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以此激起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  翌日,成都各界举行李、闻惨案追悼大会,朱自清奋然前往并作了讲演。他慷慨激昂地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颂扬他火一样的革命精神,控诉特务罪行,向反动当局提出抗议。他的讲话博得全场掌声,使不少听众落下了眼泪。  1946年10月7日,朱自清带家属乘飞机直接飞回北平。  历经了闻一多这“一团火”的洗礼,朱自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民主浪潮的冲刷下,他思想中的阴影开始消散,特地写了一篇《什么是文学的“生路”》,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生路”就是“做一个时代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他说,“这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矛盾时代,但这是平民世纪”,他指出:中国知识阶级的文人吊在官僚和平民之间,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最是苦闷,矛盾也最多,真是做人难。但是这些人已经觉得苦闷,觉得矛盾,觉得做人难,甚至愿意“去撞自己的丧钟”,就不是醉生梦死。他们愿意做新人,为新时代服务。文艺是他们的岗位,是他们的工具。他们要靠文艺为新时代服务。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宣传载道的东西。……知识阶级的文人如果再能够自觉地努力发现下去,再多扩大些,再多认识些,再多表现、传达或暴露些,那么,他们会渐渐地终于无形地参加政治社会的改革的。那他们就确实站在平民的立场,做这个时代的人了。  至此,朱自清的思想已从学者向战士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后,朱自清的精神状态和以往大不一样了,创作欲望重又高昂起来。他的文学观也开始变了,认为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是不断发展的。  1946年12月20日,北大女生沈崇被两名美军绑架强奸,对此暴行,北京大学千余名学生举行抗暴###,并成立了北京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筹备会,组织了5000余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北平学生的爱国行为,掀起了全国抗暴斗争的怒潮,全国有10个城市50余万学生举行示威,要求从中国撤出全部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反动政府大怒,立即在北平逮捕了2000多人。此时此际,北平的13名教授签名的抗议书在报纸上发表,朱自清名列第一,因此他的名字就成为国民党黑名单中的第一个。但是此时,朱自清已经毫无畏惧了。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由他负责的闻一多全集整理已近竣工。他为全集写了一篇“序”,总结闻一多辉煌战斗的一生:  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间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的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民国三十三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到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朱自清小传(6)
1948年元旦上午,朱自清参加新年团拜,晚上又出席新年同乐晚会。晚会主要节目又是扭秧歌,他虽然身体不好,却兴奋地和同学们一起扭着。第二天,由于过于劳累,胃病复发,尽吐酸水,不能进食,身子非常疲倦,只好呆在家中静养。  一天,作家书店寄来朱自清的新书《新诗杂话》,是去年12月出版的。这本书共收文章15篇,另有一篇译文,这些作品多作于抗战期间。3月间,他的身体比以前更衰弱,只得在家休养。但他却静不下心来,把多年来写的有关语言和人情世态的短文收集起来,编成一书曰《语文影及其他》,内分两辑,一为“语文影之辑”,收文章10篇,一为“人生的一角之辑”,收文章9篇。这本书是他手订的最后一个集子,没来得及出版他便去世了(至1985年,这本书才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印行)。他还带病编辑《高级国文读本》,这是他和叶圣陶、吕叔湘合作的。前不久,他和他们俩合作编写了《文言读本》,他认为学文言该从基本学起,现代青年学文言,目的在阅读文言书,不在练习文言写作上。  在4、5两个月中,他接连出版了三本书,《语文零拾》由名山书局印行,该书收有一些书评和一些译文。《标准与尺度》由文光书店出版,收集了抗战胜利后写的22篇文章,内容很杂,有评论、杂记、书评、序跋等,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论雅俗共赏》由上海观察社出版,收进关于文艺的论文14篇。看到多年心血的结晶,病中的他又有了一种莫大的安慰。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反美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卖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政府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家,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伸出颤抖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当即被人送到北大医院,经诊断为胃穿孔。动手术后情况尚好,10日,朱自清的病情突然恶化,中午,医院电话通知清华大学校方,朱自清病危。朱自清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妻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却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11日,朱自清的病象愈加险恶,12日8时,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享年仅51岁!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者点评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教师,同时是一个文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也一生不忘他所爱好的文学事业。他是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旧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曾为生活所迫,超负荷地到各地讲课,每到一地,他都十分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学识品格来影响他的学生。他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过程,表现了他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民主斗士的思想变化历程。他的正直与正气,在历次学生运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三一八事件、五卅惨案、一二·一惨案等一连串政治事件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一颗正义的心在跳动,一腔热血在沸腾。他不是游弋于文学之中不闻窗外事,也不是逃避社会躲到象牙塔之中自得其乐。他用作品,艺术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病羸之身主持闻一多先生的遗著整理编辑工作,既是对友人的告慰,也是他自身忠厚性情的再现,更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他尤其重视人情、亲情、友情,他的这些情感常从文笔中汩汩流出,正体现出他的一种博大慈爱胸怀。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儿女》、《悼亡妇》、《冬天》,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至今还能感悟众多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则是他内心世界善良一面的又一种体现,《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文章中充溢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朱自清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一笔精神财富。一种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为人称道的骨气。当他处在生活维艰、贫病交加之际,断然拒绝美国的面粉,宁可饿死也不愿屈辱地苟活下去,临终前他对家人的嘱咐也令天下寒士闻之落泪。他一生有著作27种,共约190余万言,这一切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以自己的衰弱的生命为世人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表现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最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灵魂,“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对朱自清先生最好的评价,也昭示了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关头所表现出的的高贵品质。  

毛泽东评点张恨水
不敢当,我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和平的。正如先生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现实的中国社会魑魅魍魉太多了。华夏大地,多少年来,战火频仍,弹痕累累,哀鸿遍野,黎民菜色,尽履倒悬之苦的人民无有一日不期望和平哇!过去,我们和蒋先生打了几年仗,蒋先生把我从江西送到了陕西。后来,日本人的枪炮,又帮助我们握了手,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嘛!现在日本投降了,我们不想,也不能再打下去了,这是大家的意愿,也是中华民族的意愿。孔子说,和为贵,我们就是为了和平而来的。我们愿以自己诚心诚意的行动,为实现和平建国的光明前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自谭玉琛的《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365—36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血芹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不也一样令我们叹为观止吗?我认为文艺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在体裁上作境而言之,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刻画了社会的人和社会的事,反映出社会矛盾斗争。  ——摘自谭玉琛的《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36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张恨水小传(1)
张恨水,原籍安徽潜山,出生在江西省广信县一个小官吏家庭,原名张心远,1914年给汉口小报投稿时,从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中截取“恨水”二字作笔名,此后,恨水便成为他的正式名字。笔名除“恨水”外,其笔名还有:旧燕、哀梨、哀、梨、并剪、藏稗楼主、画卒、崇公道、于戏、半瓶、逐客、报人、不平、我、油、大雨、杏痕、北雁、小记者、打油诗人、打油词人、东方晦、布衣、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见张伍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等。此外,他还有两方印章,一曰:“程大老板同乡”,一曰:“东郭文丐”。从这些笔名中,自然可以看出他的情趣和性格,而有一些则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炽烈感情,即如“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和“程大老板同乡”等。其父在父辈中排行老三,张恨水又是他的长子,自然也得到他的喜爱。张恨水年少时,其父见他聪明解事,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就给他取名“心远”,希望他志向远大,有番作为。但是根据张氏宗谱的“宗岁兆联芳,祖泽益福庆”排名,他的谱名则为“芳松”见张伍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张恨水喜爱家乡,熟悉家乡,更以家乡自豪。他有许多小说都是以家乡潜山为背景的,像《似水流年》、《现代青年》、《天河配》、《玉交枝》等,对家乡的习俗、人情、世风等都有详尽生动的描写。而《秘密谷》,则是直接描写天柱山的。张恨水把流传于当地的神秘谷传闻,通过丰富的想象,写成了一部寓言式的游记小说,今古人物对坐一堂,寓庄于谐,且又寄托遥深。虽然张恨水自认为这部书不成功,但他写这部书为《八十一梦》的写作打下了基础。《秘密谷》一书,数年前台湾曾有再版。  张恨水的祖父号开甲,曾任江西某县武官。其父名钰,在江西从事税务工作。公元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午时,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一位张姓游宦之家,降生了一个哭声异常洪亮、圆头大脑的男孩,这就是张恨水。不想家人一阵欣喜忙乱之后,下午二时许,佳音又传,祖父张开甲公,接到了提升“参将”(二品顶戴)的喜报。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又是添人进口,又是加官晋爵,真乃千载难逢的“双喜临门”。这事自然轰动了乡里,男女老少少不得都来凑趣祝贺,张家当然也要来个举家欢庆了。可能祖父认为是张恨水给他带来了好运,就特别偏爱张恨水,说这个孙子是“大富大贵的命”,因此取名“芳贵”见张伍《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吧,张恨水虽然给祖父“带”来了“官运”,可是他自己却偏偏厌恶官场,既不富也不贵,一生坎坷,手耕笔耘,糊口而已。  1901年,张恨水6岁,启蒙于景德镇一家私塾。在其父的陪同下,张恨水穿上新的长衫小马褂,夹着新书包进私塾上学。那一天,张恨水向孔夫子像和先生行了礼,就是正式的学生了。他初念书,自然先入蒙学。所谓“蒙学”,就是先生只教读而不解释文义。塾里的学生年龄也是大小不一,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因而学习的进度不一样,书本也不一样。大家都坐在一个课堂上,先生又要求学生大声诵读,于是你念你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念他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念我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就像蛤蟆吵坑般地喊破了天。在以后的十几年间,他读书的地方多次变换。恨水好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使他学到了不少“腾挪闪跌”的写作方法。  俗语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张恨水的祖父戎马一生,虽然已是膝下弄孙了,但仍然练功不止,每日总要抽空练习拳脚。张恨水常常在官衙的院子里看他祖父练武,羡慕得了不得。其祖父见他喜欢练武,很想让他继承自己的武功,就常常逗弄张恨水。一次,他站在走廊上,跷起一条腿,另一条腿独立,让张恨水跨在上面,抱住小腿当马骑。祖父的腿上下腾挪,像马跳跃,他嘴里还发出“咴咴”的马啸声。张恨水高兴得手舞足蹈,俨然一副武士派头。祖父乘兴问他:“你愿意当英雄吗?”张恨水回答:“愿意学爹爹,跨高马,佩长剑。”祖父听后,特别高兴,特意找来一头山羊,配上一副小鞍鞯,还亲自砍竹为刀,削芦作箭,专门派了两个老兵,教张恨水在官署的大院中纵“羊”驰骋,挥刀冲杀。四五岁的张恨水全副武装,觉得自己像是置身于铁骑奔突、征鼓雷鸣的沙场上。祖父看了,发出欣慰的笑声。这苍老的笑声一直印烙在张恨水的心际,到了晚年,每逢闲话时,张恨水总爱谈起这段往事,谈着谈着,他就会忘情地呵呵笑起来。少年习武,为他以后写作武侠体裁小说打下了基础。  1912年,其父因急症于南昌去世。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他被迫退学,随母亲返回潜山。当时,其母36岁就寡居,张恨水当时也只有17岁,下面还有五个弟妹。其父又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其母只能带领张恨水兄妹从江西回到潜山老家,靠薄田数亩过活。失学,这个打击对一个17岁的青年实在是太大了,他既感到前途渺茫,又为母亲和弟妹的生活、前途担忧。这时的苦闷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他只好钻进老书房,闷头读书。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张恨水在书房独对昏黄的菜油灯,总要读到深夜,两条腿都被蚊虫叮满了包,奇痒难耐。于是张恨水想起了一个法子,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既可避免蚊虫的打扰,又可以使自己头脑清醒,不致打瞌睡,这样他就可以苦中作乐地读到深夜。  然而他足不出户地苦读,非但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反而招来嘲讽讪笑。当时农村人让孩子读书,无非是想下辈人升官发财,他们对张恨水这一无所成的青年很是瞧不起,说是:“读书读成了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们种田哪!”甚至当面嘲笑他是“书呆子”、“书庸子”(庸,潜山语,即箱子)。张恨水听了这些话,既不便解释,也解释不清,就益发地躲在老书房里,看书写作,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时他的诗词都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他写了一本诗集、一本词集,还写了一部名叫《青衫泪》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从名字就能知道内容,是白话章回体,小说中穿插了不少诗词四六骈体以及小品,完全是模仿《花月痕》的套子。这些诗、词和小说,是他当时的心情写照,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可惜这些手稿都丢失了。不久,处于苦闷之中的张恨水应堂兄张东野之邀,到了上海,考入孙中山先生所办的设在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学习期间,因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