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铭-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不住摇头,为李铬惋惜。

    刘铭华一碰长孙嘉庆:“不要乱说,有些事看似无理,只要用心去想,很有道理。”

第一百四十章 教育强国啊() 
刘铭华看了看那个高高瘦瘦的才子,笑道:“那你又是何人?我何时说过你们不学无术?我只是和我的兄弟说话,称赞这位李铬兄弟而已!”

    “你”高瘦才子被刘铭华噎了一下,想生气也没有办法,刘铭华刚才确实没有指名道姓啊。

    这时,李铬好奇地看了一眼刘铭华,向前施礼道:“啊,兄台过奖了!请问兄台高姓大名?看兄弟胸有成竹之气势,兄台是否可以指点一下再下?”

    “李兄言过了,在下刘铭华,指点不敢说,互相切磋一下可以。”刘铭华笑道。

    “刘刘铭华?啊,原来是刘兄?刘兄,我听王太医说过你啊,说那个什么氧气太过生气。刘兄,能否详细解说一下何为氧气?”

    刘铭华笑道:“简单的说,氧气是风里的一种成份。风就好比一碗饭,碗里有米、有菜、有油、有盐,我们吃起来才香。而氧气就好比油盐菜饭中的任何一种,没有氧气,火也燃不旺。”

    这比喻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尽管眼前这些人是没有物理知识的唐人,还是听明白了,脸上写着“原来如此”的表情。

    李铬最是兴奋,忙侧身相邀:“铭华请坐,我们慢慢聊。我正有好些问题想向铭华这样的达人请教呢。”

    瞧着他那副欢喜之情,刘铭华也不好拒所绝:“言重了,言重了,请教不敢。若我知晓的话,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铭华兄,为何挑重担之人,行走速度非常快?”李铬问。

    刘铭华笑道:“挑着重担走路,等于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许多,向前移步时的倾跌趋势就很厉害。缩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适当减小这种倾倒趋势;迅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真的跌倒。因此挑重担的人,走路的步子总是又小又急,这就成了小跑步了还有,挑重担时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担子也可以匀速地跟着人向前移动。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担子就产生摆而不好挑了。这个可以理解吧?”

    李铬恍然大悟道:“哦,原来如此!铭华,请问鬼火为何发亮?”

    刘铭华道:“你为何问起这个问题。”

    李铬脸上闪着得色,笑道:“铭华有所不知,其实那不是鬼火,是一种白色的东西在燃烧。我胆子大些,在城外乱葬岗上猫了几个晚上,等到鬼火出来时。抓在手里看过了,是一种白色的东西。”

    鬼火就是在现代都挺骇人的,李铬居然敢去乱葬岗猫着,还用手去抓鬼火,这就不是一个胆子大道得明白。这简直就是胆大包天了。那些学子们,澜儿,长孙嘉庆,马周都是惊讶得尖叫出声。嗯

    这种事任谁都会自豪,李铬眉梢儿飞扬,声调都提高了许多,笑道:“其实这鬼火没什么好怕的。抓在手里。捂一阵子就熄了。沾在手上,再这么晃来晃去,又会燃起来,我在想那些方士说的鬼手鬼火很可能是这种东西。”

    方士用来骗人的鬼手鬼火就是在手上涂点白磷,再一阵晃动,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使得白磷的温度升高,达到四十度的燃点就燃起来了。

    李铬这个唐人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联想,刘铭华很是讶异:“李兄说得对,鬼火就是这种东西。这东西有一个名称,叫白磷。要想找到白磷。就去坟园,那里多。白磷的燃烧不会象柴禾的燃烧那般烫手,是以方士们才敢拿来骗人。”

    白磷之所以在坟园多,是因为人体含有磷,尸体腐烂以后,磷会重新凝结在一起,漂浮在空气中,特别是到了夏天温度高,就会自燃,这就是鬼火往往出现在坟园的道理。

    刘铭华不仅证实了李铬的猜测,还说出一番让他耳目一新的道理,那感觉就象醍醐灌顶,李铬异常兴奋道:“刘兄,你这话我闻所未闻,听所未听,挺新鲜,也在理,我能遇到你,真是三生有幸。”

    刘铭华笑道:“李兄过奖了,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入李兄法眼。”

    “如此高明的道理,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听到一回呢,刘兄真是谦谦君子。”李铬对刘铭华是赞不绝口。

    刘铭华微笑着摇头,问出一个很关心的问题:“李兄,你如此关注这些问题,也不怕给人笑话?”

    在刘铭华的印象中,唐朝依然是以诗书为主进行教育,其教育目的就是为朝廷培养官员,李铬专心于“杂学”,在国子监恐怕无立足之地。

    长孙嘉庆呵呵一笑,代李铬回答:“铭华有所不知,国子监不比其地方,有问题可以问,有想法可以说,即使错了,也不会给人笑话。不过象李兄这等人,国子监虽有上千号人,也只有这么一个了。我们虽然暗地里称他疯子,见了面取笑一通,也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这毕竟是他的爱好。”

    那几个学子齐声附和:“是呀,长孙兄说得对极。在国子监,并不是一心务诗书,还可以学学杂学,只要有兴趣格物也可以学。”

    唐朝最高学府竟然鼓励学子从事“课外学习”,刘铭华无论如也是想不到,轻轻击掌赞道:“真是难得呀!你们就不怕误了前程?”

    “怎么了,刘兄?你也为我担心了?”李铬轻笑一声,不以为意:“只要不担误了功课,就是学再多的杂学也没关系。”

    唐朝国子监在教学内容和课目的设置上并没有规定死,更不会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给生员以很大的选择性,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

    儒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生员可以按照标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要是选择“二经”的话,必须是一大经和一中经或者小经;选“三经”的话,就是大中小必选一经;选“五经”的话大经必须全修,其余各选至少一经学习。

    孝经和论语是必修课,不论经学,还是书学、算学,只要是国子监生员都必须学习,没二话。

    给予生员足够的自主权,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很严格的规定,学习经学有年限规定,论语、孝经为一年。

    同时,还有很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唐朝的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就是十天一考,主要测试十天内教授的知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小测验,三分为通晓,两分为及格,一分不及格,要受处罚。岁考就是考核一年内所学的知识,学经学的话考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通六条为中等,通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留级,重习岁考仍不及格,勒令补习,仍不及格者,不好意思只能退学了。

    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亲自监考,合格者可以应省试或礼部试,就有中举的机会,一旦中举就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无意于官途,只想做一学者,合格者仍可以再学习,四门学生可入太学,太学可入国子学。

    唐朝国子监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大学极为类似,让人惊叹。当然,刘铭华不知道这些,徒自为李铬担心。

    唐太宗时期极为重视儒学教育,儒家之学盛极一时。经过高宗和武则天后,儒学渐衰,出现了“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响力,为杂学、格物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是以务杂学者渐多。

    刘铭华真想不到唐朝竟有如此务实的教育,比起明清时期专务“八股文”好到天上去了。开明的学风,培养出了很多能务实的人才,也许这是唐朝能够强盛的重要原困。

    打从心里喜欢李铬,刘铭华在感叹之余调侃道:“你就不怕贪多嚼不烂,贻人笑柄?”

    李铬不以为意,笑道:“刘兄有所不知,就算是博士授课有不妥之处也可以提出,不必以博士之说为准,博士不仅不怪罪,还很鼓励。如我者,不会给人笑话,知者只会教诲我。”

    唐朝的博士主要负责教授生员知识,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教授,只是他们的影响力比起教授大得多,他们可以见皇帝,必要时皇帝会召见他们商议国政。可以说博生是国子监的权威,德高望重,他们犯了错生员可以纠正,如此学风比起现代大校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铭华再次击节赞叹:“真是想不到!”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言不合就相互攻讦,说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给对手扣上“不合圣人之道”、“不重先圣之说”这样的大帽子,甚至而引起党争,祸国殃民。唐朝学风如此之好,要刘铭华不感叹都不行。

    “刘兄第一次来,我们得好好盘桓,我正有好多不解之处要向你请教。”李铬真是个好学生,准备粘上刘铭华了。

    他喜欢自然科学,给他讲解倒没问题,只是现在不行,澜儿报备这事得先办,刘铭华笑着婉拒道:“李兄的盛情我心感,只是我等还有要事,先告辞了。”

    接下来,刘铭华等人继续参观了国子监,然后刘铭华心里就有底了。下午刘铭华还要去火药工厂,所以不可能在我就接停留太长时间。

第一百四十一章 提炼纯硝() 
刘铭华要做的火药是最先进的火药,其威力比起明清时期的大得多,一旦出现在唐朝必将引发一场革命。

    来到了工厂,程咬金过来说一些火药的材料来了,让刘铭华看看成色如何?

    刘铭华点点头,揭起一个瓦罐的盖子,朝里面一看,是硫磺。硫磺在市面上可以买到,不是紧俏物资。

    刘铭华盖上盖了,再揭开一个瓦罐,罐里装的是白色的粉末,一股辛味冲鼻而入。这辛味在刘铭华闻来,比闻到香水还要香十倍,这就是硝石,是熬制之后的硝石。

    纯品硝石是无毒的,自然界中的硝石含硝量不到百分之十,杂质太多,必须要除去这些杂质。

    罐子里的硝石其纯度至少也有百分之七八十了,这种纯度在未来世界只能算糙品,在唐朝绝对要算上好的了!

    至于木炭,这个简单了。对于刘铭华来说,主要是熬硝比较麻烦。

    打开一个罐子,刘铭华发现里面是芒硝、芒硝就是十水硫酸钠,是多用途的原料,玻璃行业必备。更是上好的泻药,治便秘就要用到。在唐人心目中,芒硝除了治病,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刘铭华要这个东西,程咬金等都觉得比较奇怪。

    芒硝主要存在于盐湖、盐泉、干盐湖中,与石盐、石膏共生。芒硝晶体一般为短柱状或针状,这些晶体聚在一起形成块状,或者纤维团,透明,非常美丽,很好看。

    程咬金道:“铭华,如何?今日干什么?”

    刘铭华笑道:“我今日要熬硝,先把第一批运来的硝石搬来。”

    对熬硝程咬金一点概念也没有,仍是指挥着人去把硝石搬来。

    刘铭华让人打来水,倒在锅里。开始升火。等到火升起来,刘铭华把硝石放到锅里。程咬金不明原委,很是惊奇的道:“铭华,你这是做啥呢?煮石头?这石头有甚好煮的呢?”

    煮石头?刘铭华都觉得这说法太搞笑。解释道:“这不是煮石头。这是硝石,在热水里容易化掉。”

    程咬金不信:“不会吧?在冷水里跟没事似的,难道在热水里会不同?”眼晴睁得老大,紧盯着锅里的硝石:“铭华,没什么变化呢?”

    硝石其实是硝酸钾,制备火药靠的就是硝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非常大,正是利用硝酸钾溶解度变化极大的原理,才能得到硝酸钾。

    程咬金不了解溶解度的含义,不相信很正常。刘铭华也没办法给他解释,只能说你等着看就是了。

    随着温度的上升。刘铭华不住搅动,锅里的硝石慢慢溶解。程咬金很是惊奇的道:“真是这样,越热化得越快。”

    把硝石不停的放到锅里,一阵搅拌之后,屋里有一种异味了。刘铭华叫人退了火。硝酸钾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固然大,只是温度太高,对人的害处也不小,现在没有防护设施,只能把温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准。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人的害处小,但却降低了效率。为了健康,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不停向锅里放入硝石。直到不没太大变化,刘铭华才不再放硝石。同时,也不再搅动抖,只要程咬金保持文火,维持住温度就成。

    过了一阵,锅里澄清了。刘铭华小心的把上层清液舀入另一口干净的锅里。余下的泥沙,刘铭华和程咬金合力,倒入一个桶里装好。

    硝石矿里含硝酸钾因矿位品质不同而不同,能有百分之十的含量就很不错了。当然,硝石矿里也含有其他能溶于水的物质。只不过量不会太大。余下的就是泥土了,这些东西应该处理掉。要处理就得等温度降下来去了,是以刘铭华才倒在桶里先装着。

    “铭华,这就好了?”程咬金拿捏不准。

    刘铭华笑道:“早呢,这不过才开了个头。现在这一步是把硝石从矿里转移到水里,等会还要提浓,冷却,结晶。”

    程咬金哦了一声,问道:“铭华,是不是接着做?”

    “是呀。”刘铭华肯定一句,程咬金把水倒在锅里,刘铭华加些柴禾,灶里的火焰又升腾起来。这次,不等刘铭华说话,程咬金把硝石矿放到水里。

    这个是绝密,刘铭华和程咬金亲自来制作。为了提高效率,三口锅同时开工。也是到饷午过后方才把硝石矿全部处理掉。接下来该是提浓了,刘铭华和程咬金一起,把锅安放好,再把澄清液舀过来,然后升火。

    火药,已经不远了,刘铭华不由得兴奋起来。

    火药,一项伟大的发明,很快就要从刘铭华的手上诞生,刘铭华的兴奋可想而知了。

    温度升高,水汽升腾,味道不太好闻。刘铭华在灶洞里加了些柴禾,和程咬金退了出去。程咬金忠于职守,有些担心的问道:“铭华,没人看着,能行么?”

    刘铭华提醒他一句:“不用担心。过一会儿,进去看看就是了,不用老守着。这样,人也好受些,活儿也做了。”

    过了一阵,两人进去一瞧,锅里的水少了许多,程咬金问道:“铭华,是不是要加水?”

    提浓就是要把水蒸发掉,怎么可能再加水,刘铭华摆手道:“不用。差不多了,我们弄到一边去放着,再把剩下的放上去煮。”

    程咬金唯刘铭华马首是瞻,二人合力,把余下的硝酸钾溶液放到锅里加热。扔些柴禾,刘铭华拉着程咬金出了屋。

    两人好一通忙活,直到傍晚才忙完。温度下降,硝酸钾开始析出,望着白色的结晶,程咬金惊讶不置,指着锅里,半天说不出话来:“铭华,快瞧,水里有古怪呢。”

    析出实验刘铭华做得太多了,一点也不惊奇,笑道:“这很正常。到了明天,应该差不多了,只需要晒干,就可以配火药了。”

    程咬金兀自难以平静,站在锅边瞧了老一阵子,这才跟着刘铭华去了。到了第二天,刘铭华睡了一个大懒觉。

    来到熬硝房间,只见程咬金早就在了,象木桩一样杵着,眼睛死盯着锅里的硝酸钾结晶,连眼珠都不知道转一下。刘铭华一笑:“程伯父,里面有元宝么?”

    这是一句玩笑话,程咬金仍是觉得不好意思,脸一红:“铭华,这东西太神奇了。昨天看着是水,今天却是这么多白的。”

    硝酸钾溶解在水里,温度一降低,自然会析出,刘铭华笑着给他解释:“程伯父,有些眼睛看不见,并不是说不存在。这东西从硝石矿转移到水里,我们一煮之后,冷下来就出现了。”煮字是提浓的意思,要是按照专业知识来讲,他肯定听得云山雾罩的。

    也不知道程咬金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来了一长串的哦声,再也没有表示了。刘铭华知道他还没有回过味来,也不再解说,吩咐一声,两人把锅里的固体弄到桶里,抬到屋外,把麻布摊在光滑的地面上,再把硝酸钾倒在上面,铺平。

    望望天空,太阳不错,今天应该是个好天气,晒硝酸钾正合适。

    刘铭华和程咬金两人的动静不大,不过硝酸钾太多,足有几十斤,摊在地上晒。

    牛进达问:“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这是众人心中所想,刘铭华要不回答都不行:“这是硝酸钾,是从硝石里面提炼出来的,可以用来造火药。”

    “硝石能提炼出这东西?”牛进达有点不信。

    刘铭华笑道:“这是真的。用硝石制造硝酸钾的过程叫熬硝,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把硝石加到热水里煮,一边煮一边搅拌,便于硝酸钾溶于水里。差不多就停止搅抖,等到澄清以后,把澄清液转移开去,然后再把澄清液煮一阵子,冷却,就可以得到硝酸钾了。”知道他会问个明白,是以刘铭华先行说出来。

    刘铭华用的是硝石,要是硝土的话要麻烦些,需要用草木灰。

    牛进达惊叹不已:“真是奇妙的想法!火药要怎么制造?”

    刘铭华笑道:“等这个干了,我就可以做了。火药是一种好东西,可以造武器,要是装在坛子里,把口子封死的话,一点燃就会发生爆炸。”

    话音才一落,牛进达就问道:“爆炸?那是什么呢?”

    火药在唐朝还处在萌芽阶段,爆炸一词对于唐人来说很新鲜,刘铭华一下子愣住了,想了想道:“等我配好火药,再演示给你们看,就知道爆炸是什么了。”

    “那好,我们就等着大开眼界了。”牛进达感兴奋。

    晒硝酸钾不必守着,刘铭华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叫上程咬金,两人把硫磺和木炭处理出来。一番劳作,木炭粉末足有好几斤,可以配不少了。

    忙完这头,再来看硝酸钾,已经干得差不多了。刘铭华抓了一把,离得远远的,把硫磺和木炭按照比例进行配置。这是军用黑火药的配方,威力不小。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制造成功!() 
今天第一更!哎,发了两次都是要审核,不知道何处违章了,只好大修吧。

    刘铭华看到硝搞好了之后,就去搞木…炭和硫…磺等。

    总之所有的材料全部都要粉碎细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