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新明朝-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三一提,李佑便想起来了,同乡的崔经崔监生乃是正经的国子监出身,可惜时运不济始终没有好着落。初至京师时,他曾亲眼看到过崔监生追随林驸马当欢场帮闲,然后因池鱼之殃,与驸马一起惨遭王彦女率众殴打的一幕。

这位崔监生确实运气差了些,一开始回乡和土豪李大人(还是主角)争妻夺产,结果被赶出家乡;后来跟了威名赫赫的江南巡按御史,结果害的马巡按惨遭羞辱后被罢退;再后来又随了握有学政大权的提学官大宗师,结果大宗师他老人家退休了;如今则堕落到在京师为林驸马捧场……

想起崔某人的来龙去脉,李佑皱眉问道:“张三!你收了他多少钱?”

张三当即跪地哭天喊地叫道:“天大冤屈哇!那崔监生穷成那样能给小的什么好处?只是前两天跟着老爷住宿在驸马府时,偶然见过一回,方才灵光一现记起了!”

李佑想道,此人毫无背景财势,挂名历事却能连续被马巡按和大宗师看入眼选用为属吏,应当可用罢?便吩咐张三道:“此事交予你了,你速速去将他找来!”

张三得了令,去驸马府打听半天,又去崔监生所居胡同里挨家挨户找了半个时辰才找到崔监生本人。

此时崔经正对着干瘪的米袋发呆,张三冲上去劈手夺下米袋,叫嚷道:“崔先生,我家老爷用得上你,你要办事得力说不定就发达了!”

崔经被张三这不速之客搞得糊涂,但一听“用得上”和“办事”,立刻清醒了。他如今不怕有事,就怕没事啊,随即起身与张三向国子监而去。等到了地方,已经是天黑时间了。

话说今晚李佑一反常态,屈尊与锦衣卫小校们同甘共苦,最后才吃过晚饭,令这些侍卫亲军十分感动。谁说李大人秉性倨傲难以亲近?果然是人言可畏啊。

好吧,真相是李大人看过案卷,知道六个监生是被毒死的,所以多疑的李大人害怕自己也被下毒……吃有人验证过的大锅饭比较保险。

李佑正在屋中消食,便见张三领着崔监生匆匆赶来。

“虽然你得罪过本官数次,但本官有惜才之心,并不以为意。此时欲重用你,你可愿意?”

什么叫我得罪过你数次……这是说反了罢?对此句崔监生大有腹诽,怎奈形势比人强,委屈自己道:“都是在下的错!在下有眼无珠!在下悔不当初!”

他被别人介绍投奔的林驸马中看不中用,简直如同绣花枕头,半年多了也不见有什么前途。

而眼前这位,不能再当府县土豪看待了,年纪不到二十就有如今的位高权重,还号称管着官位的吏部尚书手下三走狗之一……

有机会投靠过去至少比现在半死不活强的多,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只要对方肯容纳,委屈自己几句,算的了什么?

李佑对崔监生的表态很满意,继续道:“本官奉旨办案,急需对国子监熟悉之人,想起你坐监读书多年,应该甚为合适。故而给你这次历事的机会……”

说着说着,李佑故意放慢了语调,这是等着对方及时的发言表忠心,上位者惯用的招数。

然而崔监生却不解风情的呆立不动,哑口无声。

“嗯?”李大人冷哼一声,顿时有几分不满,此人怎的如此没有眼色?

崔经回过神来,脸色怪异道:“在下不敢隐瞒大人,其实在下并不如大人所想……”

莫非是胆小到害怕被卷案子中而借此推脱?李佑大怒拍案斥责道:“本官看得起你,而你胆敢推三阻四?”

“在下真的不是……”

“你莫非以为本官奈何不了你?大错特错!当心本官叫吏部将你选到云贵广西当驿官!”

崔监生都被李大人逼得快哭了,“千万不要误会!请听在下说完,在下坐监读书是在南京南监,并非京师北监啊,所以不敢隐瞒大人。”

啊?李佑反应过来了,这年头有两个国子监,京师和南京各有一起,称为北监和南监的……依照惯例,江南贡生坐监读书九成是去南监。崔监生在南京读书,对京师国子监能有了解?

都是自己的疏忽,原来错怪了他……李佑虽然嘴上不肯认错,口气却缓和了几分,挥挥手道:“辛苦了你一趟,那你自行离去罢!”

崔经这个一门心思钻营至今却屡败屡战的,那肯放过机会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人?当即不顾读书人体面叫道:“中书大人!在下虽然未曾在京师坐监,但南北规制皆同,对太学内情多有知晓,必能对大人有所稗益!”

“哦?说!”

崔监生虽然喊了出来自己有用处,其实还没真想到什么,先低头沉思片刻。有了些想法才开口道:“监中有学官,有杂官杂吏,学官有博士学正等,负责学问,杂官杂吏负责图书籍册膳食屋舍什用器具等。据我所知,学官多为饱学之士,向来不大瞧得起杂官杂吏。而这次监生暴亡案,多半也是杂官小吏内外勾结为之,大人何不于学官中走访?一面以示尊敬安抚人心,一面询问杂务官吏的劣迹线索?想必学官们乐意配合。”

李佑不屑道:“怎么问?此事无论是谁做下,必为机密事,那些学官只在教堂里传经授课,怎的会知晓外面的诡谋?能问出个什么!”

见李大人瞧不上自己的主意,崔经神色有点着急,“若杂务官吏犯事有因,必为内外勾连,大人可曾想得到他们如何勾连的?以我所猜想,监生中有一种是官生,皆为权贵子弟,堪称出入轻率交游广阔,不像民生那般老实读书,在下认为此辈可能为中介!”

李佑示意崔监生继续说。

“国子监这个冷门衙门,平常权贵们谁肯多看一眼?所以不会提前布下暗线,只能是临时托请!所以大人只要寻访口碑,不须问谁可疑,只须问谁日常热衷于攀附权贵,与官生交往密切即可!凡是这样的官吏,都是此案的可疑人!”

“甚好!”李佑鼓掌喝彩。

崔监生松了口气,看来留用有戏。

李大人又想了想,道:“你这个人,跟谁谁倒霉,不会连累本官的气运罢?姑且暂留听用,如能顺利,再行后计!”

第275章 敢与本官比狠

李佑仔细斟酌,觉得崔经的主意确实不错,又很有道理。便双管齐下,一边准备按照崔经的法子去做,另一边使人查找案发前后到过绳愆厅的官吏监生。

那些锦衣卫小校积极性也很高,因为李大人有言在先,此事了结后将具名上奏表功。他们锦衣卫都是吃皇家这碗饭的,别的可以不理,但能在太后和天子眼中露个脸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石祭酒瞪大了眼睛准备看李大人暴风骤雨,却不料先见了一番和风细雨。

一连两日,李佑不停地拜访各经各堂的博士、学正、学录,除此之外别无动作,不禁使人产生李大人代表太后前来慰问过国子监一线教职工的错觉。

每到一处,李佑先抛出几句开场白曰:“诸君学问博洽,师道尊严,必不至为非作歹,本官心中是十分敬佩和信赖的。特此求助相询,监中官吏谁与官生交好?望不吝教我!”

崔经给李大人设计的这几句台词,很对学官们的胃口,成效不错,那些做学官的就吃这一套。

两天后,通过几种法子,共计圈出可疑份子二十六人,连同绳愆厅七人,共计三十三人,再除去官员四人,可进行严刑拷打的为二十九人。对此李佑感到轻松许多,这个范围可就小的多了。

在奉旨入驻国子监的第四日清晨,李大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所有可疑份子均被逮至绳愆厅,暂时看押在堂前院内,锦衣卫小校立定四周持刀守卫。

有句俗话道是人多胆气壮。如果只有一个两个的被抓来,无论是不是真凶,心里大概都会战战兢兢。但猛然间集中了如此多人,倚仗人多势众便躁动起来了。

有十几个小校手持腰刀盯着,这些可疑份子不敢乱动,但喧哗吵闹的胆量还是有的。何况这些人都是京师土著,有个小吏差事的多多少少都有几分手眼门道,自然胆气较常人为大。当场有叫屈的,有辱骂的,大喊大叫不绝于耳,整个院落沸沸扬扬。

李佑从堂中走出,立在月台上,看着院中喧闹皱眉不语。

旁边的崔经正是抓紧一切机会积极表现希图上进的时候,他立刻对着人群高声叫道:“请诸位安静!”

可惜一点用也没有,该吵闹的还是吵闹,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这崔监生没有什么魄力啊……李佑一边想道,一边指着人群最前方某人,吩咐左右小校道:“拿下此人!”

如狼似虎的小校冲到人群里,提出那人,按在阶下。

李佑对四周杂音充耳不闻,又指示道:“重重杖责五十!死活勿论。”

那人惊恐的叫道:“大人在上!小的冤屈啊!”

“你是不是冤屈,打过才知道。”

当即开始杖刑,行刑小校得了命令,打得很重,受刑那人惨叫之声连绵不绝。不过到三十多下时,他嘴里便没了声响。

“中书大人,他昏迷了。”行刑完毕后,小校禀道。

“冷水破醒,再杖刑五十,死活勿论。”

能熬过一百重重杖刑而不死的,身体那都是很强健的,阶下这位大概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把握,醒了后听到要继续行刑,便拼尽残余力气喊道:“小的招了!招了!”

“你怎能现在招?打完再招也不迟。”

阶下又是几声惨叫,随后便再次沉寂下去。

行刑小校怕出人命,手上松了几分力道,对此李大人装作没注意。

第二遍行刑完毕后,小校探了探受刑人气息,禀报道:“还活着。”

“活着也好,不然行刑打死了人,本官一年的俸禄又要被罚掉了。”李佑轻描淡写道。

虽然李佑从头到尾不曾对人群说过一句话,但此时人群却渐渐地安静下来,数十道目光齐刷刷的注视着他。

李大人挥一挥手,派人像扔垃圾一样将受刑人丢到角落里,又扫视了几眼人群,信手随意指定一个道:“拿下此人!”

不幸被指着的人发出一声尖叫,转身便朝外跑去,但仍是被守在周边的锦衣卫小校拿出押在了阶下。

“胆敢抗拒官法,妄图逃脱,先挑断脚筋示众!之后再听候发落!”

又一具挑断脚筋的垃圾被丢到了墙角……剩余的二十多个可疑份子齐齐打个哆嗦。他们终于明白,这位来查案的大人看似嘴上无毛,似乎闹一闹就能叫他手足无措,其实绝非软弱温和的文官,真真正正的生杀予夺,仗着懿旨打心底并不拿他们这些杂吏的小命当回事的。

参观了李佑手段,崔监生偷偷擦擦汗。自己当初在县里和李大人打完官司后立刻跑路果然无比英明,不然自己的下场也不会比眼前这两人更好了。

本官干过衙役、当过巡检、做过推官,无不是与犯人匪盗打交道的差事,想与本官比狠就是你们这些卑贱人物最大的错误……李佑对崔监生吩咐道:“下面托付于你了,每人先杖责五十再给纸笔。能招出线索或认罪的,后面可免责五十,不能招出线索只自辩清白的,再杖责五十以观后效。什么都不招的,打死为止!”

虽然不太明白李大人如此安排的深意,但崔经仍不加思索的应声道:“谨遵命!”

一时间院内棍杖翻飞,好似人间地狱。

国子监中有不少好事者逡巡在院外想瞧热闹,却只听见哀号、惨叫、呻吟连绵不绝,此起彼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不带停歇。想象着里面的惨状,顿时个个毛骨悚然。看来今天肯定要死掉几个的……

消息传到彝伦堂,石大人的幕僚高师爷恰好也在国子监看望东家,闻此建议道:“大人扬名之机到了!眼下正值京察,许天官蓄意刷新气象,京师官场人人自危,无人敢弹劾李佑。东翁何不奋起弹他一个暴虐残酷,必定中外瞩目!以吾度之,李佑心中已经不甚在意被弹劾了……”

石祭酒叹道:“此举等案子了结之后再议,现在不当其时,吾已经答应过不干涉他查案举动。况且他有懿旨在手。”

天近午时,李佑正在绳愆厅中细细翻阅呈上来的一批供状。这些供状,大都是自陈冤屈的,没有几个能提供线索。忽然有把守太学门的小校过来禀报道:“有位监生欲强行出门,已被扣押,如何是好请大人示下。”

李佑闻言暗暗庆幸。幸亏自己担心从兵马司借来的士卒靠不住,在大门安排了锦衣卫小校一名监视。

这个敢逆风而动的监生八成是权贵之后,兵马司未必敢招惹,但锦衣卫属于皇家亲军,世代袭替自成体系,不用畏惧区区一个富贵监生。

将那监生押到绳愆厅,李佑打量他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心里便可以确定,这的确是所谓的荫监官生,不知道是哪家权贵的后人。一般以贡生入监的民生,岁数都不会小,二十几岁正是奋发考科举时候,怎么会来坐监,也只有权贵后代恩荫入监的才会如此年轻。

“你这荒唐狗官!将我太学生视为囚犯乎!”那监生咆哮道。

你说“我太学生”而不是“我”?李佑敏锐的察觉到这其中有文章。

那监生骂个不停,李佑面色阴沉下来,又一个想与他比狠的?但监生身份与小吏不同,算是读书人,他这个外来官不能随便上大刑的,不然容易引起士林非议。想了想也懒得问他身份,下令道:“先给掌嘴三十!”

“狗官敢尔!”这监生破口大骂。

三十下足足打得这监生嘴唇肿大破裂,声音中气也小了许多。

李佑继续下令道:“扒掉外衣直裰,打掉头上平巾!押去在国子监中游监示众!以儆效尤!”

崔监生拿着一叠新的供状进来,目送那监生出去,忍不住劝道:“大人,须得为读书人存几分体面。”

李佑边接供状边道:“以我观之,此人性格鲁莽且自以为是,必是受人鼓动。本官捉他游监,意欲将这个鼓动之人钓出来,看看是何人在背后弄鬼!这个弄鬼之人,必然就是心中有鬼,心中有鬼必然与此案脱不了干系!”

崔监生没有再说什么,拱手道:“堂前之人都审过一遍,包括先前二人,供状已经齐全,请大人示下。”

“待我看过再论。”

崔监生才退到房门正要出去,却听见李大人拍案叫道:“果然如此!崔经回来!”

他又转身回到公案前方,李大人抽出两份供状递给他道:“你看一看这两份。”

崔监生翻了翻,都是自辩清白的那种说辞。

原来写下这两份供状的小吏一姓张,一姓方,住所彼此相邻。两份供状中一起提到,监生被下毒的那晚,他们都在家中未曾外出。但不同的是,方姓小吏以张姓小吏为证,张姓小吏以方姓小吏为证。

李佑得意笑道:“若说是巧合,有这个可能,但本官宁可先不信这是巧合。本官假定他们事先有过约定,如果某一个人被怀疑了,另一个人就要出面作证,但他们没想到一起进了这个院子被拷打,一时没有别的由头便形成这个巧合。”

崔监生突然明白了李大人为何要这些嫌疑人自辩清白,眼看案情有了进展也有点兴奋,“不错!若是坦然无私,他们为什么会提前做好不在场人证的准备?这其中有门道!在下这就将他二人提进来!”

第276章 醍醐灌顶的崔监生

话说崔经得了李大人命令出房提人犯,入目院中只见二三十条人体胡乱罗列,堪称一片狼藉、哀鸿遍野。对此他心中却泛起了挥之不去的艳羡,对权势的艳羡。

崔经费了好一阵子功夫,才从地上这些人中找到两个目标,吩咐小校抬到李大人面前。

这张、方二小吏,一个是国子监典簿厅的小吏头目,一个是国子监绳愆厅普通小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的住处却是比邻而居,交往密切。

别的陈词多是语焉不详,有的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不过半年前的事情说不清楚其实情有可原。但这两个人却记得清清楚楚,还弄出一个令李佑感到可疑的互相为证。估计这俩人当初约定好的时候,只想着一人被捕一人搭救的状况,没有料到双双被抓起来。

这是个有罪推定的时代,李大人当然不介意把他认定可疑的人物提上来继续拷打逼供。

那二人自从被抬进来,便晓得自家已成为重点嫌疑犯,便顾不得装死,连连高呼冤屈。“小的二人那晚一起在张家吃酒,完后下棋耍子,并无他事,委实冤枉!”

崔经计上心来,对李大人悄声献策道:“可将他二人分开各自审之,逼问那晚细处端详,诸如吃的什么酒、桌上几道菜、下棋胜负状况、有无观战者、门外有没有犬吠、晚间月色如何此类。他们即便事先有所准备,总不能将所有事情都料到,终有破绽。”

自以为是!李佑暗道,你以为本官蠢到还需要你来提醒这点么?这实在让李大人感到自己被小瞧了,不过念在崔某人是立功心切的份上就不与他计较。

其实李佑对这个法子并不看好。据他所知,国子监官吏住所都在国子监左右,半个时辰都不用便可以来回一趟,这两人完全有机会先做了案,再回住所吃酒下棋装作晚上不在场。

但事实证明,李大人又以己度人了,不是每个人都是精明谨慎的。

将张、方两人分开询问,再拿两份结果对照后发现漏洞百出,不一致的比比皆是。这两人居然连做样子都不做,凭空捏造一个吃酒下棋的幌子。

真是一个小小的省却无数心的惊喜。李大人拍案大喝:“大胆贼徒还有何话可说!速速招来!”

那两人趴在地上,咬紧牙关,除了高呼冤屈之外什么也不肯说,似乎铁了心要死抗。

到目前为止,李佑只是断定他们欺瞒说谎,没有任何人证和物证可以证明他们作案,想旁敲侧击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若继续严刑拷打也不妥当,他们先前已经挨了五十重责,再打只怕挺不住,如果这时候死掉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看这两人的嘴脸,估计是指望熬过这关后有人营救。但让李佑稍有疑惑的是,这两个人明明知道他奉的是大明秉政皇太后的懿旨,放眼天下又敢冒着风险抗旨营救两个微末小吏?

李佑扫视一圈堂内,忍不住叹息。这里刑具实在不齐全,若有个夹棍、拶子之类的就好了,既可以放心使用又不必担心出人命。是不是应该派人去附近的顺天府借一套……

崔经忽然从怀中摸出一本小册子,翻了几下,小声道:“在下昨日借着南监同窗身份走访,人云此张姓小吏十分热衷于交结一位钱姓监生……”

姓钱?听到这个姓氏李佑眼皮猛然跳了几跳。钱太后的钱并非大姓,没听说京城里有别的权贵人家姓钱。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