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统天命-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勉强算得上识得几个字罢了,这民间的疾苦,休说在竹简木牍之中读到,便是亲眼看见的,都没有过。

    看着商辂不说话,这家人挠了挠头,自然是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马车一路朝着黄岩县方向兴趣,很快就到了黄岩县地界,在一座小桥旁,就站着几个穿着公服的巡检司弓手,负责盘查过往行人,这会儿人还不算多,有肩挑手提的,也有赶着车的,不过受检查的时候,脸上都没有什么不安的神色,反倒是一个个满脸笑容,有说有笑。

    这和其他巡检司查验行人的时候,状况截然不同。

    这也引起了商辂的兴趣,要知道,他在北京国子监的时候,也不是天天埋首八股文之中的,对于他这个级别的天才选手,教习、祭酒等教职人员,可是真的会做到因材施教的,提前接触一些实务,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掀开窗帘,对着最近的货郎招了招手:“这位老丈,前方可是黄岩县巡检司临时设卡,缉拿人犯的?”

    这货郎看面相足有五十多了,被叫做老丈也是应该的,一看见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公子哥和自己打招呼,连忙往前凑了凑,笑着答道:“回这位公子的话,正是。不过这卡设了能有小半年的功夫了,一直都在,算不得临时的。”

    顿了顿,这货郎接着说道:“公子这是外地来这儿求学的士子吧?如今这黄岩县里面也没甚么流寇之类的了,早被清剿了个干净,外地的流匪,但凡是消息灵通一点儿的,都不会傻呵呵地往咱们黄岩县里面钻。”

    “老丈这是如何看出来的?”商辂眉头就是一挑。

    “这些天的功夫,咱们黄岩县可是来了不少的士子,都奔着那书塾去了。”货郎干脆放下了挑子,笑着回答,“不说临县有名儿的那些个才子了,就是台州府那边,都来了不少人,别的不说,光是老头儿我这生意,都跟着好了不少。”

    商辂闻言,瞧了瞧这货郎的挑子,就见里面全是些胭脂水粉一类的物件,不由得心下了然。

    嗯,作为士子里面最出类拔萃的那一拨儿,他当然理解什么叫做“风流倜傥”了,或者说什么叫“士子风流”了。

    说白了就是去青楼里面装逼,吟诗作赋之余,来个一夕之欢,整出来一堆“连襟弟兄”。

    当然了,逛青楼什么的,你不能只撒钱,你还得送点儿文雅的、有情趣的东西,才能让人家记住你,否则,人家青楼里面的歌妓每天接客那么多,遇到忙的时候上下两张嘴一起不闲着,谁能记住你是谁?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送点儿墨宝啊、胭脂水粉啊、绫罗绸缎啊一类的东西了。

    第一个是墨宝,送墨宝对士子的要求是很高的,最起码你要出名,否则免谈,随便一个穷酸过来说要给提个字,然后来一宿白嫖……你当你玩崩崩崩还是窑子前线,随便氪点儿也能玩的很爽?护院的打不死你。

    绫罗绸缎嘛,对士子的要求也不低,最起码你得有钱,就算不是最顶级的苏丝,你也得送个差不多的,这和搁五百年后做糖爹一样,送“干女儿”爱马仕送不起,奥莱里面的驴牌你也得来一个吧?江南皮革厂的东西,人家敢接你送的出手?

    所以嘛,胭脂水粉这种东西,就成了消耗最大的产品了,你得挑着颜色鲜艳的,还得挑着味道喷香扑鼻的,也好在这年月的黄岩县里面,没有什么大牌子的胭脂水粉,寻常货色只要质量过得去,也能糊弄一番,五百年后,化妆品直接作假往外送的还少了么?

    毕竟……一般人只认识牌子,和驴牌啊、爱马仕啊,不对是丝绸啊这种一眼就能看出质量如何的东西不一样,有几个人还去研究化妆品成分对不对的?

    然后就看见这个货郎一脸神秘地凑了过来:“公子我告诉你啊,这城中最好的楼子呢,叫百花楼,最好的姑娘叫绮枫姑娘,最喜欢的可就是小老儿这水粉了,公子如此风流倜傥,寻常的姑娘怕是看不上眼了,要不要来上几盒,以备不时之需啊?

第四四四章 见闻(下)() 
    防盗,等下改过来

    不是那种靠着乡贤们用钱顶出来的官声啊,一个官员真正在乡野间拥有民望,在这封建年代可是很难的,一个是因为乡贤们的掣肘,另一个就是因为做出来了实事也不会吹,老百姓不吃这一套,上官吃不到这一套。

    杨尚荆在黄岩县的民望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实际上是多管齐下的原因,首先是上面的根子硬得很,北京有杨溥、马愉等一众大佬撑腰,南京有魏国公、徐琦等一众大佬力挺,到了浙江,特么的藩司、臬司长官都在他爷爷杨荣手底下混过,这么硬的门子,台州府这边敢从中作梗,给他杨尚荆添堵?

    至于下面,就显得复杂了不少,包含了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三个方面,军事开道,经济文化紧随其后。

    军事上上他一家伙抄了黄家,直接就让本地的豪族不敢妄动,谁懂就弄死谁,毕竟黄家一家人踏上黄泉路太过孤单了,就是想要在黄泉路上结婚生子都不方便,伦理这个东西不仅仅涉及礼法问题,还特么涉及遗传问题,所以黄家很期待有人能够下去陪他们;对倭寇的节节胜利,虽然没有在民间大规模传扬,却也侧面助推了杨尚荆威望的形成与提高。

    经济上,杨尚荆利用黄家的一部分家底,鼓捣了一个养济院出来,老百姓最起码是看见了实惠,知道了这是一个清官儿;然后是治安整顿,整个黄岩县里面的市井小混混给收拾服了,弄了个治安司衙门,连带着城里有店铺的地方大族也跟着跪了,一家伙就把经济调控握在了县衙的手里。

    当然了,这些都是百姓看不见的,百姓能看见的,是自己织的布种的菜能换回来黄澄澄的铜钱了,管他是什么正统通宝还是洪武通宝,这是能看得见的钱,以前买东西,很多时候可是以物易物的,心里不踏实的很。

    毕竟徐尚庸鼓捣出来的那个从南京到黄岩县的“商路”还很好用的,黄岩县的衙役把牌子一亮,南京那边几个勋贵家的亲兵、家丁跟着一走,一来一回就是一堆的铜钱。

    至于文化上,杨尚荆当然没有直接从平民老百姓下手了,害怕士大夫们的殴打还在其次,这年月造纸术相比于五百多年之后还是垃圾的不行,他杨尚荆又不会更先进的造纸技术,单单是纸张的价格,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就玩不起。

    再加上一般的知识分子没有什么扫盲的热情,全发动起来强制摊派也不能充斥田间地头,再加上这么作太明目张胆了一些,容易被殴打致残,所以杨尚荆也就没敢乱动弹,只是把有限的、可控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军营里面,先把手底下的队伍扫盲了再说。

    反倒是老蔡这一张牌打得很不错,封建帝国的高文盲率造就了鬼神之说的盛行,杨尚荆没有能力改善本地居民的识字率情况,也算是侧面肯定了这种情况,于是乎老蔡凭着一手装神弄鬼的本事,加上真真正正的“天公作美”,着实是在黄岩县赚下了偌大的名声,顺手就把杨尚荆推上了文昌帝君的神坛。

    想想吧,一个能够给本地老百姓带来硬扎的XX通宝的县令,一个能够对内镇压豪族、让利百姓的兵部郎中,一个施展过“神迹”、得到了本地当红辣子鸡仙儿过张三丰的蔡道长的承认的詹事府少詹事,怎么可能不是星君下凡?

    所以别说是一般没有什么见识的泥腿子了,就算是那些号称见多识广的本地大户,现在县衙前面经过的时候,都在琢磨着里面是不是真的坐着一位文曲星老爷。

    毕竟吧,被一个县令摁在地上摩擦,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失“乡贤”威严的,但是如果被文曲星摁在地上摩擦,就让人心里舒服的多了。

    这会儿杨尚荆正在二堂坐着,听取户房、工房关于修建从永宁江向南的若干条水渠的建议,严抓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用水,这也算是杨尚荆能够做的另一件大好事,也是在黄岩县一地可以进行试点的先进经验了。

    “……如今少詹事在黄岩县招纳流民,这人工、粮秣是不缺的,只不过这青石开采、沟渠挖掘,还需大量器具,户房这边虽然有所贮存,可若是同时开挖四条水渠,却也是远远不够的。”户房的胥吏一脸笑容地站在下面,给杨尚荆汇报着工作。

    杨尚荆点了点头,就把目光转向了工房那边,他就一个文科生,物理学也就是高一上学期的水准,做几个受力分析图什么的勉强还可以,到了开挖水渠这种大型水利工程上,就有些抓瞎了,也好在他有点儿自知之明,不去瞎指挥:“工房这边怎么说?”

    “早年间这永宁江向南,挖过一条水渠,相关的文牍倒也能找到,况且如今工房之中也有精通水利之人,只是人工、粮秣、器具到位,修水渠自是不成问题。”工房的胥吏向前沾了一步,一脸的恭顺。

    特么的这年月也没有什么重型机械,开山修路靠的全是人工,而且工具方面……诶,工具?!

    杨尚荆想到工具俩字,眼睛就是一亮,工兵锹这玩意他可是很熟悉的,堪称神器了,就算以大明朝现在这个技术水平鼓捣不出来便携、耐用之类的功能,可是有了那个力学结构,开挖水渠都能省事儿不少,比起效率来,大概能甩出现阶段的工具几条街去。

    “所需工具你等暂且不需着急,本官自会知会工坊那边,弄出些合手的工具来,户房去做个谋划,看看大概要多少钱粮,本官也好心里有数,工房那边也需用心些,找好开挖的地方来。”杨尚荆袖子里的手搓了搓,心里就很是欢喜,工兵锹的边缘磨锋利了,上战场砍人都是好武器,加上长柄,杀伤范围和杀伤力大概要比现阶段明军装备的制式军刀还要强上那么一点儿。

第四四五章 农本() 
    第四四五章

    “别处田亩大多枯黄,这黄岩县之中却是截然不同,难不成此处真有甚么神仙庇护不成?”

    商辂看着田间地头的庄家,不由得面露惊奇之色,叫停了车夫,起身下车来到田埂旁,伸手就要去摸叶子,看看这是真是假。

    结果正在田里除草的老农当即就把锄头往地上一杵,远远指着,大声叫嚷着:“莫要坏了我家的庄稼!”

    商辂满脸的尴尬,站起身来,对着老农拱了拱手:“老丈,小可无意毁坏苗稼,只不过想看看这苗稼到底为何如此碧绿,不同别处庄稼那般枯黄。”

    农也是担心庄稼,这会儿才看出来商辂穿着不俗,气度不凡,连忙干笑了两声:“倒是小老儿多心了。”

    光着脚丫子往田埂这边走,等着走近了,这老农才说道:“不瞒这位公子,要是往年,这田里的庄稼也该枯黄了,可是今年不同往日啊,县里有了文曲星庇佑,这浇地的水是足够了,下不下下雨,自然也是没甚么关系了。”

    商辂听了这话,最都快咧到耳根子了,这尼玛是个什么说辞,不说这田里的庄稼不枯萎是不是文曲星的功劳了吧,咱们就算照着迷信来,管着降水的也是龙王爷,不是什么文曲星啊。

    不过和这老农说这个,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商辂苦笑了一声,拱了拱手,说了两句吉利话,起身上了车,向着县城方向走去,然而那老农哪知道商辂这表情里面的丰富含义,在后面拱了拱手,喊了一句“公子慢行”,就转过身去,自顾自地刨地去了。

    这年月既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除草之类的工作,纯手动,标准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还无公害,唯一的缺点就是亩产低的吓人,反转人士回到这个朝代肯定喜笑颜开,毕竟……这年代农家肥都不够用。

    当然了,无脑反转的人士回到这个年代,有九成九的可能是吃不上这口饭的,毕竟能混道杨尚荆这个位置的人,满打满算也就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上下,他们要去吃的,得是更加纯天然无污染的东西——草根树叶观音土。

    当然,如果灾年实在特别严重的话,桌上可能还会有肉,刚刚死的邻居家的孩子,还热乎着呢,这是不是能算作一种“否极泰来”?

    再说商辂,上了马车之后,继续向着县城方向驶去,等马车上了一个还算高的山坡,商辂便叫停了车把式:“且将车停下,带我看上一看。”

    车把式应了一声,将马车停稳了,商辂从上面走了下来,极目远眺,连片的农田映入眼帘。

    离近了只觉得青翠诱人,可离远了,就能看到些不同的景色,这田间的庄家,也不是每一处都是那般的翠绿,不受的地方还是泛着枯黄的颜色,个中有严重的地方,也不必外面寻常的农田好到哪儿去。

    “这么看来,此间却是绝无神灵庇佑了。”商辂有些自嘲地笑了笑,叹了口气,眯着眼睛四下里扫视着,就看见三条水渠从永宁江方向延伸而来,不甚宽阔,可看着模样,水流却是湍急,满足些田亩灌溉,总归是没甚么问题的。

    “这位杨少詹事……倒真是好大的手笔,只这水渠一项,说他一个“勤政爱民”,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商辂不由得点了点头,心里对杨尚荆这个少詹士的戒备,也算是放下了一点点了。

    能为民做主的,总不会是坏人。

    “阿嚏!”

    黄岩县县衙里面,杨尚荆冷不住打了个喷嚏,还要他扭过头,让过了面前的公文,否则还要返工一次,他不由得嘀咕了一句“到底这是谁在夸我帅”,这才继续低头看起了桌案上的文牍。

    “少詹事,黄县丞求见。”门口传来了杨家家丁的声音。

    杨尚荆不由得抬起头来,对着对方招了招手:“只叫他过来说话便是了。”

    不多时,县城黄成走了进来,这个本来脸上已经皱纹堆累的正八品县丞,如今却是显得年轻了不少,整个人神采奕奕,丝毫不见甚么老态,杨尚荆看了他一眼,就笑了起来。

    心宽体胖啊,现在黄成对杨尚荆是一点儿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了,自然是尽心尽力办事,没有了勾心斗角的环节,剩下了大把的心力。

    “却不知黄县丞来本官这里,所为何事?”杨尚荆露出了一个笑脸,伸手示意黄成坐下。

    黄成在椅子上小心地坐了半拉屁股,一脸笑容地说道:“回少詹事的话,下官今日前来,乃是为了今夏夏粮之时。”

    顿了顿,黄成直接说道:“盖因少詹事发动流民,修了三条水渠,这县中今夏的干渴,却是没了甚么忧虑,故此这夏粮征收,总归是不成问题的。”

    说着话,黄成叹了口气:“只是相比之下,临县却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如今朝廷没有免税、减租的文书,只怕一个赈济不及时,还要有流民产生啊。”

    现在这年月,毕竟但明朝开国这么多年了,路引制度虽然依旧还在,但是严格程度上来说,已经有了失效的兆头了,当然这不是指单人的路引官府不签发、农户外出官府不查证了,而是遇到灾年之后,原本就低下的保甲制度就会迅速失效,从而产生大量的流民。

    如果官府给赈济还好,官府不赈济,不说十室九空吧,乡下的宅子空出来三分之一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草根树皮什么的,也是不够这么多人吃的。

    “若是临县有流民,只管安置过来罢。”杨尚荆眯缝着眼睛,慢吞吞地说道,“这水渠是挖出来了,可是这配套的设施,还有所欠缺,如今前日里招纳的流民都已经安排妥当,却也不好在秋粮播种之时,再征发劳役去修甚么水渠了,本县……还是缺人啊。”

    没办法,现在这水渠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有些地块还接不到永宁江里的降水,这天一干旱,一准儿要干死。

第四四六章 筹备() 
    第四四六章

    反正现在这黄岩县是他杨尚荆一言堂,整个黄岩县在倭寇没有彻底剿灭干净之前,他杨尚荆是看不见任何离开的征兆的,马上到来的七月份,他又要跑去南京和魏国公家的嫡女成亲,到时候身后不光靠着外朝的内阁、六部,还有魏国公这样的大佬,谁敢找他麻烦?

    便是他之后调走了,只要说清楚了黄岩县的重要性之后,外朝的大佬们也得仔细考量一下,然后派过来一个稍微有点儿能力的,许下一点儿好处、来一通儿威胁之后,帮着他执行政策延续。

    所以这个时候加大力度,把黄岩县以试点的形式进行改造,最后也好吸取教训,慢慢地推广开来。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想要找到一个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绝壁不是看两本书就能解决的,哪怕这两本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选。

    黄成自然是不知道杨尚荆的心中所想了,听着杨尚荆的吩咐,也只能捏着鼻子点头,心说这年月,大家在地方上发财,一个是靠着刮老百姓的油水,另一个就是靠着谎报灾情,骗朝廷的免税政策,然后赋税照交不误,和县里的乡贤们三七分成。

    现在杨尚荆居然连这个财都不去发,他是连一点儿的汤都喝不到。

    杨尚荆瞅了瞅黄成的脸色,就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心里琢磨着怎么能给黄成找一个妥帖的发财的路,现在这黄成挺服帖的,办事也还算稳妥,他去军营的时候,黄成在县衙里也能很好地主持工作、贯彻他的精神。

    有了这么一个用得顺手的,自然不会想再去换一个完全陌生的了,用着不顺手就不说了,很有可能还会扎个刺儿神马的,彰显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现在朝廷整体上是在求稳,他杨尚荆其实也在各种求稳,只有一个安稳的后方,他才能愉快地在前面布局、搞事。

    脑袋里念头翻转,杨尚荆就叹了口气:“城中商会的会长,前日里来找过本官,说他那里还少了个能写会算的管事,令公子今年年纪也不小了,总要有个合适的营生才是,听说也是读过圣人教诲的,不如前去试试。”

    黄成听了这话,一张老脸都绽放出了花朵:“那边多谢少詹事了。”

    他也没客气,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德行,他自己是清楚的,如今何止不小了,都特么四十多了,比杨尚荆都大得多了,根本没继承他读书的天赋,别说做官了,就是做一个小吏都嫌碍手碍脚,这年月衙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