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畅正在屯卫营畅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被身后的刺客下了黑手,当场毙命。等到他的卫士们发现自己主人已经被杀时,刺客早已没有了踪影。
窦太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天大的噩耗,她悲痛欲绝。窦太后可不是善茬,她是一定要把这个凶手抓住,碎尸万段才解恨。为了尽快破案,她特意委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哥哥窦宪。
窦宪先生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重任”,把自己献出去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一只替罪羊。于是不久,一位冤大头浮出了水面。
这天,窦宪兴冲冲地跑进了后宫,向妹妹通报了查案结果:利侯*对他哥哥刘畅很有成见,兄弟二人矛盾很深,如今刘畅惨死,*的嫌疑很大,应该把他抓起来,问个清楚。
窦宪盘算着将屎盆子扣到*身上,狠揍这小子一顿不怕他不屈服。这个倒霉蛋儿一认帐,自己就会逍遥法外,继续享受权力带来的快乐了。太后自然很信任自己的同胞哥哥,当即就要派人到*的封邑所在地青州前去查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尚书韩棱人出来“捣乱”了。这个书呆子说:刘畅死在京城,凶手应该就在洛阳,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到青州去捉拿凶手呢?办这样的半调子事儿,传出去肯定叫人家笑话。
这可把窦宪吓坏了,他怕韩棱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分析到自己头上。为了自保,他急忙跑到宫中,向妹妹大讲特讲韩棱的坏话。到底是兄妹情深!于是,韩棱受到了窦太后的指责。如果是一般人,也就认了。可韩棱却是个有原则的书呆子。在受到无端指责之后,他仍然顽固不化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窦太后被韩棱坚持真理的精神感染了,这更加深了她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于是,她再度召集大臣们认真讨论,并表达了一定要把凶手捉拿归案,绳之以法的决心。
何敞大人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表示愿意为太后分忧,负责调查侦破这件震动朝野的惊天大案。何敞办案还是很有手段的。没过多久,杀害刘畅的那位刺客最终落入了法网。在严刑拷打之下,刺客实在扛不住了。为了减轻肉体上的痛苦,他被迫招出了幕后元凶。于是,侍中窦宪又多了一种身份:杀人犯。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窦太后心情复杂。窦宪晓得这回篓子捅大了,只好趴在地上向自己的亲妹妹苦苦求饶。而窦太后则本着“私事公办、不徇私情”的职业精神,将窦宪关进了大牢,至于下一步如何处理哥哥,那恐怕就要看她的心情了。
窦宪同从来没有见过妹妹这么激动,就是汉章帝咽气的时候,也没有这样过。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很朴实的道理:政治婚姻和爱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在女人心中,爱人就是整个天空,为了这个人,她可以放弃一切,更何况自己的这一条小命呢!
他越想越明白,也越来越害怕。为了争取活下来,他冥思苦想。虽然这没能让他悟出什么绝世武功,但他却想到了戴罪立功的说法,如何立功呢?最好的地方正是战场。为今之计,他觉得只能用赫赫战功才能重新挽回自己在妹妹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7)
打定了主意之后,窦宪立即托人向妹妹表达了自己要在北击匈奴的战场上抛洒热血的决心,要用战场上的成就来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其实这个时候,窦宪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最终战胜匈奴人,但是为了活命,他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能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他必须冒这个险。
这时窦宪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运气不好,最终被匈奴人杀死,那至少也能算是为国捐躯,殒命沙场,传出去也是那么一回事儿;而如果现在就因为这么一个小白脸儿丢了性命,指定让人笑话。更何况,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是不太可能在战场上出现倒霉透顶的大规模溃败的;而如果一切顺利,最终战胜了匈奴人,没准儿还能成为一个名传千古的绝佳机会!
谁也没有预料到,窦宪的这个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南匈奴为了寻找靠山,比率领4万多人归附了东汉王朝,北匈奴仍然逗留在漠北。
分裂之后,南北匈奴的差距日益明显起来。北匈奴地区连年饥荒,人民生活困顿,经济上的窘迫也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部族实力大打折扣。周围的一些邻国不但没有丝毫同情之心,反而落井下石,乘机发动军事进攻。结果在混战之中,大单于忧留被鲜卑族人杀死,北匈奴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南匈奴自从归顺汉朝以来,似乎也交上了好运,政局比较稳定,老百姓基本上能够安居乐业。
南单于屯屠何上任之后,害怕北边的战火烧到家里来,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另外,他也觉得目前是一统南北匈奴的大好时机,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还很有限,没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皇帝出兵平乱,促成匈奴南北统一。由于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是否出兵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匈奴问题也就耽搁了下来。
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窦宪对东汉周边的局势还是很了解的。经过反复思量,他觉得目前请兵北击匈奴是脱离苦海的最好借口。于是,他就向太后提出要求,争取这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征服匈奴,毕竟是一件大事,这是伟大的汉武帝都没有彻底完成的工作。窦太后深知自己在军事斗争方面的经验还是很欠缺的,于是召开群臣大会,再次专题讨论战争问题。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还是干练的窦太后一锤定音:出兵匈奴。
既然太后表了态,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基本上顺理成章了。于是,由于工作需要,身犯重罪的窦宪被提前释放,并被委以重任:这一次他的职务是车骑将军——汉军总指挥;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太后还特意给哥哥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助手——执金吾耿秉,他的职务为征西将军,汉军副总指挥。
东汉历史上一次相当著名的大战役即将打响。
大军出发之前,窦宪又闹出一桩命案。原因是这样,窦宪要出远门打仗,想到自己那些亲戚朋友都不是省油的灯,万一闹出一些乱子,自己无法顾及,那样后果可就严重了,得找个人帮着照应一下。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郅寿。可这个事儿却要了郅寿的命。
郅寿也是个能人,文才出众,清正廉洁,很有办事能力,算是大汉朝的五好公务员。他曾经在冀州担任过刺史的职务,当时冀州所属很多郡县都是朝廷各位王爷的封地,这些人为了摆谱撑门面,豢养了很多宾客。这些宾客仰仗着自己主子的势力,横行霸道、行为放纵。官员们都管不了,可郅寿去治理了之后那帮人都变得老老实实的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8)
后来,郅寿升任为尚书令,渊博的学识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游刃有余,朝廷一旦有疑难问题的时候,他都能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往往行之有效。汉章帝非常信赖这个下属,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安排他担任京兆尹,负责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效果果然不错,这直接导致洛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画卷。
窦宪就是想请这样一个老兄帮忙,还派自己的得力门生给这位郅大人送了一封书信。郅寿看完窦宪的这封书信之后很生气。二话没说,立即关押了下书人,并直接向朝廷上书弹劾窦宪的种种罪恶,甚至把窦外戚直接形容为篡夺西汉天下的王莽。
窦宪没有等到下书人的好消息,却等来了自己被弹劾的坏情况,心情非常糟糕。他想和这位郅寿大人好好地谈一谈,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他的这个心愿很快就达到了,不过会谈的地点选择的不是很好,不是在彼此的府中,而是在朝堂之上;会谈的过程也很不顺利,基本上是针锋相对、互相指责。
郅寿认为窦宪大规模修建宅院,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贸然发动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违反国法的恶劣行为;窦宪则诬陷郅寿私买公田,对朝廷重大决策进行无理诽谤。窦太后亲自聆听了这场辩论会。在道义上,她应该站在郅寿这一边;但在感情上,她则完全支持窦宪。对于女人,讲道理有些时候是没有用的,她只相信自己的情感。而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则直接决定了辩论会的结果:窦宪无罪,郅寿入狱。
负责处理郅寿案件的官员从这场辩论会的结果就已经知道了太后的主观倾向,为了博得帝国最高领导人的好感,那就顾不得事情的是非黑白以及郅寿大人的生死荣辱了。既然主审已经打定了主张,那么审判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提速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出来得很快:死刑。
太后很满意,但是朝堂上许多正义之士却无法袖手旁观,他们纷纷为郅寿求情。太后也没有想到处理一个小小的郅寿,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到群臣义愤填膺的样子,她有些害怕了。此时此刻,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情可以做得过分一点,但是不能太过分,否则的话,就不好收场了。她的头脑还是很灵活的,为了缓和目前的尴尬局面,故作大度地免除了郅寿的死刑,改判为将其发配合浦。窦太后的这个处理方案非常缺德:既堵住了群臣的嘴巴,又让郅寿颠沛流离活受罪。
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但是,郅寿大人想不通,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倔强的郅寿大人自刎而死。郅寿死了,窦宪的内心没有一丝愧疚,反而认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从这件事情上他更加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妹妹虽然对自己有一些意见,但依然还是最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个靠山,他依然可以为所欲为。
马上就要出发了,为了给洛阳留下更深的印象,窦宪不遗余力地以更加嚣张的姿态在朝臣面前耀武扬威。
大臣们被彻底激怒了,郅寿的鲜血已经唤起了一些人的良知,他们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怒火,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弹劾再次开始。开始的时候,群臣联名上书,强烈反对窦宪北伐。后来有些意志薄弱的人见太后迟迟没有表态,就开始动摇起来,为了保住辛辛苦苦得来的乌纱帽,他们退缩了,比如太尉宋由等人。但是,以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为首的正义之士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据理力争,毫不退缩,甚至免冠于朝堂之上。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9)
可惜,这个时候的东汉政权已经没有了任何*,完全是窦太后一手遮天。这些正直的人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感伤。
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但窦宪将军的出征计划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他依旧热火朝天地为北伐奔波。
趁着他紧锣密鼓地调兵谴将的时候,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司徒袁安大人,袁安和他的子孙。他们对于东汉中后期的历史实在是太重要了。
袁安(?——92年),字邵公,年轻时受家庭熏陶,读了很多书,使之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步入仕途。要说名气嘛,他是袁绍、袁术的祖上,所谓“四世三公”的辉煌历史就是从袁安老人开始的。尽管袁绍兄弟最终没有能够继续保持家族的荣誉,但是,袁氏家族已经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袁安这一代起,袁家连续有四代人非常出息,都做到了“三公”这样级别的官职,这在东汉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袁安曾做过司空、司徒;他的二儿子袁敞曾做过司空;大儿子袁京的表现不是很好,只做过蜀郡太守,但他的儿子袁汤却很厉害,弥补了父亲的遗憾,顽强地做到了太尉的位置;而袁汤的后代更加出色,第三儿子袁逢(做过司空,他是袁绍、袁术兄弟的亲生父亲)和第四儿子袁隗(曾任太尉、太傅)以捍卫家族荣誉为动力,也都做到了“三公”级别的高官。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袁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个历史怪圈,顽强地坚持到了第四代,所以在汉末时期曾有“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的说法,于是,“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最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
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背景,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钱财,而袁安当官是因为他思维方式特殊。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吃的,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一天县令出来视察,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成这个老实人给饿死了吧?县令让人去收尸,结果发现袁安还有一口气,于是把他救活了。宁可饿死,也不收取贿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典型的廉洁自律精神呀,于是袁安被树成廉政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宣传材料也写得好,标题是“袁安困雪”,这成为本朝一个经典,写进了学生教课书和官员操行手册里。
一场大雪,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之后,袁安一步一个脚印,塌实工作,一直做到了司徒的位置。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窦宪出征的问题上,袁安态度非常明确:劳师远征可能会达到一时的效果,但肯定不能解决长远问题;不仅如此,还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如采用怀柔政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窦氏兄妹做主的朝廷上,他的意见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特别说明一下,班超的哥哥、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随军前往,他的职务是中护军。
窦太后见自己的兄长出发远征了,心里也十分不是滋味,毕竟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刀枪无眼,万一兄长有个三长两短,那以后自己可依靠谁呢?想来想去,她觉得现在唯一能为哥哥做的,那就是让他能安心远征,不再为家里的事情分神。于是,她加封窦笃为卫尉,窦景为奉车都尉,并为他们重新建造了官邸。兄弟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窦宪没有什么挂念的了,趾高气扬地率军出发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30)
但是,大臣们并没有就此罢休,既然阻止北伐没有成功,他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太后为窦氏兄弟升官造宅的事情上来,新一轮的大论战又重新开始。精明的窦太后以极大的耐心看奏章,听意见,但就是不改初衷,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这些东汉朝廷的忠义之士们无可奈何,他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等待着改变这一切的机会。
好了,说完朝廷哪些事儿,现在关注一下窦宪将军的北伐之旅吧。这次出征的阵容十分强大。窦宪心里非常激动。平时在朝廷的时候,那些勾心斗角、飞扬跋扈的心思在他内心深处似乎已经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角落了,将军已经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战场之上,他要给匈奴人好好地当一回先生。
在道德上,他堕落不堪;在政治上,他阴险狡诈;但是在军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是极为杰出的,这一点,不久就要得到验证。
作为军事家,窦宪是不会打没有准备的大仗的。在开战之前,他对北匈奴的各方面情况做了深入了解:目前匈奴人已经今非昔比,他们的实力经过长时间内乱以及临近国家的无情蚕食,大为削弱了。以目前的态势,他们是绝对不敢与汉军进行正面交锋的。另外,他也很了解匈奴人的特点,这些人居无定所,想要消灭他们,必须找到其踪迹。
经过深思熟虑,窦宪命令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和耿谭,与南单于合兵一处,共一万多人,向北单于所在地稽落山一带秘密运动,如果与敌人遭遇,立即进行阻击,争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一队汉军与北单于部队不期而遇了。双方一见面,都没有客气,立即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北匈奴人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遭到失败,那么他们就基本上无法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了,为了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驰骋,拼死抵抗是唯一的出路。宁可在战斗中英雄般地倒下,也不能让汉人将他们彻底赶出家园。
北匈奴人的愿望是美好的,只是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尽管他们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失败了。北单于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的主力部队甚至连汉军的先头部队都打不过,再这样耗下去,恐怕尸体堆里也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在大彻大悟之后,北单于抱头鼠窜而去,北匈奴将士也随之四散奔逃而走。
窦宪将军在得知前线捷报之后,没有丝毫怠慢,迅速调集精兵良将,亲自率领大军疯狂追击北匈奴残部。充分的发挥了宜将胜勇追穷寇的精神。这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追击战,东汉人马一直追到了私渠比鞮海。
对于汉军来讲,这是一场空前的胜利: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13000多人,俘获马、牛、羊、橐驼等牲畜百余万头,收降北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等81个部落,总共约20多万人。经过此战,北匈奴势力遭到了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无法再在这片土地上停留,被迫向远方逃遁,过起了流浪者的生活。就军功而言窦宪已经超过老前辈卫青,霍去病了。
在取得了具有决定性的胜利之后,窦宪并没有陶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后续工作,他并没有忘记那位落荒而逃的北匈奴单于大人,派司马吴汜、梁讽等人,率领1000多精骑,携带着武器和金帛,继续向北搜寻。窦宪的打算是,尽量采用怀柔政策招降北单于;但如果他继续顽抗,则坚决消灭之。窦宪将军本人则率领大军班师回到东汉境内,驻扎在五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31)
当时,北匈奴人刚刚经过这场空前惨烈的失败,人心浮动。吴汜、梁讽等人所到之处,极力宣扬东汉政府的方针政策,并严正声明:服从东汉领导有重赏,拒绝投降则一律不饶。
通过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