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士养成计划-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扬大志!”刘誉微微一笑,赞叹道。同时,心中暗叹:不愧为天才少年,从小便志向远大。



  “兄长过誉了,不知兄长有何志向?”刘晔谦虚的拱了拱手,向问刘誉问到。



  “幼时,吾想为一方县令,能治一县之民,使一县百姓皆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富足。如今,吾想为一方郡守,能治一郡之民,令一郡百姓富足。”刘誉想了想,认真的回答道。说完,又自嘲的向刘晔道:“愚兄志薄才疏,让子扬见笑了!”



  听了刘誉的话,刘晔思索了良久,方才缓缓道:“兄长大志,倒是晔孟浪了。若兄长能为一方郡守,是此郡百姓之福,但也是天下百姓之失。”说完,刘晔朝刘誉深深一揖。



  “子扬谬赞了,愚兄只是量力而行。”刘晔的行为倒是吓了刘誉一跳,连忙避开行礼的刘晔,回答道。



  二人边走边谈,少时,刘誉又问刘晔道:“子扬,不知你对黄巾贼起义有何看法?”



  “反贼奸佞,人人得以诛之!”刘晔想也不想,一口答道。毕竟,无论是站在世族的身份上,还是站在皇室宗亲的立场上看,对于黄巾起义都是无比痛恨。在大多数人眼中,黄巾贼造反,大肆屠戮百姓,抢夺财物,罪恶滔天,虽然被镇压,但余孽尚存,又屡有余孽聚众造反,引得天下动荡。



  听得刘晔决然的话语,刘誉倒有些无言,微微摇了摇头。虽然刘誉是正经的世族子弟,但毕竟融合了后世的记忆,在思维方式上更趋近于后世自由平等的思想,没有这个时代的人严重的身份等级对立观念。所以,很多时候刘誉看待问题都是站在后世的观念上来看的。不得不说,后世的观念虽然已被历史验证出了其先进优越性,但在这个时代来讲,却仍是让绝大多数不能接受的。



  “不知兄长有何指教?”见刘誉只是摇了摇头,良久不说话,刘晔也是觉得好奇,暗忖难道自己说错话了,不禁出口询问刘誉。



  “要是能活得下去,这些淳朴百姓又有谁甘愿造反啊!”刘誉无奈道。



  “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怎么说,也不能造反啊!”刘晔听得刘誉的话后,心中惊起一阵波澜,呆了半晌,方才辩解道。他虽少年聪慧,又极有主见,可毕竟年龄尚小,自幼在世家忠孝思想的熏陶下,对大汉王朝抱有无比的敬意和忠诚,自然从未想过大汉王朝本身的过错。就算如今社会动荡,朝纲混乱,他也仅仅认为是宦官乱权外戚专横所导致的,却未曾思考过灵帝的过失。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在他看来,哪怕是对当今圣上的丝毫质疑,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过。



  “这天下,首先是百姓的天下,其次才是世家的天下,再其次才是大汉的天下。”刘誉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看着刘晔。他此刻的声音略显低沉,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味道。



  而刘誉此言一出,更是在刘晔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种大逆不道的观念与刘晔十多年来所养成的忠君爱国思想相互撞击,迸发出激烈的火花。而刘晔虽想驳斥刘誉的观点,但一时间却也找不到理由。



  “昔日夏桀残暴,为商汤所灭,而桀乃帝王,当天下归心,商汤岂非叛逆?周武伐纣,败帝辛于牧野,以臣子伐天子,岂非叛逆?若要这般来讲,这天下帝王便尽皆是……”见刘晔不语,刘誉继续道。这一次,他准备添一剂猛药,想要改变这聪明少年被时代禁锢和缚束的古旧思想。刘誉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两字时又戛然而止,留给刘晔自己思考。



  “这……这,那我等岂不就是……”刘晔向来以自己皇室血脉自豪,而此刻按刘誉的道理来推算,自己引以为傲的先祖,也不过是窃据社稷的叛逆。这一观念,完全颠覆了刘晔的认知,并让他无法驳斥。想到此处,刘晔不禁结舌。



  “并非这个道理。夏桀残暴,民心尽失,而商汤雄才伟略,乃天命之所在,民心之所向,故能覆灭夏桀,执掌社稷。所以,无论是商汤还是周武,无论是始皇还是高祖,能一统天下,都是上承天命下应民心的人中帝王,都是天下正统。而夏桀商纣胡亥之辈,横征暴敛,残酷无道,民心所失,天命不在,故而天下共诛。”看着刘晔有些呆滞的神情,刘誉缓缓说道,为了防止过分刺激刘晔,刘誉也是放缓了语气。当然,这些话之所以能对刘晔说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二人关系颇佳,且刘晔又较为信服刘誉,其二则是因为刘晔年纪尚浅,又天生聪慧接受能力强。倘若刘誉敢对叔父刘平或者老夫子姜佑说出这番话,那早被清理门户了。



  刘誉的话无疑对刘晔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刘晔却做不出丝毫的反驳。在他的内心深处,甚至还隐隐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说的,或许是对的!这种情况下,刘晔曾经的某些被视为禁忌的念头也纷纷涌来,和着刘誉的观点向他往日的观念发起冲击,一时间让他头乱如麻。



  后世俗语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刘誉也不指望自己三言两语便能改变刘晔的长久以来的观念。看着略显呆滞的刘晔,刘誉拍了拍他的肩头道:“别乱想这些了。要知道,我们学习的是儒家学问,当以仁治天下。不讲其他,首先我们至少要让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百姓吃饱穿暖,仅是这个,便足以让我等奋斗几世了。”说到这里,刘誉不禁在心中谤讥道:当今皇帝的志向是让洛阳的百姓都能喝上自来水,而我的愿望是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穿暖,孰轻孰重?



  听刘誉这般说,刘晔木然的点了点头,心中却还是在思考刘誉之前的那些话。刘誉的观点虽不被刘晔完全接受,但却从此刻开始,一点一点的影响着刘晔。



  “叮!宿主在与目标的辩论中获得胜利,获得技能——辩舌。”



  “辩舌:当宿主与他人辩论时,增加智力2点。该技能不可升级。”



  便在这时,两道木然且机械的声音在刘誉的脑海中突然响起,险些吓到刘誉。而听清楚声音的内容后,倒是让刘誉有些喜出望外,没想到仅仅是向子扬灌输了一点先进的价值观,便能获得一个技能,真可谓是意外收获。莫名得了一个技能,刘誉满心欢喜,兴致也高昂了许多。



  二人走着走着,渐渐的走到了适才来时所走过的农田旁。



  俗语云: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播种正当时。时值清明,倒是播种的好时节。农田里,有不少百姓犁地播种,正辛苦劳作着。



  刘誉朝两侧农田仔细看去,发现有些百姓使用耕牛拉着犁头犁地,而绝大多数则是凭人力在犁地。



  牛耕始于西汉中叶,《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在汉代,铁质农具已发展成熟,犁等工具也已出现并被广泛运用。不过,由于耕牛的缺乏,在耕作上很大程度还是由人力为主。



  刘誉出身世族豪门,对耕作并不算了解。而在后世的记忆中,耕作大部分都是采用机器耕种,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条件落后以及地势不便的原因,也多采用牛耕,很少使用人力犁地的。故此,见农田里的百姓大多凭借人力犁地,刘誉也是很诧异,不禁向农田里耕作的百姓询问。
第六章 划时代的工具,曲辕犁
  “老伯,你们这用的是直辕犁吧!为什么你们不用耕牛犁地呢?”刘誉好奇的向身旁农田里休息的老伯问到。



  “这是直辕犁,可比以前的耒耜好用多了。”老伯摸了摸额头上的淋漓的汗水,盯着刘誉看了半晌方才道。这老伯也是觉得奇怪,似刘誉这等公子哥,一般自持身份,是不屑于同他们这等平民交流的。而观察了刘誉许久,老伯也是发觉这个打扮讲究的公子哥与自己平时见到的那些世家子弟有所不同,便也就放开交流了起来。



  “诶,耕牛那东西是北方产的,价格又贵,我们这种平头小百姓很少用得起,这几年来外面又乱的很,牛都涨价了。”老伯叹了叹气,有些萧索的冲刘誉解释道。



  听了老伯的解释,刘誉方才知晓,现在南方一般不产牛,使用的耕牛大多是从北方进口过来的。而耕牛价格又极贵,除了一些富裕家庭外,一般人家也是买不起。在农忙季节,大部百姓都是向有钱人家租借耕牛的。而耕牛又少,租价也贵,那些租不到或者租不起耕牛的百姓,也就只能用人力耕种了。不过,好的是现在的农耕工具要比过去先进了许多,耕种起来也比过去方便得多。



  告别了老伯,刘誉一直在思考着汉代直辕犁。想着想着,各种思绪纷至沓来。



  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不过,从农耕工具上讲,直辕犁虽在汉代算是比较先进的工具,但与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相比,自然是远远不如。并且,直辕犁笨重缓慢,构造不省力,不仅浪费大量的畜力和人力,工作效率还极为低下。



  想到这里,刘誉忽的记起一些东西来。在后世的记忆中,读大学时,曾选过一门名叫《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的课,而自己这门课的毕业论文便是《论曲辕犁对农耕文明的深远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刘誉努力回想,居然能记得曲辕犁的制造方法来。



  曲辕犁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了小农经济,同时也促进了封建文明的进步。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它的提前出现有可能会让一些吃不上饭的贫苦百姓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吃上饭。仅仅只是这个借口,便足以让刘誉下定决心将几百年后的先进劳动工具提前搬到这个时代来。当时,这种任务自然是少不了有制造技能的刘晔。



  “这直辕犁,到底不算省力,使用起来是事倍功半啊!”刘誉看着田野里使用直辕犁犁地的百姓,喃喃自语道。他的声音并不算小,一旁的刘晔听得很是清楚。



  而听到刘誉的话后,刘晔的眼眸中流光一闪,整个人立马显得精神了起来。刘誉之前的话虽对他造成了莫大的冲击,但也让他有所得益。而刘晔天生喜爱发明创造,工具改良,近日来便一直在专研当下较为普及的直辕犁。而当他听刘誉讲到直辕犁时,顿时便来了兴趣,将之前脑袋里乱七八糟的想法抛得一干二净。刘晔转过头来直勾勾的盯着刘誉,等待刘誉下文。



  “呃,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直辕犁,发现其结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或许能加以改良,让其更为省力,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刘誉见刘晔这般看着自己,一边心道鱼儿终于上钩,一边也是觉得有些怪怪的,有些不自然的说到。



  “恕晔孟浪,不知兄长对这直辕犁的改进可有计较?”刘晔拱手问道。



  “在我心中大致有个模子。而子扬你颇通此道,不如回去后你我二人私下里一起琢磨琢磨。若是能改进此物,也算造福天下苍生。”刘誉见刘晔来了兴致,便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对刘晔做出了邀请。毕竟,自己虽然记得曲辕犁的构造设计,但对于实物制造,到底欠了几分火候。邀请刘晔这个小发明家,正好补足了自己实践能力稍差的缺陷。



  刘晔天性喜好发明制造,听刘誉一说新式犁,本就有些意动,正欲对刘誉讲让自己也加入此物的设计时,刘誉已对自己提出了邀请,自然是欣然接受。



  “兄长有请,晔自当接受!”刘晔认真道。他此刻虽然欣喜,但因天性沉稳,倒也没有显露出来。



  二人同行,一路欣赏田野风景,慢悠悠的回到了同伴聚集之地。



  此刻,日至晌午,少年少女们纷纷拿出早上携带的蔬果吃食来,拼成一团。有人拿出悄悄携带的酒水,为众人斟上。于是,少年们边吃边饮,又有春光美景为伴,丝竹音乐作陪,好不惬意。饮到兴起时,青葱少年们一个个诗性大发,文辞不通的诗句一时间挥洒不停,令刘誉颇为无语。在刘誉后世的记忆中,不少名篇绝句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么,而为什么自己身边的少年们创作的尽是些狗屁不通的诗词?



  说实话,当想到曲辕犁后,刘誉便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立马回去将这东西根据自己的记忆制造出来,而一旁的刘晔也是如此。要不是碍于礼节,刘誉二人早就告辞回家了。看着周围风流士子的无聊作乐,刘誉二人也甚无兴趣,于是,刘誉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在泥地上用树枝勾勒出曲辕犁的简易结构为刘晔讲解。身边刘晔也听得极为认真,神情虽显得淡然,但双眼却是精光闪烁,隐隐流露出一股子莫名的激动。



  时间流逝,就这般不知不觉的到了下午。众人收拾东西,沿原路返回。



  这一日,刘誉二人虽玩得没多大兴趣,但同行的少年少女们倒是极为高兴,当要收拾东西离去时,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其中,自然有天生活泼好动的熊孩子刘齐。这一日的游玩中,熊孩子刘齐凭借萌萌的外貌和活跃调皮的性子,深受少年少女们的喜爱,接受了诸多同伴的盛情邀请。



  夕阳渐落,光芒铺洒而下,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一片金黄。一行人顺着夕阳驾车归来,载歌载舞,甚是高兴。



  回到家后,刘誉洗浴换衣,随后匆匆的陪家人吃完饭后,便赶到了刘晔的家中,而刘晔早已等候多时。



  刘晔父亲名叫刘普,母亲修氏在刘晔七岁时便去世了,有一位兄长名叫刘涣,常年在外求学。或许是因为都是出身于单亲家庭的缘故,刘誉打心底里便对刘晔有一种亲切感。



  在刘晔的带领下,刘誉去刘晔家书房拜见了刘晔的父亲刘普。刘普为人略显风趣,脾气极好,而刘誉乃是其同族子侄,在刘誉拜见刘普的过程中,也是对刘誉稍加勉励。向刘晔父亲告辞后,二人立马来到了刘晔自己的小院子里,准备曲辕犁的制造。



  刘晔的小院子好似一个小作坊,各种工具摆放的井然有序,院子角落里堆放着各类残次品或者未完成的小玩意。二人来到小院子后,稍微收拾了一下便开工了。



  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刘誉让刘晔找来毛笔及纸张,开始绘制图纸。在后世的记忆里,大学时有制图课程,刘誉本着制造严谨的观念,开始了第一步工作——制图。



  不过多时,刘誉便绘制好了曲辕犁的图纸。其中,有整个曲辕犁的图纸模型,还有十一个部件的模型,以及各种部件的规格大小。



  在这个时代,制造工艺并没有形成后世那种严密的体系,图纸绘制这种方法也尚未出现。刘誉一边绘图,一边为刘晔讲解,同时也是想要为这位天才少年建立一种后世的先进制造观念。



  绘制好图纸后,二人开始了真正的工作。削砍木头,精量尺寸,然后又对比图纸,两人忙得不亦乐乎。不多时,便已到夜里,刘誉见时日不早,颇有不舍的告辞回家。



  第二日,刘誉早早的便来到了刘晔家中,又开始了曲辕犁的制造。



  时间流逝,转眼便过去了四天。这几日来,刘誉二人可谓是废寝忘食,将精力全投入到了曲辕犁之上。而在两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唐后期方才现世的曲辕犁终于提前了五百多年来到这个世上。



  这几日里,二人为了曲辕犁的制造费尽心神。刘誉虽记得曲辕犁的大致结构,但在细节方面自然会有些疏漏,实际制造过程中时常出现各种问题。这其中,刘晔的作用顿时凸显,制造技能大发光彩,在二人制造的陷入僵局时,往往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及原因,这才使得曲辕犁的制造得以顺利进行。



  制造出了曲辕犁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曲辕犁的推广。这个时代的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基本为零,光凭刘誉二人的能力,且不说将这东西向全天下推广,便是在成德县内也不见得有谁会买帐。二人私下商议,决定带上这制作好的曲辕犁去找刘誉叔父,成德县丞刘平。
第七章 钟爱《礼记》的叔父
  叔父刘平家与刘誉家隔得不远,在叔父当上成德县丞之后,便在外另立了府邸。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举孝廉。而到了汉末,官员举荐的权利则是集中到朝廷官僚手上,朝政由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在这种情况下,官僚集团的权利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只知有恩师,不知有皇帝”的奇怪现象。后来,因官员冗烂,皇室奢侈享乐,官吏贪污腐败等原因,汉王朝财产严重透支,达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灵帝刘宏开始卖官鬻爵,提高皇室收入。



  在当时,官爵乃是明码标价的,就算是由朝廷任命的官员就任,也仍需向朝廷缴纳财物。司隶河内郡人司马直,被朝廷任命为钜鹿郡太守,因交不出买官钱,便在孟津服毒自杀,死谏汉灵帝刘宏。这种滑稽可笑的事情,在汉末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刘誉的叔父刘平被举荐为成德县丞时,照样也是缴纳了财物的。不过好在县丞官职不高,价格也不贵,再加上成德刘氏乃当地豪门,倒也不差这点钱财。倘若家境贫困,又像司马直这等被封为一郡太守甚至更大的官职时,只有先行赊欠等上任后加紧收刮百姓数倍偿还。最为可笑的是,倘若是由朝廷任命的官职,还得非当不可,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逼人贪污。现在想来,在刘誉后世记忆中从名著《三国演义》里所看的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那位前来收刘备当官钱的督邮倒是挨打挨得冤枉。



  刘誉与刘晔二人抬着曲辕犁便来到了叔父刘平的住宅,此时叔父已从县衙回来,正在书房整理文案。



  见到刘誉二人前来,老门侍客气的为其打开大门,笑道:“小少爷又来拜访老爷啦?老爷在书房里。”刘誉来叔父家的次数较多,故而门侍对他极为熟悉。



  进入叔父的府邸后,刘誉亲车熟路的将刘晔引到偏殿,放下曲辕犁并安置好刘晔后,刘誉先行前往叔父刘平的书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