战七天,如何能不撤?更何况,忽媞莫部往北两百里就是匈奴左贤王的王帐。他们敢不回去吗?”

    马固被顶的哑口无言。

    王纶说完又对沈云行礼道:“部帅,属下知你想迂回包抄,但属下也请部帅三思,忽媞莫部是左贤王麾下大祭司的帐篷,至少有七千户牧民,号角飞扬,至少可聚兵两万。虽然都是匈奴最不堪战的克巴军,但蚁多咬死象,部帅只带四千人前去,如何跟两万人打?再请部帅三思啊!”

    沈云手上拿着“红狐部”的军官资料和部队编制,笑着说:“山人自有妙计!”

    关于八旗,沈云想到了很多。当然。最多的还是关于那个导致华夏民族受尽苦难的大清帝国。

    必须承认,满清八旗在建国初年还是很强悍的军旅,最起码在同时期的东亚地区可谓纵横无敌,不论是军心还是士气,又或者战斗力都很强势。但那只是昙一现。因为大汉民族的衰弱,才让满清八旗的强大凸显出来。不过这种强大并没有维持多久。入关十几年后,满清八旗就已经不再能战了,之后的平三藩、收台湾,又或者是平定新疆之类的战斗其实都是汉八旗、蒙八旗以及绿营兵在打。

    这么说吧,满清八旗的最强大时期只有区区五十年,两到三代人罢了。而沈云如今所要面对的匈奴八旗,这个可是维持了整整两百年强大的军旅!

    什么?匈奴八旗不强大?不强大匈奴人能够在大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联手封锁打击下活到现在吗?能够传承两百年而不崩溃的军旅,从本身上来说就证明了匈奴八旗制度的强大!

    当然,匈奴的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八旗制度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满清八旗的编制是梅勒…额真…牛录…甲喇…固山,五级制度。而匈奴八旗的编制是类似于大汉帝国的伍…什…队…百人队…千人队…旗团,六级分配。编制上来讲,匈奴八旗更加细致,也更利于军队的指挥。

    从最根本的区别来说,满清八旗是以军事为核心的政治、生活、经济四维制度,而匈奴八旗却是纯军事制度。匈奴人平时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制度还是以王庭…左右贤王…祭司…头领…佐领…部众这样的等级来进行。

    无论是哪种制度,都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才会延续这么长时间不被颠覆。超出这个时代生产能力的制度在经受了时间的洗涤后,终究会被淘汰,除非有那么一两个能够逆天的统帅者存在………比如汉圣祖!

    沈云是无意去改变什么制度的,他已经认识到现在大汉所有制度都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并且完美的跟这个时代契合了,这点并不需要他去做改变。他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去影响如今的大汉帝国,让圣祖陛下流传下来的传统不会偏离原先预定好的轨迹。比如眼下最重要的骑兵的运用理念!

    对于骑兵,沈云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后,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结合他前世的记忆和理解,可以说在骑兵运用上,他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人太多太多。

    作为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机动力量,执着于用骑兵打会战无疑是不足的。骑兵在于灵动,只要将这种灵动性发挥出来,任何所谓的集群都会在它面前烟消云散。骑兵,就是二战时期的机械化部队,快速的穿插,急速的迂回,同时不断的突进偷袭才是骑兵运用的王道!

    当然了,如果没有正面实力的配合,不断穿插突进的骑兵很容易就会变成孤军深入,被人包了饺子。沈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先将这支已经有了灵动特性的“红狐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让所有人看见骑兵一旦动起来会有多么恐怖的威力。

    西西伯利亚平原无疑是沈云展现这种威力的绝佳场所。这里是平原。高山深谷极少,大川大河更是绝迹。唯一能够让骑兵无法纵横的只有那些茂密的针叶林,但这些树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恰恰可以限制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对汉军骑的追击。

    当然,从全局角度而言,此时沈云深入匈奴人的势力范围是有点鲁莽了。毕竟现在整个北疆方面军都在围歼已经疲于奔命的月氏大军,这个时候突入西西伯利亚平原深处,很容易让汉军骑得不偿失。最好的决策应该是如马固说的那样,防守千鸟谷,依据汉军传统的那一套。把来犯的一旗匈奴人吓跑就行了。毕竟这个时候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