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人物逍遥游-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十二月,秦苻坚派遣王猛伐燕,攻陷洛阳。翌年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跑回燕国,慕容垂惧而欲走,苻坚反以“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话来安慰他。翌年再派王猛伐燕,克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九月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十月败慕容评于潞川(今山西长治市),十一月入邺(燕都)执燕王,燕亡。十二月秦迁故燕王及鲜卑四万户于长安,并命王猛为冀州牧,都督关东六州军事。371年,凉州张天锡称藩于秦。于此,秦完成统一中国的北方,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王朝(南方的东晋版图不及前秦的五分之一)。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淝水不落外人田:苻坚vs慕容垂(3)
“勿以晋为图”的真知灼见
  372年,秦以王猛为丞相,苻融为冀州牧。八月,秦加王猛都督中外诸军事。375年王猛寝疾,上疏给苻坚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维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苻坚接到这份上疏,就预感到王猛不久于世,览之悲恸。
  七月苻坚亲至猛府视疾,访以后事。王猛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慕容氏、西羌姚氏,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言终而卒,享年五十一岁。苻坚谓太子苻宏曰:“难道上天不想让我平天下吗?为什么让我的景略死得这么早啊?”可见苻坚是多么悲痛。
  王猛的遗言:“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宜渐除之。”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苻坚忠实地履行王猛的叮咛,也就不会有“淝水之战”的败师亡国。
  前燕慕容垂降秦时,王猛主张应早除之,认为慕容垂非可驯之物,但苻坚没有听他的话,这就种下后日大患,下面再详述。先说王猛死后的第二年,苻坚派出13万西征军,征服前凉的张天锡,又犯了一次大错误。
  前凉位于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是汉族张氏的小政权。本来这个政权是服从于前秦和东晋两方,366年和前秦绝交,371年又称藩于前秦,376年秦遣兵击凉州,败其兵,凉将掌据战死,张天锡降秦,凉亡。苻坚不但不把张天锡处死,反而迎至长安,为他筑高邸,以礼待之。
  再说379年,秦陷襄阳,苻坚再犯了一次大错误,东晋梁州刺史朱序被捕后,苻坚赦免他,并授与度支尚书(财政部长)重职。而为前秦作内应的东晋襄阳都护李伯护,反而以不忠之名加以处死。
  慕容垂、张天锡和朱序获得延命,构成了前秦苻坚覆亡的败因。
  382年冬十一月,亦即淝水之战的前年,苻坚召集群臣于太极殿,“投鞭断流”这句成语的由来,便在这次伐晋的会议上,由苻坚亲口说出的。他对群臣说:“现在四方略定,只有东南一隅,未归属我的领导,我们目前有兵九十七万,想征伐他们,你们意见如何?”
  尚书左仆射权翼反对说:“今晋虽微弱,却没有巨烈的社会动荡,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和睦,不可图谋!”太子左卫率石越也以晋有长江之险为由,加以反对。
  苻坚且说:“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有何天险足以恃啊!”
  苻融也不赞成伐晋,他举出三难:晋国无衅、我兵疲畏和天道不顺,想说服苻坚,并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都把他们安置在京畿附近,太子独与弱卒留京师,臣惧变生肘腋,不可悔也。谢玄像王景略(王猛)一时英杰,陛下尝比之诸葛武侯,难道不记得他临终之言了吗?”
  苻融特别要苻坚记起王猛临终遗言,可是苻坚刚愎自用,不听忠告,反而说:“以吾击晋,犹疾风之扫落叶,而你们都言不可,为什么?”
  只有慕容垂赞成伐晋,他说:“陛下神武,威震海外,而只有弹丸之地江南,敢违王命,怎么能给小孙留下这点后患呢!《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独断足矣。”
  苻坚大悦,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遂锐意取江南。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秦建元十九年(383)秋八月,秦王苻坚率百万大军,旗鼓相望达千里,和谢安所率东晋军,出阵大将谢石和谢玄兄弟对峙于淝水之滨。前秦军以苻融、慕容垂等步骑25万为前锋,以姚苌(降秦的羌族酋长)督益、梁州诸军,苻坚亲率戎卒60余万,骑27万,配合苻融的30万,先至颖口(今安徽颖上县东南正阳关)。
  当时迎拒的东晋军仅止8万,分兵攻秦兵,秦步骑崩溃,赴淮死者一万五千人。于是晋兵水陆继进,苻坚登城遥望,见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谓苻融曰:“这是劲敌,怎能说是弱敌呢!”怃然始有惧色。
   。 想看书来

淝水不落外人田:苻坚vs慕容垂(4)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谢玄等引兵渡水往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之七八。
  朱序一看到秦兵撤退,便在后面连喊:“秦兵败矣!”使后继部队也向后撤退,不战而全军覆灭。
  淝水之战秦军的败因,就是听到前头部队败退,不敢前进。而乘机连喊“秦兵败矣!”的,不是别人,就是连同张天锡跑到晋营投靠的朱序。
  苻坚也中了流矢,单骑走至淮北。是时,惟慕容垂所率三万人独全,苻坚以千余骑去和他会师。慕容垂的世子慕容宝认为“此时不可失”,欲害苻坚,慕容垂且认为“秦王以国士遇我”,感其恩而不敢下手。
  行至渑池,慕容垂便向秦王苻坚提出北方诸族闻秦军不利,轻相摇动,欲请奉诏书前去镇慰。苻坚一口答应他。但权翼阻止说:“怎能纵虎归山呢?”苻坚答以:“但是我已许诺,匹夫犹不食言,何况我是一君之主呢!”还是让慕容垂离去。权翼感叹说:“陛下重小信而轻社稷,臣见其往而不返,关东之乱,自此始矣。”
  果然,翌年春,慕容垂斩秦将石越,自立为燕王,史称“后燕”。
  所用非人,骄兵必败
  同年,慕容泓起兵华阴(今陕西渭南县东南,近潼关),慕容冲起兵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姚苌起兵北地(今陕西铜川市东南),纠煽羌豪五万余家,羌、胡降者十余万,仍称秦王。秋,慕容垂围邺,慕容冲进逼长安。翌年(385)姚苌包围逃至五将山的苻坚,遣人将他缢杀。一代英豪苻坚,于此饮恨九泉。苻坚死时四十八岁,死前先将两个女儿杀死,再令夫人张氏和太子苻诜自杀。姚苌的秦,史称“后秦”。
  后世史家论及苻坚之败亡,大致认为苻坚失在过于重视降人和骤胜致骄。
  前者如不听信王猛的忠告,温存了慕容垂、姚苌、朱序、张天锡等人,并加以重用,甚至用降将朱序打前锋,引来扰乱军心,功败垂成。慕容垂和姚苌见机建立势力,取而代之,以致苻坚连性命都丢在姚苌手上。
  后者,也是不听取王猛的遗言,东讨前燕,西伐前凉,每战必胜,攻无不克,骤胜致骄,自以为是北方强国,看不起南方的弹丸之国。但鲜卑、西羌未翦除,即以晋为图,前方失利,后方起乱。后燕、后秦的建立,亦是想当然耳。
  虽然如此,苻坚则有一事值得大书特书的。原来,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凉”之主吕光,本是前秦苻坚手下氐族出身的骁骑将军。383年正月吕光奉命征讨西域(淝水之战发生于同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师时,苻坚命其前往龟兹国把名僧鸠摩罗什带回。385年,吕光得秦主苻坚凶闻,举军缟素,自称酒泉公。鸠摩罗什在吕光身边滞留18年,因精通中文,后被后秦迎来从事译经的工作。
  鸠摩罗什在后秦活跃了8年,译出了35部294卷的经书,其中《法华经》是最大的成就,这部经书后来东渡日本成为日莲正宗创价学会的经典。《法华经》另有竺法护译,这是流行于中土的佛经。
  由此可见,苻坚在佛教上的贡献,其功厥伟,不可湮灭。他虽爱才如命,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丢在降人的手上,可是垂青名僧一事,却换来千古的称颂,不得不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政旧统大斗法:王安石vs司马光(1)
王安石vs司马光:革新与守旧的对垒郭沫若说:“宋之亡,亡于司马光等人。”这句话,看似说得语重一点,可是衡量当时情况,如果王安石新法实施成功,也许宋室不会覆亡,亦未可知。
  在中国古代社会,继体君主第一次大规模的变法维新“王安石变法”,比光绪戊戌年间的“康梁变法”早800年。康梁变法不过百日,王安石变法却持续8年。从时间的长短来说,王安石变法不但比戊戌变法长,也比“商鞅变法”和“桑弘羊盐铁论议”持久得多。
  胸怀矫世变俗之志
  主张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商鞅身首异地,桑弘羊系狱身死,康梁亡命日本,只有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效果远过于其它几次,本人更能寿终正寝,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执政时实行的,当时王安石年四十九。几年前,亦即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即有矫世变俗之志,曾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提出他对财政改革的主张。但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于是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这时王安石在鄞县已做了20年知县,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与一些大臣又合不来,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江宁去了。
  王安石像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少好读书,过目终身不忘。善作文章,“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大加叹服,为之延誉”。二十岁中进士(是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就做上淮南判官,后调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当县官。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他以祖母年高不就。
  王安石任县官初,鄞县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他上任以后,就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终于好过一些。
  后来,欧阳修又向朝廷进言,调王安石到京城当“群牧判官”,又改调“度支判官”(管理财政的官),这时他在鄞县已做了二十年的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
  宋神宗二十岁即位,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可是周围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连富弼(同平章事,宰相)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在他即位之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他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
  王安石向仁宗呈万言书后,因不受采用,回江宁后一年不到,又知制诰。同年(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司马光知谏院,上“三札子”奏章;其一论君德有三:仁、明、武。其二论政治之道有三:任官、信赏、必罚。其三言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又进“五规”:保业、惜时、远谋、谨微、务实。大言特言“君臣名分”的尊君立治主张。
  破缸救友的小神童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七岁开始专心读书。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小时候用一块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溺水同伴的故事,广泛流传,出了名。宝元初登进士甲科,历事仁、英、神、哲四朝。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以王安石知江宁府,同年夏司马光擢升御史中丞。这时候,司马光的官比王安石大,同年秋王安石才升上翰林学士,同年冬司马光又调回翰林学士。所以说,他们两人私交甚笃,但一个是主张新政,一个是反对新政。
  

新政旧统大斗法:王安石vs司马光(2)
神宗即位的那一年,想起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立刻进京城。王安石知道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高兴兴应诏上京去了。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问如何治理国家?王安石即答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神宗要他提出意见书,越加信任王安石。
  第二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神宗就把王安石提升为御史中丞(副宰相),“士大夫多以为得人,吕诲独言其不通时事”。吕诲向司马光说:“安石好执偏见,天下必受其祸。”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神宗批准,就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为相后,就雷厉风行地实行他的主张,首先设置三司条例司,调查全国的钱粮册,准备变法。其时,有些府县钱粮册30年间未见开封,可见宋政的腐败。因为贿赂风行,贿赂成功,册子就可以不看。下属老百姓最苦,王安石的变法,也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榷制兼并,均济贫乏”,抑制土豪劣绅,救济贫穷百姓,此即王安石的政治原则。其他如理财方案、教育政策,亦以此为最高标准。
  王安石变法的精髓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农民无钱无种子时,可向政府借贷,年利二分,半年一分,分春秋二季归还本利。如遇水旱荒年,可缓期还钱。并实行“贵发贱敛”的平价方法,每逢粮价涨时,政府就贱价出卖,粮价贱时,就高价收买。资本的来源,就是常平仓中1500万石的谷子。
  二、市易法。与青苗法差不多,而以小工商业者为对象。贵发贱敛,平价出卖。设立市易务(银行),有市易务官(银行行长),京师及其它重要的都市皆设有“易务”。
  三、均输法。与市易法差不多,行之不久即取消。
  四、雇役法(或称免役法)。本来官府的各种差役,如卫前、户长、族长、公府、壮丁,民户要按各家的等级去应差,名目繁多,弄得人人叫苦。王安石实行的雇役法,就是不愿服役者出免役钱,改由官府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五、水利法。此为积极生产的办法,就是开辟农田水利。在王安石执政期间,疏道黄河、汴河,开垦了36万又1178顷荒地。
  六、方田均税法。宋神宗像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重新丈量天下的田亩,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重订税额,在东西南北千步见方之田定为41顷,66亩,160步。税收分五等,副产物不收税。
  七、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10家一保,有保长;50家为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长。两丁以上的户口,选一个当壮丁,在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八、保马法。政府设立畜马监,农家愿意畜马者,政府付之一匹或二匹,或发钱与之。畜马者政府减收粮或秣以钱补助之。国家利用民间养马供军事之用,马的肥瘠国家要检查,马死要赔偿。
  九、减兵置将。增强与注意国防。淘汰老弱残兵,另在国防要地置将增兵。在京城附近、河南一带设立37将(师团)以对付东北的敌人辽国,在西北设立42将以对付西夏,国内置13将以对付异民族,防止南方敌人。以上共92将,每将大约3000人以上,有25个指挥;马军13个指挥,士军两个指挥,中央军十个指挥。
  十、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宋以诗赋取士,官吏多无能。王安石主张真才实学,故首建太学,利用僧庙道观为课堂,分科教授。有经学科、律学科、医学科、武学科。太学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班。毕业后称博士。初在京师建立太学,后推广到各府路。在学校普及之前,以科举暂时过渡。科举以经义策略取士。
  

新政旧统大斗法:王安石vs司马光(3)
理财、强兵、教育并重
  王安石变法,把重点放在理财政策、强兵方针、教育方案三方面。理财诸政:为养民之要图,亦即富强的根本;以增加生产、减轻负担、抑制豪强为目的。强兵方针:王安石执政8年,在此期间武功赫赫,平吐番,建西河郡,平川荆之蛮,驱交趾之寇,使其一蹶不振;西北攻打西夏,夺52寨;朝鲜亦归附入贡。教育方案:设立学校,培养致用的人才是王安石的教育理想;但新法首废,科举一法仍留,使经义策略取士流为八股,遗害后代。因新创的学校未能普及,不得不以经义取士作为暂时的措施,想不到这个经义流为八股,后人遂以王安石为祸首。
  就在王安石内政修明、武功赫赫的情形下,士大夫阶级中所谓“君子”之流者群起反对。如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等都是。把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认为“聚敛贪求,与民争利”,强兵方针为“固无远略,惟务改作”,教育方案为“一朝废之,顿失所凭”。究其原因,不外乎变法精神和中国传统的放任习惯相反,并且又触犯了大地主豪强和士大夫的既得利益。
  首先反对王安石的是他的前任御史大夫吕诲。他上疏说:“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罔上欺下,臣窃忧之。”
  接着苏辙谏行均输,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