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统天命-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杨氏,风流百年,积攒下来无数的财富,单单是当年杨荣在外面随便撒钱,就能看出一二来,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鬼知道有没有人脑子发热,就像在这个时候给杨恭来个架空?

    所以杨恭是和杨尚荆一起南下的,从南京走水路往南,直奔黄岩县去了。

    “尚荆,在南京只是,你对我所言,俱是实话?”杨恭站在船头,皱着眉头,沉声问道。

    杨尚荆落后了杨恭半个身子,笑着回答:“回大人的话,此事如何能够有假?中国之地缺五金,可这日本、乃至四夷,却是不缺的,否则每年东南大户往来海贸,如何得到的金银?那日本弹丸之地,难不成还有点石成金之术不成?”

    杨恭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尚荆你说得却也在理,只不过日本若是产五金之物,却为何要从我大明兑换铜钱?”

    “技术不够罢了。”杨尚荆咧了咧嘴,总感觉自己在老调重弹,“冶金之术颇为繁复,可不是甚么打造一把倭刀那般简便,就倭人那点儿脑子,如何能够学会?”

    迎着杨恭有些疑惑的眼神,杨尚荆解释道:“倭刀乃是从唐刀之上演化而来,有了成套的技术基础,倭人的刀尚且用的包钢之法,稍有差错,一把刀便不能用了,是以这倭人武士决斗,都是严禁刀刃相碰,我大明如今弃用了昔日技术,不过是因为兵力充沛,军饷不敷使用罢了。”

    马槊、横刀一类的大杀器,之所以最后被淘汰,留下来大刀长矛这一类东西,实际上就是和战争体系有关的。

    封建年代生产力有限,科技水平也有限,一百人的部队可以人人快马横刀,再配一身精钢奶罩,但是一万人的话,就不能这么玩儿了,朝廷每年的赋税有限,全都装备军队了,吃啥喝啥?

    所以军费别说削减了,就是不变,必然也会导致单兵装备水平的下降。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时。

    工匠弄一把马槊,可能需要数个月、乃至数年的时间,但是弄一柄长枪呢?几天的功夫就可以造好了。

    是,马槊使用的是复合材料,韧性、坚固程度都能甩长枪几十条街出去,但是多少工匠能给所有士兵全都配上马槊?就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那会儿,马槊也只有大贵族玩得起。

    那是“少数人的玩具”。

    一个拿着马槊的士兵,能顶的上十个拿长枪的士兵么?或许可以。单是一百个呢?正常历史线里面,三德子被苏维埃的慈父铁锤吊起来打,不就是因为大猫的所需的工时数太多,生产速度赶不上T…34么?

    杨恭也不是傻逼,能够执掌若大家族的,接收新知识的速度必然十分之快,所以杨尚荆解释了几句,他也就明白了。

    “若是依尚荆所言,只要找到日本那些豪族的矿藏,一举收缴了,便可以解决钱荒了罢?”杨恭说这话的时候双眼发亮。

    杨尚荆脸色古怪,还解决钱荒呢,中原王朝的钱荒,只要杨家这样的土老财没改了自己的坏毛病,还喜欢把金、银、铜熔成各种瓜往地底下藏,进来多少钱都没有甚么卵用。

    而且,别说区区一个日本了,就是把整个东南亚算进来,也是白搭,中原地区对货币的渴求,基本上就是个无底洞。

    不过杨尚荆还是点了点头:“解决是不太可能,日本虽说富矿大抵是有不少的,不过这弹丸之地,便是有,也没有多少,稍稍缓解一番,还是可能的。”

    看着杨恭一脸兴奋的表情,杨尚荆就叹了口气,想要让土财主们把目光从土地、金银本身转向其他方向,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儿。

    对,真的是技术活儿。只有往上攀科技树,把农耕文明点成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顺手把地主阶级变成同为剥削阶级的资本家,才能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流通”。

    不过这一切在不“开海”之前,都是梦幻泡影,只有让杨家,或者说整个东南士族,乃至整个大明朝的地主阶级都明白了海外的富饶之后,才会让他们有动力“走出去”。

    以肉体征服为途径的掠夺,到底是一种血腥、残暴、效率低下的掠夺方式,所以在那之后,杨尚荆就会推出一种相对高效的掠夺方式,也就是资本掠夺,顺势就能催生工商业的兴起。

    至于“商贾贱业”这种说法嘛……说白了,中国人最重的是实用主义,而且人嘴两张皮,到时候怎么“圆回来”,还是干脆推翻,那就要看到时候的套路了。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鬼东西,比如什么倭奴贸易啊、高丽奴贸易啊、东南猴子贸易啊之类的鬼东西,就不是杨尚荆可以控制的。

    毕竟工业生产需要大批的原材料,除了常见的煤、钢、农产品等等原料以外,还有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血肉,大量的血肉,大量受过培训的、质量相对较好的血肉往里面死命填。

    只不过……他杨尚荆灭门的事儿都干了多少次了,还差这点儿?为了人类的进步,去特么的道德观吧。

    杨恭当然不懂这个,他只是在沉吟了半晌之后,问道:“魏国公可知道此事?”

    杨尚荆摇摇头,笑道:“岳丈镇守南京,乃是勋贵,身份自是不同其他,戬未敢告知。只等一切尘埃落定,再行通知罢了。”

    “如此也好,行事稳妥一些,总归是好的,也免了人多嘴杂。”杨恭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若是需要甚么,只管和家中提罢。”

第四六二章 有备无患() 
    第四五三章

    听着杨尚荆的话,邢宏放第一个反应就是直接拒绝。

    毕竟李信这个侄子,李行李璞寓,也算得上是个人物了,一旦放到了一线,以现在杨尚荆培养出来的这种作战体系,想要不让他捞着功劳获得晋升,简直就是难比登天。

    偏生在现在这个以血脉姓氏为根本的封建礼制的条件下,这个李行李璞寓还是标准的李信亲信,不管怎么说,脑袋上的“杨”都盖不过“李”,对他的一切提拔,都有可能引发杨尚荆派系内部的不满。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杨尚荆麾下的这几个指挥使,能够真正平衡掉李信给李行施加的影响的,说到底也就他邢宏放一个人了,别的再拣选,根本就没什么用。

    因为邢宏放不仅仅是原本李信的部下,可以平衡一些李信旧部的反对声,同时他还是杨尚荆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邢里男现在还在杨尚荆手下听用,是标准的“杨党”,这就可以压下去不少杨尚荆这个新兴派系内部的反对声。

    最重要的是,他邢宏放现在觉醒了“邢家血脉”这个隐藏的属性,搭上了英国公张辅的线,就算不能和英国公本人直接对话,却也能和中军都督府下面的官僚眉来眼去一番了,这也就能够顺带着制衡一番李信本人了。

    至于杨尚荆,这命令是他自己下的,总不会因为这个,让他邢宏放入坑吧?

    所以邢宏放定了定神,躬身应是:“钦差放心,末将定当将此事处理妥当。”

    杨尚荆点了点头,摆了摆手,邢宏放将手中的书信转交给了忠叔,扭头离去,杨尚荆沉默了良久,这才叹了口气:“这人……难能可贵啊。”

    “蠢货总是占了大多数,所以这出了个聪明人,却也难得。”忠叔笑着摇了摇头,将信收了起来,“能看得出颜色,辨得了时机,这样的人,总归是要多用用的。”

    “忠叔说的是啊。”杨尚荆向着树荫下的石桌走去,倒了两杯茶,将其中的一杯递给忠叔:“却不知那些人,如今是何心情?”

    忠叔接过茶杯,抿了一口,这才回道:“还能是何心情?谈不上甚么诚惶诚恐,一点惊惧总是要有的,老仆方才看了看家里传来的消息,具体的有些模糊,不过似乎三府之中的山贼水匪,不成气候的是被一扫而空了,稍微有点儿气象的,也是去了七成。”

    “自家远在闽北,就算这东南士族同气连枝,可这接到消息的准确度,还是不敢保证的。”杨尚荆放下茶杯,摇了摇头,“暂且等等,看下面呈上来的战果罢。”

    为什么要说“不成气候的”和“有些气象的”?

    因为规模大、势力大的,身后都有当地富户的支持,要不然一家伙聚拢个百八十人,人吃马嚼的就靠山里的野果野菜?还是就靠着沿路打劫的那一丁点儿油水?开什么玩笑,打劫多了,客商都不走那条路了,还打劫个卵?

    涸泽而渔的都是蠢货,这道理只要是个人都明白的好伐?

    而杨尚荆早在发布动员令,派兵清剿内陆盗贼的时候,就已经通过杨家的渠道给发布了出去,当然了,军国大事嘛,要通过“来源不可考”或者是通过“合理推断”啊、“消息灵通人士”啊之类的嘴里说出来。

    换而言之,各个有能力接到消息的大家族,基本上都是大拿级别的,然后赶紧将自家的势力收缩起来,反正大家族隐匿人丁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给百八十个人制造合理的身份,甚至不用制造,地方官府都不会下来追查神马的。

    毕竟……皇权不下县嘛。

    “依着少爷的意思……”忠叔眉头微蹙,“到时候在日本发现了富矿,直接让这些大家族手底下的人漂洋过海,搅乱了日本的内政?”

    “南方倭寇未平,北方还有倭寇作妖,这日本的豪族们打的如意算盘,我们也可以拿来用用嘛。”杨尚荆就笑了笑,“日本无力约束民间势力,我大明就能完全约束了?左右不过数千的精壮,莫说是和本官编练出来的新军媲美了,就是和寻常的卫所士卒比,也不过一盘散沙。”

    拍了拍手,杨尚荆就感叹道:“到时候,国内这些过剩的青壮在海外祸祸,捞到了钱,总归是要回国内花销的,捞不到钱死在外面,国内也是少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何乐而不为呢?”

    说这话的时候杨尚荆心里还是叹息,说白了还是工业化水平不够,现有的小农经济根本无力消化掉多余的青壮,留着反而是祸害,不如让他们漂洋过海,到外面的大世界去寻找自己的财富。

    要是他杨尚荆有能力建成一个完备的工业体系,哪怕是说设计出来一个完整的轻工业体系,比如毛纺之类的,也能瞬间制造出无数的工作岗位,毕竟任何工业,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一点点人口,更多的人口集中在了配套设施方面。

    这样,就会迫使内地的权贵们在国策上进行一些列的修正、妥协,然后进行人口贸易,同时鼓励生育,让内地的人口不得不追求井喷式增长。

    毕竟……权贵也是人啊,能够带来财富的东西,他们也是有追求的,当“祖制”一类的东西成为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的阻碍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东西一脚踢开。

    毕竟他们肯定不知道,这种东西如同慢性毒药一般,最后会将他们一手葬送。

    但是实际上,杨尚荆不能,鼓捣出来一个工坊,已经算是他的极限了,一个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的官儿,听着不小,然而他现在的影响力,实打实的部分也就浙江沿海这一亩三分地了,别说国策了,整个浙江省都影响不了。

    所以到现在,他也只能走一个曲线,先通过倭寇把自己的名头打出去,然后再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四六三章 “钱”() 
    第四六三章

    杨尚荆现在就是把手伸进了教育领域,那也不过是在皇权下的一种封建礼制的延伸,本质上他还是没有自主权的。

    比如,那间书塾里面教的还是封建礼制的那一套东西,子曰诗云的。

    可是除了提升识字率,扫除一部分文盲之外,这玩意有个卵用?

    虽然自己就是个文科生,但是杨尚荆知道,想要改变这个社会,没有理科僧工科狗在基础学科上进行大笔投入,他一个文科僧就真的只能留着一肚子的计划,憋不出几个屁来了。

    相比什么见了鬼的子曰诗云,杨尚荆更想教一点儿加减乘除之类的玩意,然后搜肠刮肚地教他们啥玩意叫“置换反应”,揭穿点铁成金的神话,再鼓捣鼓捣什么安倍定理之类的,把他高一水平的数理化倒出来。

    传统文化……算了吧,那玩意等工业社会后期,进入信息时代,给钱多了没地儿花的土豪玩玩情怀还行,真要是在农业社会诗词歌赋……

    你球药丸啊。

    不过话说回来,能拔脓的都是好膏药,老式教书先生有也比没有强啊,最起码能降低文盲率不是?

    看看自家“大人”的玩法,几十个教书先生说扔出来就扔出来,直接给之前还是劫道的土匪上课扫盲,就知道一个大家族这种底蕴到底有多深了。

    “也难怪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着从这些地方豪族身上割肉,一个建安杨氏就这么牛逼了,这要是个隋唐时代的山东世族、关陇门阀……”杨尚荆看着一脸云淡风轻的杨恭,慢慢地吐出了一口气。

    杨恭见杨尚荆不再说话,便多问了一句:“尚荆,如今这钱财可还够用?”

    杨尚荆听了这话就是一愣,他现在吃着公家喝着公家的,薪俸都是领着三份儿的,要说大明朝这低薪制度,一份薪水当官儿的肯定要饿死,但是他三份儿,正四品、正五品、正七品的,不说喝豆浆喝一碗倒一碗吧,喝一碗倒半碗还是没压力的。

    所以他沉吟了一下,摇了摇头:“如今府库钱粮却也充足,戬也不曾多有花销……”

    杨恭听了这话,差点儿没气乐了:“为父看你使用权谋,却也有你大父三分精髓,却不想这钱粮已是想得这般简单。”

    带着一脸的恨铁不成钢,杨恭继续说道:“你如今做的,虽说是个值事官,不是什么清流,却也要养望一番的,这钱粮之事,不能不沾,却不可有丝毫贪墨,而你身边的亲兵,只凭威严,如何能够收拢得住?”

    摇了摇头,杨恭就叹了口气:“便是你大父昔年在京中之时,也是时时大宴宾朋,花钱如流水,你如今身在军中,两京之中的文臣勋贵自是不必多做花销,可这麾下士卒,总是要笼络的,人心啊……”

    听着这话,杨尚荆就陷入了沉思。

    然后就听杨恭继续解读:“昔年你大父在南京之时,受太宗皇帝赏识,便是说不上‘事无巨细,悉以咨之’,可这军国大事却是时时招至御前奏对的,圣眷之隆,无出其右者,便是英国公张辅,也要瞠乎其后。”

    那是,有那个胆量拦在朱棣马头前面,高呼“先谒陵乎,先继位乎”的猛人,决断方面当然不会差的。

    “故此,朝中之臣多生嫉妒之心,时国子监祭酒出缺,便有人举荐你大父前去,明升实降。”

    嗯,国子监祭酒当然清贵了,天天就想着怎么为人师表了,军国大事是根本别想掺和了,那是个养望的好地方,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可是杨荣去了那里,就成了真的养老了,再想起用,大臣们都会选择反对的。

    “你大父心知此事不妥,奈何所处之地,在太宗皇帝眼前,而太宗皇帝之英明果决,不比太祖稍差,想要做什么小动作,可以说是难比登天的。”杨恭突然间说得很认真。

    嗯,当然是了,能够以藩王之力抗衡整个中央王朝,还特么打赢了,顺手压服了大明朝内部各个势力,同时维持了对孔、张两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世家的打压,清剿了一番北直隶邪教的,能不是狠人就见鬼了。

    “所以你大父当时从家中很是拿了不少的钱粮出来,广邀宾朋,这事体,说白了不过是争权夺利,而酒桌上,正是讲清事体的好地方,故此一来二去,这京中的权贵,对你大父也不那么提防了。”杨恭突然盯着杨尚荆,“钱,是个好东西。”

    杨尚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地方上虽然不比京中复杂,可是各种狗屁倒灶的事情还是不少的,梳理不好下面,终究是不行的。

    他之前的一系列动作,骚操作是骚操作,对人心的评估倒也能算得上是入情入理了,可是呢,他忽略了一个因素,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心之中的贪念。

    他来之前的那个时空,湾湾电视节目的嘉宾都能吼出“当兵是为了干什么?当然是抢钱抢粮抢女人”这种KMT军队“不忘初心”的话,指望着这个时代的明军士卒能够做什么无产阶级战士,一个有理想、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显然是不靠谱的。

    那就要用钱去喂了,让他们拿到足够军功的同时,拿到足够的钱。

    想着这些,就听还挂着正二品都指挥使虚衔的杨恭接着说道:“你且听为父说,这‘恩出于上’虽是法理,却也并非不可绕过去的,否则各个将领的亲兵又从何来?你只消笼络一番手下最精锐的部分,许以钱帛,也便足够了。”

    这尼玛……不成了KMT了?

    杨尚荆有点儿愣神,KMT那种模式,一个千古完人的“校长”指挥着一堆贪官污吏,好像不太行啊。

    不过转过念头一想……扯什么淡,KMT那种组织形式再辣鸡,那也是近代的政党了,比起这个年代的“清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这个比……****下限的社会,怕个啥?

    大不了他到时候再玩个“四一二”嘛,谁怕谁啊。

    所以他一躬到地,满脸诚恳:“谨受大人教诲。”

第四六四章 教育() 
    第四六四章

    在永宁江入海口,杨尚荆和杨恭就算是分开了,杨尚荆溯永宁江而上,直接回了黄岩县,而杨恭还要顺着海岸线南下,到了福建上岸,回建宁府。

    这年月,垃圾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让走陆路的舒适度和速度都被水路甩出几十条街去。

    徐尚庸回去参加完自己妹妹和顶头上司的婚礼,就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杨尚荆“度蜜月”的时候,他就和周乐展俩人在海上可劲儿地折腾,基本东南沿海,从昌国卫往南,到蒲门、壮士两个守御千户所的海面上,倭寇死的死逃的逃,寻常海盗直接望风而逃。

    有的时候甚至直接捞过界,去福建的海面上装个逼打个秋风什么的。

    毕竟现在整个浙江南部三府的水师都听他俩调度,挂着千户的衔儿是不假,然而徐尚庸是魏国公嫡子不说,现在还是杨尚荆的舅哥,派头比寻常的指挥使都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