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者调查的几家建筑公司和工地,结果都是一样:所有工地都不会提供文化设施,建筑业没有这种惯例。
在一座开工的高层住宅楼工地,一位姓谭的老总介绍说,整个楼的建设都承包给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农民工直接和建筑公司签订合同。所以,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报酬、作息安排,都由施工方来安排,建设方无权也不便于干涉。“搞好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农民工精神饱满、心理健康,不是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吗?”对记者的这一提问,刘经理也表示认可。但他又解释说,农民工的工资是计件工资,完成多少工作量拿多少报酬,农民工劳动效率的高低对建筑公司影响不大。建设方、施工方都明白,在工地上建个简易书屋、搭两个乒乓球台,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合同没有约定,业界没有惯例,施工方和建设方都感到没有义务”。
施工单位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文化设施
谁来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采访中,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保障部门一位同志说,劳动部门只能按照《劳动法》规定,对非法用工和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至于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那是农民工的私人生活领域,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畴,行政执法部门不能也不应该干预。
一位工会的同志认为,工会作为职工之家,工作范围也包括为进城农民工服务。但工会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工会要站出来为农民工说话。至于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工会还真难有所作为。
北京天元律师事务所王国涛律师认为,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其权益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支付等内容。对于如何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法律法规没有具体的规定。从法理上说,对于私人领域的事情,法律法规也的确不该作出强制性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认为:城市里各种娱乐场所和旅游景点越建越漂亮,然而农民工却很难享受到。他们生活在条件简陋的工棚里,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孤岛式”生活。目前,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普遍过长,劳动强度普遍过大,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应该多管齐下帮农民工走出“孤岛”。他说:“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文化设施。比如,工地达到多大规模、有多少农民工,就要提供多少图书报纸、建设多少文化设施等等。社团组织也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活动。”
挣钱自己不敢花全为补贴家里用
穿十几元的衣服,吃三四元的饭菜,一周只吃一次肉,农民工在城里很节俭
2005年7月18日晚上,北京市宣武区一工地的地摊旁,几位农民工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们要买几件无袖背心。经过一番计较,最终以10元3件的价格成交。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我出来打工好几年了,穿的衣服大都是在地摊上买的。特别是夏天,我们穿的衣服都是价钱最便宜的。”来自河南的小张说。
随后,小张为记者算了算他在城里的消费账。在工地上吃饭每天花8元左右,一个月下来需要250元左右。抽的烟多是一元多钱的便宜烟,一个月花费超不过50元。穿衣服一年超不过200元。一个月的消费在300元左右。“你看我身上的衣服,裤子15元,黄胶鞋10元,背心10元3件。城里人讲究的那些消费,我都不敢想。”
来自河北的杨秀琴和丈夫都四十多岁了,8年前夫妻二人来到北京市打工。丈夫杜建军做体力活儿,杨秀琴在一家单位做清洁。
“日子过得艰难。”这是杨秀琴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我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全家煮饭。一天的米饭一次做好。早上吃咸菜下饭,然后老公外出找活儿干,主要做些体力活,一个月下来,有###百元的收入。我每天去做清洁,一个月下来,500多块钱。两人收入1300多元,但这些钱根本就不敢乱花。”
据杨秀琴介绍,每月300元的房租几乎是他们主要的消费项目。除此之外,则是能省则省。
杨秀琴和丈夫每周吃一次肉。“不敢买精瘦肉,只敢吃5块钱一斤的半肥半瘦的肉。一般情况下,每顿一个素菜,最多加一个咸菜。米面有一部分是从农村老家带来的。”杨秀琴说,为节约时间和钱,她和丈夫还经常一天三顿吃同一样菜,哪有过多的钱花在吃上。
供孩子上学,盖新房,农民工收入的大头补贴了家用
2005年7月19日上午,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老郭走进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的三里河邮局。向工作人员要了一份汇款单,老郭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家的地址,往家汇了1000元钱。
“钱带身上,一是不安全;二是花得太快。身上没多少钱,花钱时就得掂量掂量了,可花可不花的钱就不花了。所以,把钱寄回家,就等于省下了。我们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多攒一元是一元。再说孩子秋天开学就得交钱。学费、书费,得用不少钱呢。”老郭说。
自从按月发工资后,老郭每月领到薪水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汇款。老郭今年40岁,常年在外做建筑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大的读高中,小的读初中。老郭月工资1300元,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外,每年有近1万元节余。两个孩子读书,每年报名费要1000元,加上学杂费、生活费以及各种花销,每年花在小孩身上的教育费用达3000多元。
让农民工心里更充实
不少农民工存在心理问题
今年的5月19日晚上,浙江省宁波市发生了一件让人意外而又深感叹息的事情。
在宁波打工的农民李某和两个老乡百无聊赖,便想出让两个未婚的老乡“英雄救美”的主意:“我去抢过路女子的包,你们来追,把我抓住,这样你们就可以认识美女了。”当晚10点多,3人来到新河路,李某冲上去抢一女子的包,待他跑了十多米后,两个老乡开始追。被抢的女子大声呼救,路人纷纷出手。最终李某没被老乡抓住,却被路人抓了。在派出所,警方对李某实行了治安拘留的处罚。
2004年2月22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平区某工地打工的宋某在和4个工友喝酒时,工友问宋某,他出外打工把妻子留在家,怕不怕妻子和别人乱搞。心情郁闷的宋某听后顿时恼羞成怒,起身要打对方,结果反被4人一顿拳打脚踢。事后,宋某便出现了精神失常的症状,最后被送到了该市第一专科医院接受治疗。
据该市第一专科医院专家调查显示,由于受孤独、难以适应环境等因素的困扰,相当比例的外来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农民工生活很“无聊”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某工地,来自河北的农民工王东告诉记者:“我们工作在工地,生活在工棚,没电视看,不会上网,酒吧咖啡厅又去不起。一天除了工作、吃饭,就是睡觉,生活很无聊!”
在王东身旁的床上,一个满脸稚嫩的农民工正熟练地吐着烟圈。经过交谈,记者得知这个只有18岁的青年叫李建军,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我从15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为了解闷学会了抽烟。抽抽烟、吐个烟圈,几乎是晚上最好的消遣,特别是大伙在一起抽烟,几乎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李建军说。
不仅烟,酒也是不少民工的“伴侣”。安徽人老徐来北京打工已有10年了。他说:“收工后打几两便宜的白酒犒劳一下自己,是很多人的习惯。”“可是喝酒有时也惹麻烦,以前就有工友为打发无聊聚会喝酒,结果喝多了就打架。”来自福建的小刘说。调查显示,农民工中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很少,喝酒成了不少人消磨时间的选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打工的人中很多都是青年人,因此缺少异性关心也成为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在北京市东单大街某工地,来自四川省绵阳的耿杰向记者了透露了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他今年23岁,来北京打工4年,一直都在工地干活。他说:“每天围着工地转,见到的全是男的,难得见女性,更不要说跟年轻姑娘接触了,空闲的时候我就去马路边去‘观赏’美色。”
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形成共生理念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指出,进城农民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帮助农民工走出封闭的“孤岛”,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形成共生理念。王宁教授说,农民工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往往会导致自杀、酗酒、斗殴等恶性社会事件,要避免这些情况发生,社会应多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问题。比如,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心理救助,在农民工中间开展调节不良情绪的讲座,传授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同时应该鼓励农民工在感到困惑与苦闷时到医院的心理门诊来解开自己心中的“结”。另外,“城里人”必须更新观念,消除对农民工歧视、隔膜的心态,以热情和友善接纳进城农民,取消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身份不同而导致权利的不平等,使“城里人”和“农村人”真正亲如一家。
“解决农民工心理问题,农民工自己的心理调节也很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位心理学专家提醒农民工朋友,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生存环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政策卡在了哪儿?
“电视上经常看到国家出台一些政策,都是照顾我们农民工的。到了现实中,却又走了样儿。”辽宁省朝阳县的农民工王永涛告诉记者,2003~2004年,他和一些老乡在朝阳市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儿,到现在工资都没能要回来,“忙活一年最后什么都没落下,我们能找谁说理去。”
2002年以来,中央关于农民工的政策接连出台,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可是工伤医疗保险、孩子上学、讨要工钱,仍然困扰着很多农民工。有政策难落实,成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瓶颈。
农民工该归谁管
“好政策我们也听说过,可是具体到我们打工的地方有啥政策,我们出了事儿谁能管,我们就说不清楚了。”从河北来北京打工的宋明光告诉记者,他半年前在工地被落下的砂石砸伤了眼睛,因为没有保险,工程的老板给了他3000块钱医药费,就不再管了。在老乡的劝说下,宋明光每天拿着自己的材料去北京的各个媒体求助。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认为,中央的农民工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主要是利益问题。政策一项接一项地出台,但没有调整好一些执行部门的利益问题,从而导致政策失灵,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这部分资金跑到了个别部门,而不是农民工身上,现在的关键是做好各方面的利益调整,最终明确农民工的各类问题该谁管、谁来埋单。
“保险我们根本没见过,公司也没给我们上过任何保险。”山东菏泽的王鹏在天津一家家电制造公司上班,他对记者说,“我们也想过,自己的安全什么的应该有保障,可是岗位就这么多,人家不要保险也干,你要求这些就没人愿意录用你。”
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监督
王永涛告诉记者,自从工资被拖欠,他们就开始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去劳动监察部门,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应该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说了情况,“仲裁庭那儿的人说拖欠款额过大,让我们去信访办。”王永涛对要回自己的工资越来越绝望,“上面的政策再好,执行的也是下边。下边的不执行,我们也不知道这事儿怎么解决。”
针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为了防止有关执行部门弄虚作假,一般在政策出台的同时就制定了种种规章制度,比如针对农民工培训开展的阳光工程,就要求首先由指定单位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经由农民工本人确认,专项资金才能支付。安徽省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地方弄虚作假,冒领补贴款。如果是上面没有配套资金,下面又没有指定负责执行和监督的部门和政策,执行起来就更难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1)
北京市疾病防控中心统计的数据表明,全市区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226例,艾滋病病人289例。其中,2005年1—7月,全市共检出艾滋病病人365例,其中感染者311例(6月至7月检出81例),艾滋病病人54例(6月至7月新增20例),比较去年同期,感染者和病人数分别增加了532%和421%,超过半年前评估后公布的艾滋病在北京年均递增406%的速度。2005年7月23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清华大学组织的艾滋病与媒体报道研讨会上说农民工等群体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近期卫生部将把这些人群作为预防宣传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农民工人群中的普及程度,经济日报农村版从8月4日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分析。这次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农民工,包括保安员、保洁员、售货员、餐饮业人员、建筑工人、家政人员、个体户、美容美发业人员等。10名调查员经过培训后,深入建筑工地、商店、美发店、居民小区和家政服务机构中采用当面访问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中发放问卷352份,回收问卷326份,经检验复核,确认有效问卷300份。
一、基本资料
1性别
在30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205人,女性95人。
2年龄
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25岁以下的152人,26—40岁的111人,41岁以上的37人。
3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87人,初中学历的179人,小学学历的32人,文盲2人。
4目前职业
保安员31人,保洁员14人,售货员17人,餐饮业人员34人,建筑工人93人,家政人员11人,个体户26人,美容美发业人员22人,其他18人,所从事的职业不稳定的23人,无业人员11人。
二、基本知识
1您是否知道艾滋病?
有210人知道艾滋病这个病的名字,占70%,有29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占967%,还有61人对艾滋病知道的很少,占2033%。两项相加,30%的农民工对艾滋病几乎不知道或知道得很少。
2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艾滋病的?
有272人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体知道艾滋病的,有42人是通过他人谈论得知艾滋病的,有15人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艾滋病的,还有13人根本不知道艾滋病。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人群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大都是通过传播媒体,这表明我们的宣传###门和卫生防疫体系在其中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您知道艾滋病的全称吗?(什么是艾滋病)
有77人认为艾滋病是性病,有31人认为是梅毒,有104人选择了正确答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19人认为是癌症,还有81人不知道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其中,还有一些人认为艾滋病就是性病和梅毒,它们三者是同一种病。不难看出有2/3的农民工人群对艾滋病知识不了解。这说明虽然对“您是否知道艾滋病”的问题,有2/3的人回答“知道”,但是从这道问题反映出实际上只有1/3的人知道艾滋病是什么,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艾滋病,就是说在农民工以为自己“知道”时,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艾滋病是什么。
4您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
有15人认为是9月10日,占5%,有83人认为是正确答案12月1日,占2767%,有55人认为是3月12日,占1833%,还有145人不知道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占4833%,除此,还有2人未作答。这个数字显示出农民工人群对世界艾滋病日的了解很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有人选择12月1日,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这是正确答案,纯粹是猜测得出。
5您知道到什么地方可以做艾滋病的病毒检测吗?
有13人同时选择了我国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所和各大医院,即正确答案,占433%,选对2项正确答案的有53人,占1767%,选对1项正确答案的有197人,占6567%,一项正确答案都未选择对的有15人,占5%,选择不知道的20人,占667%,未作答的2人,占067%。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却只有43%的人知道,可见,一旦出现问题,农民工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差,而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更可能导致到小医院、个体诊所应付了事或不去检测等现象,从而加大感染概率或延误治疗时机。所以在农民工人群中应该加大对艾滋病常识的普及力度,尤其是普及预防和检测基本知识。。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2)
6您认为自己是否有可能被感染艾滋病?
有68人认为根本不担心,占2267%,有128人认为应该不会被感染艾滋病,占4267%,理由是自己的生存环境比较安全,身边没有患艾滋病的人。并且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认为自己没有患艾滋病的危险,这种态度说明虽然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远离艾滋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过于轻视,忽视了艾滋病传播的其他途径,如:输血、美容美发、治牙等。有33人认为可能会,占11%,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还有71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占2367%,这说明近九成的农民工完全没有预防意识并疏于防范。其中有888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艾滋病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对艾滋病疏于防范,同时,对患艾滋病的危险认识不足。
7如果您身边的人患了艾滋病您会有怎样的反应?(可多选)
选择害怕的有63人次,选择躲避的有38人次,选择讨厌的有27人次,选择帮助的有161人次,选择同情的有130人次,还有1人未作答。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富有同情心,但仍缺乏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