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需要普通武器。现在对蒙古汗国作战,需要的就是能够骑马的部队。于是大汗和郝仁就开始动歪脑筋,把主意打到了能够买得起马匹的富户身上。阿合马现在就相信,若是按照此时的局面发展下去,这个谎言必然戳穿。

    郝仁见到阿合马没说话,他继续说道:“既然之前府兵能行,现在也应该可以。”

    面对郝仁步步紧逼,阿合马还是不吭声,他就准备这么硬扛下去。此时忽必烈终于开口了,“我们在河南大量放牧,那边的马匹应该不少。将马匹运到燕地来,府兵们购买马匹可以便宜许多。”

    阿合马可以无视孛儿只斤·郝仁,却不能无视孛儿只斤·忽必烈。既然大汗下令,阿合马不得不答道:“大汗,我以为府兵还是用在燕地就好。”

    “无需多言!”忽必烈说道。

    阿合马只能低头表示顺从。看到这个大奸臣的抵抗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不少官员都露出了解气的笑容。这些笑容都被忽必烈看在眼里,他心中其实是很不以为然的。

    大元实施封建制度,所有官员都是封建主。他们只对大汗承担义务,他们治下的百姓们则是官员们搜刮的对象。阿合马的行动就符合了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大元朝廷掌握了税收。现在朝廷直接收的钱粮,就是从原本这帮封建主嘴里掏食。所以这帮人的愤恨很容易理解,而忽必烈也不会允许这帮人弄倒阿合马。

    郝仁下朝之后就前往工厂,他不仅要负责府兵的事情,还得准备战争。作为水军出身的蒙古千户,孛儿只斤·郝仁对于装备的重要性很清楚。临安朝廷的禁军们装备不错,面对同样装备很好的蒙古军时,就能实施一些正面作战。而赵嘉仁麾下的宋军装备极佳,蒙古军的装备完全比不上。所以蒙古军对上之时就被打得很惨。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蒙古就必须迎头赶上。刚到大都这边的工匠营入口,后面就有人叫住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元帅张弘范。张弘范倒也爽快,他见面就问:“千户,却不知此次府兵到底准备征集多少人?”

    “先征集一万。”郝仁马上答道。他的目标是征集三万府兵。此时北方汉地的人口大概有一千万多些,在蒙古这边能直接管理到的大概有六七百万。三万户富户提供三万府兵应该能办到。只是需要些时间。而张弘范这样的大家族,至少得出二十个府兵。

    这数字让张弘范脸色难看不少。郝仁笑道:“张元帅,连二十万军都能出,一万人何足道哉。”

    “一万兵倒是不难。难的是一万富户。”张弘范也说的率直。

    听有人抱怨,郝仁也忍不住说道:“张元帅,你莫要觉得我便只是要人当兵。这些府兵要装备火枪、火炮。光是这些就需要一大笔钱。这些钱可都是朝廷承担呢!”

    说到这里,郝仁突然就有些不解,为何赵嘉仁就那么有钱,轻松武装起了十几万装备火枪火炮的军队。当然,要是赵嘉仁听到这话,他一定会感到自己被过度高看。那十几万军队的装备根本没有达到全部火枪火炮化。

    这不,因为装备优先给了前去江西作战的部队,其他部队已经为了火枪的分配闹起来。听着这帮人无聊的互相指责,赵太尉很希望在江西的战争能够快点结束。然而赵太尉也知道这等事只能到了结束时才知道。

    最新消息显示,宋军正在鄱阳湖剿灭明教。大规模的战斗结束,小规模的战斗难度并没有降低。

第103章 鄱阳湖剿匪(八)() 
船只驶入鄱阳湖,李庭芝眺望这片第一次真正进入的水域,心中忍不住有些感慨。他是湖北人,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临安的时候经过九江口,那时候听人讲起,进入九江之后就是鄱阳湖。

    年轻时候千里远行为做官,做了官之后才知道远行的辛苦。大宋的官员分两种,京官与流官。看着鄱阳湖的浩渺烟波,李知州心中感叹水面虽好,却不如西湖的秀丽。

    正在眺望湖面,李庭芝就见到远处有船只正在快速行动。李知州倒也没有在意,湖面上有船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十几分钟之后,李知州再也忍不住,问随从,“那些船是不是在追逐?”

    随从答道:“禀告知州,的确如此。”

    李庭芝虽然是文官,却也是打过仗的,他倒也没有害怕,只是问道:“却是谁的船队?”

    随从拿出行李中的单筒望远镜,拉开后仔细看了,这才告诉李庭芝,“知州,应该军船在追民船。”

    听了这个,李庭芝要过望远镜,调整好适合自己的焦距,他仔细看去,就见湖面上前面的小船拼死逃脱。后面军船上的二十个桨位上船桨从容划水,就如一只老鹰般接近猎物。军船的桅杆上宋军的新式赤色军旗飘动,应该是官军无误。

    让随从把价格不菲的望远镜收好,李庭芝说道:“不用管他们。我们继续行船赶路。”

    随从很是讶异,他没想到李知州竟然对此毫无反应。这就是随从弄错了,李庭芝这番话的原因是他对此很有反应。李庭芝从枢密院副使这个京官成为了隆兴府(南昌)知州,表面上是被枢密院的蒙古间谍连累,李知州自己认为赵太尉这是要对枢密院进行大清洗。若是真要追究责任,枢密院枢密使赵嘉仁赵太尉难倒就不该引咎辞职么?

    事实上赵太尉不仅没有辞职,他还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在枢密院中。清洗枢密院之前,赵太尉在枢密院里头一言九鼎。清洗之后的枢密院就是赵太尉开的,李庭芝已经懒得再说什么。因为说什么都没用。

    再向前走,有军船靠近询问。李庭芝的随从高喊船上是李知州,结果那帮人还是要看官文。看完官文,军船调头就走。随从忍不住对着军船的背影骂道:“一群不长眼的东西。”

    李庭芝只是摇摇头。这就是赵太尉的军队,如此嚣张,如此傲慢。而且即便是告状也没用,李庭芝也知道现在军船本就有稽查的权力。更何况此时江西还没太平呢,官军只是夺回南昌,明教的教主依旧逍遥法外。

    天色逐渐晚了,李庭芝的船就得靠岸。随从忍不住说道:“这里竟然连个灯塔都没有。”

    李知州听了心中一动。灯塔是最近十几年里面水路上最重要的变化,寻求根源,还是赵太尉先弄出来的。晚上的时候天地间一片黑暗,有了灯塔之后海上的船只就不用靠近海岸,只用看着一个接一个的灯塔亮光就能够判断自己的位置。

    不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赵太尉执政之后在长江需要引航的地方也修建灯塔。就如现在的鄱阳湖,若是有灯塔,晚上的时候船只就不用停靠岸边,只需要因应灯塔指引前进就好。顶多在船只前后都挂上玻璃风灯防止黑暗中相撞。

    想到这里,李知州就觉得自己有必要兴建灯塔,而且现在赵太尉把兴建了水利部,灯塔就是水利部的职权。各个地方兴建灯塔,可以向水利部打报告。由水利部出钱来做。若是水利部不给钱,李知州觉得自己可以找鄱阳湖一带的富户来做,要求富户们出钱本来也是大宋的传统。

    晚上在停泊点修整的船只还不少,到了半夜,李庭芝听到一阵清脆的铃铛声。迷迷瞪瞪之间,就听到船上的水手喝道:“什么人爬船!”

    接着李庭芝就被人用力晃动,随从急切的喊道:“知州,知州。醒醒!”

    被硬拽起来,李庭芝先是糊涂。直到铁钟铛铛的被敲响,他才不得不清醒过来。这才想起之前船老大说过,他们晚上会在容易从外面爬船的地方系上铃铛,防止歹人袭击。没想到这铃铛还真的起作用了。

    此时船上已经点起了火把,船老大和船工们拿着武器,李庭芝的随从们也抽出刀来护住李庭芝。外面其他船听到动静,也逐渐有了反应。折腾了好一阵之后才算是镇定下来。护卫前来禀报,歹人跳水逃脱。最后也没抓到什么人。之后众人轮班休息,天色微明,船只就继续出发。

    白天又遇到了官船巡查,这次护卫出示公文之时就不爽的怒道:“你们若是在这里耍威风,还不如晚上好好缉盗。”

    军船上的人就问出了何事,护卫将昨天晚上的事情讲了。刘宠就在船上,他见排长认真的听对面的护卫讲述有水贼的事情,就趁机抬头看向对面的船里。仔细分辨,就见官船里面的果然是李庭芝。刘景文认识李庭芝,刘宠也跟着父亲见过这位被盛赞的官员。现在居然如此重逢,刘宠心中虽然感慨,却不敢上去说话。

    等船只分开,排长就召集了排里面的干部开会。此时刘宠已经是排里的文化委员,虽然不是干部,却是学社成员。也有参加会议的资格。听了众人怀疑水贼就是明教首脑的说法,刘宠忍不住开口说道:“我觉得水贼未必就是明教首脑。他们现在虽然惊魂未定,却好歹会有躲藏的地方。咱们在湖上搜索这么紧,明教首脑一定不会不知道。他们此时再出来打劫,很容易就被我们遇上。”

    “万一他们是真的找不到吃的呢?”副排长有些没好气的问。军船虽然行动的很快,但是大家都要划船。每日里这么行动,大家最初的那些热情已经消耗殆尽。

    刘宠知道所有人都是这么感受,包括他自己也是。眼见大家有把怨气发泄到他身上,刘宠连忙说道:“不如这样,我们到停泊点的村里问问。”

    排长翻了翻眼睛,他本想呵斥,却又实在是没办法对文化委员发火。好歹刘宠这娃是有文化的,于是便很不爽的说道:“这鄱阳湖周围明教的人甚多。我们虽然剿灭了南昌城内的那些人,可明教起来造反的不少人是在赣江两边。得知我们攻克南昌,他们才散去。现在到地方上,却也不知道会如何呢!”

    “不然就让刘委员带人到地方上查问吧。”副班长跟着没好气的说道。话音一落,大家哈哈大笑。

    刘宠心里面觉得自己被羞辱了,自然很是不忿。不过仔细想想,这些人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正如指导员所讲,这鄱阳湖一带是本地人的家,他们这些宋军虽然代表了官府,在鄱阳湖却是外来的‘客人’。一个师的兵力能够对南昌城发动进攻,却没办法弹压控制整个鄱阳湖地区。

    既然如此,刘宠索性有些发泄的说道:“那我们就不如直接给上面汇报,说我们直接改成水上警察部队就好。以现在的局面,在湖上也就是维持局面,却没办法剿匪。”

    “你若是写,我就交上去。”排长早就不想在湖上这么耗着,立刻应道。

    “好。我就写!”刘宠也是一口气憋着,当时就说道。

    四天后,这份文件就作为汇总文件的一部分,送到了营长这里。营长读完了这份‘说明文’之后,又去看了最后的签名。然后他抬头问营参谋,“咱们部队里面有个叫刘宠的干部么?”

    “刘宠是谁?”营参谋反问道。新军制下所有指挥员数量固定,职务明确。营参谋叫不出全营所有人的名字,但是全营所有指挥员的名字他还是知道的。

    营长把这份‘说明文’递给营参谋。参谋拿过来看了一遍,再看了签名,眉头就皱了起来。这份说明对当下局面分析的很透彻,特别是勇敢的指出靠着一万人,以及刚与鄱阳湖地区的百姓发生的军事斗争,就如大风吹过地面,能够卷走地面上的枯枝败叶尘土微屑,却对地面毫无影响。至于地下的树根虫豸,田鼠兔子,更是毫无用处。部队想解决问题,就得反客为主和地方上联络。当然,以现在部队的数量和鄱阳湖的广阔,到此为止是最好的选择。

    “你们有谁知道六连有个叫刘宠的干部么?”营参谋对其他干部问道。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负责文化的干部说道:“有个新任的教员叫刘宠。不过那个刘宠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啊。”

    营长一听呵呵就笑出声来,“呵呵!这帮人行啊。他们自己不想再搜索明教的首脑,还不敢讲,便让个十来岁的娃说出来。挺有算计的!”

    营参谋长听了之后觉得深以为然。其实部队里面不想继续在湖面上这么瞎逛的绝非一个两个。其实连营参谋长也觉得这么整不是个办法。可不这么整又能如何呢?明教首脑还没抓住,现在就收兵么?

    最后营参谋长说道:“要么这样吧,我们把这份东西放到士兵投书里,给师部送上去。”

第104章 头如雨(一)() 
如果一个看法是正确的,就很容易得到认同。新军在鄱阳湖明显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所以通过‘士兵投书’的方式,基层的意见就传达到了在鄱阳湖的师部里面。

    师部里面的师长对此很是不满,不过此时此时军队里面可不是光师长一个人说了算。学社的成员在军队中出现,本身就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社代表对于士兵投书并不反感,因为这封投书说的是大实话。至于师长的担心,学社代表也在给枢密院的信中替师长说话。

    枢密使赵太尉对于大实话从来不会生气。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至少不会成为一个愚者。一个军人能够懂得面对无法完成的工作的时候选择撤退,大概是不会成为一名愚将。部队在江西已经收复了被明教占领的城市,这已经算是完成任务。

    所以赵太尉最初下令,让鄱阳湖的部队先到九江口集结,准备等待下一步的行动。依照赵嘉仁的想法,他其实是想和蒙古人在贵州与云南掰掰手腕的。蒙古毕竟控制着云南,虽然不太担心蒙古从云南出兵,但是赵嘉仁还是忍不住想动手。

    当然,赵嘉仁又觉得现在也许不是动手的时候。远征云南消耗可不小,有这兵力的话还不如直接夺回襄阳呢。

    飞鸽传书之后几天,正规的公文也送到了临安。赵嘉仁就看到了包括士兵投书在内的学社观点。学社这帮人依照赵太尉讲过的军民鱼水的理论,提出要在江西与民间联系剿灭明教的看法。赵嘉仁就觉得这帮人想的太多。于是赵太尉就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了《大宋日报》上。

    原来的时候,赵嘉仁还觉得知识扩散对大宋不是好事。因为以新中国的历史,那真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从全世界学习了太多东西。然而赵太尉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扩散未必如他所想的那样。譬如就宋国在蒙古收集的情报中看,蒙古人对于大宋的新知识根本没兴趣。别说是蒙古人,就连大宋的本国人对于全新的知识同样没啥兴趣。不得不学习知识的是学校的那些希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地位的人们。至于地球是不是圆的,太阳是绕大地转,还是大地绕太阳转,这么几千年不知道的情况下,大家还不是照样过日子么。

    有了这种非常现实的认知,赵太尉就毫不担心蒙古人学习的在《大宋日报》上发表了文章。他甚至不担心明教教众看到。封建会道门和tg一起存在了几十年,也没见他们从tg那边学走一丝一毫去。

    文章里面讲述了军民鱼水情,除了一支受到人民子弟兵政治教育的军队,同时还得有基层组织的社会结构。两者缺一不可。至于明教这种组织,它本身就基于社会基层,那些明教的首脑经常承担了一部分社会功能。哪怕是装神弄鬼,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着人民群众的某些低级趣味。

    赵嘉仁写到“不要把低级趣味当成错误或者低俗,正因为低级,才容易产生。正因为趣味,才喜闻乐见。在这种时候,政府如何提供能够给大家娱乐的产品,决不能搞什么阳春白雪的事情。现在城市里面流行的广场舞,最适合当做伴奏曲的到底是高山流水,还是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人民群众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

    洋洋洒洒的文章写完,赵嘉仁就给发上去了。报纸送到了刑部,下级官员们看到这篇之后对广场舞很是认同。中国人民自古就能歌善舞,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都是歌舞形势。在赵太尉起家之时,群众性歌舞与贵族歌舞都得到很不错的发展。因为军队的需要,赵太尉就开发出来了军乐队。

    炫的民族风和小苹果能够从福州泉州为起点,旋风般传播开,就是因为军乐队就为群众娱乐活动提供了很不错的基础,乐队的出现让音乐进入百姓家的速度大大提升。

    现在春暖花开,低级官员们觉得广场舞可以继续了。其实就算是大冬天,广场舞也没能销声匿迹。真正影响了广场舞的不是气候,而是宵禁。

    下级官员们关心着基本娱乐,刑部上级官员们就没这个心思。倒不是他们不爱跳广场舞,譬如刑部尚书司马考在福州的时候就很喜爱这种活动,他自己也跳的不错呢。让刑部上级官员感到紧张的是那帮宋奸终于送到了临安。

    原本刑部有分歧,最后刑部认为先把这帮人带到临安来审理。等到审理完他们的案子,再送到地方上去给地方上交代。这帮宋奸们可是依托了蒙古人的势力作威作福呢。地方上百姓对这帮人恨之入骨。就如江西的明教起义,能够攻克南昌,并非是明教那帮人自己拥有不得了的攻城能力,而好似城内受不了宋奸压榨的富户们帮着打开了城门。

    刑部尚书司马考对着面容严肃的同事们,他表情冷峻的说道:“我准备告知其他各个部门,同时提出告示。在未来的几个月里面,我们刑部统统不接待亲友拜访。你们觉得如何?”

    刑部的官员们脸色迟疑不定。他们之前就遇到不少前来说情的。最初的时候赵太尉那是喊得杀气腾腾,宋奸绝不放过,他们的家属也得株连。然而之后的局面并没有向着血腥报复发展,赵太尉现在的说法就是‘依法审判宋奸’。

    当然官面上的理由是看到范文虎与范天顺的例子,所以觉得应该对有罪的处罚。那些说不出来的理由更简单,赵氏皇帝自己都投降了。若是依照叛国罪诛灭九族的话,赵嘉仁自己就在株连范围之内。

    即便不谈赵氏,赵太尉的一个陈姓表舅,是赵太尉母亲的堂兄,他也因为贪生怕死,在蒙古人攻到湖北的时候投敌了。株连九族的话,赵太尉也难以幸免。

    不仅是赵太尉,刑部尚书司马考也有亲族投敌。整个大宋的进士家族之间互相联姻,此次蒙古南征导致的临安总投降。让整个大宋的统治阶级中三成投降,剩下七成中有六成当了不坚定份子。坚持不投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