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强,宋军处置汉人之外存在的手段越来越符合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在大宋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礼尚往来而已。直面大宋的改变,蒙古人对此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且蒙古人也没有抱怨什么。

    宋军前锋抵达武城下,就发现这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城市里没剩下多少人。凡是知道这时代普世价值的非汉人都跑了个精光。李云带领部队进入武城,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忍不住笑道:“没想到我这一生竟然也能见到望风而逃是个什么局面。”

    “司令,接下来怎么办?”参谋长问道,“要追击么?”

    “别开玩笑。”李云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参谋长也就是这么一说,他也不认为应该继续追击。河南、河北与山东,这么广大的地区加起来也不过三百万人口。在北宋末年,金国入侵之前,这三地总人口加起来超过三千万。如果有这样数量的人口做基础,燕云战区倒是可以组织十几万军队杀入草原边缘。

    然后参谋长就听李云说道:“准备设置沿途兵营,既然到了武城,若不去阴山以北看看,岂不是白来这一趟。”

    武城是如此重要,收复武城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到杭州。不仅兵部对此非常重视,连赵嘉仁都被惊动了。这些年收复了这么多名城,一个武城并不足以让兵部众人脸上露出笑容。总参谋长只说了一句“后勤又延长了四五百里”,就沉默不语。

    既然已经有人把这个最大的矛盾讲了出来,兵部众人也都不再废话。四五百里山路对于任何后勤运输线都是残酷考验。赵嘉仁并不想否定这点。清末时候中国自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名叫京张铁路,起点就是幽州,终点则是武城。这条铁路证明这条通道的重要性,而且赵嘉仁很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幽州到武城的‘幽武铁路’建成。

    明明打了一场胜仗,收复了重要的城市,兵部里面的气氛看着并不欢乐。先说了句丧气话的总参谋长也觉得不合适,他打破了沉默,“官家,若是能在河北移民百万,想来就可以让局面好上许多。”

    “呵呵。”赵嘉仁干笑两声。别说在遥远的河北移民百万,他已经下令招募前往河南恢复农业生产的人口,到现在的人口也没有超过三十万。招募百万人移民河北,大概可以在美梦中实现。

    虽然在21世纪有很多人说,只要有土地,中国农民就会前去。可那说的是人口最高时候据说有6亿的满清时代,因为人多地少,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现在大宋人口8000万,除了福建之外,人多地少的矛盾并不特别突出。

    “这件事,我会考虑。”赵嘉仁也只能撂下这么一句话。

    “官家,李云电报所说的情况也没错。我等总不能任由蒙古在草原上逍遥,每年需要派兵到草原上征剿。”总参谋长把问题撂给赵嘉仁。

    面对这样的难题,赵嘉仁答道:“告诉李云,我会给他增加22式步枪供应。”

    没等众人回应,赵嘉仁继续说道:“询问辽东军区,他们准备怎么办。”

    辽东军区并没有闲着,赵官家电报抵达辽东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讨论。电报抵达之后,军区立刻开会,朱洪武副司令自信的发言,“辽东女直有百万之众,却如散沙般各自聚居。我之前已经说过,我军应该广积粮,多修炮楼,与各地女直贸易。以女直的习性,必然前来抢掠商队,凡是有女直来犯,就以告知周边女直,集结兵力将该地女直彻底剿灭。如此一地一地剿灭,其实也用不了几年。”

    “只怕几年不够。”司令觉得朱洪武有点太乐观。

    “我们四个师四万人,辽东女直百万。一个人剿灭二十五名女直即可。”朱洪武据理力争,“当下要务是若是我们追击女直,他们有熟悉地利之便,也有女直之间的人和。我们占据的只有天时。修建炮楼就是在地利上反客为主。和女直贸易,只打击那些抢掠商队的女直部落,就是拆散女直的人和。如此双管齐下,等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我军,剿灭女直不过举手之劳。”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没人能反驳朱洪武的建议。加上赵官家急着要求辽东军区的战争谋划,朱洪武的建议就被发到杭州。赵嘉仁看完计划之后批示道:“礼尚往来,女直欠我们的一定要偿还。执行时候需要戒骄戒躁,也需要让部队的同志们知道危险,做好准备。”

第69章 礼尚往来(九)() 
在21世纪,阴山以北是张北县,阴山以南是张家口。两地直线距离90里,道路的长度大概有100里。在这两地之间的道路上,就要经历过野狐岭。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岭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指挥十万大军集中打击45万金国大军的中路十万军队,蒙军大胜,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

    李云上将在大宋323年宋历6月24日带领四个营部队穿越过阴山山路,抵达了野狐岭。此时宋军已经在百里的山道上修建了三个堡垒,穿行倒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但是出行之时部队都是夏装,在阴山中行军,人人都觉得有些冷。到了野狐岭下,参谋长叹道:“这里叫做阴山,会不会是因为阴冷之故?”

    对这么一个问题,李云也回答不上来。中华用词都喜欢比较喜庆点,这么一个‘阴’字就给人不友好的感觉。能让军人感觉意气风发的诗句大概只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下次一定要多带些衣服。”李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就抬头看着著名的野狐岭。就李云见识过的各地,野狐岭除了在盛夏时节给人很强的凉意之外,本身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里并不特别适合伏击,也不特别适合展开阵型作战。

    看了好一阵子,李云问参谋长,“要是让你在这里作战,你会投入多少兵力?”

    参谋长也在看地形,听了这个问题之后,他答道:“要是我,就在这里建立营寨。放两三千人就是极限。我是不明白金国为何要在这里放上十万兵力。”

    李云叹道:“战史课上讲,金国想玩一锤子买卖。我原来觉得金国想法很扯淡,现在我倒是有点理解他们的想法。在这里维持十万军队,大概自己先被吃垮。若是没有蒸汽车船运输粮草,我们在幽州驻扎四万兵马,都只能靠军屯才能活下来。更别说从幽州调集粮食支援武城。”

    参谋长都非常熟悉后勤,任何一次作战计划都要将后勤计算在内。此次能打到四百里外的武城,靠的就是在幽州城的大量粮食。即便如此,此次部队只准备在武城留下一个师的兵力。便是一个师也已经有很多讨论,觉得后勤负担很重。这个师自己也得承担一部分生产才行。

    所以参谋长也叹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以前觉得守边很威风,现在才知道兵车行所写的才是真实。在这种地方时刻准备与胡虏打仗,真的令人叹息。”

    大宋军队是一支很正常的军队,一支正常的军队自然有正常人的反应,见到艰苦的环境之后就会对守边有质疑。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就会渴望和平。李云自然不会去指责参谋长扰乱军心,大家都不是傻子,见到阴山的情况之后自然会有想法。他笑道:“那咱们就继续北上,尽早到阴山以北看看。”

    在野狐岭附近休息一夜,第二天部队继续北上。通过了最后的几个山口,眼前的风景突变,在阴山山脉以北竟然是广袤的平坦草原。穿行在山间许久,面对草原的士兵们都不自觉露出了笑容。

    李云也忍不住微笑起来,他胯下的阿拉伯马也忍不住用前蹄刨着地面,好像是想在那土地上跑一趟。参谋长则人不胡感叹起来,“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我汉人军队只要有机会就要杀到阴山以北。只要力所能及,谁肯放过这样的地方!”

    “好,咱们就到这力所能及的地方跑一趟!”李云大声说道。他此时也不再想保持什么司令的风范,他亲自来到这里就是要看看未来必须拿下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能干站着。

    部队随即前进,李云则带领骑兵向前进发。一个小时之后,马蹄声再不是蹄铁与石头山路碰撞,而是踩在厚实土地上的声响。然而就在此时,远处就见到一些骑者身影,看他们的装束完全不是汉人模样。

    见到上千骑兵的行动,那些骑者们就远远看着。李云一挥手,一队使用22式步枪的骑兵就向着那些骑者方向去了,有些骑者立刻催马离开。还有几个明显是艺高人胆大,看到宋军之后并不走,而是让宋军到了他百米左右。

    骑兵们勒住马匹,端起步枪瞄准,一个排枪过去,那几名骑者就被打下马去。马匹听到枪声之后受惊而跑,大宋骑兵很快就将那几个被放倒的家伙拎回来。这几位一共有四人,两个被击毙,一个重伤,一个轻伤。

    李云问道:“可否懂汉话?”

    那个轻伤的家伙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李云是一个字都听不懂。既然如此,李云也不废话,对部下交代“毙了”。李云催动马匹开始在草原的边缘开始驰骋。

    历史课上讲过,贞观四年,野狐岭以北的地区归于大唐。大概五十年后,这里落入契丹之手,距离现在已经有六百年。六百年来,汉人的骑兵再次驰骋于此。

    清脆的枪声响起,应该是部下在处决掉那两个也不知道操持什么语言的异族。李云继续纵马前行,根本没有回头去看。阿拉伯马许久没有见到平原,此时终于可以尽情奔跑,它四蹄迈开,如同一颗流行般在草原上奔行。

    在李云上将在草原边缘尽情跑了一趟马的半个月后,带领部众北上的郝仁万户就接到了宋军抵达草原边缘的消息。

    郝仁万户对此有预料,他知道大宋绝不会满足于只收复河北与幽州,继续北上只是迟早的事情。可这一天真的到来,郝仁万户心中依旧极为伤感。几百年来,都是北方势力压在南边的汉人势力之上。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这个局面终于被彻底扭转。

    在此时,郝仁万户想起一首千年前的匈奴民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第70章 护送(一)() 
大宋323年宋历7月初一,第三批直属忽必烈大汗的蒙古部族抵达巴格达城。负责领军的大将兀立托山前往大汗金殿,就见城内街道上一队队穿着上明显有真神教风格的劳工在蒙古监工下劳动,也就觉得这城市中充满活力。

    金殿工程已经进入尾声,曾经残破的墙体已经补齐,剩下的是简单的粉饰。在亲军侍卫带领下,兀立托山万户到了金殿之上。就见忽必烈大汗高坐蒙古风格的龙床之上,龙床旁边是书记官低矮的桌案。书记官们没有座位,须得盘腿坐在垫子上。

    跪倒在御阶之下,兀立托山万户给忽必烈大汗行礼。忽必烈大汗喜道:“带着这么多人前来,你也辛苦了。”

    “为大汗效力。”兀立托山万户大声答道。

    接见时间并不长,之后这支队伍里面的那些工匠官员之类的人等都被接进了正在兴建的汗八里城。忽必烈大汗早就期盼技术人员抵达巴格达,在偏殿中的桌面上,从巴格达到大马士革的地形图画的清楚。

    “这形势……真的是山河之美。”郭守敬忍不住赞道。巴格达的地名源自波斯语,含义为“神(bagh)的赠赐(dād)”。这座城市位于两河流域的精华地区,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现在又是小冰河时代,巴格达的室外气温在夏天最高也就40度多点而已。以巴格达为中心,占领两河流域,的确比蒙古高原强,至少不比河北平原差。

    忽必烈挥手让人搬上沙盘,整个巴格达的地形以及旧城被制作出来。指着沙盘,忽必烈说道:“新的王城分内外两重,内城是汗八里城。外重到底要设计成何种模样,须得尔等努力。”

    “遵旨。”一众工匠官员应道。

    看着这帮家伙,忽必烈心中也对他们有些期待。抵达巴格达之后,大汗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这里地势平坦,商贾众多。便是不太下雨,却又不缺水。这一带还产阿拉伯马。对于在寒冷地区生活几十年的老人而言,这里实在是太令人满意。

    让这帮工匠官员商议新城如何建设,忽必烈又把伯颜叫来询问:“第三批人到达之后,在巴格达的部众就到了20万,其中可战之兵有七万人,是不是可以前往大马士革。”

    “大汗,逆贼贴古迭儿应该是逃去了北边的金帐汗国。北边的金帐汗国勾结真神教,与南边埃及的马木留克结盟,夹击位于他们之间的十字教诸国。对付他们,至少得有十万兵。”

    听了伯颜这么谨慎的回答,忽必烈眉头微皱。大汗手下汗国首领的兵马就不归大汗直接管理,现在整个蒙古直属大汗的部族满打满算也就是两百万多点。按照伯颜的建议,既然没办法与宋国对抗,不如就果断的把两百万之众迁移到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带,建立从巴格达到大马士革之间的大汗领地。

    眼瞅局面就要打开,伯颜的建议竟然是等待。忽必烈大汗心中就忍不住着急。没等他出言表态,就听伯颜继续说道:“臣想趁着送玛利亚公主返回君士坦丁堡之时,联络一下东罗马。”

    “哼,那些十字教的规矩就是太多。”忽必烈大汗语气中颇有不满。按照蒙古风格,这位玛利亚公主的丈夫阿八哈去世,公主就要嫁给阿八哈的兄弟。

    作为虔诚的十字教教徒,伯颜大帅当然不希望玛利亚公主受到蒙古婚姻制度的制约。出于个人的角度,伯颜大帅更不愿意玛利亚公主被黄金家族永远束缚。大帅淡然说道:“若是有东罗马相助,我军也许能少用六七千兵马。”

    “一定要你去么?”忽必烈问,在这个时候他很需要伯颜在身边提出建议。

    “这一来一回,等臣回来,大概第四批第五批人马就已经到了。”

    一年多前,伯颜等人商议决定。将大汗忽必烈的部众分为四十批,一批批的西迁。这些人迁走之后,大汗直属草场就空了出来,愿意去这些草场的贵族和部落首领就变成大汗的直属部族。直接听从大汗忽必烈以及忽必烈继承者的命令。

    第四批第五批人马一旦抵达巴格达,在这里的蒙古部众就达到30万人,大汗亲军有五万之众,剩下的25万人中逢五抽一,也能集结五万兵马。有了十万兵马,就足以和金帐汗国的术赤后裔作战。

    看着忽必烈迟疑的神色,伯颜继续建议,“大汗也可以先派人去金帐汗国、白帐汗国、蓝帐汗国,要他们派人来参加忽里台大会。”

    提及忽里台大会,忽必烈再无迟疑,他果断答道:“你速去速回。”

    宋历七月是西历九月,此时又开始进入小冰河天气,寡居的玛利亚公主全身都是丝绵面料衣服,感觉非常凉爽舒适。在这样的舒适的秋日,玛利亚公主喝了一口来自遥远南方僧伽罗狮子国的红茶,神色恬静淡然。

    如果没有面前几个教士和修女的话,玛利亚公主其实是很想欢喜的在花园中走动。一个小时之前,伯颜大帅的信已经送到玛利亚公主手上。得到大汗许可之后,伯颜大帅带领自己的亲军前来大不里士城迎接玛利亚公主,护送公主前往故乡君士坦丁堡。

    没等公主欢欣雀跃,已经约定见面的教士与修女们已经抵达。这些人询问公主,可否愿意前去参观新建成的修女教堂。要是几天前提及这个话题,玛利亚公主也许会觉得想去看看。按照十字教公主们的传统,她们一旦守寡,就要返回娘家准备再嫁,或者返回娘家之后进修道院。

    “殿下,留在伊尔汗国吧。这是教民的期待。”修女诚恳的说道。玛利亚公主已经做了好多年伊尔汗国十字教信徒的组织的精神领袖,绝大部分信徒都不希望这位根正苗红的东正教公主离开伊尔汗国。如果公主能够留在伊尔汗国的话,这个神圣正统就能继承下去。

    公主态度坚定的的回答让这些人失望了,“我要回到君士坦丁堡。”

    教士修女们忍不住垂下头去,不管东罗马现在如何落魄,它依旧拥有千年法统。那是罗马帝国的千年法统,也是基督教世界的东正教法统。所以这些年有东罗马帝国公主的加持,伊尔汗国的十字教教众们都很有自信,祈祷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距离上帝更近一些。

    “殿下还会回来么?”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地的主教还是忍不住问道。

    玛利亚公主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一阵,她答道:“我今天累了,过几天再说。”

    侍女们把这些教士和修女送走,玛利亚公主站起身走在花园里面。在君士坦丁堡,有比伊尔汗国王宫花园更美的园林。论建筑水平,蒙古的积累和造诣远不如东罗马深厚。在几棵无花果树组成的树荫下,公主坐下,拿出伯颜的信再次看起来。论起文字,现在的伯颜远没有二十年前的激情。信纸上用认真但是生疏的希腊文写了干巴巴的话,伯颜已经动身前往大不里士来迎接公主,之后亲自护送公主前往君士坦丁堡。二十年前的时候,身为十字教修士的伯颜在舞会上见到玛利亚公主,好歹是写了一首情诗呢。

    便是过去了二十年,玛利亚公主还能想起那时候的感动。在遥远东方崛起的蒙古,派遣铁骑滚滚向西。所有挡在这条道路上的国家都被征服,被毁灭。蒙古大汗以及蒙古大汗手下的将领们仿佛是上帝永远的宠儿,从未遇到任何失败。拥有这样背景的蒙古使者兼蒙古修士用希腊文写出情诗。玛利亚公主到现在都能回想起自己那时候的心跳。

    不知不觉间,那张简单的信纸已经被玛利亚公主在手里捏皱。等注意到这点的时候,公主连忙把信纸展开叠好,放进怀里,起身快步走回自己的寝宫。

    从巴格达到大不里士不算很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