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统天命-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个功劳,也就比芝麻粒儿大了那么一丢丢,属于后勤方面的,也是对剿匪工作上调兵遣将的支持的。

    “也算……让他死得没那么憋屈了?”李贤放下了手中的笔,叹息了一声。

    一个正二品的都指挥使能被火烧死,说什么他都不信,保不齐这是南京城里哪家闲不住的勋贵想要接下他的差事,看着李信挡了自己的官路,直接就下了黑手吧?

    这么大岁数了,说句实在话,官场上各式各样的使绊子下黑手,他丰城侯什么没见过?

    “来人呐,将这战报封装好,即刻送往南京,让南京兵部尚书、魏国公过目,呈送京师。”

    李贤摇了摇头,对下面吩咐道。

第五五八章 事儿() 
如今这浙江备倭、剿倭之事,是放在风口浪尖上的事情,所以焦宏焦克明这个户部右侍郎,当朝能打的、领过军的少数几个文官之一,算得上半个山头的大拿,在正月初五的时候去了杨溥的府上,大家都是心里明镜一般。

    这浙江,指不定还要闹出点儿什么幺蛾子。

    正月初六的时候,马愉去英国公家里拜了个年,转头有人发现,马愉又去自己的恩师家里坐了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是消息稍微灵通一点儿的,都从空气里嗅出了不对劲儿的味道,看着几个朝中大佬的动向,仔细地分析着可能出现的转机。

    而这件事,从年假放完之后,外朝几个相关的人员就开始秘密运作了。

    浙江备倭都司设立这么久,拿得出手的战绩,不可能没有,不过大多都是正统九年之前的“拿得出手的战绩”,正统九年之后,尤其是杨尚荆瞎特么折腾出来一个备倭衙门、一个巡防千户所之后,那些战绩基本上就拿不出手了。

    不过皇帝虽然年轻了一点儿,但他不是傻逼,他身边儿的金英更不是,要是全都拿着备倭衙门的功劳往备倭都司头上扣,肯定是要被看出来端倪的。

    所以就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往年的那些“光辉战绩”拿出来说事儿。

    毕竟杨尚荆的备倭衙门虽然说职司上和李信的备倭都司有重合,但是实际上,它是隶属于南京兵部的,一些小的捷报之类的玩意,是不用上报北京的。

    所以就在马愉准备和焦宏聊聊天的时候,外朝的大佬们终于算是找到了突破口。

    就是前不久的沈庄之役。

    原本被一通儿斥责,整个千户所减员接近三成,而且没有从南京兵部得到一定补偿的乍浦守御千户所千户,就觉着自己一瞬间从地狱升到了天堂,因为南京方面给了口,给了他一笔不小的补偿。

    粮秣、刀枪、弓矢、铠甲……

    数量上基本是他损失数量的三倍,相当于一个硕大的口球,直接将他的嘴给堵上了——之前被斥责的事情算是一笔勾销。

    如果他是一个都指挥使,不,哪怕只是一个指挥使,他都有心和南京兵部的大佬们拍桌子,然而可悲的是,他只是个千户,正五品的小虾米,浙江沿海这十九个卫所里面至少能挑出来五十个。

    所以他嘴里叼着抹了蜂蜜、甜甜的口球,留下了兴奋的泪水,而外朝的运作,也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正统十一年正月癸酉,皇帝刚刚在北京城南郊祭天完了没两天,备倭都司的功绩,已经被真正地炒热了,似乎从朝臣到老百姓,都在讨论着南方的事儿。

    当然了,这是假象,本质上还是一帮贤者屁事儿没有,靠着笔杆子忽悠人的、嗓门还比较大的士子在叫唤,然后外朝给一些渠道,又加了点儿东西,让他们的声音吼出来之余,还能放大一点儿银两,让人觉得这是天下人的汹汹民意罢了。

    五百多年之后,玩这套最溜的叫资本,吼得凶的那一拨,叫水军,都是靠笔杆子吃饭,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民间的平头老百姓还是连个屁都不知道,只能跟着吼吼,实际上你从京师抓几个叫唤的最欢的,在茶馆听闲书的,十个里面八个不知道台州府在哪儿。

    毕竟这年月,家里不说千顷良田了,百顷良田都没有,你还能被算作人?不是人,你能说出来人话么?当然不能,你只能鹦鹉学舌。

    所以家产百顷良田以上的士大夫们一通儿蹦跶,基本上就代表了天下的民意,或者说,朝堂上的民意。

    归根结底,还是人类不会进化惹的祸。

    到了这个时候,就连外朝的某些小人物都知道事情蹊跷了,毕竟这套东西大家基本从先秦两汉开始,玩到了现在,身在局中,谁不知道是个神马情况?所以内廷接到了消息之后,金英也开始觉着不对劲了——紫禁城是个大漏勺,里面的东西能透过出来采买的小太监漏出来,外面的东西,自然也能透过采买的小太监渗透进去。

    更何况,大明朝还有并不吃干饭的锦衣卫和东厂。

    “备倭都司乃是正统四年,户部右侍郎焦宏上书所设,那备倭都司的李信,也不过是个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货色,怎么仿佛一瞬间,朝野之中全是吹捧之声?”坐在自己的小院儿里,看着天上的星辰,金英干枯的手指翻动着,便如同道士在掐算一般。

    “备倭都司,备倭衙门,在浙南有很大的重合,如今这是单单拿出来备倭都司说事,却不曾提到备倭衙门,而最近几场大胜,却均是那巡防千户所所为,和备倭都司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借着月光,看着自己干枯的手指,金英仿佛想要从那些熟悉的纹路里面看出什么东西一般:“可如今外朝热炒剿倭连捷,便是陛下,也仿佛觉得自己真个是天命所归一般,却偏生不提一句备倭衙门,这其中定有猫腻……”

    知道有猫腻,可是里面到底有个什么猫腻,便是金英一时间也想不出来,焦宏坐着户部右侍郎的位子,大约已经是很久了,算得上久任了,便是不用这个功劳,混个晋升也没甚么,可是如今热炒的话题,全都放在了焦宏那个备倭都司身上,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毕竟……外朝图谋的肯定不会是一个理所应当的晋升,而应该是图谋一个更大的布局,这个布局,肯定是要建立在损害内廷威信的基础上的,毕竟天下的好处就那么多,如今已经算是分润的差不多了,再想要拿,就要从对手的手中硬抢了。

    如果放在王振掌权的时候,他金英可以不想,可是事到如今,外朝再削弱内廷,就是在削弱他金英的权柄和威望了,他就是想破了脑袋,也要想下去。

    说白了,还是利益攸关这四个字闹得。

第五五九章 故人() 
第五五九章故人第1/1页

    作为一个穿越者而言,想要依照着脑子里那点儿记忆,把穿越前那位杨戬认识的人认全了,大概就和翻了一遍高中物理,一道题不做直接高考去一样。

    大概有那样的天才,然而杨尚荆必然不是,否则他也不至于最后半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只提升了一百二十分的成绩,去了个不上不下的师范大学。

    不过他不认识杨家的各路管家,杨家的各路管家可不敢不认识他,正四品的少詹事,这事儿搁在一般的小家族,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儿,这也就杨荣给建安杨氏打下的地基太厚实了,否则他一回来,家人至少是出门几里地去迎接。

    跟着杨道清家的管家,杨尚荆一路进了杨道清的后宅,直接来到了杨道清的榻前,看着杨戬的三叔祖。

    这是个真正的垂暮老人,目前大概还处在回光返照的阶段,看见杨尚荆进来,一双老眼是前所未有的清亮。

    在见到这个老人的一刹那,杨尚荆感觉一股悲伤从心头划过,一片片记忆的随便从脑海中泛起,那是属于原本杨戬的记忆。

    那时候的杨戬还很小,身体还很瘦弱,不过因为天分还算不错,被杨家着重培养,只不过当时杨荣在外任职,虽然地位很高,对建安杨氏的掌控力并不高,杨恭作为杨荣的嫡子,最有力的家族继承人,自然就被其他人联手排挤。

    相应的,那个杨戬也被其他的杨家子弟排斥,是床上的这个老人,带着杨戬在各处玩耍,私底下给他开小灶,让他读书认字,也是这个老人,让杨恭最终坐稳了家主的位子。

    杨尚荆的鼻子有些发酸,他慢慢走到床前,撩衣跪倒:“三叔祖,戬……回来了。”

    哪怕他杨尚荆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感情这东西和虚无缥缈的信仰还是不一样的,属于身体本能的东西,杨尚荆并没有想着将它打破。

    床上的老人干咳了几声,虚弱地抬了抬手,旁边伺候的丫鬟连忙走了上来,搀起了杨尚荆,也将老人扶起坐好。

    “也不是甚么大事,偏偏叫你回来。”杨道清干咳了两声,说话的声音虚弱无比,“不过……你回来也好,再让老夫见你一面,也算是……”

    说着话,杨道清又干咳了几声,这才继续说下去:“也算是了了老夫的一桩心愿。”

    杨尚荆眉头稍微抖了抖,自己被假消息弄回来这件事,看来谋划的非常之深,大抵杨道清抱病卧床这件事,也不过是突发情况,哪怕杨道清不卧床,自己也会被骗回来的。

    “勉仁他先老夫去了,老夫也快要撑不住了,这偌大的杨家啊……”杨道清似乎并不在意杨尚荆的表情,而是自顾自地说道,“今后能有甚么结果,总要看你了啊。”

    杨荣字勉仁,大抵生前和他最为亲厚吧,所以在这个时候,杨道清脱口而出的,还是杨荣的字,而不是名字。

    摇了摇头,杨道清接着说道:“年不过而立的正四品少詹事,这般成就,便是你大父见了,想必也要自愧弗如吧?待老夫与他相见,总要和他说道说道……”

    杨道清的说的话,声音是越来越模糊,似乎是在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气,旁边伺候着的杨道清的子嗣想上来劝阻,却被他摆手拦住。

    杨尚荆就那么静静地听着,宗法制家族下,一个大家族的最年长者对着最有出息的那个人,总是会有着更多的关怀,虽然这种关怀的形成,基本都是由其他人的血泪铸就的。

    哆哆嗦嗦地从手上拿下来一串佛珠,杨道清睁大了眼睛,看向杨尚荆:“……你出生的时候,勉仁还在京中,未曾回转,你这名字,是老夫帮着取的,本是看你当时瘦弱多病,想让你……”

    干咳了几声,杨道清的话变得越发的模糊了:“……想让你多些杀伐之意。你的字,尚荆,却是提醒你时时自省,其中,也含着勉仁的一点期许,让你早日入京为官……”

    摇了摇头,杨道清接着说道:“……如今,尚荆是上了京,可又是出了京,这戬字的杀气,还有些收敛不住的意味。老夫怕你收敛不住,得罪了旁人,失了二次进京为官的机会啊……”

    杨尚荆听着这话,一时间竟然有些默然,只是看着老人将手中的念珠递到了杨尚荆的手中:“老蔡在浙江的所作所为,老夫是知晓的,想你也不是什么崇佛信道的善人,只是这佛珠你带着,时时观看,或许也能减些杀气……”

    看着手里的佛珠,杨尚荆的眼睛慢慢眯起,轻轻地叹了口气。

    他能感受到老人的担心,但是,对老人所提出的意见,却不敢稍有苟同,他现在所处的位置,若是减了杀气,只怕当即就被撕成了粉碎。

    他现在入京,说破大天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等着也先或者提前、或者延后的入寇,然后提师北上勤王,除此之外,不作二想。

    可是看着这个已经回光返照,眼看着就要撒手人寰的老人,他也只能违心地点了点头:“三叔祖放心,戬……记住了。”

    老人笑了笑,摇了摇头,伸手点向他的脑门,杨尚荆不得不附身,让老人点指上来。

    “光宗耀祖的事,你大父已经做完了,单凭你,若不是造反,只怕也败不完家业。”老人的手指慢慢地点在了杨尚荆的头上,“只是……你终究要记住,凡事,要以家族为重啊……”

    说着最后一个“啊”字,那只枯瘦的手从杨尚荆的额前滑落,摔在了床沿上。

    一众杨道清的嫡子嫡孙瞬间扑了过去,围拢在榻前,放声痛哭。

    杨尚荆看了看地上跪着的孝子贤孙,再看看自己手里的佛珠,轻轻地叹了口气。

    人吃人,总是在循环播放着,哪怕是五百年后的那位伟人,也没能彻底斩断这个循环,他自问,自己更对这种循环毫无办法,但是杨家今后能不能继续吃人,却也要看他们能不能赶上自己的步伐了。

    如果……他自己不死的话。

    阅读网址:

    

第五六零章 追查到底() 
只不过这会儿,可不是什么应该要面子的时候,见见杨尚荆,总归是有好处没坏处的。

    可是也不等这师爷开口,就听见刘世龙说道:“如今建宁府传来的消息,是杨恭病重,仿佛中了剧毒一般,这杨戬,八成是还要在家中守孝三年了。”

    和杨荣那次不一样,杨荣那次让杨尚荆守孝,不是为了什么礼制,就是单纯地不想让自己有远大前程的嫡次孙,死在中枢那么个漩涡之中,这才利用人死为大的惯例,配合大明以仁孝立国的根本,给杨尚荆来了一次三年期的守孝。

    这次杨恭如果真的蹬了腿儿,皇上势必不会下诏给杨尚荆“夺情起复”的,到时候他这个同为正四品、且没有直接管辖关系的前辈过去,去登门拜访杨尚荆的事儿,只怕也会有人拿出来说了,什么“攀附红人”、“自降身段”之类的怪话,全都能喷出来。

    师爷摇摇头,加重了语气:“明府之意,自然是有道理的,只不过今时今日,不同往时往日,杨尚荆与魏国公徐家联姻,直接娶了魏国公的嫡女,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便是他杨尚荆居家守孝,那备倭衙门还能跑得出他姓杨的手中不成?”

    有了和杨尚荆联姻的“付出”,备倭衙门已经可以算是魏国公家的自留地了,那里产出的、和能够收割得到的军功,自然也是徐家有限摄取的,魏国公家一天不倒台,杨尚荆起复之后,恢复往日声势就会越快。

    刘世龙听了这话,慢慢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然后就听见这师爷继续说道:“此乃其一,其二,明府前去结交一番,表露善意,少不得要让上面的藩台高看一眼,左右也没什么利益冲突,留下一个爱护后辈的名头,岂不美哉?”

    当年银矿还在开的时候,他处州知府刘世龙的脑袋上,也被这里的镇守太监拉过屎,所以和内廷的冲突不是没有,左右恶不恶心杨尚荆一下,还是和杨尚荆见上一面,都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毕竟内廷看他,也是半个敌人。

    反倒是藩台、臬台里面那些回护过杨尚荆的人,看着他会觉得很爽。

    如今他刘世龙在这处州府做知府,也算是“久任”了,他刘世龙当然想要借着这个东南沿海动荡的局面,动一动位置了。

    师爷看见自己家东主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忍不住地笑了一下,在后面加了一句:“只是这话说回来,明府虽然是前去见他,也不能自降了身价,登门拜访,却是万万不能做的。”

    刘世龙眉头一皱,就听见这师爷继续说道:“明府也是朝廷四品官员,又非他杨尚荆所辖府县之官员,如何能够上门拜望?凭空折了自家的威风,便是其他人看了,也会觉得老爷有攀附权贵之嫌。”

    嗯,按照标准而言,身后站着杨溥、胡濙、张辅等人的杨尚荆的确算得上是当朝的权贵了。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刘世龙皱着眉头,沉声问道。

    师爷嘴角一翘,哈哈笑道:“明府无虑也,在下可以持明府的帖子,前往那客栈之中,约这位杨少詹事去春茗茶楼之中,饮茶聊天,如何?”

    刘世龙听了这话,缓缓地点了点头。

    春茗茶楼是个不错的地方,离着景安楼不远,这地方位置不错,档次也不错,正好能约杨尚荆出来,全了地主之谊,也能做到不打扰杨尚荆的休息,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杨恭这次大难不死,那么事后杨尚荆必然会念着这件事的好处。

    总之,不会亏。

    “有赵先生相助,世龙如虎添翼也。”刘世龙叹了口气,对着面前的师爷感慨了一句,“多谢赵先生了。”

    这师爷连连摆手,说着“不敢”:“在下不过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罢了,分内之事,何谈感谢?且将拜贴交于赵某,赵某自去和杨尚荆说道。”

    刘世龙点点头,在书桌上写下了几行字,盖上了私印,吹干了墨迹,折好了塞进了信封之中,伸手就交给了这个师爷。

    师爷接过了拜贴,刚刚要出门,就听见门口传来了一个衙役的声音:“禀告府尊,少詹事杨戬杨尚荆派人来衙门投了拜贴,请府尊过目。”

    刘世龙眉头一挑,就是一招手:“速速拿来!”

    衙役应了一声,走进了书房,双手呈上一张拜贴,刘世龙伸手接过,打开来一看,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到底是个明白人啊。”

    杨尚荆的信很简单,就是说自己过处州府,想要拜访一番刘知府,只是家父病重卧床,不敢在此多做耽搁,故此想请刘知府今晚在春茗茶楼叙话,还请刘知府赏光前来。

    这完全就和他那位师爷的想法重合了。

    “先生神机妙算,世龙佩服,佩服啊。”刘世龙感慨了一声,这一次微微地弯了弯腰,

    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拿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的能力,总能得到其他人,包括自己金主的尊重的。

    然后就看刘世龙站直了腰杆,感慨了一声:“估摸着,这方法,还是那杨尚荆身旁的杨忠给的建议,却是与先生不谋而合,先生大才,大才啊!”

    “那杨忠乃是杨荣身边的红人,昔年太宗皇帝、宣宗皇帝北征,横扫漠北之际,杨荣大多将此人带在身边,不说其人本就天生聪颖,便是耳濡目染,也可甩开在下无数条街,明府折煞了在下。”赵先生打了个哆嗦,连忙躬身。

    这帮做幕僚的,奋斗目标是杨士奇,可是呢,奋斗的方向却是杨荣,因为杨荣能决断,在三杨内阁之中,决断能力大概能把两个杨士奇吊起来打,之所以将杨士奇列为奋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