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嘉仁不得不安抚一下,“若是你放才说的是真心话,以后谁要是说你是金人,你就让他来找我。至于你么,现在就好好干宋人该干的事情。明白了么?”

    赵太尉的宽宏大量让完毕归捂着嘴哭泣起来,直到满脸泪水,他才觉得情绪得到了纾解。用袖子擦了着泪水,完毕归举手敬礼,用鼻子堵住时的沉闷声音答道:“坚决完成命令!”

    三天后,演习开始,完毕归指挥的营大胜。

    共和三年四月二十日,赵嘉仁命令完毕归接管四个营兵力,在江北出击,目标安庆。赵嘉仁自己则前往松江府。此时松江府知府文天祥已经上任,赵嘉仁得去看看这位知府在重要的春耕里面到底表现的如何。rw

第60章 权相和权臣(上)() 
临安的宋历四月还有一个多月才要进入梅雨季节,此时气温上升,晴天很多。赵知拙吃了早饭,对自家夫人说道:“我们去踏青吧。”

    “这临安早就走遍,哪里还有踏青的好去处?”赵夫人问道。说完之后她又觉得应该直截了当的告诉丈夫,她懒得动。

    果然,赵知拙并没有感觉到自家夫人的真实情绪,他笑道:“去姑苏踏青吧。我从来没春天去过姑苏。”

    “现在三郎不在临安,咱们就别折腾了。”说到这里,赵夫人执行了自己之前的思路,把话说得很直率,“你觉得他为何一定要请全家到临安来?”

    赵知拙虽然不太能把握自己夫人的心情与想法,这并不代表他笨,经由夫人的提醒,赵知拙想清楚了他的三儿子赵嘉仁让赵知拙等家里人到临安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赵太尉的家人都在临安,若是临安不安全,他必然不会这么做。

    对自己被当做安全标志,赵知拙并不生气。他到现在也没理解夫人此时懒得出门的念头,而是自顾自的叹道:“三郎做官真的是与众不同,别人都是在京城发号施令,他偏偏要到地方上去。难免让人有许多念头。”

    要是有什么比被逼着出门更难受的,赵夫人觉得听丈夫絮絮叨叨讲朝政就是其中之一。她插话说道:“我觉得稻花鱼不错,要么我们到市场上看看。”朝政自然有该做的人去做,她的儿子赵嘉仁愿意怎么做,一定不是为了有意把事情搞糟。为了工作,赵嘉仁已经把老爹老妈都当做安全风向标,作为爹妈至少就闭嘴。背后议论赵嘉仁的不差他们两个。

    “哈!现在刚开始插秧,哪里有什么稻花。”赵知拙笑道。

    “别废话,和我一起去菜市场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鱼。”赵夫人懒得和自己的丈夫纠缠。只要不谈论无聊的话题就行。在夫人的强烈要求下,赵知拙还是屈服了。

    此时,大宋御林军统领张世杰也吃了早饭,便按照制度带领部队出操。五年前,大宋的禁军曾经有三十几万,驻守京城的御林军也有好几万。在战争中,这些正规军在一次次的战役里被消耗殆尽,或者干脆投敌了。

    列队的御林军基本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存在。以大宋的人均寿命来看,他们已经接近或者已经到达黄土埋胸口的年龄。与之前数万御林军的数量相比,现在的御林军只剩下了三百多人。如此变化让张世杰心中酸楚。

    感叹只有几秒钟,御林军统领张世杰不得不习惯这样的现状,这就是他忠于小皇帝,忠于杨太后的代价。之前逃到福建的御林军们只管饭不发钱,大部分人都选择离开御林军参加到收复家乡的队伍里去。回到临安之后继续过了大半年这种管饭却没有军饷的日子。直到半年前,在这等局面下还能不愿意离开的这么三百来号人终于可以领到以前的半饷。

    这样的军队就不用指望他们能做出什么不得了的训练,张世杰在部队出操完毕后前往枢密院。御林军每月二十五发军饷,张世杰到了二十日就得前往枢密院做这方面的文书工作。有那么两三次,这些公文办的晚了,根据赵太尉所立的‘财政纪律’,钱硬是给拖到了下个月初五之后才进入了什么财政月份,到了初十才发,弄到御林军里面流言纷纷。

    到了枢密院,看着这个曾经看着位高权重的大宋单位,张世杰心里面也颇有感触。左丞相长时间不在京城,这对于大宋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现在大宋只有一位丞相,而这位丞相又让临安唱着空城计。如果不是左丞相赵嘉仁的父母妻儿兄弟都在临安,并且经常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家定然觉得临安危险到大宋左丞相都不敢停留的地步。临安总投降不过是两年多前的事情。

    枢密院里面一点都不热闹。枢密院是靠拿国家财政营运的部门,那些官员现在都已经有了明确职责,左丞相赵嘉仁给多少钱,他们就办多少事。不给他们钱,他们就饿着。。

    基于这样的认知,张世杰也没把法枢密院当多大回事。找到了负责钱财的官员,他公事公办的签了文件,准备返回皇宫时听见有人叫他,“张统领,好一阵子没见了。”

    扭头看去,就见枢密院的李庭芝在院子里打招呼。张世杰知道李庭芝是守扬州的将领,和他一样都是老臣,便笑道:“李副使,的确有一阵子没见了。”

    李庭芝抬头看看太阳,这才说道:“眼瞅着就要中午,一起吃个饭吧。”

    “这……”张世杰本想拒绝。如果是按照以前御林军的规矩,随便结交外人是很大的问题。不过此时这三百多御林军只用保护官家和太后两个人。临安总投降之后,临安的皇族和宗室全部被蒙古人带走了。皇宫也被彻底搬空,宫里的宫女、內侍四散。现在把伺候太后与官家的內侍宫女加起来也就是二十多个。这些人住在空荡荡的宫中,三百禁军足够保护他们。

    张世杰最后点头应道:“便叨扰了。”

    李庭芝笑道:“叨扰什么,反正都是个穷,请也请不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两人没到外面吃,而是在枢密院的食堂打了饭菜,到枢密院附近的李庭芝家。拿出了过年没舍得喝完的内部供应朗姆酒,让老婆烧汤,李庭芝就在与张世杰边吃边喝。

    两人都对赵嘉仁不满,李庭芝就说起赵嘉仁完全看不起枢密院的事情。“赵太尉在扬州集结他的民团,把我们枢密院撂在这里干看。我也曾经数次提出恢复禁军,赵太尉完全不当回事。看样子我们枢密院关门不过是早晚而已。”

    张世杰干笑两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不管现实多么凄惨,朗姆酒的口感还是很好。

    大宋的御林军只是禁军的一部分,属于正规军。临安总投降宣告大宋正规军彻底崩溃,在赵太尉起兵反攻之时,依靠的是赵太尉麾下的‘民团’。在赵太尉带领朝廷重回临安后,在册的禁军剩下不到三千,完全是以前的残渣而已。御林军统领张世杰就是这些残渣中一部分的统领,其余的残渣由现在的枢密院统领。

    现在还能作战的军队除了四川的地方军队之外,全部是赵太尉的私兵。赵太尉当了枢密使,这支军队就是朝廷的军队,如果赵太尉不当枢密使,那些军队就是赵太尉的军队。

    朗姆酒的美味让张世杰感觉有些醺醺然的感觉,心中的郁闷也因为这种感觉而释放出来。他吐了口酒气,嘲讽的说道:“我以前只是听说权臣权相一手遮天,本以为贾似道已经是权倾朝野,现在才知道贾似道哪里算得上权臣。若是没有官家和太后,贾似道什么都不是。可当下若是没有了赵太尉,官家和太后则什么都不是。呵呵,这才是权臣。”

    听到这话,李庭芝眼睛一亮,他连忙问道:“那太后和官家可否想过让太后临朝?”

    “太后临朝?”张世杰稍有不解的问。

    进士出身的李庭芝就忍不住向前蒙古国人张世杰解释起来,大宋历史也出现过年幼官家登基的事情,那时候相公与枢密使们依旧大权在握,但是在朝堂上坐着的则是太后。太后此时行使皇帝的权力。

    经过这么一解释,张世杰有些明白过来。杨太后的容貌在张世杰的心中浮现,那是一个还算是美丽的女子。在国家破灭之际,杨太后能够抱着小皇帝踏上征途,这份坚持让张世杰对杨太后有种说不出的关心与尊敬。

    赵太尉对杨太后只有基于制度的尊重,除此之外的部分上,赵太尉对杨太后视若无睹。张世杰看得出,赵太尉的所有心思都在军政之上,既然杨太后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政治或者军事方面的才干,赵太尉当然不会有什么感动。要是让杨太后参与到政治中去,会不会对局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李庭芝把张世杰的沉默理解为另外的意思,他干笑两声,“呵呵,不过赵太尉现在一直不在临安,我等就算是想让太后临朝,也开不起朝会来。”

    对于文官来讲,这无疑有些是可忍而孰不可忍。然而张世杰是军人,太后临朝对军事毫无帮助,在赵太尉的命令与杨太后的命令中,张世杰无疑会更相信赵太尉的命令。张世杰现在最大的心结在于他自己的未来。

    现在官家和太后的生死不再决定大宋的命运,他们的生死只决定赵太尉这位赵家人的地位到底是权相或者是官家。张世杰甚至觉得现在连蒙古人只怕都要保护大宋官家与太后的生死,至少蒙古人在解决赵嘉仁之前不会想动大宋官家与太后。

    张世杰知道自己若是肯投奔赵太尉麾下,赵太尉应该会接纳他。只是每次看到杨太后柔美容貌的时候,张世杰都觉得心有不忍。但张世杰的忍耐也差不多到了极限。

    在成为御林军之前,张世杰在和蒙古作战的第一线。即便有胜有败,张世杰也算是个合格的将领。那些御林军希望自己能够在为官家看门的职务上终老一生,做一条看门狗从来不是张世杰的愿望。

    端着酒杯,张世杰沉默不语。

第61章 权相和权臣(中)() 
李庭芝不喜欢赵嘉仁,他也发现进士出身的人大多数都不喜欢赵嘉仁。张世杰并非进士出身,李庭芝就想试探一下张世杰的态度。与张世杰喝酒,听了张世杰对赵嘉仁这个权臣的批评,李庭芝觉得有戏。

    在张世杰沉默之时,李庭芝继续寻找双方的契合点,他说道:“张统领,现在只是御林军的军饷就和我们枢密院的俸禄一样多。不知道你可知道。”

    “不会吧。”张世杰表示不认同。

    “此次回到临安,赵太尉说大家在国家危难之时要体会艰难。所有人的俸禄全部削减,你们御林军只是削减一半,我们这些都削减了八成。只是给食堂的饭票,逢年过节发些东西。咱们桌上的饭菜是用饭票买的,这些酒是过年时候发的。若是让我自己请,我可请不起。”李庭芝现身说法的指出了枢密院的难处。

    张世杰听了之后忍不住笑出声来。酒是好酒,张世杰自己和李庭芝一样能拿福利。与福利提供的二锅头与朗姆酒相比,他以前喝过的那些酒只能称为‘水’。至于这个菜么,两荤两素的菜色不能说有啥问题。牛肉干与狮子头就不说了,便是鸡蛋炒韭菜与蒜茸油麦菜,油多味足,吃起来很香。张世杰觉得这个理由不太能站得住脚。

    见张世杰这般反应,李庭芝立刻觉得这顿饭请亏了。不过李庭芝也没有放弃,他笑道:“我等原本不知道赵太尉的能耐,现在总算是知道了。对赵太尉本人,我是很佩服的。不过现在赵太尉威福自用,完全把朝廷当做个摆设。我觉得这不对。”

    即便是方才忍不住稍微嘲笑了一下李庭芝的享受标准,张世杰也忍不住微微点头。赵太尉的确是威福自用,官家太后、朝廷官员在赵太尉面前也只能仰其鼻息。这就有些过了。

    李庭芝看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些进展,连忙继续说道:“我等知道太尉乃是大宋中兴之臣,若是没有太尉,大宋怕是顶不住蒙古猛攻,我只怕也守不住扬州。所以即便是太后临朝,我等也坚决支持太尉。我想张统领也是这般念头。”

    “若是李副使所提的在朝廷讨论之时,我会支持李副使。”张世杰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这……我觉得此事还是由太后自己提出比较好。”李庭芝说出了他的想法。

    饭吃完,张世杰就告辞回宫。李庭芝则回到枢密院。每个月二十五号发钱可不是只针对御林军,枢密院也一样。枢密院官员们的俸禄也得造表,与御林军的一起送到户部去。现在户部尚书徐远志乃是赵嘉仁的亲信,虽然徐远志也是进士出身,却因为丝毫没有将管钱的大权交出,现在被临安的进士官员认为是赵嘉仁的私臣。不过李庭芝还是趁着这个机会前去见了徐远志。

    既然是枢密副使亲自来求见,徐远志也得见一下。得知李庭芝竟然是来交俸禄表的,徐远志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别的事情。所以徐远志索性直接说道:“李副使,我下午还有个会,今天就不能陪你说话了。”

    李庭芝不得不赶紧应道:“徐尚书,我听闻现在国家一直没能收上来税?”

    “这是我们户部的事情,枢密院不该问这个吧。”徐远志滴水不漏的封堵住李庭芝的问题。

    遭到如此有力的还击,李庭芝只能换个问题,“我在想,是不是因为钱不够,所以没有重组禁军。”

    徐远志还是公事公办的语气,“何时重组禁军乃是枢密使与左丞相的事。若是李副使有什么不解,便请去问赵太尉。”

    李庭芝听了之后便能确定徐远志是赵嘉仁的铁杆。若是和张世杰那样有自己想法的人,徐远志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回答。

    出门之后,李庭芝心里面盘算,刑部尚书司马考是靠着赵嘉仁才被重新启用,他的立场不用再问。礼部尚书虽然是进士出身,不过礼部虽然没啥实权,也就是能说说话。户部尚书李伯玉以前得罪过贾似道,在庆元府做知州之时与赵嘉仁一起搞变通的公田改革,搞的效果不错。指望他反对赵嘉仁明显不可能,到时候此人能够中立就很不错了。吏部尚书更是赵嘉仁安排了一个干部临时替代。

    遍观朝廷内的权力结构,李庭芝发现他无法看到太后临朝的决议成功的可能。如果太后不能临朝,赵嘉仁赵太尉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赵太尉威福自用的局面就将继续下去。边走边想,李庭芝甚至考虑自己是不是赌上前途,公开串联人员,强行上表逼着赵嘉仁表态。

    无论如何,赵嘉仁都是臣子。他若是不允许太后临朝,就等于是公开表示夺权的态度,这样的政治压力绝非是赵嘉仁能够无视的。李庭芝只是想想,就心生退意。当年贾似道打击异己不遗余力。赵太尉在权术手段上并不比贾似道逊色。到时候李庭芝只怕看不到结果就被干掉。

    心里面想着事情,李庭芝并没有注意到他被盯梢了。在后面盯梢的是肃奸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最近他们经过内部讨论,认为到了收网打尽宋奸的地步。报告已经送给了赵太尉,就等着赵太尉下决定。

    在这个期间,肃奸委员会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自己的工作,宋奸这玩意犹如江水绵绵不绝,前一批死掉,新的一批就起来。就如在福州,作为肃奸委员会骨干的董永年就曾经认为大食人的谍报网被摧毁之后,大食人就会消停。

    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是大食人感到了更大恐慌。用那位这帮人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宋人,当宋人对大食人中勾结蒙古的家伙实施打击,整个大食人集团都紧张起来。他们认为这意味着大宋在打击整个大食人集团。

    能够在肃奸委员会里面崛起,就是在其他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大食人会消停的时候,丁飞却认为大食人绝不会消停。经过加强调查,终于发现大食人当时要暴动。最终参加暴动的不仅有大食人,更有福建信了真神教的一众人等。

    此次丁飞也是一样的态度,他认为宋奸的规模不会变小。只要有外部势力存在,很多人就有勾结外部势力为他们牟利的愿望。有这样的念头,所以包括枢密院副使李庭芝也变成了监视对象。上因为枢密院里面已经有了七名可以确定的宋奸,所以整个枢密院都在重点监视对象。

    而李庭芝的行动自然也被记录在案,并且送回到肃奸委员会里面由董永年为首的分析组对其进行真人分析。

    董永年不认为张世杰会叛变,“老丁,现在蒙古人最担心的只怕是官家和太后出事。你觉得若是出事之后,谁会当上官家?”

    “当然是赵太尉。”丁飞毫不迟疑的答道。虽然牵扯到了官家登基的问题,这个答案并没有让肃奸委员会的成员感到僭越的。在进士或者别的什么人看来,赵嘉仁这个宗室想登基需要跨过许多的问题。在赵嘉仁的手下看来,既然赵嘉仁是货真价实的赵家人,他当然应该当皇帝。

    “赵太尉当上官家,对蒙古是好消息么?”董永年笑道。

    丁飞点点头,“你说的没错,若是蒙古人派人把官家和太后杀了,那也有从一开始就护着官家和太后的张世杰来扛着。但是你换个想法,若是他们是想借用太后做些什么呢?譬如,太后若是突然下令要杀赵太尉,或者要发配赵太尉。”

    “怎么可能!”董永年觉得丁飞的话太危言耸听。

    丁飞正色说道:“她敢不敢做,和她有没有权这么做是两码事。你看过今年的科举题目了么。史弥远勾结杨皇后,他们就敢杀了丞相韩侂胄。最后结果如何呢?不照样改变了当时的政策。”

    董永年没有说话。丁飞的认真劲头在肃奸委员会里面很有名,包括董永年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丁飞做错了。然而事实证明,是包括董永年内的很多人错了。丁飞没办法准确预言出宋奸是谁,然而丁飞却能看到宋奸会在那一票人里面出现。

    如果以肃奸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史弥远和杨皇后都是宋奸,但是那些宋奸的确通过行动夺取了政权。除了杀害韩侂胄之外,史弥远还逼死了官家宁宗立下的太子,立了宋理宗。

    权力一旦被掌握,就不再以道理而动。像赵太尉这样公开讲出让大家接受的道理,并且按照道理而行的执政者,董永年只见到了赵太尉这一个。

    “那李庭芝见过的人是不是要监视?”董永年问。

    “记录时间。若是我们的人,都有各种会客记录,甚至有谈话记录。”丁飞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