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统天命-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间就有无数人身首异处。”

    不过杨恭说到这里,又摇了摇头:“只是,尚荆啊,你可曾想过,我杨家要在这开海一事中,到底要捞到多少好处么?”

第五六四章 家议(下)() 
二十分钟后刷新

    外朝的发难当然不可能只靠着一封丰城侯李贤的请辞的奏疏,擂台上想要放倒对方,只有力量、体格上占据绝对优势才行,否则只能靠组合拳。

    外操现在的体格当然足够大,但是离着碾压内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想要把内廷拍倒,就要打上一整套的组合拳。

    这一套组合拳的第一套,是把丛林作战、山地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丰城侯李贤换下来,换上去一个看起来很能打,但实际上能不能打还要打个问号的李信,这势必要威胁到皇帝内帑的财源。

    不过这都是小意思,毕竟李信现在除了浙江都司都指挥使之外,还兼着备倭都司总兵呢,皇帝只要不答应,那么丰城侯李贤就是真的抱病,也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呢,外朝的大佬们当然不会让丰城侯这么个老而弥坚的侯爵孤身奋战,那多特么寒人心?这么不利于有大明特色的帝国主义官僚体系建设的事儿,当然是不能让它发生的啦!

    所以就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上,兵部左侍郎邝埜递上了一封奏疏,是关于浙江沿海剿倭情势的,着重分析了现在浙江沿海抗倭的情势,以及备倭都司的作用,写奏疏的是邝埜,不过这篇奏疏可是参考了五军都督府、兵部各个大佬的意见,甚至户部右侍郎焦宏都在上面署名了。

    而奏疏得出的结论,就是沿海的倭寇此时已经不成气候了,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是浙江沿海抗倭胜利的坚实基础,是沿海卫所官军的胜利之光,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文治远迈文景、武功比肩秦皇汉武,不过是弹指之间。

    本来嘛,从大明朝建国之初就开始闹的倭寇,到了正统十一年基本上清剿差不多了,这可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可是正统皇帝朱祁镇看着这个奏疏,读着里面那些拍马屁拍的他自己都浑身寒毛直竖的字句,总觉得不那么痛快,直觉告诉他,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果不其然,他还没等说几句话呢,就看见户部右侍郎焦宏站出班来,双手递上一封奏疏,说了一声“臣有本奏”。

    朱祁镇接过奏疏看了看,当时脸色就变了,因为焦宏的奏疏里,核心思想就一条,裁撤备倭都司,减轻浙江的财政压力,毕竟这两年浙江都是水灾旱灾连绵不断,虽说家大业大,可也有些遭不住了,加上国库又有些空虚,精简机构,开源节流,自然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了了。

    而裁撤了备倭都司之后,沿海的防务,将由最近表现不错的备倭衙门接手,衙署驻地依旧设在黄岩县,不予搬迁。

    南北原本由两个都指挥佥事负责指挥的卫所士卒,同样裁撤,改巡防千户所为靖海营,巡防千户所一分为三,分巡沿海诸府防务,遇战时,受备倭衙门统一指挥,换句话说,由詹事府少詹事、南京兵部郎中杨戬杨尚荆总领。

    当然了,这封奏疏为了不过分刺激正统皇帝,里面只是提了提衙门的名称,没有提具体的人名,但是皇帝对于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是很了解的,所以他老人家看着这封奏疏,脸色是一阵青一阵白。

    到了这步田地,就是傻逼也明白了,焦宏这是在给自己造势,毕竟当年的备倭都司是在他的建议下设立的,剿倭有功,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名也好利也罢,总归是要捞个盆满钵满的。

    然而站在朱祁镇身边的金英,想的就要更深一层了。

    裁撤了备倭都司,李信做不得总兵了,为了安抚他,自然也要给他一个实惠,直接让他总督浙、二省军务,自然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分别镇守南北的那两个都指挥同知,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了。

    至于丰城侯李贤,自然是不用多说了,人家本来就不爱去趟闽北那个烂泥潭,现在能够抽身出来是最好的了,况且,不管怎么说,人家交出来兵权,要回南京继续做镇守勋贵了,外朝总要意思一下吧?

    而新设立的备倭衙门靖海营,虽然要受到杨尚荆这个备倭衙门主事的节制,但是主官肯定不可能再是一个小小的千户了,低配一个指挥佥事,高配一个指挥同知,咬咬牙外朝给运作一个指挥使也没什么问题,领个游击将军印,总领沿海防务,这个没问题吧?

    而这里面的变动,能够产生多大的利益?这些官职,分润一个两个给丰城侯李贤的子嗣做补偿,没问题吧?

    最起码,现在备倭衙门巡防千户所的千户,屌的不行的徐尚庸,是没资格做游击将军的,这个晋升太大,他出道时间还太短,战功或许够用,但是资历差了太多,就算有魏国公在那儿压着,下面到底也是口服心不服,到时候指挥不动,也是犯了兵家大忌的。

    所以这个时候,丰城侯李贤的那位大公子,将来要嗣爵的李勇,以征讨矿盗有功这个名义,调拨过去做一两年的游击将军,实际上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了,他现在是指挥同知,从三品的官职,平调过去就是高配了,按照外朝现在这个势头,凭空给他拔高半格,运作出来一个指挥使,那是一丁点问题都没有的。

    丰城侯李贤虽然实力不小,但还是不会和魏国公正面冲突的,所以李勇肯定是不会压着徐尚庸的晋升之路了,到时候等徐尚庸捞足了好处,熬过了资历,李勇估计也能捞个都指挥同知混混了,徐尚庸顺利接手指挥使的位子,自然更是名正言顺了。

    至于杨尚荆……只要在备倭衙门里面再熬个两三年的功夫,混一个兵部右侍郎,大抵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海上战事一切顺利,基本外朝就又多出来一个于谦于廷益。

    总之……这一波外朝不但不亏,还特么赚的要死。

    心下计较着这些,金英的脑门子都开始往下淌汗了,这种运作能力,在正统皇帝没有绝对能力控制朝局之前,就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就是内廷这边知道了,也根本没什么办法破解,除非……

    鱼死网破!

第五六五章 铁石心肠() 
    杨尚荆的谋划,终究也只是个能说服杨恭给他投资,后续的操作,还得按照实事求是的方针,走一步看一步地来。

    而且这个说法,还只能给杨恭一个人说,杨家内部那些个掌权的管事,都不能一个个说过去,毕竟那个打算坑死他的杨家实权派,如今还没有找到呢。

    等着杨道清这边下了葬,杨尚荆这才拜别了家中诸人,开始往黄岩县回返,既然确定了家中没有什么大事儿,那么再在这待太久,就不太好了,被人抓住把柄是一方面,黄岩县那边少了他坐镇,容易出乱子,是另一个方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杨尚荆对这个家没什么太多的感情,否则的话,大概会像读书的时候一样,小长假三天恨不得在家里面呆上一个星期。

    回头看了看已经越离越远的杨家祖宅,忠叔突然问道:“少爷,若是查出到底是谁想要对少爷下手,少爷欲将如何?”

    杨尚荆愣了一下,这才笑道:“这有何难?不外乎是杀了罢了。”

    忠叔的眼角跳动,突然叹了口气:“一个人?”

    杨尚荆摇头,开阖的嘴唇慢慢吐出两个字来:“一房。”

    以杨家的规模,一房人口,少说也得十几号主要人物,再加上各种排的上号的下人,接近五十人了,排不上号的要是也要清洗掉,百多人没有压力的。

    而这样规模的一房,或者说有资格坑害杨尚荆的一房人口,整个杨家,算上杨尚荆这一房大房,也不过是八九支而已。

    回头看了看忠叔的表情,杨尚荆依旧在笑:“杨家的人口多得是,一房没了,总会再挑一房,把差事担起来的。”

    杨家这种大家族,出了五服的旁支多得是,基本上都成了杨家本家的佃户,好点儿的是围着杨家打转的小地主,没出五服的,也有不少,基本都掌管着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差事,比如各种鸡毛蒜皮的小生意。

    杨道清在世的时候,这个等级的旁支可以掌握一些核心的权利,比如海贸,比如闽北的事务,比如江浙的丝绸,但是杨道清去世了,这些业务就会被杨恭为首的长房嫡支瓜分掉,只给他们留下不多的好处,想要求存,就得自己去开发新的业务,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和杨尚荆平辈的这一代,能过成什么样子,就完全要看运气了。

    建安杨氏的牌子,该打还是可以打一打的,这一点,秉承着宗法制的特色,在没有真正地分家之前,杨家的长房嫡支是不会、也不敢去计较的。

    这样的人口,随便拣选一支上来,从业务能力和可信度上来说,是不会有问题的,异常的方便,而且从忠心上而言,会比原本的更加多一些,“应得的”和“赏赐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忠叔看着杨尚荆的背影,已经有些浑浊的老眼中,也不知道闪烁着何种光芒:“少爷,你当真要铁石心肠么?”

    接手业务固然方便,可是宗法制更深层的东西,却不是这么简单的。

    宗法制的核心在于凝聚力,提升大家族的凝聚力来抵抗外敌。

    杨尚荆的雷霆手腕,固然会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建安杨氏的凝聚力大提升,但也会为后来留下极大的隐患,畏威而不怀德这种方法可以喷蛮夷,对内却是要搞恩威并施。

    依着忠叔的意思,把人找出来,内部处理了也就是了,或者从王法方面,处理两三个带头的,也就到头了,然而按照杨尚荆的意思……一房斩尽杀绝,总归是没有人情味的。

    “可是……我要的就是各大家族分崩离析啊。”杨尚荆的嘴角扯了扯,不过到了最后,吐出来的话却变成了这样:“忠叔可曾想过,若是戬放了他们一马,只诛首恶,将会如何?”

    摇摇头,杨尚荆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否定的答案:“剩下的人感恩戴德?怎么可能嘛。他们只会觉得戬太过狠毒,对自家人也不知道留手,将来还不一定能闹出甚么祸端呢。”

    地位是天生的,这种观念在大家族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不断、反复地对下面洗脑的,那些接下来“天生的”贵子,有至少九成的概率给杨尚荆添堵,甚至直接发起复仇。

    更关键的是,杨尚荆想要的最终结果,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肢解了大家族,释放出被圈禁在土地里的劳动力。

    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的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大阻碍,因为它太特么吃劳动力了,然而这只是表象,本质上还是宗法制的条件下,苦哈哈们并没有太多自己选择的自由。

    打碎了社会结构,才能直接完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忠叔听了这话,也只能长叹一声,不再规劝下去,有了丰城侯给杨尚荆造的势,现在杨尚荆的江湖地位,别说是在杨家了,就是去了南京兵部述职,都是可以横着走的存在,恩,去京师述职可能还会差了点火候,不过各种恭维还是少不了的。

    “走罢,去见见丰城侯,顺便谈谈怎么从这浙、闽、赣三省的大户身上敲一笔钱粮出来,给戬添了这么多的麻烦,总归是要付出些代价的。”杨尚荆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都有些古怪。

    跟在他身后的忠叔没看见他的表情,但听着他的声音,感觉却不是很好,他老人家瞬间就想到了当初杨尚荆一用力,直接捧出来一个“蔡仙长”的陈年往事。

    上一次,一个老蔡横空出世,几乎是打碎了黄岩县固有的宗教结构,让“正一天师府出身”的老蔡一瞬间登上了人生巅峰,可是真正的天师府在黄岩县附近州府捞出来的好处,却是少的不值一提。

    而老蔡所带来的,除了黄岩县本地的思想、信仰方面的前所未有的统一,暗地里更是将火药的配方鼓捣了出来,还参与了火枪的开发,虽然这些都是不能拿到明面上说的,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积累。

    足以让杨尚荆和一般的小官儿区别开来的积累。

    

第五六六章 交易() 
    稍等更新

    黄岩县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进行的非常顺利。

    典史衙那边打板子的声音,见天儿地就没停过,一个又一个原本在黄岩县内叱咤风云的帮会老大,被挨个摁在长条凳子上,扒了裤子就是一顿狠揍,行刑的皂隶根本不敢玩什么猫腻,基本上十板子下去,就能把人砸出个好歹来,几个原本以为“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就因为嘴硬了一点儿,被打板子打的心浮气躁的皂隶直接敲断了尾椎骨。

    然后看着这几个倒霉鬼被抬回了对面的大牢里面,剩下的就全都老实了,他们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在国家暴力机关的强力镇压下,他们这帮混迹在黑白之间的渣滓,连特么个屁都算不上。

    然后一桩桩、一件件积年的案子迎刃而解,刑房的书吏忙的脚后跟打后脑勺,把一个个陈年的卷宗挑出来,让这帮“有两根骨头”的帮主、堂主们签字画押,只等着弄齐了材料一并移交台州府府衙。

    当然,这些也只是顺带着的业绩,最重要的是,黄岩县的府库再一次得到了大笔现金的注入,正所谓烂船也有三根钉,哪怕这帮城狐社鼠的头目,着实不是什么能上的去台面的人,私底下的积蓄可还是不少的,户房下面的账房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少说也有个三万贯。

    三万贯啊!

    看着这个数字,户房的账房、县府库的仓大使之流,瞬间眼睛都瞪圆了,下意识就想做个假账什么的,这么大一笔数字,从里面掏出来一成大家分一分,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仓大使想起当初杨尚荆和他谈话的内容,打了个寒战,悄没声地退了出去。

    人生在世,有一种悲剧叫有命没钱花,但还有一种更大悲剧,叫做有钱没命花。

    而此刻,杨尚荆并没有因为可以预见的财政良好陷入什么狂喜之中,而是看着手上京师传来的密信,整个人陷入了呆滞之中。

    “这密信……一切完好?”过了许久,杨尚荆这才抬起头来,看着忠叔,脸上的呆滞依旧没有完全消失。

    太特么震惊了。

    廷议上也不知道这帮大佬是怎么操作的,正七品的黄岩县知县的确是没丢,然而升的官儿有点儿惊悚——他的一系列功绩加起来,最后落到手头的不是浙江臬司的差事,而是实授了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正五品的官衔,管着宁波、台州、温州三府的备倭事宜,以后他穿的官袍就不是鸂鶒,而是白鹇了。

    看过了密信的忠叔点点头,脸上也有点儿呆滞:“此乃我建安杨氏最高等级的密信,传递速度也就比朝廷官驿的八百里加急慢上少许,老仆如何能不仔细查验?一切火漆、暗记俱是完好无损。”

    原本在杨尚荆和忠叔的计算里面,正五品的浙江臬司佥事就是什么小处掣肘不断,难受也能难受死他。

    最重要的是,就算他派人过去明言“无意堂官之责”,谁有能信?这种清水衙门虽说耗时间,可是升迁却是便利得紧的。

    “怕不是外朝诸公想要来个‘漫天要价’,等着内廷那帮人‘就地还钱’,结果内廷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打了一张顺水推舟的牌,最后才变成了这般模样?”忠叔苦笑了一声,做出了自己的推断。

    杨尚荆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忠叔所言极是啊,再往深一层去想,若是戬为浙江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虽然同为正五品,想要调任京官,也须费上一番手脚,可这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想要调任北京六部任职,也不过是些许功绩、加上一句话的事儿,看来这内廷之中,有人恨我入骨啊。”

    “终归不是好事,要不……待南京吏部公文下达,少爷上表请辞?”忠叔的眉头皱成了“川”字,脸上的皱纹都变得深邃了起来。

    杨尚荆电了点头,苦笑:“外朝诸公想必也是措手不及,若是北京未曾传来其他消息,也就只能如此了。”

    阅读网址:

    

第五六七章 通告() 
这边杨尚荆话音刚落,那边就有个不知死的鬼站出来了,这货身高足有一米九,一身的横肉,别说在明朝这个普遍营养不咋地的朝代了,就是搁在五百多年之后,那也是一条不多见的精壮汉子了。

    “少詹事此言,只怕太过早了些罢?未经请示朝廷、上奏陛下,私下里调一卫两所军丁南下,少詹事居心何在?!”

    这大汉说话的时候声若雷鸣,然而杨尚荆听在耳朵里只想发笑,他转头看了看旁边的丰城侯李贤,脸上的笑容越发的浓郁了。

    哪怕是真正的粗人,能坐到正三品的位置上,统管一个卫所,也不可能是这种类型的真·糙汉,要真是这个脾气,只怕不等遇到伯乐相中他,就被派到战场上送死了。

    很显然,这是李贤特意安排出来的人物,为的就是问话,让杨尚荆和李贤两个人把话里话外的意思说明白了,省的那帮墙头草和瘪三添油加醋,平白多出来无数的是非。

    所以杨尚荆打了个哈哈,没有说话,倒是李贤发了话:“张佥事无虑也,无虑也。”

    站起身来,环顾四周,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李贤就在这屋子里开始踱步了:“之前,杨少詹事在浙南沿海所做之事,列位都是听说过的吧?”

    这倒是不用说,整个浙南沿海三个州府的山贼土匪被摁在地上一通儿摩擦,见机快的或者有后台的,能快点儿跑,避免了一场武器的批判,可那些没有后台也没长出来太多脑子的,基本都被艹的连爸爸都叫不出来。

    毕竟明军的枪杆子还是很粗、很硬、很长还特么黢黑的,点儿好的,被插进了食道,吐出来还有的救,直接打入贱籍,做了苦力,好歹能活下来,点儿不好的,直接被插进了气管儿,瞬间就被闷死了。

    不管怎么说,成果斐然,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三府的卫所官兵不大不小都发了一笔横财,大家族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浙南沿海治安状况空前良好,浙江省三司长官也跟着面上有光,杨尚荆自己也捞了一笔政治资产,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了。

    眼瞅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