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同一天,第50师占领了昂菲达维尔。但是,英军其他部队未能取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鉴于这种情况,蒙哥马利不得不坐下来修改他的计划,来适应当前的战场形势。让他颇为失落的是,鉴于战局的进展,作战的主攻权如今必须转交给第1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当时,美国第2军向比塞大港方向推进,却不得不面临着敌人的最后一块防御阵地。第1集团军如果能从迈杰尔达河的任何一侧将敌军逐出山区,那么就有可能突破德军防线。再往南,第1集团军面对着古拜拉特平原,这里的敌人防守松懈,是一个扩大战果的大好机会。只要从东部边缘将敌人打退到蒂尔—塞贝克瑞特之间的崎岖地带,防止敌人封锁平原,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
因此,在亚历山大的进攻计划中,有三个关键的进攻战区,最重要的一个由英国第5军负责实施。如果能够拿下朗斯托普山和彼得角,就可以直逼突尼斯。当然,对于这一重要方面,不仅亚历山大清楚,德国人也很清楚,他们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攻击计划,破坏盟军的进攻。4月20—21日,德军对英国第5军和第9军的阵地同时展开了进攻,楔入第1和第4师的阵地一定的纵深,并对第46师发起了异常猛烈的攻击(这是因为第46师根据计划将率先对德军发动首轮突击)。
然而,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盟军逐渐让德军难以承受。他们虽然对第46师进行了猛烈攻击,但只对该师的一个旅产生了影响,使后者在参加4月22日早晨的联合进攻时行动迟缓。第5军所有部队都抵达了进攻出发线,有的甚至进入了第4师的进攻出发线。最终,德军的攻击严重受阻。严格地讲,这个已经遭到严重削弱的德军师是不可能对抗2个强大的师,况且后者还得到了1个坦克旅的支援。在战斗中,德军损失了30多辆坦克,英军损失的坦克数量还不到德军的一半。德军的这次破坏性进攻并没有对英军推进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相反,己方的机动部队却被严重削弱。
英军挺进
尽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仍然不能保证第二天早晨的进攻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正如安德森将军预见的那样,由于德军部署了非常强大的反坦克防线,第9军根本无法实现突破,更谈不上向北挺进了。同时,第5军能否顺利挺进彼得角周围高地非常关键,它是占领朗斯托普山的基础。这是因为,如果德军继续保持对山峰的控制权,就可以同时攻击英军和美军部队。
进攻朗斯托普山的任务交给了第78师,第1师负责进攻中部的古里特-埃尔阿塔奇,第4师负责夺取彼得角的右侧翼。4月22日到23日夜间,英军步兵占领了朗斯托普山的西坡,但未能抵达西部山顶。第二天一大早,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一个英军步兵营继续奋力冲锋。在营长牺牲后,约翰·安德森少校接任。尽管该营仅剩下40多人,但他们最终攻下了山顶,安德森少校因此获得了维多利亚勋章(他后于1943年在意大利战场上牺牲)。朗斯托普山的战斗持续了三天多的时间,直到把最后一名德军消灭,才宣告结束。
阿尼姆意识到自己的阵地愈发难以坚守住,于是开始伺机反攻。但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在战斗中损耗殆尽,他们的反攻行动最终在4月30日被盟军击退了。与此同时,尽管盟军仍在继续挺进,但由于英美部队各自为战,整体攻势趋于瓦解。为了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亚历山大将军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重点要求第8集团军结束在恩菲德维尔周围的军事行动(因为这种军事行动毫无意义),将第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交由第1集团军指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 逐鹿北非(6)
事实上,蒙哥马利的想法与亚历山大不谋而合。在霍洛克斯的建议下,蒙哥马利将第7装甲师、第4印度师和第201近卫旅交给亚历山大调遣,用来加强第1集团军。
蒙哥马利将精锐部队划拨给第1集团军的做法没有逃过德国人的眼睛。冯·阿尼姆意识到战斗即将打响,敌人可能对迈杰尔达山谷发起攻击。但是,由于手头的作战资源少得可怜,阿尼姆对于盟军可能发动的攻势几乎束手无策,只有坐以待毙。亚历山大决定,从5月6日开始,盟军沿着从麦尔吉斯—埃尔巴布到突尼斯的公路,对轴心国部队发起最后的大规模攻击。在盟军进攻部队正式展开之前,战斗将沿着一个相对狭窄的正面进行,一半兵力向北进攻,协助美国第2军攻占比塞大港;其余兵力向南进发,切断邦角半岛的德军。在上述行动成功后,盟军将对轴心国残余部队进行合围。届时,任何试图从突尼斯逃窜的轴心国部队都必须横渡地中海,而早已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在等待着他们。
1943年5月6日凌晨3时,盟军发起了最后突击。截至上午9时30分,第4印度师已经从多个地方突破敌军防线。临近上午10时,第7装甲师先遣部队通过这些突破口。第二天,英军的装甲车辆、坦克和步兵进入突尼斯。与此同时,美国第2军抵达了比塞大港,却发现那里的德军早已逃跑。截至此时,已经黔驴技穷的轴心国军队在看到抵抗无望后,纷纷向盟军投降。
5月12日,阿尼姆率领残部向第4印度师正式投降。第二天,意大利指挥官梅斯陆军元帅停止抵抗。当地时间13时16分,亚历山大将军向伦敦发回简报:
阁下,我有义务向您报告,突尼斯战役已经结束。敌军所有的抵抗全部停止。我们已经成为北非海岸的主人。
北非战事宣告结束,这是西方盟国首次在一个战场上全面击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逐鹿北非
第三帝国的灭亡
随着阿拉曼战役的失败以及英美盟军“火炬”行动的成功进行,德军在北非战场上的优势地位出现了明显动摇。美英盟军登陆以后,由于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向前推进的步伐受到极大阻碍;与此同时,德军由于自身不够强大,也无法将进攻者彻底赶走。
第2章 意大利战场(1)
盟军的作战方案源于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在会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讨论了盟军下一步的军事战略。一开始,双方存在着明显分歧。美方希望直接进攻法国,认为在其他地方采取军事行动毫无意义,偏离了击败德国这一最终目标。英方对此提出异议。考虑到1914—1918年间在法国境内击败德军时造成的巨大伤亡,英方认为发动一场将意大利逐出战场的战役才是最具吸引力的选择。丘吉尔引用一个他最喜爱的词语,将意大利说成是欧洲的“柔软的下腹部”,盟军从那里可以进入欧洲大陆的心脏。进攻意大利或许还可以促使中立的土耳其站到盟军一边参战。有常胜美誉的土耳其军队参战的前景非常诱人。
尽管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对此强烈反对,罗斯福还是准备向他的盟友妥协。很显然,他们还不具备进攻法国所需的实力。但是,在登陆法国必需的兵力就绪前,停止作战令人无法接受,这是因为:首先,盟军将会丧失在北非战役后期所形成的进攻势头;其次,德军可以再次集中全力进攻东线,使得苏联人承担了全部的地面作战的负担,这样必将引起斯大林的强烈不满。
尽管是否进攻意大利将留在以后定夺,但美英最终还是一致同意占领西西里,作为未来进攻意大利的一个先期行动。在地中海战场上,参战的美军数量尽管不占多数,但艾森豪威尔还是被任命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他的副手都是英国人———陆军上将哈罗德·亚历山大爵士、空军上将阿瑟·特德爵士和海军元帅安德鲁·坎宁安爵士。在北非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就草拟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方案,决定在1943年7月10日或前后发动进攻。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将在西西里岛东南角登陆;巴顿的第7集团军将在英军左侧登陆,保护蒙哥马利的侧翼。由于侧翼有了安全保障,蒙哥马利将沿着该岛东部海岸线北上向墨西拿前进。美军指挥官不太赞成这项方案,他们认为蒙哥马利为获得这一荣誉,极力使美军扮演支援者的低等角色。蒙哥马利的做法使得他在美军中很不受欢迎。西西里岛战役计划中存在的这种指挥关系上的问题,在后来的西北欧战役中再次出现。
当然,参战各方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不是谁从战役中获得荣誉,而是岛上的德意守军是否将坚守防御阵地。意大利军队约有200000人,有30000名德军为其提供援助。轴心国部队由意大利第6集团军军长阿尔弗雷德·古佐尼将军指挥。古佐尼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将军(这样的将才在墨索里尼的军队中并不多见),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德军保留了另外一条指挥链,以南线总司令艾伯特·凯塞林陆军元帅为首。尽管盟军有信心占领西西里岛,但他们对敌人将展开如何猛烈的反击知之甚少,这个只有在进攻过程中才能知晓。
“爱斯基摩人”行动
1943年7月9日,2500艘舰船和登陆艇载着盟军一支突击部队向意大利海域进发。这支部队超过16万人,包括美国第7集团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对西西里岛发起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行动。在进军途中,盟军舰队从马耳他岛海域经过。这同时也证明了盟国当时控制该岛对于对付轴心国的空袭多么重要,因为马耳他一旦失陷,整个海域将完全落入意大利和德国空军手中,此次进攻行动就会化为泡影。随着黎明的到来,盟军部队首先遇到了一些小风,随后风势越来越猛。曾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艾森豪威尔将军甚至打算下令取消这次行动,但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
在突尼斯,一支运输机编队一直在等候着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在接到命令后,他们将立即起飞,牵引着英军第1空降旅的滑翔机向西西里岛进发。不幸的是,他们径直飞入了风暴之中,抵达马耳他上空时已是一片混乱,运输机偏离了航线,滑翔机在风暴中颠簸。另一批运载3000名美军伞兵的200架运输机编队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飞机在肆虐的风暴中无法保持自身的航线,使得整个空降行动变得混乱、无序。恶劣的天气引发了一连串灾难,40架牵引机原路返回,69架牵引机尚未抵达预定空域就释放了所拖曳的滑翔机。这些纤弱的滑翔机坠入了茫茫大海,一些空降部队士兵因此而死于非命。剩余的美军伞兵飞临了伞降区的上空,但他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恶劣天气所引发的导航问题,只有极少数飞机将伞兵部队空投到了预定的着陆点,其中,空降到最接近目标的伞兵大约只有200人。这种混乱情形一度使得美军空降行动指挥官詹姆士·加文将军认为,他们被错误地空投至了意大利本土。在这种混乱的空降过程中,惟一令人欣慰的是敌方同样非常困惑:由于不断接到有关盟军伞兵部队和滑翔机空降的报告,德意守军最初判断大约有2万~3万名盟军部队在西西里岛空降,而实际上只有4500多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2章 意大利战场(2)
幸运的是,大风终于在盟军进攻西西里岛的第一天夜间停下来了。由于天气原因?熏美军第7集团军未能按时抵达预定登陆点———西西里岛西部海滩。但是英军第8集团军按时抵达了登陆点,他们在随后的登陆行动中基本上未遇到抵抗。当时,防守该滩头阵地的意大利守军认为,在这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登陆简直就是疯子。于是在盟军运输机飞离后,他们立即放松了警惕。第一批登陆部队未遇到任何抵抗,他们冲上滩头并成功夺取了岸防工事。当意大利守军意识到所发生的一切之后,开始对盟军滩头阵地实施杂乱的炮击。这时,在海岸附近停泊待命的6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立即成功实施了炮火压制行动。
登陆西西里东部海岸的先遣部队向内陆挺进。此前不久,卡西比里镇在上午8时已落入英军第5师手中,使得第8军和第15军能够比较容易地赶过来。美军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西西里岛西部的守军意识到盟军正在进攻,于是,盟军飞机刚一进入海岸炮火的射程内,他们便立即向其开火。而盟军的海上炮火压制了敌方的炮火,使美军相对轻松地登上了岸。在利卡塔,美军士兵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指挥所,他们进去时听到电话在响。随行的战地记者迈克尔·奇尼戈会讲意大利语,他接了电话。一名意大利军官焦急地询问美军是否真的已经登陆了,奇尼戈用意大利语回答说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对方于是就满意地挂断了电话。
上午10时左右,盟军部队在岸上站稳了脚跟。美军空降部队克服了未在指定地点空降的种种困难,为地面部队的推进行动提供了帮助。在向预定集结点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偶然相遇的美军伞兵们结合起来,组成了若干个临时战斗小组,对意军防线后方进行了破坏,为从滩头向岸上地区运动的盟军部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伞兵的活动有力地牵制了意军后备部队,阻止了其对登陆地区实施增援。
英军空降部队也遭遇了恶劣情况。原计划将有1500人空降到岛上,事实上只有100人成功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占领卡瓦东纳河上的蓬特大桥。意大利守军多次试图消灭这批幸存下来的英军空降旅官兵,但直到7月10日下午晚些时候,仍然未能得逞。当时,英军空降兵仅剩下15名官兵,随后又有7名死于意军的进攻行动。8名幸存的英军分成了两组,2人在附近山头占据有利地形,不放过狙击意军任何机会,以此来牵制意军行动;另外6人则向盟军登陆区靠拢,设法与友军取得联系。最后,他们终于与友军取得了联系,并引导英军第5师的一支快速纵队抵达桥头,意大利守军很快便被英军歼灭。夺取卡瓦东纳河上的格拉蒂尼系缆大桥为盟军进攻锡拉库扎扫清了道路,标志着作战行动取得了第一个重大胜利。
美军在格拉附近地区进攻受阻,特别是在德军“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投入战斗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受通信中断的影响,德意军队之间无法实施协同行动,德军自身的运动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当时,德军虽然迟滞了美军的进攻,但也无法向登陆场实施有力的反击。随着夜幕逐渐降临,大批盟军部队陆续安全登陆。
西西里岛战役的第二天,德意军队之间开始加强协同反击,盟军夺取岛屿变得十分艰难。一支由60辆坦克组成的德军装甲部队,一度攻至了距盟军登陆点约2英里的地方。盟军被迫停止了所有卸载行动,滩头上所有人员不得不手持武器奔向防御阵地。此时,海岸附近的盟军舰艇也开火进行增援。虽然德军坦克火力强劲,但它远远比不上盟军舰艇的舷炮火力,不得不立即后撤。
第3章 苏军在挺进(1)
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是斯大林的重要政绩之一。斯大林推动大型工业化进程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深切体会到,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进行现代战争的各类资源。一战期间,一部分俄军部队装备了类似于“温彻斯特”连发枪这样落后的枪械,这种连发枪最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在美国西部地区使用。但是,相比较而言,这部分俄军士兵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还有许多俄军士兵只能从受伤或阵亡的战友手中获得武器。斯大林决心不让苏联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就是他建设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之前,工业化在苏联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倒退。
火星计划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努力经过了非常周密的考虑,在其腹地建立了一个个大型的综合性工业企业。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工业城市为例。1928年,该地区仅有25个居民。1932年,该城市已经拥有了25万居民,全都在这座从荒地上建起的工业城市里工作。由于涉及成千上万的工人的重新安置,这种大型综合性企业的选址工作非常认真,大部分位于乌拉尔河以东、西伯利亚或中亚地区,远离任何潜在敌人的威胁。当然,这主要是对重工业而言。1941年的苏联轻工业则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许多部门正好位于敌人的入侵区域内。最终,苏联国防委员会下令大规模疏散工厂和工人,撤往苏联腹地。这一情况导致了1941年苏联工业产量的下降,但是,从1942年开始,轻工业产量就开始大幅度增长。
为了更好地说明苏联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援引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1942年,苏联工厂所生产的战争物资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其所能获得的钢铁和煤炭资源仅为纳粹德国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能够非常合理周密地发展工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主要生产拖拉机的工厂也可以生产出坦克。当战争爆发时,坦克和拖拉机的生产比例就可以马上颠倒过来,以确保苏军快速建立起坦克部队。同时,农业机械的产量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停止,从而保持向前线部队和后方民众提供食品。
按照斯大林的设想,1942年苏联军工企业将可以生产出近2.4亿吨弹药,大大超出了1940年的产量。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数字还考虑了疏散工厂所带来的产量下降的因素。在战时,苏联工业的产量惊人,1943—1945年间,苏联共生产了8万架飞机,7.3万辆各型装甲车辆,32.4万门火炮。例如,“伊尔”I1-2型攻击机的产量达到了3.6万架,成为历史上单机产量最高的飞机(这一记录几乎永远不会被打破)。
当然,那种认为在东线战场击败希特勒完全取决于工业产量的观点极其可笑。要想客观地评估1943年之前的战争,必须将苏联超出常人想像的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和苏军的庞大兵力一并考虑。如果仅从人力资源、机器和其他装备等单方面考虑,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总而言之,如果缺乏巨大的工业能力,苏联就不可能在东线取得胜利。
1943年战役的序幕
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取得反攻胜利和德国第6集团军大溃败之后,苏军连续发动进攻,继续向前推进,力图扩大战果。1943年1月29日,苏军发动了“骏马奔驰”行动,瓦杜丁将军的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对德军阵地发动了全线攻击,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