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的衣物,就剩下这两条裙子了。”可以看出,贺自珍当年是多么纤瘦啊!
三个箱子装的主要是日用衣物。里面还有一沓收支账单和各种发票。
对于一个行政级别相当高的老干部来说,她的遗物是过于菲薄了。贺自珍从来不计较金钱,也不重穿戴。
贺自珍的工资虽然高,但她从不把它看做是自己的私有。只要她看到谁有需要,无论是周围的同志还是同乡,她都慷慨解囊相助,毫不吝啬。住院以后,每逢过节,她都要买礼物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时还请他们吃顿饭,感谢他们的辛勤服务。这样,她留给自己的就很少了。
李敏说,按照妈妈一贯的态度,她在住院期间,自己花钱买的彩色电视机、录音机,在她去世以后,都捐给公家了。
她的遗物中还有一些政治书籍、照片和书信。
书,都有她翻阅过的痕迹,有的还用红铅笔画上了杠,表示学习的重点。照片大都是五六十年代,在福建、江西等地,贺自珍同亲人们一起拍的。有一张60年代贺自珍游览时拍的单人照片,被放大了。照片上的贺自珍,笑容可掬,但两鬓已经花白。忧愁使人衰老,还在盛年的她,头发却过早地变白了。
书信不多。有好几封是傅连暲写的。傅连暲同贺自珍从三十年代中央苏区时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贺自珍的一个孩子小毛,就是他接的生。傅在1962年5月写的一封信中,重叙了战友的情谊。他以自己作为例子:几十年前被人认为患了不治之症,由于抱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活到了七十岁。他在信中鼓励贺自珍,只要乐观积极,一定能够把病治好,再为社会主义做很多事情。
在旧信中,翻出1962年5月21日的,李敏写给贺自珍的一封信,从这封信里可以知道,解放以后,毛泽东与贺自珍之间,不仅有书信往来,而且非常关心贺自珍的身体,曾经为她寻医买药。
在贺自珍的遗物中,还有一沓写过字的台历纸。看来她喜欢把自己想到的、要记录的事情,或是随时的感想,随手记在台历上。而写过字的台历纸,她又喜欢把它收起来。我翻了一下这些台历纸,记的事很杂,谁来谁往、身体状况、吃什么药、当天的国内大事,以及报上公布的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都有记录。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时,报上发表了毛泽东关于评法批儒很长的一段话,这段话建议大家读点哲学、读点鲁迅,还读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的某些段落,贺自珍都用钢笔端端正正抄了下来。
在1976年3月6日和7日的台历纸上,贺自珍用毛笔写下了这样几行字:
欲上青天览(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消)愁愁更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忧(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她感怀身世、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看了她的遗物,我似乎对她的了解,又深了一层。
本书的主要事实是贺自珍本人提供的。她的叙述难免带有个人主观的色彩,难免有记忆错误之处。特别是,当她的精神由于过度的重负,过度的压抑而罹患了神经症,因而她的叙述某些地方反映了她的猜疑,有一些记述与事实不尽相符。为此,在随后的岁月中,我又拜访了一些曾与贺自珍一起战斗过、生活过的老革命家曾志、刘英、蹇先任、彭儒、水静等,听到她们对贺自珍的了解、介绍与评价,她们提供了很多有关贺自珍的珍贵资料。在毛泽东身边长期工作过的汪东兴,他的介绍更具有权威性,他的几次谈话都使我对贺自珍与毛泽东、毛泽东与江青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担任过1948—1951年毛泽东警卫班班长的武象庭,毛泽东的大秘书叶子龙的夫人蒋英,林伯渠的女儿林利都热情地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材料。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特别是,我们已经成为好朋友的贺自珍的女儿李敏,她常常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心脏衰弱,整天整夜地同我谈她的母亲贺自珍与她的父亲毛泽东的故事,这些充满了生活情趣的材料,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在采访中,还得到了贺自珍的女婿孔令华、贺自珍的哥哥贺敏学、嫂子李立英的大力支持,给我介绍了许多有关贺自珍的材料,还提供了许多可作进一步探访的线索。贺自珍的侄女贺小平,外甥女贺海峰也给予了热情的相助。有了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才能基本上反映了贺自珍的一生。
由于贺自珍半身瘫痪,说话比较困难,口齿不大清楚,加之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老事,不可能都回忆得那么清楚、准确。为此,我走访了许多熟悉她的老同学、老战友和她的亲属,到过她的故乡江西省永新县,以及她战斗过的宁冈县、井冈山、瑞金县等地方,还查阅了有关这段历史时期的党史资料,作了一些材料的补充和核实工作。
我还要感谢所有提供过贺自珍材料的革命老前辈,还有贺自珍的老同学、老同乡,感谢为这本书出过力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这里,我再次表示深深地感谢。
由于我的水平有限,稿件难免有错误,希望能得到了解贺自珍的革命老前辈以及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我的衷心愿望是真实地记录下贺自珍的一生,既不美化,也不掩饰。我想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充满着革命激情和一生追求纯真爱情的贺自珍,把一个既柔弱又暴烈的贺自珍,把一个本应获得幸福却一生坎坷不幸的贺自珍,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贺自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她为新中国的诞生,同反动势力进行过长期的搏斗,洒过汗水,流过碧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我相信,这本记录下她战斗生活的小书,对年青一代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斗争和生活,是有益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营养和力量,为着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
贺自珍生前没能看到本书的出版,但广大读者将会阅读到它。我想,贺自珍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王行娟
2000年1月修稿于北京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目 录(1)
采访贺自珍( 1 )
上编 千里伴君行
美丽的永新,美丽的女儿( 3 )
黑暗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 3 )
井冈豪侠和革命星火( 9 )
明月共潮升(15)
“要再‘疯’下去,趁早嫁出去算了”(15)
缴掉商会的枪(18)
“永新三贺”与“武装打粮”(20)
永新暴动的女将(24)
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24)
三路聚兵打永新(27)
“双枪女将”传说的由来(30)
井冈避难(34)
井冈山第一个女战士(34)
“井冈山大王”的绿林经历(35)
险恶求生待黎明( 38 )
欢迎毛委员上井冈( 43 )
山下来了支疲惫的队伍( 44 )
毛委员惊讶:头面人物中,竟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 46 )
初识毛泽东( 51 )
军委交给的特殊任务( 55 )
那烧焦的山林,烧焦的战友( 55 )
主席台上讲话的小姑娘( 61 )
愿逐月华流照君( 63 )
毛泽东的学识、气质吸引着她( 63 )
“你是个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68 )
八月失败前后( 71 )
不受毛泽东欢迎的客人( 71 )
主力部队没听从毛泽东调遣( 73 )
迎接败军还井冈( 76 )
毛泽东虚惊一场( 79 )
相濡以沫伉俪情( 80 )
留贺当秘书,毛泽东儿女情长( 80 )
使毛泽东“拨开云雾”的报纸( 83 )
毛泽东思想的“最先接受者”( 85 )
寒夜席草评古今( 86 )
兵败势危见忠贞( 90 )
贺自珍眼尖:林彪带头逃跑( 90 )
兵溃如潮,砥柱中流( 95 )
朱德谎称伙夫头,城门高悬妻子首( 98 )
为使耳目明,抢报获敌情(100)
匹马退追兵(102)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105)
毛泽东的女儿,也得寄养(105)
许多代表不投毛泽东的票(107)
与毛争论时,陈毅拍了桌子(109)
朱、陈恳请毛泽东出山(112)
弹雨枪林生死情(116)
保管员·情报员·宣传员(116)
毛泽东打算给她们开追悼会(119)
巧解百姓家事(121)
宁都会议,毛泽东被再夺兵权(126)
小毛生得端正,眼睛挺大,很像他爸(126)
毛泽东“闲”起来,小毛是他最开心的话题(127)
亲属受株连(132)
毛泽东被留党察看的缘由(136)
“历史会证明你是对的”(138)
征程万里,比肩踏山河(140)
母子分离,竟是永别(140)
怀孕上征途(145)
哪像打仗,倒像机关搬家(147)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主动接近王、张、周(148)
患难心相随(153)
丢下下一代(153)
照管毛泽东(155)
舍己护伤员(157)
死也抬着走(158)
把我打死吧(160)
漫漫长征路(163)
敏仁被姐夫指挥的红军枪毙了(163)
毛泽东作风的变化(165)
毛泽东一生中一段最黑暗的路(167)
婚姻波折(171)
羸弱的身体,进取的雄心(171)
学识上距离,生活中纷争(174)
负气出走(179)
史沫特莱出拳太重(179)
“我生孩子都生怕了”(182)
“我一定要走”(183)
毛泽东多次挽留(184)
下编 江海寄余生
红都莫斯科(189)
新的世界(189)
丧子·失夫(191)
给妈妈带来的礼物(193)
不像家的家(198)
娇宠自己的女儿(198)
对岸英、岸青倾注着母爱(201)
谁都不提起的一个人:毛泽东(204)
分飞苦,红泪晓风前(206)
归留两难(206)
异国饥寒(209)
妈妈的惩罚(213)
生死线上的挣扎(217)
寻找那熟悉的影子(217)
同死神抢女儿(219)
震怒的贺自珍(222)
惨绝人寰的叫喊(224)
被抓进疯人院之谜(228)
迫害并非来自王明(228)
是否因为得罪了人(229)
疯人院里的贺自珍(231)
终于踏上自己的国土(236)
母女重逢(236)
回祖国去!(240)
在归途中(242)
为工作、为女儿费尽心机(244)
艰难适应新工作(244)
女儿的教育蓝图(246)
女儿眼中的妈妈(251)
旧情难忘的妈妈(251)
倾囊相赠的妈妈(254)
想过再婚的妈妈(257)
要为姐姐“讨公道”(262)
刚烈女杰贺怡(262)
“给毛泽东写信是好事”(266)
错怪江青,毛让贺怡道歉(268)
何以系君心(270)
“小外国人”(270)
一个人的爸爸(274)
“无力回天”的贺怡(276)
第二个妈妈(279)
求女儿叫江青妈妈(279)
岸青被迫搬出中南海(283)
劝女儿学会“外交手段”(284)
女儿眼中的爸爸(286)
“爸爸供给制”(286)
爸爸也“和稀泥”(290)
“小妈”与“老爸爸”(292)
爸爸“昏官断案”(294)
一年一度见妈妈(297)
毛、贺都向女儿探听消息(297)
为伊消得人憔悴(303)
西瓜诗的风波(306)
与君别离后,落叶都是愁(306)
江青说:毛、贺感情未破裂(308)
毛泽东和李敏是一派(311)
父女情深(314)
要女儿读破万卷书(314)
毛泽东劝女儿打扮(317)
一次最严肃的谈话(319)
国事可决,婚事难解(322)
同舟患难割不断(322)
投鼠忌器理还乱(328)
离婚,到哪起诉哟!(330)
分飞劳燕聚庐山(333)
分外注重女儿婚礼(333)
“这事要绝对保密”(337)
犹恐相逢是梦中(340)
贺自珍的疯狂(344)
李敏结婚(344)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断人肠(347)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350)
青枫浦上不胜愁(354)
派专机送女儿护理贺自珍(354)
“江青嫌我老,是个土包子”(358)
搜寻那烽火的年代(362)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362)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65)
梦里寻他千百度(367)
初为人母的李敏(370)
不愿再同江青生活在一起(370)
陪妈妈看社会主义(375)
对小宁宁“整风”(377)
“文革”狂飙(379)
李敏不知该革谁的命(379)
江青的“革命”目标(383)
“文革”中贺自珍一家(386)
杜鹃声里斜阳暮(389)
女儿难进中南海(389)
“没有资格”再为父亲守灵的女儿(393)
没有权力奔丧的贺自珍(397)
君何在?桂影自婵娟(399)
长恨此身非我有(399)
“要看天安门,要见毛泽东”(402)
纪念堂内不许哭,牙咬手绢见遗容(405)
落月摇情满江树(409)
清贫的女儿(409)
爸爸的稿费(411)
为妈妈送行(413)
妈妈的箱子(416)
妈妈的精神(417)
附 录
贺敏学认的外甥女杨月花郑学秋(420)
美丽的永新,美丽的女儿(图)(1)
贺自珍(右一)与李敏同贺敏学一家合影 坐落在江西省西部的永新县,是一座美丽的县城。罗霄山脉那一座座纵横相连的青峰,环抱着县城,就像为永新设置了碧绿的屏障。禾川河像一条玉带,绕城而过。这山这水,给永新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既有江南特有的葱茏,又有群峰竞立的雄伟。这山这水,哺育了永新勤劳的人民,使它成为赣西一带有名的鱼米之乡。永新险要的山势和水陆两便的交通,使它成为通往宁冈、井冈山、莲花、吉安的要隘,因而又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美丽的永新,有过许多动人的传说,出现过许多志士仁人。这里,我要记述的是永新的女儿——贺自珍一生的战斗历程。
黑暗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
1909年9月的一天,正是秋月朗朗,桂花飘香的时节,在井冈山东麓的永新县,一个女孩子哇哇地降生了。喜悦的父母看着这个眉眼俊俏的女儿,商量着要给她起个最美好的名字。妈妈说,就用桂花和明月做她的名字吧!于是给她起名桂圆。这个女娃娃,就是贺自珍。
贺自珍生长在###的年月。先后盘踞在江西省的军阀陈先远、蔡成勋、方本仁、邓如琢、孙传芳等,连年混战,把个江西省搞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就连坐落在边远崇山之中的永新县,也不能幸免。从广东来的军阀陈修爵,成了永新的“太上皇”。他同当地的豪绅相勾结,以苛捐杂税盘剥百姓,使永新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贺自珍有一个温暖的家。她的老家在永新县南乡的黄竹岭,祖辈务农,家境较殷实。她的父亲贺焕文是个老实憨厚的读书人,曾娶一房妻室,妻欧阳氏因病早逝。贺自珍的妈妈温吐秀,是广东梅县人,生得异常美丽,聪明能干,待人和气,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贺自珍有兄弟姐妹多人,哥哥贺敏学、妹妹贺银圆(后来改名贺怡),同她年龄相差无几,志趣最相投,下面还有弟弟贺敏仁和小妹贺仙圆,年纪比她小得多。直到贺自珍记事,祖父留给他们的家产还是很可观的。然而这样的家庭也无法躲过军阀和土豪的魔爪。
那是贺自珍4岁那年,有一天,天色已经很晚了,还不见在县衙门办事的爸爸归来,全家都等着他吃饭呢。贺自珍跑到门口去张望,看不到朝这里走过来的身影,也听不到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天色越来越黑了。
贺自珍的父亲贺焕文在县衙门里当了个刑门师爷,专为打官司的人写状子。县衙门的差事,在那个时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现在天都黑齐了,他还能有什么公事没办完呢?妈妈越等越着急,终于沉不住气了,托邻居到县衙门去打听。不一会儿,邻居惊慌失措地跑回来告诉说,贺焕文被关进大牢里了!
贺自珍的妈妈一听,大哭起来。几个孩子不知是怎么回事,也惶恐地跟着哭。那天晚上,一家人都没吃饭,贺自珍哭累了,睡着了。
后来,他们才了解到,父亲是被一场官司牵连进去了。那年正逢大旱,为了争夺水源,有两个农户打起官司来。其中一家是地主,利用财势把另一户农民关进了牢里。父亲为他鸣不平,给他立了保,把他放了出来。不料这个农民出狱后,吓得逃跑了。县衙门本来就把贺焕文看成眼中钉,正找不到借口,立刻借机把他关了起来。
父亲被关押几个月。母亲为了营救父亲,把家产差不多变卖光了。等到父亲出狱,家道已经中落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贺自珍的父母设法凑了些钱,在永新南门买个铺面,开了一家茶馆,叫“海天春”,兼营饭菜,还有几间客房可以住客。
“海天春”店面建筑是南方小城镇里最常见、最普通的。有三间门面宽,一溜上的都是门板。贺自珍的妈妈,掌管着这家茶馆,全家人就住在茶馆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