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大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种僵化的大一统,这种麻木不仁的低效率,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让成千成万的年轻人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去学习一堆无用的知识。
  易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还发现,书本知识只能给人以营养,却不能给人以能力,大学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说本科四年主要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打好基础的时期,那么作为研究生,就应该是术业有专攻的时期,应该是具有动手能力的时期。可是易民惭愧地发现,读了一年多研究生课程,他仍只有本科生的眼界,本科生的水平,更别说能力。
  教育家陈衡哲先生曾就读书与人生发表过一段精辟的见解,她说:〃一个人才的造成,单靠知识是不够的;知识的获得,单靠书本是不够的;书本的了解,单靠数量的灌注是不够的;数量收入脑海中的程度,单靠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一串大小轻重的关系上,不但会考这一件事,只等于一个不足轻重的陪臣;就是读书本身,也不过等于一个爵爷罢了。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叫做'人生'的呢!〃
  而我们的大学,并没有给学生开设〃人生〃这一课。
  3个月后,易民结束了〃实习〃期,成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准职员。他说,他现在每周用30%的精力学习他不得不学习的课程,为的是那张文凭,但他却用70%的精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他还悄悄告诉我,除了去会计师事务所上班,他偶尔还去给成人大专班讲课,从研二开始,他就经济独立了,不但没找父母要钱,存折上还有了5位数的存款。
  我问他:〃你在外面兼职,上课怎么办?〃
  他一脸坦然地说:〃能逃就逃,能混就混,只要考试能拿60分就行。〃
  在大学校园里,象易民这样逃出校园的〃打工族〃并不在少数。有的人是急功近利,有的人是对学习的厌倦,有的人是想练一练工作能力,有的人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找一个多样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变相逃离校园的现象,也许并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在这个充满了诱惑,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浮躁的社会里,年轻的心很容易被校园外的喧嚣吸引,很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机会诱惑,要守住一张平静的书桌,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更需要有一种能抵挡种种诱惑的坚毅。
  但是,大学生变相逃出校园的现象,使我们不能不对目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是不是太僵化和死板?学习内容是不是太陈旧而缺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不是太落后以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激情?我们的大学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否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我是否给了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所需要的能力?我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他们多样发展的空间?
  从青海考进北京某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谢林辉,也是一个逃学者。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谢林辉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帮忙〃,先是帮公司做网页,后来又参与软件开发。由于业绩突出,公司不但每个月给他开工资,还给他配了手机。
  谢林辉说他之所以早早就逃出学校,是因为他发现,如果他在学校再学下去,毕业以后恐怕连工作都难找到。因为,学校教的那些知识大多已淘汰了。在计算机领域,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一项改变全行业的新技术出现,可他们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写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换代,可他们还在学已经淘汰的知识。
  谢林辉说,有的老师好几年就教一本教材,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无知,却让学生瞠目结舌。因为在计算机领域,一些学生早就学到老师前面去了。所以,一些学生不愿在学校无谓地浪费时间,便纷纷到电脑公司打工。据他说,在他们信息管理学院,大二以上的学生最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外面兼职。谢林辉说他去公司打工并不仅仅为了钱,是因为在那里,他能不断获得计算机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追赶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
  有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担负起IT基础人才培养责任的学校教育完全脱离了实践,使得大部分的IT专业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完全抛弃了学校的所学,这就给学校同时也给IT公司带来高额的人力成本开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指出:〃由于教材更新速度太慢,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脱节,这使他们不愿为那些陈旧的知识费功夫,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和社会接触紧跟社会发展,这种取舍是明智的、合理的。〃
  当综合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时,当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时,大学生逃出大学,在校园外学习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不能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只有当教育赋予人更强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赋予人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尊,才会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记得那天小路骑自行车到报社来找我时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之所以愿意见我,是因为我是第一个关注到他们这个群体的记者。当他说出〃我们这个群体〃时,我心里曾暗暗吃惊,我一直以为逃出大学的小路只是一个个别案例。
  可是当我走进大学校园,走近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我发现,这些经历了炼狱般的苦难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的大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并没有胜利者的喜悦,有的人在痛苦地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有的人在无奈地读着陈旧得几乎无用的教材,有的人不得不去听老师枯燥而乏味的说教。许多人心里充满了失望和迷茫。
  我没想到,经过千辛万苦进了大学的他们,会义无反顾地逃出大学。我没想到,大学四年之后,大学宿舍的墙壁上会写满遗憾乃至愤怒的话。我更没想到,大学这个最〃富有想象力的传授知识〃的地方,生产出的大都是标准化的、同质的产品。
  我们不能不追问:大学是什么?大学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什么?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未完待续) 

 
第三章 我可以选择不上大学
17岁少女倒在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下 


  1999年7月12日,家住北京的秋子在自己家里拧开煤气开关自杀身亡。
  抱着她僵硬的尸体,她的父亲怎么也不能相信每天快乐得象小燕子一样的女儿会自杀!就在自杀的前一天晚上,女儿还快乐地弹琴、唱歌,还轻盈地迈着舞步给他跳了一段芭蕾 
舞,还将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找来,连夜写了一篇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在自杀的这天早晨,她推着自行车去上学时还一脸笑容。她怎么会自杀?
  虽然现场有女儿留下的遗书,可是秋子的父亲和母亲仍坚持要进行尸检。
  7月24日,他们拿到了尸检报告,尸检证明:秋子是自杀。
  一个马上就要上高三的十七岁少女,正是如花的年龄,她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秋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有时跟着母亲生活,有时跟着父亲生活,也许是生活的动荡,进了初中后,秋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父母心里暗暗着急,他们担心女儿上不了高中,上不了高中就意味着上不了大学。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他们希望女儿上大学,而且最好是念大学本科,因为对于女儿她们这一代人来讲,这似乎是惟一的出路。
  为了能让秋子考上高中,初二下学期,父亲费了很大周折将她转到海淀区一所比较好的中学,又不惜高价给她请了家教,为了让老师多鼓励秋子让她恢复自信,父亲还不时去学校与老师“联络”感情。
  那些日子,秋子非常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马上就要中考了,秋子面临着是报考中专,还是报考高中的选择。一些亲友劝秋子报考幼儿师范,他们觉得秋子当幼儿教师很合适,秋子喜欢孩子,在她的床头挂满了布娃娃,平时见到谁家的孩子总是喜欢得眉开眼笑。而且,秋子爱唱歌跳舞,钢琴已经拿了6级。秋子虽然也想上高中,然后上大学,但是她知道,对于她来讲,实现那个目标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她也想报考幼儿师范。可是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希望女儿上高中,然后上大学。
  中考时,秋子考了558分,上了普高录取线。
  虽然秋子的中考成绩只够上一所普通高中,可是望女成才的父亲却通过关系在朝阳区给秋子联系了一所重点中学。从城南的家里去城东的学校,骑自行车单程要一小时四十分钟。
  每天早晨,秋子五点半钟就得起床,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到家。那个时候,父亲总是做好了饭菜在等着她,她需要这种有人等候有人关爱的家的感觉。
  可是在学校,秋子的自信却一点一点被击碎。入校后的第一次考试她就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可是她仍想努力赶上去。父亲给她请了家教,上高一的那个暑假,她基本上是在补课中度过的,她从数学老师家里,赶到物理老师家里,又从物理老师家里赶到化学老师家里。仅这一个暑假,补课费就花了几千元。
  从高一开始,秋子除了寒暑假补课,平时的每个周末晚上也几乎都奔波在补课的路上。父亲还给她报了芭蕾舞培训班,绘画培训班,硬笔书法培训班。他希望秋子将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为了鼓励她的学习积极性,父亲规定,每去一次培训班奖励10元钱,每练写一页字奖励3元钱。父亲还规定,数学成绩进入班级前20名,奖励500元,总成绩进入班级前20名奖励1000元。他将女儿的书法作品按时间一一编上号,让女儿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他请人将女儿画的画和她喜爱的卡通片,打磨到女儿小房间的窗玻璃上,让她高兴,让她为自己骄傲。
  然而,望女成才的父亲不知道,这种“鼓励”更增加了秋子的精神压力,她害怕辜负父亲的期望,害怕对不起父亲的爱。在她的小房间里,书桌上方的墙上贴着一张张复习计划,上面写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加油!”桌子上还摆放着她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像的旁边,她写着:祝秋子考试成功!
  可是据她的同学讲,秋子一到考试就紧张,对分数敏感到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试,她都如坐针毡掰着手算分,晚上经常做噩梦,常常一脸泪水一身冷汗地从噩梦中惊醒。这种内心的压力和恐惧她只对她的好朋友讲过,而在关爱她的父亲面前,她将内心的这种恐惧深深地隐藏起来,展现给父亲的永远是灿烂的笑容,永远是快乐活泼的身影。偶尔和父亲一起看电视,她也总是爱看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欢乐总动员》。
  秋子死后,父亲回忆说,秋子跟他一起生活以来只见她哭过一次,那是她养的一只小松鼠死了,她给他打电话说:“爸爸,小松鼠死了……”说着便在电话里呜呜咽咽地哭开了,哭得很伤心。父亲不知道女儿“灿烂”笑容背后的苦涩和忧郁,不知道深夜里她偷偷的哭泣。
  秋子最高兴、最放松的是去姥姥家,因为,没有文化的姥姥爱她疼她,从不问她的学习成绩怎样,从不问她拿了多少分。
  可是在家里,秋子找不到这种轻松。虽然父亲从不训斥她从不指责她,但是那饱含着期待的目光,那句总挂在嘴边的“咱们一定能考上大本”的鼓励,象大山一样压在她的心上,使她喘不过气来。她是多么想做一个父母希望的让他们骄傲的好女儿啊,可是那个目标对于她来说总是那样地遥不可及。虽然她很用功,也很努力,可是在这所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她的心里总笼罩着失败的阴影,虽然她脸上整天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可是心里却总有一样东西抓着她,使她自卑,使她不敢正视前方。
  其实,秋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孩,如果不是目前这种以分数论英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教育,她也许会成长为一位很不错的导演亦或歌唱家、舞蹈家,她有很不错的组织才能和文艺天分。
  高一上学期,学校民主选举校学生会干部。秋子雄心勃勃地参加了竞选,她竞选的是校学生会文体部部长。竞选那天,她以出色的演说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和信任,成为得票最高者。这可能是秋子短暂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成功。
  1998年元旦,学校要组织一场文艺演出,秋子承担了大部分组织排练工作,她自编自导,干得很认真很投入很得心应手,在那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自信的秋子。
  可是课堂上的秋子却难有这样的自信。在只看分数不认人的老师眼里,秋子不是一个好学生。在课堂上,她常常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被尴尬地挂在座位上,每当这个时候,羞愧难当的秋子恨不能有条地缝钻进去藏起来。她也常常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喊到老师办公室训话,每回出来都抹着眼泪。
  在课堂上,一些老师常常恨铁不成钢地公开将秋子这样的差生斥之为“猪脑子”、“脑积水”。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可是秋子的尊严却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剥得精光。
  用老师和家长的标准衡量自己,秋子总觉得自己很失败,这种挫折感使她无所适从,她想拼命抓住那个上大学的梦,可是那个梦却似乎越飘越远。
  就在她自杀前的晚上,秋子从一位老师家拿回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连夜写出了她的最后一篇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第一个要做的事儿……哈哈……
  肥仔是我们班的尖子生,哼,瞧他整天趾高气扬的德行,这次非要把他的记忆给移了。
  嘻,要是我每次都能考全班第一的话,那我该多牛呀,老师和同学还不该另眼看我!
  我还想移植比尔。盖茨的记忆,那我就能自由地遨游在电脑的海洋里。我也想移植篮球巨星麦克。乔丹的记忆,让我在球场上大展我非凡的丰采。我想移植爱乐乐团著名指挥家劳林。马泽尔的记忆,那样,我国的交响乐团在国际上一定会举足轻重。我还想移植国外研制航空母舰的科学家的记忆,那样我就可以实现中国这一项零的突破。……
  秋子,她是多么想找回失去的自信和自尊啊!
  可是幻想毕竟不是现实。摆在秋子面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在6月底进行的期末考试中,她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告诉她,总成绩排在最后4名的同学,高三要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刚好排在倒数第四名。所谓的分流,就是留级或者转到职业高中。
  秋子哭了,她对同学说:“我要是上不了高三可怎么办呀。”
  也许学校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下,他们只有早点将没有希望的学生淘汰掉才能保证高考升学率。在通往大学的逼仄的路上,竞争是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这种竞争牺牲的却是大多数!大多数学生被淘汰出局,成为失败者,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他们也许永远也摆脱不了对这次失败的惨痛的记忆,永远也摆脱不了这次失败投在他们生活中的阴影。
  7月12日,是星期一。秋子还是象往常那样5点半钟就起床了,吃了早点,笑盈盈地跟父亲打了招呼就推着自行车上学去了。
  可是她并没有去学校,也许她预料老师会在那天公布会考成绩,她没有勇气再次面对失败的打击。在父亲上班后,她又推着自行车回家了。
  果然象秋子预料的那样,这天上午,老师公布了会考成绩,她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秋子没来上课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让一位同学通知秋子,让她交钱和照片参加补考。
  同学在课间给秋子家去了电话,接电话的是秋子。
  下午5点半钟,父亲在厨房里发现了秋子的尸体。身边放着她留下的遗书:会考两门不及格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对不起你们……。
  也许秋子觉得她一定会使父亲和母亲失望,也许那永远挂在脸上的“灿烂”笑容使她太累太累,她才决定用死去早早地将人生的帷幕拉上。
  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的秋子,终于满怀遗憾地倒在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下。
  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但是,倒在“独木桥”下的又何止一个秋子。
  就在秋子死后不久,江苏的一位高三女生,参加完高考后喝农药自杀身亡,原因是自认为没考好,上大学无望。可就在她死后没几天,她的家人收到了某大学录取通知书。
  也就在秋子死后不久,武汉市一位中学生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原因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难以承受高考的压力。
  这位从死亡线上被拉回的中学生说,因为成绩不好,期中考试时,老师怕影响全班成绩,要她回家,不让她参加考试。有的同学甚至当面对她说:“你怎么不死呢,要是你死了,高考时,我们班的分母就变小了,高考升学率就上去了。”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扭曲的心理?是什么造成了这一起起悲剧?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在社会公众眼里,只有上了大学才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这样的评价标准人为地制造了无数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他们也许要用一生的岁月才会找回失去的自尊、自信和尊严。”
  为了上大学,孩子从小就得背上沉重的书包,象作坊的小工一样年复一年地干着他们厌烦而又不得不干的活。为了上大学,学生幻想的翅膀被剪断了,学生的想象力被阉割了,幻想和想像成了一种奢侈。为了上大学,老师、家长不得不与孩子为敌,将他们训练成考试机器,教化成学习的奴隶。
  上大学真是人生唯一的路吗?如果不上大学呢?

 
“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教育学硕士让儿子退学,说“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儿子小宣13岁时,他的父亲周作出了一个全家人都反对的决定——让儿子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从学校退学。他对儿子说:“回去吧,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周的学历是教育学硕士。20多年前,他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当老师。周认为自己是具有 
“父性”的教师:严厉、不虚假。他也一直在用这种态度做人、做父亲。
  80年代,周到海南,“下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