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知青史-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忌地实现自己振兴教育、科技,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夙愿,把恢复高考作为一项当务之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恢复高考制度(2)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政审主要看本人表现。同时规定,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占省、市、自治区招生总数的20%—30%。
  在这年六七月间召开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原提出继续采取前几年“群众推荐”的招生办法,并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4千—1万人直接上大学,仅占全国招生总数的2%—5%。以后因###发出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指示,###于8月13日重新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上述文件。###原订招生方案显然过于保守,如果付诸实施,下乡知识青年中一大批被压抑多年的人才势必会因家庭出身以及其他一些个人无法把握的外部因素而继续荒废,以致抱憾终生。
  新的高考制度从几个方面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影响:
  第一,知识青年第一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报考大学,而不必等待什么“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或凭借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后门”。考大学——成为知识青年摆脱农村生活的一条最理想最光明正大的途径。
  第二,允许部分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是上山下乡规模将逐步缩小的一个明显迹象。随着高中毕业生直升大学比例的逐年扩大,上山下乡人数必将大幅度减少,构成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石——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调也就不攻自破了。它准确无误地向全国人民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世道变了,一个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尽管姗姗来迟,但终于来临了。
  第三,长期以来,封建血统论的罗网牢牢束缚着那些“可教子女”的手脚,使他们一举手一投足困难重重。“即使本人表现再好,也难以入学。”1977年招生制度改革时,明确提出“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被舆论称为“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日报》,1978年5月12日。。为了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比较平等的竞争机会,不知有多少被剥夺上学资格的青年望穿双眼,而当它成为现实时,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他们不过是获得了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接着,在招工时也贯彻了“择优录取”的方针,使知青工作中的血统论因素进一步被剔除。
  1977年首届高考,全国共有570余万青年蜂拥进考场,其中知识青年约有半数左右。对1000万留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来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使他们心中蛰伏已久的大学梦重新复活,犹如划破黎明的嘹亮号角,唤醒他们对光明前途的企盼。一位下乡知青在高考作文中这样写道:
  坐在这静得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的考场,我的心潮像大海一样起伏不平。用握了三年锄把的手,又拿起这支小小的笔头,竟觉得有千斤重。我想说:是华主席挽救了我们青年一代,使我们有机会参加这次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无顾虑地为革命学习了;我想说:是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使我前来参加这次考试——战斗。《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作文讲评),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页。

恢复高考制度(3)
许多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文化学习,刻苦钻研,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中,发现了不少被埋没多年的优秀人才。这次高考,共录取了278万人。但是,由于“教育革命”的恶果和上山下乡造成的青少年教育过程的中断,也使大批知青考生###出知识荒疏、文化基础差的问题。
  然而,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对某种神圣传统的挑战,也必然会遇到来自后者的阻力。同样,恢复高考制度的做法也受到了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一位知识青年报考大学,考试成绩优良,身体检查合格,只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淘汰了。理由是:“在你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你反动老子的血液!”《人民日报》,1978年5月17日。因家庭出身问题限制知青报考,或加以歧视、刁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普遍。
  据说,首届高考结束后,天津市发现根据“择优录取”方针招收的新生,60%以上都是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女,而工农子女的比例明显下降。于是该市某负责人写了一份报告给###,指责新的高考制度“使新生的阶级成分改变”。###看罢立即在报告上批示:“救国要紧。”胡宗华:《###的故事》,《明报月刊》,1978年12月号,总156期。此说不知确否,但把恢复高考提到“救国”的高度来认识应是恰如其分的。“###”###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成百上千万的青年荒废了学业,使国家整整少培养了数百万高中级专门人才,造###才青黄不接的恶果。1977年,中国的专业科技人员只有20万,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1965年为28%,到1973年下降为21%。而联邦德国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2%。经历“###”十年以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比,不是差距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刘西尧同志在招生工作会议上的总结》,1977年9月15日。。在这种情况下,顽固维护那种带有等级制烙印的“阶级路线”,只能使大批人才继续被埋没、荒废。因此,不管倡导者是多么的自以为是,以政治传统的卫道士自居,实际所起的作用只能是误国、害民。
  当年站在“左”的立场上对恢复高考的做法横加指责的人物并不是个别的。有人危言耸听地说:高考实行择优录取,会“扩大三大差别”;有人错误地认为,录取知识分子子女,就是排斥工农子女。会犯“阶级路线的错误”。针对恢复高考后出现的各种谬说和误解,197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负责人就去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标题为《改革招生制度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知识青年参加高考的阻力不仅来自“左”的思潮影响方面,还来自农村基层单位领导的本位主义。后者认为知识青年准备高考复习,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所以对准备参加高考的青年不支持、不鼓励,甚至人为设置种种障碍。1978年5月6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和###就积极组织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复习文化课问题,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各地给报名参加今年高考的知识青年提供便利条件和复习功课的时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做到生产、复习两不误。通知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恢复高考制度(4)
一、知识青年所在的生产队、农场,应热情鼓励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报考高等学校,并积极组织他们复习功课,任何人不得歧视、压制,如有歧视、压制者,要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严肃处理。
  二、凡是准备报考的知识青年,其所在的农场、大队,从接到这个通知之日起到高考为止,应本着劳动、复习两不误的原则,每天给他们安排一定时间,组织他们复习功课,任何单位不得借口农忙而不给考生复习时间。长期擅自脱离生产和工作岗位回城的下乡知识青年,要教育他们回到农村,边劳动,边复习,免得影响生产。
  三、各地知青、###门,要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对报名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的复习问题,做出切实安排。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辅导工作,还要协助他们解决复习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实际困难。
  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出联合通知的要点后,农村中歧视和压制知青报考的现象有所减少。与此同时,仍有少数单位的领导人阻挠、压制甚至打击青年报考。他们指责要求报考的青年是“读书做官”、“智育第一”,用许多“土政策”和借口加以刁难。一位知青家长给《人民日报》写信,反映女儿田丰高考受阻的问题。田丰是1977年到辽宁省大洼县新兴农场两棵树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曾因病回城就医三个月,返队后,队里认定她是在家复习功课,违反了队里的“土政策”,因此不让报考。尽管出示了诊治病历,也无济于事。同队一名男知青因父亲住院,回家护理时间长了点也没让他报考。信中还透露,该农场老盖大队青年点,有三十多名知识青年因触犯“土政策”,不能报名。田丰所在的队,对报名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不但不提供便利条件和给他们以复习功课的时间,反而歧视和限制他们:青年点有电视机,但不组织收看“复习讲座”;每天的劳动时间安排得紧紧的,使知识青年没有时间复习功课。队干部和青年点的带队干部把“土政策”当成法宝,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土政策”就是这样定的!凡是在家复习的耽误一天工,倒扣一天工分,口粮也扣。青年点的一位剧队长竟说:“有本事自己愿意到什么地方考,就到什么地方考,反正连(即生产队)里不给报。”还说:“告到哪里去都不给报!”田丰的父亲在信中紧急呼吁中央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制止那些“实权单位”对应考知识青年的歧视和压制,取缔一切“土政策”!尽快把党中央的政策落实到各个基层,解决应考知识青年的报考问题!
  《人民日报》在刊载这封信的同时发表了署名薛生的文章,批评阻挠、压制、打击青年报考的现象。强调指出,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青年的革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妨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工作,而且也是违背宪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各级党委和招生部门对那些无视党纪国法的人,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保证高等学校招生任务胜利完成《人民日报》,1978年6月26日。。
  “###”期间,在“推荐”的幌子下,一些文化素质低下的人通过“走后门”进了大学,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徒有“黄钟毁弃”之叹。这本来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由于流行有年,屡禁不止,旁观者对这种现象往往见多不怪,当事者更是心安理得。实行新的高考制度,有助于从根本土克服“走后门”现象。不过,至少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仍有少数干部和他们的子弟亲友,不愿顺应这一潮流,他们为了达到上大学的目的,不惜上下其手,营私舞弊,党纪国法则置若罔闻。这种做法,同样干扰了高考工作的正常进行。

恢复高考制度(5)
1977年高考中,发生在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严重作弊事件,就是一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弊者王小平,是广灵县作疃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7年11月,他听到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后,就着手复习功课。他明知自己功课不好,而想上“名牌”大学的心情又非常迫切,于是就产生了“走邪门”的想法。他找到县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官贵,要求他在高考中“帮帮忙”,后者当即满口答应。他们先后设计了“拆封偷题”,准备两套试卷找人代答试题,雇用“枪手”入场代考等方案,均因担心难以遮人耳目而作罢。
  几套方案落空后,王官贵等人仍不死心,又尽心竭力巧安排,终于搞成了考场作弊一案。12月5日上午,考政治时,副监考员谢××将考题传给县招生办工作人员孟××,后者将考题送给广灵中学教师王××答题,答好后传给王小平。当天下午考语文时,又如法炮制,但未传回答案,王小平只好将带进考场的几篇别人所做的“范文”掏出来,凑成一篇作文。第二天上午考数学,王小平将别人代答的题照抄不误。副监考员谢××暗示有一道题答错,结果使王小平把本来抄对的答案改成错的。下午考史地时,除正、副监考员为王亲自做了答案外,副监考员谢××还从资料上剪下几个条子传给他。王小平终于以“优异成绩”混入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法律系。
  事后调查发现,这起有预谋、有计划的高考作弊案情节严重,手段恶劣,涉及人员之多,活动范围之大,策划规模之广,都是前所未闻的。牵涉此案的多达二十余人。
  王小平不过是个插队知青,何以有这么大的胆量,这么大的能量,调动起一群舞弊者为其鞍前马后奔走效力?原来,他为非作歹所依仗的是父亲的权势。其父王进原任山西雁北地委书记,当时已升任###山西省委常委。在王小平高考作弊一案中,王进起了很坏的作用。当高考作弊案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曝光”以后,当地干部进一步揭露他搞特权、走后门,安排五个子女招工、提干、入党、升学、参军,即所谓“五子登科”的所作所为。
  王进有两子三女。长女原在铁路局任乘务员,1975年11月王进任地委书记后,将她辗转调到由同乡担任党委书记的雁北地区工程公司劳资科管档案,不到6个月,被“推荐”上了大学(北京大学经济系)。入学前的9月1日办妥了入党手续。二女儿长年以工带干。三女儿中学毕业后,和她的姐姐一样,为了避免插队,未成年就找了工作,进铁路局当了报务员。1978年王进调省工作,设法给她转干、解决入党问题。王小平在插队、入党、提干、升学问题上更是一个“走后门”典型。1976年2月,王进为让王小平尽快完成插队“过渡”,让他提前离校(还差一个学期中学毕业),到广灵县百町南庄大队插队。1975年春,王进曾在这个大队蹲点,临走时把这个点留给他的秘书梁某“代蹲”,紧接着就把梁某提升为县委副书记、书记。因为有这层特殊关系,王小平插队不到五个月就被发展入党,飞升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成为凌驾于四个党支部之上的重要人物。一帆风顺的经历,进一步助长了王小平的特权思想。第二年,这个年仅19岁的青年,就利用父母和自己取得的权势,指挥干部,调动教员,在高考中营私舞弊。另外,王小平的弟弟也是“走后门”当了“小兵”,年仅十四五岁。 。。

恢复高考制度(6)
雁北地委的干部和群众给王进算了一笔账,在他任书记的短短两年零三个月内,他的妻子升了官(原地区商业局机关医务所负责人,后升电业局党委副书记),四个子女入了党,长女和长子上了大学,两个子女提了干,小儿子当了“小兵”。先后捞了十次“油水”。足见他所信奉的处世哲学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王小平靠营私舞弊“金榜题名”,在当地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一些人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但由于权力网的庇护,此案未能及时处理。王小平在北京大学的一年多里,报纸上陆续揭露了几起高考作弊案件,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表示十分愤恨。他却说:“那都是些小干部搞的,地委以上干部能查出来几个?”抱着几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然而,“万目睽睽难逃脱”,王小平作弊案被群众揭露并经调查证实后,终于被北京大学除名。
  为了以惩效尤,制止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中央和地方报纸对此案的调查和处理情况作了一系列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中国青年报》,1979年4月24日、5月1日、5月15日、6月9日;《人民日报》,1979年4月27日。。对舞弊者严肃处理,被提到“伸张党纪国法”,“维护高考制度”的原则上。
  如上所述,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干扰,这种阻力干扰主要源于“###”倒行逆施给人们思想和行为规范上造成的混乱。随着阻力的迎刃而解,高考制度很快步入了正轨。
  1978年6月,国务院批转###《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自本年起高等学校主要招收二十多岁左右的青年,不再限定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招生第一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这年,全国共有610万应届毕业生和在乡知识青年报考。高等学校录取新生402万,比上一年多招了近13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9页。。1977年,共有79万知识青年入学,1978年猛增至271万人,1979年下降至89万人。1978年之所以成为知识青年入学的高峰,首先因为这是“###”结束以来若干年中招生最多的一年;其次,这是考生真正不再讲究家庭出身的一年,一批在上年高考中因政治原因无端被刷的优秀青年终被录取入学。经七七、七八两年高考,文化基础较好的知识青年被大批网罗到高等学府深造。此后,多数知识青年年龄已逾国家规定的招生标准,进入正规大学的人数锐减。
  许多知青在返城以后考入了职大、电大、函大,掀起又一次求学热。他们克服了年龄偏大、工作繁忙、居住条件差、子女小、家务劳动重等重重困难,锲而不舍,终于圆了大学梦。
  

平反冤假错案(1)
“###”十年中,冤狱遍及国中。不少知识青年无辜蒙难,大好年华埋葬在阴冷的牢狱中。“###”结束后,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极左理论余威犹在,使###冤假错案工作只能局部地、缓慢地进行。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冤假错案的步伐。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工作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三年多时间里,不仅###了“###”中的冤假错案,而且还纠正了一批“###”前乃至建国前的冤假错案。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截至1980年年底,全国大规模的###昭雪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经###中央批准###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名###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中央组织部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报告《组织工作的重大转变》(1983年7月),转引自王洪模等著:《改革开放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在此过程中,知青案件也得到全面清理。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