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时,有联邦调查局探员在身旁,他也黑国会的通讯系统。

  所以,下村家的故事怎么落幕,还不清楚。

  “研三病”:对科学的幻灭和对科学家的悲观失望

  以前,一些崇拜科学的人,常把科学家看得比实际更伟大。而得了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也有隐去实情,在得奖后大谈对科学的热爱; 刻意淡化自己对获奖的
重视。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很多,认识科学工作者的人更多。人们发现科学界很
多人并不崇高。原来一些得奖的人不仅热衷于获得认可,而且为了得奖去做很多
学术政治,有的不断和评选委员会拉关系,有的到评奖机构蹲点“合作研究”,
有的贬低其他人工作。还有些科学工作者做研究纯粹为了利益,对学术不感兴趣,
甚至造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样导致了我称之为 “研三病”的问题:也就是一些水平相当于研究生三
年级的人,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群体非常悲观,自认为看破科学界的红尘,愤世
嫉俗,走向反面,认定为好奇而做科学的人早已灭绝,断言已经没有纯粹为科学
而科学的科学家。

  有些科学工作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病,看不到科学的美,看不到科学家
追求美的品味和探索真理的高尚,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动力、动机,
而且描黑整个科学界,甚至成为科学界的不良分子。

  我近年在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讲“科学研究的动力”,总结有三种:好奇、
敬业和求胜。为了免疫青年学子,不犯“研三病”、或者较早缓解,我既说明确
实很多科学家做科学的动力比较通俗,但也有科学家是好奇驱动。我希望通过下
村修的故事,有助于犯“研三病”者明了每十年中生命科学都有几项非常重要的、
大家公认的发现和发明,从忧郁症中觉悟过来,潜心寻求好的研究方向,自强不
息。

  相关文献

  Shimomura O; Johnson FH; Saiga Y (1962)。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 Aequorea。 J。 Cell。 p。 Physiol。 59:223…239。

  Shimomura O; Johnson FH; Saiga Y (1963)。 Micro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by aequorin luminescence。 Science 140:1339…1340。

  Morise H; Shimomura O; Johnson FH; Winant J。 (1974)。 
Inter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in the bioluminescent system of Aequorea。 
Biochemistry 13:2656– 62。 

  Prasher D; McCann RO; Cormier MJ (1985)。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cDNA coding for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calcium…activated 
protein。 Biochem。 Biophys。 Res。 mun。 126:1259–1268。

  Inouye; S。; Noguchi; M。; Sakaki; Y。; Takagi; Y。; Miyata; T。; 
Iwanaga; S。; Miyata; T。 & Tsuji; F。I。 (1985)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for the luminescent protein aequor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 3154–3158。 

  Prasher DC; Eckenrode VK; Ward WW; Prendergast FG; Cormier MJ。 
(1992)。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Aequorea victoria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111:229…33。

  Chalfie M; Tu Y; Euskirchen G; Ward WW; Prasher DC (1994)。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marker for gene expression。 Science 
263:802…805。

  Inouye S; Tsuji FI。 (1994)。 Aequore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xpression of the gene and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binant protein FEBS Lett。 341: 277– 80。

  Heim R; Prasher DC; Tsien RY (1994)。 Wavelength mutations and 
posttranslational autoxid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1:12501…12504。

  Matz; M。V。; Fradkov; A。F。; Labas; Y。A。; Savitsky; A。P。; Zaraisky; 
A。G。; Markelov; M。L。 & Lukyanov; S。A。 (1999) Fluorescent proteins from 
nonbioluminescent anthozoa species。 Nature Biotechnol。 17:969–973。

  Tsien RY (1980)。 New calcium indicators and buffers with high 
selectivity against magnesium and protons: desig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rototype structures。 Biochemistry 19:2396…2404。

  Tsien; R。Y。 (1981)。 A non…disruptive technique for loading calcium 
buffers and indicators into cells。 Nature 290:527–528。

  Brooks S (2005)。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 Microscopy 217:1…2。

  Shimomura O (2005)。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 Microscopy 217:3…15。

  2008年10月4日写

  2008年10月5日《科学网》

  2008年10月6日《科学时报》发表

(XYS20081010)

◇◇新语丝(。xys)(xys2。dxiong。)(。xysforum)(xys…reade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