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僧有毒-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素问从容说道:“律师慢下定论。请问律师,佛制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食则行乞,宿则不可两夜同坐一颗树下,如今的佛弟子可有几人如此行持?佛制出家沙门三衣一钵,无有余物,更不捉金钱,如今的佛弟子可有能持者?”

    素问所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现在的佛门弟子哪里还有这样修行的,不管气候条件还是社会条件都不许可。

    见空一时无言,素问接着说道:“佛法无定法,应时应机而说。净心寺立禅苑清规,也不出此义。《五分律》卷二二明确记载,释迦佛告诸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见戒律因时因地而作改变,世尊早就预料并已开许。”

    素问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他站起身来,走到场中继续说道:“中国不是佛教国家,僧人并无优待,出门没钱寸步难行,不像锡兰等佛教国家,僧人衣食住行均是免费,所以他们可以持不捉金钱戒,我们就难以普及。

    中国不奉行托钵制度,又不允许僧人耕种,只得依赖信众布施,弊端之大,显而易见,可参考历史上四**难。

    一来香火旺盛的道场积财过多,僧人太过安逸,不但不能精进修持,反而退堕造业,而法缘惨淡的道场往往食不果腹,而僧人被迫还俗;

    二来若遇国政动荡,佛门遭难时,因寺院经济完全不能自主,故一遇变革立即便是灭顶之祸。

    只因这些缘由,贫僧力主出家人不能作农事的戒律必须改变。

    我佛门衰微已久,虽说法难影响甚深,但经教义理不能活学活用,戒律不能因时因地而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佛法不应当是死板的,华严经中说四无碍法界,贫僧认为佛法也应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而不应局限于出家人钻研的故纸堆。”

    智觉、智威听了素问之言也觉得很有见地,但他们被玄彻请来就是为了对付素问的,眼见素问控制了场面,见性、见空不能对答,只得由智觉开口道:“素问住持高见。但不知贵寺一体三身自性佛之说,又有何根据?”(。)

第二百七十二章 辩法(中)() 
    素问随口答道:“智觉法师问得极是,《楞伽经》中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贵宗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中说,一异则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在《法华文句》中力陈三身相即之理,举法身则具报、应二身,举报、举应也同具其他二身。三身即一,一身即三,乃不纵不横之妙身。众生法身本具,故报身、应身本具也。贫僧以为,智者大师所言妙极,贫僧作为后学晚辈完全赞同。”

    智觉、智威一听素问把他们的老祖宗智者大师都抬出来了,只得合十喧了一句:“阿弥陀佛!”更无余言,因为他们不可能质疑自己祖师的话。若是此时再出言,那就是打自己的脸,打祖师的脸,只得闭口不语,心中却是赞叹素问辩才过人。

    见性看智觉二人也不行,便把话绕了回去,问道:“你既然说三皈依不是皈依佛法僧,而是皈依自性觉正净,那岂不是说佛法僧三宝便成无用?”

    静真旁观许久,见四位援手都驳不倒素问,心下也略略着急,现在听见性这一问倒是有点意思,心想若素问说佛法僧无用,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么,先且看素问如何作答。

    素问却不慌不忙道:“三皈依即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此为住持三宝,以此三宝能护持正法,使之久住,流通不绝,故名住持。但今人常以泥塑木雕为佛,纸上文字为法,身披袈裟为僧,皈依三宝便以为是皈依佛像、经书、出家沙门,此乃名为皈依,实为愚痴,大错特错,诚为可惜。

    前面说过,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像经书,只是死物,自身难保,如何依靠?出家沙门未必不是具缚凡夫,自己尚且迷惑颠倒,如何作人依靠?故知福慧两足尊非指佛像,而是佛性,佛性自具,即名皈依觉;离欲念邪见非指经书,而是正法,正法心持,即名皈依正;一切烦恼尘劳皆不染着非指沙门,而是清净,自心清净,即名皈依净。觉、正、净,自性本具,不假他求,但从内觅。

    故我说自性三皈依,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觉而不迷两足尊,正而不邪离欲尊,净而不染众中尊。皈依自性三宝,是名真皈依。

    但是贫僧从未说佛法僧无用,对于住持三宝,亦不可心生轻慢。须知住持三宝,本用以表法,见佛像即提醒自己当下觉悟,见经书即提醒自己当下正念,见沙门即提醒自己当下清净,此乃住持三宝之功德。若生轻慢,自毁戒行,一念分别,执着又起,是造轮回业,非修出世因。”

    素问说完,见性、见空相顾默然,搜肠刮肚思索着该如何应对。

    素问却不愿就此罢休,居高临下看着见性说道:“戒律清净,摄心为戒。持戒的本意是为了护持身口意三业清净,从而帮助佛弟子定心发慧。

    你们苦心研究的律仪戒只不过是最初级的持戒,你若持戒得定,便入定共戒,若因定开慧则入道共戒,岂为律仪条文所拘?你死执戒条,自以为持戒精严,见贫僧似乎有不合戒律之处便心生嗔怒,反失清净,岂非本末倒置,离真正的持戒精严差之远矣,请二位律师仔细思量。贫僧言语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见性二人越听越怒,但又一时无法反驳,见性觉得再待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随即恨声道:“颠倒黑白,妖言惑众,简直岂有此理!师弟,我们走,不必与此邪说争论!”说罢拂袖而去。

    见空也是无法,两名律师竟然都辩不过对方,实在无颜再呆下去,向二皇子等人施了一礼便跟着见性走了。

    素问面色平静地朝二人的背影合十一礼,轻声说了句:“得罪了。”

    静真作为地主不好视若不见,侧身吩咐静安赶紧去送送见性二人,顺便劝慰一番。

    殿外围观众人见二位律师面色不善地走出来,赶紧让出空间令二人通过。其中不知多少人露出诧异之色,有什么人在场中,能发生什么事,众人猜都能猜到。可怎么也没想到,首先失态离场的竟然会是这二位律师。

    看来这素问年纪虽轻,却是不可轻视啊。很多年轻僧人心中羡慕,对方年纪恐怕比自己还小些,就能执掌一寺,且有如此声威,在擅自立法之后,律宗的律师也奈何不得。

    看着情形,如今我佛门也出了道教张师道那般人物,并且犹有胜之。

    说来道教张师道确实是一号人物,年纪轻轻修为极高,在道教中乃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佛门众多弟子也时有听闻。而在他之后,道教还有几个弟子,也是名传天下。反观佛教之中,这些年却并无惊才绝艳的弟子出世,显得有些青黄不接。

    如今看来,佛门之中也出了那般惊才绝艳之人,虽然不是同宗,但众多年轻弟子心中仍然是极为仰慕的。要知道这样一人虽然也会让佛门各宗同样有着压力,但很多时候他代表的不止是所在宗派,也是代表着整个佛门。

    尤其在对外上,若是整个佛门之中连一个惊才绝艳的弟子都没有,自然易被外人看轻。

    除了众多年轻弟子之外,还有众多居士也在场外互相低声交谈。只有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几人周围空无一人。素问等人都没想到,竟然会有居士自东海而来。

    白泉寺两位律师刚刚离去不久,消息就纷纷扬扬传了开,连许多网友都立刻知道了这条出人意料的消息,更不用说一直在关注此事的许多人了。

    镐京一间酒店,秦老很平静的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就随手挂了电话。

    坐在椅子上良久,才端起面前的茶水抿了一口,却发现早就已经凉了。原本秦老就说过素问到吾真寺之时,他定然前来一观。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二皇子竟然也到了此处,他就不方便露面,免得被有心人多想。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镐京找了一间酒店,算是应了自己当初必定前来一观的话。

    场内众人在性空二人离开后一时无言,过了一会儿静真开口道:“诸位辩论法义、切磋佛理真是精彩万分,但莫要伤了和气。”

    素问却不接话,只是回到座位坐定,看着静安发挥,心想戏码都是你安排的,如何还能让你做得好人去。

    静真见素问不搭话也无奈,只好接着说道:“素问禅师,禅宗湮灭无闻已一千五百年,不知贵寺凭何说自己是禅宗嫡传呢?”

    素问道:“好教法师得知,禅宗有祖衣木棉袈裟作为信物传承,此衣由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据说乃世尊传于迦叶尊者,作为禅宗信物代代相传。另有达摩祖师手书的梵文本楞伽经与他亲自所造四部论典传世,三祖僧璨大师也有信心铭传世。贫僧都已经带过来了,请诸位鉴赏。行藏,把包裹打开。”

    行藏依言打开包裹向众人展示,祖衣袈裟刚一展露立即光华熠熠,引起众人啧啧赞叹,一看就知道是件宝贝。智觉、智威则更关注达摩与僧璨的手书,经素问许可之后便各自展卷阅读。

    素问从包裹里拿出法卷对静真说道:“这是记载我净心寺历代弟子名录的法卷,法师若有疑问也可观看。”

    静真见到这种阵势,其实心里已经对净心寺的根脚没有怀疑了,所以索性摆手道:“并无疑问。”

    智觉、智威看了半晌不禁对达摩祖师钦佩不已,只因禅宗的即相离相、佛性不二理论本就与法华中道观有相通之处。但智觉还有疑问:“素问禅师,禅宗之法不立文字,祖祖相传,但贵宗三祖之后更无接位者,为何一千五百年后贵寺却突然悟出了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

第二百七十三章 辩法(下)() 
    素问道:“法师问得极是高明,禅宗之法确实祖祖相传,但佛性人人本具,释迦佛能于无法可学处顿悟成佛,论理人人皆可如此。贫僧自然不敢自比释迦,但本寺毕竟还有祖师教言留下,贫僧潜心参究,精进不懈,始有一愚之得。

    但贫僧之后,禅宗将大兴于世,为防以凡滥圣之流弊,本宗自当定下铁律,非经祖师印证,禅门弟子不得自称开悟,非经祖师许可,不得擅自开山授徒,以免自误误人。”

    智觉听了点头认可,不再说话。

    智威说道:“贫僧还有一个疑问。”

    素问抬手示意他但说无妨。“禅宗明心见性之法未见于任何经论,虽然贵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说初祖是迦叶尊者,但毕竟没有明证啊,如何可知禅宗之法亦属如来所传呢?”

    素问淡定答道:“向上一着,千圣不传,盖因第一义谛出言便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禅宗之法便是直入第一义,故非任何语言文字所能记载。但贫僧知道有一部经中虽然没有记载见性法门,但却记载了世尊传此法于迦叶尊者的经过,可作禅宗根脚的证明。

    此经便是《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经中记载,佛于灵山会上,手拈金婆罗花一言不发,众弟子均不解其意,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法门的由来。”

    智觉二人与静真等人均感疑惑,智觉道:“何以此经我等从未耳闻?”

    此时李宗平突然插言:“诸位大德,小王能否一言?”

    静真忙道:“二皇子请讲。”

    李宗平道:“此经我倒是知道,皇家藏书之中便有此经。”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面露诧异之色,心想素问莫不是和这二皇子已经有了什么关联?

    他看了素问一眼继续说道:“我因素问禅师的缘故,对佛法颇有兴趣,空闲时多从皇室馆藏中寻找佛书阅读,故曾见过此经,但此经因多涉帝王问佛之事,故历代皆藏于皇室,禁止民间流通,却不知素问禅师是如何知晓的?”

    素问微微一笑,对李宗平说道:“一切万法不出自性,贫僧虽智慧浅陋,道力微薄,。”

    这话说得高深莫测,李宗平不是很明白,也没有接话,但心里不禁对素问更是敬畏。

    其他人也心想,这素问莫不是真开悟了?

    素问见众人都已无言,正想把话引向佛门和睦团结一事上去,却在此时从殿后走来一个年轻僧人,静真问道:“克己,你有什么事?”

    那僧人作礼答道:“玄彻师祖吩咐,该用斋饭了,不要怠慢了贵客。”

    静真赶忙起身道:“唉呀,若非师叔提醒,贫僧真要怠慢了,光顾着说话,吃饭都忘了。不如我们先去斋堂用餐吧。咦,克己你还有什么事吗?”静真见克己站着没动不禁疑惑。

    克己道:“师叔祖还说,佛法是修证之法,光说无用,因此冒昧邀请素问禅师切磋一下禅定的功夫,不知禅师是否方便?”

    素问一听也感诧异,想不到还有和禅师比静定功夫的人,想必他是欺我年轻,以为我心性不定,这却不能怪我以强凌弱了,当即应道:“贫僧没有异议,用完斋饭便来。”

    众人遂去斋堂。

    围观群众一看正主散了,自然也就三三两两散去,到处都是议论纷纷。今天的场面对他们来说简直闻所未闻,出家人当场辩难久不现世,他们看得既感新鲜,又觉精彩,心情十分激动,有些摄了影像的人已经迫不及待要发到网上去了。

    “完全听不懂啊,不过有种舌战群儒的既视感。”

    “是舌战群僧吧?虽然听不懂,不过还是觉得好帅啊。”

    “这个素问住持年纪轻轻,看起来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可看看人家那气场,确实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

    “虽然和尚是专门研究经文的,但能做到他这样,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别的不说,那几个和尚据说都是法师律师的,几个人加一起也说不过他一个啊。”

    “确实牛b,我要是也有这样一天就好了,当然前提不是在和尚寺里。”

    很多网友本来对佛法不太感兴趣,不过素问本身就在网上有一定名气,因此不少人都点开看看,纷纷议论不已。

    而更多的人则是先看到评论再去看视频,很多妹子不管素问说的有没有理,只是被素问的言辞风姿气度所迷住,竟然在后面又出现了一长排要给素问生猴子的队形。

    众人用斋不提,玄彻的弟子静觉却去了玄彻关房,担忧地说道:“师父您怎么决定和那素问比坐禅,这万一有个好歹……”

    须知坐禅入静不可勉强,若强行久坐,一来于身体不利,二来容易邪火上扬,招致内外魔扰。

    玄彻宽慰道:“无妨,为师六十年的修心功夫还比不过他一个毛头小子吗?”

    静觉还是不放心:“可您毕竟上了年纪,弟子怕您的身体受不住。”

    “别多虑,我一入定境,至少可以两天两夜,他早熬不住了。”

    吃过饭,静真便领着大家去了玄彻关房。

    在门口时素问便吩咐净心寺众人安心在外等候,叫大家一切听从道衍安排,必须要与吾真寺同道和睦相处。

    其余人也都退散了,但都没离寺,智觉二人、法相宏愿也想知道比试的结果。

    然后素问便入关房与玄彻见礼,两人互相对视一眼,没有多言。一人一个蒲团,相对而坐,两腿跏趺,手结大三昧印,垂帘逆听。不一会儿都入了定境,呼吸绵长细微,似有若无。

    一转眼到了第二天中午,大家吃完饭便轻声走到关房外听动静,但依然没有反应。

    第三天中午,关房里还是没动静。静觉都着急了,这都整整两天了,师父到底能不能撑住啊,可别直接圆寂了啊!

    若进门一看就会发现,素问还是面色自若,但玄彻已经浑身颤抖了,豆大汗珠挂满脸颊,明显到了极限。这天下午四点,房里终于传来玄彻的声音:“静觉在吗?”

    静觉就候在门外,一听师父的声音虚弱不堪,急忙推门而入,说道:“师父您怎么样?”玄彻说道:“扶我起来。”静觉小心翼翼帮助玄彻散了跏趺坐,又帮他推拿活血,忙碌了一番才扶玄彻起身。

    玄彻看看素问依然纹丝不动,不由感慨道:“后生可畏啊!我们出去吧,不要打扰素问禅师。”

    玄彻率先出定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寺,这就代表吾真寺彻底落了下风,现在就等素问出定了。

    却说素问此时正入了佳境,在净心寺忙于寺务,难得有这样专心习练坐禅的机会。如今正好借机修炼。

    前段日子为了应付吾真寺之行,很是下了一番苦功,深研经教,琢磨义理,自己也颇有慧解,现在修定,正是解行并重,定慧等运,所以状态奇佳。沉空守寂到第三日,突然光明现前,眼不睁而能观六路,耳不听而能闻八方,心不想而感知众人所想,吾真寺一切人事物皆入心镜,门墙不能阻隔。

    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三天过去,很多人都开始焦虑起来,哪怕净心寺中的一些年轻弟子也是如此。那个玄彻长老早就从房间中出来了,可素问在里面仍然没有一丝一毫动静。

    很多居士也都议论不已,要知道玄彻已经是吾真寺长老,在里面也不过入定了两天两夜就不得不出来了。可这素问已经在里面入定五天五夜了,还没有一点要出来的意思。他的身体真的能够承受得住么?一个男人不吃饭还能多坚持几天,可不喝水只能活三天。

    一些心里阴暗的却在想,若是素问坐化在里面,那就好玩了。

    不过看寺中众人面上虽然有些焦虑,不过并没有其他异色,想必素问在里面仍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不吃不喝在里面入定五天五夜以上,这也太厉害了,应该可以申请世界纪录了吧?

    还真有不少人上网查关于不吃不喝的世界纪录,让人没想到的是,不吃不喝最长的时间竟然是十天,当然那人到后来基本已经虚脱了。不过十天这个数字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现在很多人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