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德肯定降级使用,赵洪彦不信任他,他是当不上地委书记了!”
“马德要调到外省工作,如果和他靠近并向他投资的,那可是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
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紧接着,这种不同版本的谣言,不但传遍了整个绥化,也当然传到了马德的耳朵里。
几乎没有什么送行仪式,马德就是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北京,来到了中央党校,来到了地市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一向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马德专员家门前,顿时“冷落鞍马稀”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特殊的人物,悄悄地敲开了马德家的楼门。他叫申佰臣,绥化正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经理。
申佰臣的正达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绥化只是一个中型建筑安装企业,申佰臣想巴结马德,就通过马德的司机介绍,跟马德吃了一顿“便饭”,并给马德送了一笔钱。但其后马德并没有帮申佰臣办什么事情,他们的交情仅止于此。
但是,正是在马德认为自己仕途失意、大多数人惟恐避之不及的关键时期,申佰臣却悄悄地进入马德的家庭,全心全意地帮助田雅芝渡过了“难关”。
马德去中央党校学习,他们的儿子在北京大学读书,只有田雅芝一个人冷冷清清地留在了绥化。这时候申佰臣不失时机地来到了马德家中,他对田雅芝说:“田姨,现在这世上是世态炎凉啊!这些势力眼的人们,一看马专员上中央党校学习去了,就传出了很多谣言。这些人就连你家看都不看,管都不管了。田姨你不要怕,你们家的大事小情,我申佰臣包了!你也用不着不好意思开口。你记着,你就把我当成你的亲儿子,好不好?”
听到申佰臣这滚烫滚烫的话语,田雅芝的心里热乎乎地暖。之后,看到申佰臣一次次地为马德家罐气、买米、购面,又一次次地为马家送些土特产品时,田雅芝就像是打碎了的五味瓶,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马德到北京上学之后,每当重要节日的时候,申佰臣提前就把马德家需要的物品、食品,统统地购买齐全,并将这些东西搬到马德的家中。当然,每当马德在北京与家中通电话的时候,田雅芝发自内心地向马德介绍了申佰臣的一举一动。
落寞中的马德看清了,也看透了他属下这群人的嘴脸。他从心里暗暗地感激申佰臣的“诚实”,佩服申佰臣的“为人”。同时,马德也更加憎恨自己那些看人下菜碟的属下。
很快一年过去了,2000年马德从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风风光光地回到了绥化地区。此时,赵洪彦调任黑龙江省人事厅厅长,马德不但没有调走,反而升任绥化地委书记。与此同时,绥化地区还要撤地改市。这一改市,马德的权力可就大了。
第一章 马德江湖(7)
为什么呢?因为地区行署是省里的派出机构,能够管辖的人、事、财权范围有限。一旦由地改市,则市一级可完全掌控当地的人、财、物。
一听到马德主政绥化的消息,马德属下们突然回过味来,就像苍蝇见血一样,又一次铺天盖地涌了进马德家门。这时马德的家,又恢复了过去的“热闹”。溜须拍马的,点头哈腰的,没事愣是能整出事的,来来往往地穿梭在马德的办公室或者家里,毫不疲倦地忙碌着。
可是,现在想与马德交朋友、套近乎,那可是不好使了!
马德回到绥化后,他没有忘记“门可罗雀”的日日夜夜,也没有忘记重情重义的申佰臣。
有一天,申佰臣一如既往地来到了马德家,恰巧马德也在家里。闲谈中,马德无限感慨地说:“小申啊!我现在从心眼里往外地感谢你啊!没有你的帮助和支持,还不知你田姨要遭多大罪呢?”
申佰臣拦过话语,说:“这算不得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还是我必须做的!”
马德略微地摇了摇头,说:“那可不见得呀!你也看到那些人了吧?我有用的时候,就想狗一样地摇尾乞怜。我没有用的时候,就想兔子一样地躲得远远的。我马德决不是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我要知恩图报。你放心好了,从今之后,只要我马德在绥化待上一天,我就让你幸福二十四小时!”
申佰臣一听,眼睛立时就亮了,情不自禁地说:“好!太好了!真好啊!马书记,我谢谢你,我真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马德听完申佰臣的话,头一扭,用手指着申佰臣,说:“你刚才叫我什么?”
申佰臣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叫你马书记呀!”
马德显示出非常不满的样子:“你小子叫错了!在家里,你不用叫我什么书记,一家人么!你如果不嫌弃的话,你就当我的干儿子吧!”
申佰臣一听,张着大嘴,惊讶得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马德一看申佰臣的样子,说道:“我和你田姨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家里一个人影儿都没有。我们的儿子常年在北京读书,没个孩子在身边也很孤单,你对我们又是这么好,你就认做我们的干儿子吧!你看怎么样?”
申佰臣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他“扑通”一声跪在了马德面前,一连磕了三个响头,喊了一声:“爸!”
紧接着,申佰臣将身体挪移,冲着田雅芝,又磕了三个响头,喊了一声:“妈!”
从这以后,申佰臣的正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如同吹气球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跻身于绥化市几大建筑企业之中。可以不夸张地说,申佰在绥化地盘上几乎是呼风唤雨!
当申佰臣得知绥化地区要筹建绥化广播电视大厦工程时,还没等他去找他“干爸”时,马德已将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里,告诉他这个消息,并嘱咐他如何运作。
马德亲自打电话,让地区建委主任“重点考虑”申佰臣。马德开口要干工程,别人是抢不走的。绥化广播电视大厦的承建任务就选定了正达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申佰臣如愿以偿,但是他不会忘恩,他拉上了田雅芝一起运作这个工程。2001年初,绥化广播电视大厦工程完毕以后,申佰臣分给了田雅芝200万人民币,这是马德受贿数目中最大的一笔款项。而申佰臣在这次工程项目中所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到目前仍是一个谜。
卖官鬻爵,变本加厉
客观地说,马德是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过。可马德的变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些官场痼疾的影响和世界观的改变。他本应正直的心,随着权势的增长在不断地扭曲和腐烂。
当马德的思想开始滑坡时,“苍蝇”也就叮上了他这个“有缝的鸡蛋”。也就因为“拿了人家的手短”,他便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行贿者提供更多的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德的买官卖官的始俑者,就是从与三个行贿者的交往中开始的。
除马德的干儿子申佰臣之外,马德的堕落是从10万元“红包”开始的。
随着马德对自身要求的放松,一些穿针引线的掮客出现了。在马德的起诉书中,牡丹江制药厂厂长苗胜国是最早向马德行贿的人。早在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马德担任牡丹江市副市长期间,苗胜国就曾因牡丹江制药厂向银行贷款,以及向黑龙江省粮食局借生产原料等事项,得到了马德的特殊帮助,由此和马德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苗胜国渐渐地从一个行贿者转变成一个“中介人”。
1998年春节前,苗胜国从牡丹江赶到绥化,一是给马德全家拜年,二是送上了10万元答谢金,感谢马德在牡丹江期间对制药厂的帮助。但是,一个坚决不收,一个坚决要给,两个昔日的朋友僵持在马德家的客厅里。
马德左右为难时,他的妻子田雅芝从里屋走出来解了围:“我看,你老马收下吧!要不,苗老弟的面子往哪搁?”
说完,田雅芝从苗胜国手里接过这一大信封。随后,马德和苗胜国重新坐在沙发上,闲聊了一会儿,苗胜国就起身离开了马家。
送走了苗胜国,马德十分生气地说:“咱们不能收人家的钱!这样做,那是犯错误的!”
第一章 马德江湖(8)
田雅芝手一挥,说:“你别一本正经啦!当官不打送礼的。人家不是行贿,他是答谢你的,不是行贿!”
田雅芝说完,就将信封里的人民币,一叠、一叠地码好,一数竟是10万元人民币!
10万元,对于当时的马德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数字。马德的头皮不时地一阵阵发麻,他嘴里不停地叨念着:“10万哪!”
这10万元让马德在惊悸中度过了很长时间里。马德明白,这10万元不是花花绿绿的纸片,而是一张张送自己下地狱的催命符!是一副冰凉铮亮的手铐!
田雅芝见丈夫心有余悸,给马德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这10万元你我先不动它,存到银行里去。观察几个月,或者半年。这期间,如果没有什么风吹草动,那就真正归到咱们手里。如果有什么风浪,干脆就物归原主。你看怎么样?”
马德一听是个好主意,他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足足提防了半年之多。当然,这半年多周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从这以后,他的胆子渐渐地大了起来。
时间到了1998年末,哈尔滨市某集团董事长肖某,准备在绥化地区筹办种羊场。肖某为了得到马德的关照,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牡丹江市的苗胜国,苗胜国让肖某准备了30万元。之后,苗胜国和肖某来到绥化市找到了马德。很快,马德带着他们来到青冈县,找到了这个县的领导,肖某的草原羊场也就顺利地开张了。
种羊场开张之后,肖某又想将自己的企业申报成全省的“龙头企业”,其目的就是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享受国家的优惠待遇。于是,肖某再次又找到了苗胜国,求其再为他帮忙。这一次他凑足了60万元,然后按照田雅芝提供的一个储蓄账号汇了过去。
从那以后,马德试探性地分别以不等的额度,收受了三次礼金,周围还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由此,马德的胆子由猫变成了老虎。
马德大彻大悟后,开始付诸于行动。其中最方便得手的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批发“顶戴花翎”。马德的卖官可谓极具特色,那就是丈夫卖官,妻子收钱。
为了把握起见,马德先从小官小职上“小试牛刀”。获得成功后,马德开始批发“顶戴花翎”。之后,在绥化市的部、委、办、局里,在绥化市各县、区里,一些知情人渐渐地知道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找马德批发“顶戴花翎”,必须送礼!
2000年绥化地区“撤地建市”。马德顺利升任首任绥化市市委书记,这样,整个绥化市人事权力就牢牢地掌控在马德手里。据当地政府人士称,在人事任免、推荐过程中,名义上需要通过市委常委会,但往往就是马德一锤定音。在绥化,任何重要位置的变动都要经过马德拍板同意,就在这些过程中,马德将权钱转化的效用发挥到了极限。据此前纪检部门的通报,马德受贿礼金物品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有人统计,马德任市委书记期间,平均每个月受贿108万元,每天受贿3。56万元人民币。
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出的中纪通'2003'2号《通报》中指出,马德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带坏了班子,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损害了党的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加剧了当地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致使送礼行贿、买官之风愈演愈烈,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搞改革、干事业、求发展的积极性。
马德刚开始批发“顶戴花翎”时,与妻子采取的办法是,先设饵、再甩竿、后钓鱼。也就是说,对绥化市各部、办、委、局和绥化市各(市)县一、二把手空缺的位子,按兵不动。用那明晃晃的“宝座”,吸引了不少竞争者。按马德的说法,那就是“吊胃口”。
绥化市下属的明水县是全国的著名贫困县。该县的县委书记空缺,按正常的组织规程,明水县县长吕岱,应顺其自然地坐上“县委书记”的宝座。可谁知道,一直主持工作的吕岱,迟迟不提不任。
整整一年过去了,寝食不安、食不甘味吕岱突然大梦初醒,他紧锣密鼓地筹备了钱款,分三次交给马德14万元。之后,聪颖过人的吕岱又送给马德一套别墅,将娇嫩欲滴的两个美女放在别墅中,供马德享用。直到2000年11月,吕岱才正式当上了明水县的县委书记。
2000年年初,马德偕妻子田雅芝来到海伦市视察工作。整个接待、陪同的是时任该市副书记王某。如此近距离接触马德,王某很快就从田雅芝那儿,弄到了马德的有关信息。
随后,王某就将自己存在银行里的几十万元存款全都提出来。2000年7月,王某以汇报工作的名义,来到了马德的办公室,请马德考虑一下他的工作调动。随后,王某就把自己准备好了的存折,拿了出来。这是一张以田雅芝的名字登记的30万元的存折,密码是马德家的电话号码。
王某轻轻地将这存折放在马德的桌子上,说:“马书记,我就这个能力了。”
马德鄙视地看了看存折,用一种讥笑的口吻,说:“你把这个玩意儿,给我拿走!”
王某听后大吃一惊:“什么?你不要?”
马德阴沉地说:“我不喜欢这个东西!”
王某理解错了,马德其实不喜欢用存折送钱,他喜欢的是现金。王某还在坚持,说:“马书记,就放在这里吧!”
第一章 马德江湖(9)
说完,王某就要告退,马德随手将存折扔在了地上。王某的脸如同巴掌打了一样的红涨起来,他尴尬地弯下腰拾起存折,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王某还是不死心,他试探地给田雅芝打去了电话,并且委屈地述说了自己的“碰壁”。田雅芝在电话里笑着说:“小王啊!你可真是太天真了,老马他不喜欢存折。”
王某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两个月后,王某借马德在绥化市医院住院之机,他把存折里的钱款取出,又加了20万元钱。这一回,王某将这些钱放在了一个盒子里,来到了马德的病房里,这盒子里装了整整50万元!
2001年春,王某被提拔为某县县长。马德出事后,他成了第一批被“两规”的领导干部之一!
随着绥化市上上下下“顶戴花翎”一涨再涨。紧俏的“顶戴花翎”,已经涨价到令人闻所未闻、目瞪口呆的地步了。某县一个副县长想当县委副书记,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30万元送给田雅芝。其后趁马德治病住院期间,送上了价值达10万元的两尊小金佛。这样,张某才登上了县委副书记的宝座。
张某当上县委副书记以后,心里总有一种“不平衡”之感。为了还上亲属、朋友的30万元“亏空”,张某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负责党群工作的便利,到处寻找资金的“增长点”。他效仿马德,在暗地里批发“顶戴花翎”。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2002年4月初,他继续批发“顶戴花翎”时,他的“官位”也就当到头了。
马德和妻子一起,毫无避忌地根据不同县市(区)、不同部委办局的一、二把手疯狂地批发“顶戴花翎”。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的不等价位,进行大肆敛财。据马德交代,“在当了市委书记后,收钱收礼达到了顶峰。经过反省回忆,我对我能收受这么多贿赂感到吃惊,收到了这个份上,头脑已被金钱冲昏。其结果是我被审查,害了家庭,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走上了犯罪。”
马德将现有的、紧俏的“花翎”批发干净以后,对保职的“花翎”,又进行了煞费苦心的研究。除对保职的“花翎”加码批发以外,他更换了“打法”。那就是保职的“花翎”拖延批。
那些保职的“花翎”是前一届领导班子遗留下的,有的职务居高不下,有的职务不高而有实权。对这样“官员”们,那就拖延时间,拖得时间越长,这批发的“价码”就越高。这样,才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绥化市某局局长是一名女干部,她在其位已有三四年的光景了。近年来,女局长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就在女局长“春光无限”的时候,她的“官位”却出现了“摇摇欲坠”的危险信号。她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听到市组织部门准备调整各市、县、局一、二把手,其中这位女局长也“在劫难逃”。
女局长煞费苦心,最终悟出了一个真理:要想保住官位,必须送礼!可又一想,根据她和马德的平日关系,她与马德全家私交甚好,难道还需要送大礼么?她琢磨来琢磨去,立时与田雅芝取得了联系,电话中以15万元的价码达成了“保官”协议。
高某是绥化市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他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为人处事,在全市党政各级领导班子中是有口皆碑的。可是,高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最讨厌溜须拍马和结帮成伙的人。也就是说,在马德的眼目中,他不善于人际交往,又不送礼,属于“死脑瓜骨”。于是,在绥化市党政领导班子大调整中,被马德调到某县级市任市委副书记,这实属是降职使用。
可高某以为这是组织上对他的考验,非但没有怨言,反而还加倍地工作。有一次,高某在省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