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朋友写了封信,信里面告知这位朋友,何梦然已经决心致仕。信很短,甚至没有提及和赵嘉仁有关的任何事情,只写了致仕这件事。何梦然觉得不用多讲,当他无权无势之时,朝廷内所有纷争都再与他无关。

    信送出去之后已经是中午,何梦然觉得心中再无牵挂,于是很开心的和家人一起吃了顿在临安开始流行起来的咖喱饭。何梦然已经快六十岁了,胃口一直不好,平日里吃的很少。咖喱饭重新让老先生获得了吃饭的乐趣,特别是用咖喱等香料烹制的肉食,甚至让何梦然享受到之前几十年都没能享受到的肉类的美味。

    吃完了饭,何梦然就向家里人宣布他致仕的决定。何梦然今年57岁,所以他致仕的内容并没有在家里引发什么轰动。致仕之后的官员基本都不会在京城继续待着,所以何梦然很自然的告知家人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皇帝并不会这么简单的就批准何梦然致仕退休,但是何梦然去意已决,他也不耽误时间,立刻开始收拾行李。

    和其他高官一样,何梦然也是进士出身,读书非常厉害。他的研究方向是‘周礼’,所以家里古书甚多。对这些珍贵的收藏,何梦然亲自指挥仆役收拾。

    到了晚上,何梦然的朋友曹孝庆就找上门来。两人见面之后,曹孝庆先是简单的问了何梦然为何要致仕。听了理由之后,曹孝庆果断的说道:“何公,此时我等绝不能让步。若是不能扳倒贾似道,任他倒行逆施,大宋必然覆灭!”

    何梦然淡然说道:“当下朝廷内贾似道功劳最大,前些日子我等一起弹劾贾似道,贾似道就要辞相。官家最后极力挽留,并且终于决定实施公田改革。你现在就已经忘记了不成?”

    曹孝庆摇摇头,“我并没有忘记。此次我想扳倒赵嘉仁就是为了此事,若是我等能联手弹劾赵嘉仁,那贾似道与赵嘉仁都是在鄂州取得功劳,必然要回护他。到了那时,只要我等能抓住赵嘉仁不放,扳倒他。贾似道就必然要致仕。”

    这是大宋常见的官场斗争,只要贾似道坚持为赵嘉仁站台,扳倒赵嘉仁就意味着贾似道的政治信用大受损害。身为丞相,那就必须勇敢的承担起责任,引咎辞职。如果贾似道还不辞职,那他大概就是史弥远那种权相。

    史弥远能够公开谋杀宰相韩侂胄,能够废太子,推现在官家登基。那真的是权倾朝野,曹孝庆最害怕的就是贾似道成为史弥远这样的权相。

    何梦然摇摇头,“我致仕之意已决,多说无益。”

    曹孝庆百般劝说,何梦然态度坚定,最后干脆下了逐客令。悻悻的从何梦然家里出来,曹孝庆满腹郁闷的走在街上,此时天色昏暗,雨云呈现黑压压的模样。让曹孝庆心中更是抑郁。

    贾似道深受官家信任,赵嘉仁身为赵氏宗亲,当今官家多次称赞其为‘麒麟儿’。现在官家要支持改革派,不管反改革派如何努力,都会遇到问题。关键不是贾似道,而是官家!

    思路至此,曹孝庆突然想起最近有人重提前太子的事情。最初听到有人提起这陈年旧事,曹孝庆觉得实在无聊,现在他突然有些恍然大悟,看来有些人是早就看透了问题所在。打击贾似道,不如直接去削弱当今官家。大家嘴上不爱讲,其实都知道当今官家得国不正。如果能逼得当今官家能够有所让步……

    想到这里,曹孝庆找到了目的与方向。他感觉自己整个人突然就有了力量,趁着这股心气,曹孝庆稍稍想了想,就确定该去找谁。极为昏暗的暮色中,曹孝庆脚步轻快,大步向前。

    何梦然提出致仕请求是在六月初十,十天后江南的梅雨季节彻底结束,阳光明媚的照耀着大地。已经致仕的前左丞相吴潜正在老家舒舒服服的享受天伦之乐。一位信使的出现打破这惬意的日子。

    看着使者风尘仆仆的模样,吴潜就知道事情大概很紧急。看了信之后,吴潜脸上满是疑虑,不过在种种负面情绪中,还是有一丝笑容。派信使来的那位和吴潜一样,之前就试图阻止现在的忠王当太子。而这位已经有了新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完全恢复被史弥远矫诏除掉的前太子赵竑的太子身份。

    当初,沂靖惠王赵抦去世,没有后代,以赵竑作为后代。嘉定十三年(1220年),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宋宁宗于是立赵竑为皇子,并赐名赵竑。

    赵竑喜欢弹琴,丞相史弥远买了一个擅长弹琴的美女送给他,而厚待美女家里,让美女监视赵竑,一举一动都告诉史弥远。美女知书又狡猾,赵竑喜欢她。宫里墙壁上有一张地图,赵竑指着琼崖州说:“我日后如得志,就把史弥远安置到这里。”又曾经称呼史弥远为“新恩”,因为日后不把他流放到新州就流放到恩州。

    史弥远听说这些,曾经趁七月七日进奉奇巧珍玩来试探赵竑,赵竑乘着酒兴把这些东西都摔碎在地上。史弥远非常恐惧,日夜考虑怎么处置赵竑,而赵竑却不知道这些事。作为政坛里面能够公开谋杀宰相韩侂胄的权相,史弥远之后扶植了现在的官家,等宋宁宗死后矫诏让当今官家登基。后来又用计谋逼死太子赵竑。

    既然当今官家得国不正,而且当今官家也没有儿子。只要能够完全恢复赵竑的合法太子地位,那么接下来应该继位的就不是现在的这个忠王。这与前左丞相吴潜的看法就完全相同。

    吴潜心里面盘算此事,一时难以确定。他之所以坚定的反对忠王当太子,并非是对当今官家有什么意见。而是忠王不仅望之不似人君,实际接触之后,吴潜发现这位忠王在政治上大概可以用‘白痴’二字来形容。大宋交到此人手中,吴潜只觉得简直是政治自杀。

    想来想去,吴潜最后有了决断,他写了封信交给信使,让他带回临安。看着信使的背影,吴潜心中叹息。连绵的梅雨季节结束了,火热的夏天来临,临安必将掀起暴风雨般的政治动荡。

第110章 为了钱啥都敢做() 
太阳明媚的照耀大地,福州的盛夏来临了。前福州知州,现在的退休人员徐远志情绪非常好。这位进士谨言慎行不爱说话,现在有了发自内心的活力,平素里那种阴沉感大大消退。

    赵嘉仁的强制培训已经结束,班上的学习委员司马考拿出徐远志的笔记作为范本。这笔记除了记录老师赵嘉仁的讲课内容,更有基于徐远志个人经历而提出的疑问。正因为确定了自己是个学生的定位,徐远志针对这些问题请教了赵嘉仁,除了赵嘉仁的回答之外,还有根据‘一般等价物’理论做出的徐远志自己的分析与解答。

    笔记内容翔实,不仅司马考看了之后觉得茅塞顿开,那帮学员们看完之后除了对赵嘉仁的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明白了进士为何值得尊重。

    徐远志没有因此而自得,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对新理论的理解,以及尝试利用新理论去解释大宋财政问题的努力。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赵嘉仁之所以坚持用货币支付,是因为赵嘉仁坚持他的理论基础。与赵嘉仁的坚持相比,大宋对货币的认识就似是而非。

    大宋很早之前发行纸币的时候的确有准备金,后来就开始乱搞起来。就赵嘉仁所讲,所谓的乱搞并不是说不用准备金就是乱搞。在赵嘉仁看来,原本好好的粮食等日用品可以当做准备金,却因为缺乏理论知识,不仅失去了常平仓这个行政调控粮价的手段,还让粮价成了兴风作浪的根源。

    在这些方面徐远志最初觉得赵嘉仁说得有理,然而研究一段后,他发现赵嘉仁的说法貌似有漏洞。譬如福州的粮价是40贯交钞一石,湖南粮价则是两贯交钞一石。怎么利用货币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带这个这个疑问前去见赵嘉仁,门卫却告诉徐远志,赵知州正在办事,不能见他。徐远志理解赵嘉仁事情繁忙,然而心里面还是一阵的不爽。他忍不住想,到底是什么大事让赵嘉仁如此在意。

    赵嘉仁心比较大,能被他认为是大事的不多。此时来自海州贸易据点的干事正在接受询问。之前这位干事已经把他知道的仔细讲了两遍,首先是李璮覆灭之后,那些曾经跟着李璮一起与赵嘉仁做生意的山东小军阀们又提出了对玻璃镜子等奢侈批的贸易需求。

    除了奢侈品之外,北方人对咖喱的接受程度不亚于南方。然而海州的贸易据点来了新的联络人,联络人表示他能代表蒙古朝廷。来自蒙古大都的意思是,赵嘉仁的生意包括香料、辛香料、玻璃、药物。此时南方与北方很少有南方有而北方没有的商品,赵嘉仁经营的范围正好是这个领域。

    忽必烈大汗已经下令,这个领域的贸易被列为专卖。如果赵嘉仁真的想挣这笔钱,就得开辟一条经过直沽寨前往大都的贸易线。想开辟这条贸易线,赵嘉仁就得每年向蒙古销售四十门火炮。

    除了赵嘉仁与前来汇报的人员,与会的还有袁弘杰和从琉球回来的李鸿钧两人。两人都知道赵嘉仁将蒲家满门抄斩的理由是蒲家勾结蒙古人,勾结蒙古人的证明是蒲家向蒙古人派遣了使者。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赵嘉仁若是向蒙古人出售火炮,那大概就可以满门抄斩了。

    见到赵嘉仁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李鸿钧很担心赵嘉仁一会儿怒骂起来。他快速结束了询问,然后问赵嘉仁,“校长,也就问完了吧。”

    赵嘉仁没回答李鸿钧的问题,他问海州的干事,“那些山东小军阀们现在还肯出售山楂、大葱、大蒜么?”

    “那些人私下里讲,蒙古皇帝管不了他们那么多,在自家种点东西出去卖还犯法了不成。”干事很委婉的表达了看法。

    赵嘉仁微微点头,他能理解山东小军阀的看法,谁都不会和钱过不去。福州这边的葱细的跟筷子一样,美其名曰香葱,其实就是南边的气候只能种的出这样的葱。和山东那种半人多高,擀面杖粗细的大葱一比,赵嘉仁当然希望能够通过海运来贩卖这样的大葱。从结果上看,福州与泉州人民也很喜欢葱油饼的味道。

    袁弘杰有些不解的问赵嘉仁,“知州,为何那些小军阀不乐意买咱们的辛香料?他们拿出去倒手就能赚好些钱。”

    “第一,他们自己用不了多少。第二,那边已经说了,在北边辛香料是国家专营,私人给自己倒腾辛香料就跟在大宋卖私盐一样。”赵嘉仁解释了一下。

    袁弘杰微微点头,航海行会对于居民消费能力非常在意,运去的东西根本没人消费,那就是巨大的浪费。所以私盐并不令人为难,令人为难的是山东小军阀买不起大量辛香料。

    李鸿钧一直沉默着,他从对话里面听出些貌似不太妙的东西。赵嘉仁并不反对和蒙古人做生意,而这种态度就意味着赵嘉仁有可能接受蒙古人的要求。等会议散了,赵嘉仁把李鸿钧留了下来。在有些紧张的等待中,李鸿钧听赵嘉仁问道:“我想和蒙古人做买卖。”

    即便有点猜到了这样的可能,李鸿钧心里面还是一阵紧张。李鸿钧忍不住问道:“校长,别人……会不会误会?”

    “你觉得我卖国么?”赵嘉仁反问道。他觉得找李鸿钧谈这个就谈对了,要是对方与蒙古做买卖的热情比赵嘉仁还高,赵嘉仁只怕就要头痛。

    李鸿钧连忙表示否定,“这绝不可能!校长与蒙古打仗时候那么勇猛,怎么会勾结蒙古。”

    赵嘉仁首先得让李鸿钧觉得安心,若是自己的手下先认为赵嘉仁为了挣钱而出卖大宋,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我们自己知道就好。咱们卖给李璮不少火炮,李璮败亡之时大概会按照咱们教给他的办法去破坏火炮,不过总是会有些火炮落入到蒙古人手里。这次我可以卖火炮给蒙古人,不过这里面却是要有门道的……”

    听赵嘉仁讲述了一番,李鸿钧觉得有些明白过来。赵嘉仁只卖一斤炮,或者说至少第一批火炮就是卖一斤炮。要是蒙古人完全不能接受,那就只能忍痛放弃这笔买卖。而赵嘉仁从蒙古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碱块。自打李璮叛乱之后,碱块进口中断。航海行会立刻冻结了玻璃器皿的生产,只保留镜片磨制。现存的碱面主要供应发面馍与肥皂生产。

    “若是蒙古人一定要买更大口径火炮,那怎么办?”李鸿钧还是忍不住问。

    “我们这里一门五斤炮要用五百斤铜。蒙古人真的要买,我们的要价是一千斤白银。”赵嘉仁答道。

    一听这个价格,李鸿钧就明白赵嘉仁的意思。虽然一斤炮的价格比向李璮要的价格高,赵嘉仁的底限定在550斤铁加50头山东黄牛的母牛犊。和六斤炮相比,一斤炮的价格就显得童叟无欺。

    “为何有整有零?”李鸿钧被铁的数字弄到很是迷惑。

    “故弄玄虚。”赵嘉仁果断的给了答道。

    李鸿钧被这个回答给逗乐了,然后转念一想,他也决定相信

    见李鸿钧被说服,赵嘉仁把接下来的步骤告诉李鸿钧,“这件事我交给你来办。你也不用亲自出马,严守消息,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去和蒙古人谈。”

    李鸿钧受命而去,对于赵嘉仁表现出来的贪婪,李鸿钧觉得简直有点‘要钱不要命’的意思。对于赵嘉仁的态度,李鸿钧也觉得很是不好处理。回到他的办公室,李鸿钧坐在座位上考虑该让谁前去和蒙古人谈判。找个无能之辈当然不行,然而找个特别能干的,李鸿钧也不是很放心。那些超级灵的家伙往往不稳重。

    正在寻思,通讯员就送了文件进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仁达钱庄的文件。文件内容是最近仁达钱庄准备在内部交易中投放十六万枚银币,欢迎诸位使用铜钱兑换。李鸿钧先是觉得有趣,随手拿出钱袋,从里面摸出一个上课时候拿到的银币出来。和铜钱相比,银币铸造的相当精致,那文字是银钩铁画,铸造出来的字迹清晰,上面的‘壹两’就如同是写上去的……

    把玩银币的李鸿钧先是一愣,他把银币放在桌上,自己拿起铅笔,在一张已经写过字的纸张空白处列式子计算起来。其实计算很容易,十六万枚银币,一斤十六两,一枚银币一两。要是仁达钱庄的文件没写错,今年它就要放出一万斤白银出来。

    李鸿钧开始继续计算,一两白银大概等于两贯铜钱。就是1540文。十六万枚银币相当于三十二万贯铜钱。三十二万贯铜钱的购买力是极为惊人的,购买的货物能塞满几百艘船。

    然后李鸿钧又想起了一个数据。蒙古南侵之时,在正场战争中,大宋官家下令从内库拿出了一百六十万两白银。而仁达钱庄一年就拿出十六万两白银货币。怪不得赵嘉仁连大炮都敢卖给蒙古人,赵嘉仁对白银的需求量是真的超大。

    弄明白这点,李鸿钧迅速圈定了一个代表。他觉得此事得速战速决。

第111章 为了胜利买火炮() 
在直沽寨下船,宋捷有种故地重游的感受。也就是几个月前,宋捷与其他战友一起攻克了这座城镇。此次谈判地点并没有设在海州,而是在直沽寨。

    故地重游,宋捷看到夯土城墙上的破口已经被封上,不过墙上的那些大坑却没办法填充,凸凸凹凹的如同人脸上那种大坑一般难看。看到当时的痕迹,宋捷忍不住露出了笑意。倒不是赵嘉仁的部队故意留下这些示威,这些坑中有些是炮弹打出来的,有些坑是因为炮弹砸进墙里,那好歹也是几斤重的铁球,大家总是要将值钱的铁球挖出来回收才行。部队撤退之时自然不会修整城墙,大家没在直沽寨里面进行抢掠就已经是部队纪律严明。

    看着这座被自己攻克过的城镇,宋捷感觉心里面很爽。原本与蒙古人谈判时候的不安随之消退。谈判在直沽寨知寨的办公院落里面召开,宋捷到过这里不少次,熟悉的很。

    双方在院落的凉亭里面进行了谈判。盛夏时节,南方的凉亭遮挡住阳光,却能感受到滚烫的湿气随风而来。在北方哪怕是烈日炎炎,凉亭下吹着风就感觉很清爽。

    既然是专营贸易,买卖什么就没啥好讨论,双方很快就在火炮这个分歧点上纠缠起来。蒙古代表是个汉人,操着一口北方口音,宋捷也能听的差不多。那个蒙古代表要求商队每年进贡火炮,宋捷想都没想,便打断了这位的胡言乱语,“一门一斤炮,八百八十斤铁,一百头母牛犊。我们这已经是把价钱降到了最低,爱买买,不买拉倒!”

    宋捷二十来岁,看着愣头愣脑,开口口气又这么冲,那位汉臣脸一沉,恼怒的答道:“若是不进贡火炮,便不能和你等做生意。”

    “好,不做就不做。”宋捷率直的答道。李鸿钧给宋捷的谈判授权度比较大,包括谈判破裂。李鸿钧持保守的态度,他很担心蒙古人利用这次的买卖做什么手脚。向蒙古大量出售日用品顶多是个走私逃税。向蒙古大量出口火炮,被人抓住就百口难辩。如果蒙古人态度强硬,李鸿钧觉得不做这些买卖也挺好。

    汉臣瞪大了眼睛盯着宋捷,想从气势上给与压力。然而宋捷身在直沽寨,哪里会有丝毫的畏惧。他端起茶杯慢慢喝着茶,准备喝完这杯之后就起身走人。也许是看到恐吓没起到作用,汉臣开口了,“我们已经缴获了不少你们卖给李璮的火炮,你们以为我大蒙古造不出来么。”

    “哈哈!”宋捷被逗乐了,他能被选上当使者是因为他逻辑学这门课学的不错,蒙古汉臣的发言让他觉得非常可笑。缴获火炮和能成功仿造火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笑完之后,宋捷问:“若是你们造的火炮真的能和你们缴获的一样,那又为何要买我们的火炮?”

    汉臣登时就呆住了。蒙古之所以需要进口火炮,正如宋捷所说,他们仿造火炮时遇到了问题。叛变南宋的刘整献上的火炮与蒙古军从李璮那边缴获的火炮都外形完全相同,还有相同的特点,不管是火炮的外壳或者是炮口内部都光滑圆润。蒙古铸造的火炮就做不到这些,浇铸出来的铁炮内部坑坑洼洼,那些大都的铁匠们为此可没少挨鞭子。

    现在蒙古准备南下消灭宋国,此时在汉水上往来的宋国战船上安装的都是赵嘉仁生产的优质火炮,蒙古自产的火炮质量又如此糟糕,让蒙古不得不考虑从南宋进口火炮。

    突然被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